近代中英茶叶贸易对英国在华殖民政策的影响
[摘要] 茶叶芳香满英伦,英国茶文化是英国标志性的特征之一,具有高贵优雅的气质,但究其实质却是建立在其近代残酷的殖民贸易基础上形成的。本文以中英茶叶贸易为研究主题,试图对英国对华殖民政策在其殖民过程中的形成过程做出比较全面的论述,同时结合具体史实,揭示中英茶叶贸易与殖民扩张之间的联系,从而总结出茶叶贸易背后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 茶叶贸易殖民政策殖民扩张
在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殖民主义侵略扩张活动对一些国家的强弱兴衰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难以胜数的资金和原料,向殖民地倾销了无法计量的多余的商品。在那个时期,“是商业上的霸权造成了工业上的优势。所以殖民制度在当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
商人、商业公司和商业活动在英国早期的对外殖民扩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带给英国的不仅仅是茶叶或是饮食上的革命,甚至还直接影响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乃至改变了世界的格局。英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与茶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末,英国大约成立了49个独立公司,他们享受从国王那里获得区域性贸易特权和开发殖民地的权力。众多公司中,当属东印度公司最具规模,也最为人熟悉,正是这个公司,通过贸易手段为英国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饮茶国家奠定了基础。
1600年,一些伦敦富商在伊丽莎白女王的允许下成立了“伦敦督办及商人东印度公司”,简称“英属东印度公司”。女王同时给东印度公司一些特许权,如禁止其它公司与该公司在东印度地区竞争,每次航行带去购货物兔纳出口税,公司有15年的贸易专利权等。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建立为其以后所进行的大规模的殖民扩张、发展海外贸易以及加速资本原始
积累奠定了牢固的根基,英国的资本主义也因此而得到迅速的发展,这又为此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
一、早期中英贸易状况:
自17世纪初成立始,茶叶贸易就是东印度公司最主要的贸易项目之一,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成功地从欧洲转口贸易转型到直接从亚洲进口的商业模式,东印度公司在茶叶贸易和本国营销两方面的策略还是比较成功的,堪称英国早期资本主义经济运营模式的典范。因此,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英属东印度公司一直保持高昂的利润额,资金的急剧膨胀使得它成为当时最大的贸易垄断公司;或者,由于其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享有的非一般性特权,它更像是英国在外部世界横冲直撞的代言者。
英国东印度公司随着英国国力的强大发展起来,继荷兰东印度公司之后进入了中国市场,采取独家专营的模式获取高额利润。公司在其美洲殖民地掠夺财富,然后来到中国购买茶叶等消费品,这种贸易形式就是当时英国经济运营模式的重心。待其发展到全盛期时,已经完全控制了与中国之间的茶叶贸易,它或是通过贱买贵卖、控制贸易量或是囤积居奇来实现财富的聚敛,用这种非正常的商业手段,该公司垄断中国茶叶贸易长达200多年,不仅中国的茶叶贸易受到严重损害,就是英国本国的消费者,也因此付出相当的代价。同时,东印度公司的后台英国政府也在茶叶贸易中凭借高昂的茶税带来丰厚收入。到了19世纪初期英国政府税收总额的10%强都来自茶税,人们戏称这已成为英国政府的金库和历届财政大臣的点金之法宝,高额的茶叶税一直随英国政治和军事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直到19世纪30年代低税收才稳定形成。因此在中英茶叶买卖中,不仅是东印度公司获利丰厚,英国的国力也在茶叶贸易扩大化中不断增强,这反过来又促进国家对该公司贸易垄断的支持。
对英茶叶出口贸易的扩大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产茶地区经济的发展,南北线从福建、浙江
到安徽地区,西线则深入四川和云贵,茶业成为这些地区最主要的产业之一。茶叶生产的兴盛带来了相关贸易的繁荣,而在贸易地推动下,中国形成了从收购、生产到销售一套系统的体系。中英茶叶贸易扩大化后,从东印度公司到行商、行商到茶商、茶商到茶庄,最后是茶庄和茶农之间一环环的经济层次逐渐清晰,通过这样的流程,英国完成在中国的茶叶收购。
但情况也并非如此乐观,茶叶贸易的发展,还促成白银源源不断地流人中国。英国一直无力找到能够在中国打开市场的货品,但是其国内对中国茶等商品的需求量却在逐年增加。1698年英国“麦克里斯菲尔德”号运来毛织品等货物共值5 475镑,其中基本没有什么货品能卖出去。为了平衡中英间的贸易,英国不得不耗费大量白银,白银大量涌入中国,带来中国钱贵银贱的局面,这种情况在历史上还是相当罕见的。对英国而言,这样的贸易对其是相当不利的,但是英国政府却束手无策,东印度公司还是不得不耗费大量白银来购买茶叶,大笔的支出不仅消耗了其在美洲等致敏的搜刮的财富,还影响了本国资金的积累,正因为如此,很多政客都反对从中国进口茶叶。但是随着国内需求的日益扩大,停止贸易已经不可能了,英国只有寻求新的贸易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假借为清乾隆皇帝贺寿为名来到中国,要求进一步扩大通商的范围,但是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政策,使得马嘎尔尼无功而返,英国仍然必须借助走私等非正常手段进入中国市场,贸易上的劣势没有扭转。随着印度殖民地开始种植鸦片,英国政府找到了突破中国防线的有力武器,东印度公司享有向中国输入鸦片的特权,借此扭转解决严重的贸易逆差。
二、英国.对中国茶叶市场的垄断:
东印度公司在17世纪开始了鸦片贸易,很快就改变了印度原先依靠农村零散个体经营的模式,建立起系统庞大的类似于国家经营的产业体系。它在印度种植和生产鸦片,然后将成品装船从印度出口到中国等国家和地区,一条新的商业链条形成了。“1773年,英国商人开始将印度鸦片直接从加尔各答运往广州,1780年,英东印度公司开始垄断经营鸦片贸易,10
年以后,中国的鸦片进口量已从1770年的1000箱左右飞涨到1790年的4050箱。到1800年,印度每年出口的鸦片,已超过24000箱,其中至少三分之一销往中国。”[2]
清政府也认识到鸦片贸易带来的危害并加以禁止,英国东印度公司转换手法,通过将鸦片拍卖给散商的办法打入中国市场。“19世纪的前20年里,东印度公司对华鸦片贸易主要在澳门进行,成交量达到约4 000箱/年” [3],之后随着销售量的进一步增加,鸦片价格不断降低,更多的英国商人加入到对华贩运鸦片的行列中,此后英商输入中国的鸦片增长更加迅猛。“1822-1830年间,销往中国的鸦片平均每年高达18760箱。1831年之后,鸦片从印度更多渠道大量流入广州。至1836年英商对华输出鸦片价值总额达1800万元”[4],从此中国不得不输出白银,以弥补收支逆差,而英国则逐渐改变了白银外流的状况,成功依靠鸦片来解决进口茶叶的问题,找到了搜刮中国的有效工具。资本主义发展决定了其对商业利益的追逐,鸦片贸易带来的利润令英国商人垂涎,从此,在对华的贸易活动中,英国开始茶叶和鸦片两条腿走路的模式,而东印度公司对这两条赚钱之路的垄断逐渐引发国内强烈的不满,1833年英国议会终于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垄断权,英国进入了自由竞争的时代。
清道光20年(公元1840年),一场轰轰烈烈的鸦片战争(Sino-British Opium War)改变了中国和英国的命运。战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废除了商行、增加五口通商,中国的茶叶外销大门进一步打开,更加保障了英国的茶叶贸易。[5]英国开始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置洋行,这些洋行大多都经营中国的茶叶出口;同时,英国还在中国投资开设茶厂,直接渗透到中国的茶叶市场谋取利益。“1846年,英国输入的中国茶叶达到5000多万磅”,“全年茶税约700多万镑左右”[6],成为国家最主要的财政收入,就连国债也主要依靠茶税来偿还。
英国对华茶叶市场的垄断与控制不仅仅体现在与中国的直接贸易方面,还体现在之后当其在印度、斯里兰卡和印尼建立新的茶叶基地后,开始逐渐打压中国的茶叶出口,尤其是中国的红茶出口英国的数量不断下降,中国红茶市场被上述国家侵占,“1887年至1917年间,
除1903年和1915年出口100万公担和1917年突然下降至68万公担外,其余年度都是在80—90万公担之间”。一战后,中国的茶叶输出额更是锐减,“1918年至1922年,除1919输出4l万公担外,其余都在18万至34万公担之间。二三十年代,茶叶总出口量都在四五十万公担之间,1939年输出只有22.5万公担。到1942年只有7万公担。”[7] 中国茶叶出口遭遇如此惨重的损失完全是英国等殖民国家的侵略造成的。
血腥而残忍的殖民贸易带给中英双方的后果是截然相反的,英国凭借鸦片贸易控制了对华的茶叶市场,进而敛取暴力,为其国内的经济和更广泛的海外殖民扩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近代中国则在贸易中失去最初的优势地位,甚至变成英国的商业附属品,加重了中国在近代史历程中的灾难。
参考文献:
一、中文著作
[1] [英] 艾登(T. Eden)著《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编译组编译,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
[2] [英] 勃里格斯著《英国社会史》,陈叔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版。
[3] 陈椽编著《茶叶通史》,农业出版社1984版。
二、中文期刊
[1] 萧致治、徐方平《中英早期茶叶贸易——写于马戛尔尼使华200周年之际》,《历史研究》1994年第3期。
[2] 庄国土《18世纪中国与西欧的茶叶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3期。
[3] 庄国土《茶叶、白银和鸦片 1750-1840年中西贸易结构》,《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P258页。
[2] 周宁著《鸦片帝国》,学苑出版社2004年5月版,P38。
[3] 此阶段的鸦片贸易情况可参阅格林堡的《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本文转引自费正清编著《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P183。
[4] 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P184。
[5] 此段历史资料参阅 ‘Imperial China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1644-1912’,DIS Covering World History,Gale Research1997. Reproduced in History Resource Center,Farmington Hills, MI: Gale Group.
[6] 陈椽编著《茶叶贸易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P27。
[7] 陈椽编著《茶叶贸易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P28。
2、丁菲菲:江苏省淮安市淮阴中学,职务:历史老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