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英译模型初探——以《道德经》之“道”的英文翻

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英译模型初探——以《道德经》之“道”的英文翻

来源:意榕旅游网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4,8 http://xb.ynau.edu.cn E—mail:sk@ynau.edu.en ISSN 1004—390X:CN 53—1044/S DOI:10.3969/j.issn.1004—390X(S).2014.03.017 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英译模型初探 以《道德经》之“道”的英文翻译模型为例 梁丽娜 (黎明职业大学外语外贸与旅游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摘要:中国传统哲学概念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具有与西方文化显著不同的特点。几百年来无数翻译者在 面对此类概念的翻译时承受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中国传统哲学概念“道”的英 译历程为研究范本,提出在中国传统哲学概念的英译领域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翻译模型即从潜概念到概念形成, 并进一步提出各种翻译文本的出现都有其存在价值和必然性。该翻译模型的提出将为中国传统哲学概念的英 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英译译本的历时研究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翻译理论模型。 关键词:道;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英译模型;隐喻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2014)03—0085—05 On English Translation Mode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Concepts:With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Model of“Dao”of Dao De Jing as an Example LlANG Lllqa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Tourism,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Quanzhou 362000,China) 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concepts,with roots in Chinese cuhure,are different from their Western counterparts,which pose a huge challenge for thousands of translators who want to trans- late these concepts into English.This paper brings out a transl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concept“Dao”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 nitive linguistics.The model is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concepts.are introduced into Eng— lish as latent concepts in the beginning and as concepts in the end.And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ar— gues that all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of“Dao”should have their places in the world.This model propo- ses a new direction in research on transla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concepts and provides an adaptable theoretical model of translation for the diachronic studies in this fieht. Key words:Dao;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concepts;English translation model;metaphor 翻译何其难也,中国传统哲学概念的翻译更 是如此。近几十年以来,大量的中国传统哲学著 作被翻译成英文,各种译本层出不穷,如火如荼。 着译本的日益增多,对传统哲学概念翻译标准的 探讨不绝于耳,音译与意译之争从未停止过。凡 做过哲学翻译的人都有体会,越接近和触及中西 哲学的内核和本质,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便愈益 译界的繁荣也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发展。但是,随 收稿日期:2013—12—17 修回日期:2014一O1—07 网络出版时间:2014—5—16 11:21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B类)(JB13700S);黎明职业大学校级课题(LW2013104)。 作者简介:梁丽娜(1981一),女,福建泉州人,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3969/j.issn.1004—390X(S).2;014.03.017.html 86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第8卷 凸显,彼此理解与表达的难度也愈益增加。这是 因为越接近文化的根源,“独特气息”便越浓重, 两种文化语言的理解与翻译便越“原始”。正是 因为如此,哲学概念的翻译更是困难重重。通观 整个中国翻译史,对于此类问题如何处理的争论 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意译、音译或者是音译加注 释,各种翻译方法层出不穷,从未止息。 2O世纪末2l世纪初,认知语言学兴起 j, 为我们认识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宋志平 认为传统翻译研究只重视原文和译文以及二者之 间关系,把主要研究重心落在如何分析理解原文, 如何忠实传达原意,译文是否通顺易懂,是否顺 乎读者的期望上 J。认知语言学则认为翻译是人 的一种认知过程,把翻译研究的重心从对原文和 译文的研究转移到对过程的研究上来 J。基于 此,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道德 经》之“道”的英译历程为范本,从历时方面分 析并建构“道”的英译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 中国传统哲学概念的翻译模型。 一、“道”的英译模型 中国传统哲学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基本概念,例 如“道”、“仁”、“理”、“气”、“物”、“天”、“阴 阳”等等,《道德经》之“道”正是中国传统哲学 概念的核心概念之一。自16世纪开始,《道德经》 就已经被域外广泛研究与翻译,翻译文字达28种 语言,版本达1 100余部,西文译本总数近500余 种,其中英文达180多种 J。《道德经》之“道” 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一个创生性的抽象 概念,其西译体量巨大,影响深远正是我们研究中 国传统哲学概念翻译模型的绝佳范本。 根据笔者在《从历时角度对“道”英文翻译的 探讨》 一文中总结的“道”的英译历程(表1)。 表1 “道”的英译版本分类 “道”的英译出现了3个翻译高潮。第1个翻 译高潮出现在1868--1905年,第2个翻译高潮出 现在1913—1963年,第3个翻译高潮出现在 1972--2007年。这3个高潮可以看作“道”英译 的初期、中期、后期。即初期出现了8个音译文 本,4个意译文本。中期出现了13个音译文本, 11个意译文本。后期出现了79个音译文本,40 个意译文本。分析这3个时期,可以看出“道” 的英译模型为初期以音译为主,中期音译和意译 并驾齐驱,意译版本出现了一个大幅增长,后期 以音译为主。即:音译为主一音译和意译并存一 音译为主【 。 二、“道”的英译模型的认知分析 “道”是老子哲学系统的核心概念,具有创 生性、抽象性,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但也正由于其上述特点,“道”这个哲学概念在 英语这个译人语世界中乃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当 “道”被译介到英语中时,人们并未找到与之相 匹配的抽象概念。于是,1868年John Chalmers第 一次将“道”译介到英语中时就采用了音意结合 的方法,将“道”译成the tau(reason)。笔者认 为,“道”的音译其实就是“道”在英语世界的 意义重建。也就是说该哲学概念的音译其实是其 在译人语世界的一个意义重建。对此新概念的接 受与理解才是“道”的翻译的真正过程。因此, 音译the tau的出现乃是一个开端而非终点。音译 the tau可以看作是“道”在英语世界的一个潜概 念。潜概念即指还未成形的概念。 Lakoff_6 认为,人们是通过隐喻来认知抽象 概念的。认知“道”这个抽象概念我们当然也要 通过隐喻。隐喻将一个抽象域的概念结构建立在 另一个更为具体的义域基础之上即将某个义域的 经验映射到该抽象概念即概念域上,来获得该抽 象概念和该义域的相同特征以此来理解该抽象概 念 J。“道”这个抽象概念,当其以音译tau或 dao出现在英语这个目的语世界中时,其意义的 建构和认知就拉开了序幕。 1868年,John Chalmers提出reason一词来释 义“道”。Reason就是“道”这个抽象概念的一 个义域。reason即理性,是西方哲学中为人所熟 知的一个哲学概念,在西方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 位。卡西尔认为,理性是一种能力,一种力量, 是一种“引导我们去发现真理、建立真理和确定 真理的独创性的理智力量”。黑格尔认为,“理性 知道只有在共相中获得自己、发现自己”。理性 对杂多事物进行抽象,通过反思超越了感性经验, 第3期 梁丽娜: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英译模型初探 87 上升到事物的“共相”,求得“普遍性”原则, 直达事物的本质 。而老子之“道”中也有对宇 宙运行规律的真理性探究和思辨。在“道”是 reason这个隐喻中,喻体reason将理性、思辨等 特征映射到tau(dao)上,使得tau(dao)这个 潜概念拥有了哲学意味的思辨性以及对真理的探 究性。 1895年,G.G.Alexander把“道”译成 “God” 。God就成为“道”的另一个义域。God 即神、上帝。神创造了宇宙万物,是宇宙间永恒 的存在。而《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 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故道生之, 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 之。”l9 道创生万物,具有永恒性。在这一点上, God和“道”就有了相通之处。God这个义域把 永恒、至高无上的神性映射到tau(dao)上。 1899年,T.W.Kingsmil提出把“道”译 成“Way”。Way也成为了“道”的一个义域。 这个义域对后来译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 加深了英语世界的人们对tau的理解。Way在英 语中本身就拥有丰富的含义。《朗文英汉双解词 典》中对way的解释有13个词条。其中有a man. ner or method、a direction等¨ 。老子之“道”包 含着规律,既有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规律,也有人 们行事的方法和准则,这一些特征正和这几个词 条对way的解释相契合。除了字典里对way的释 义,way在宗教和哲学上也有自己特殊的地位。 《圣经・约翰福音》第十四章第六节耶稣说:“我 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 到父那里去。(Jesus said to him,“I am the way, and the truth,and the life.No one comes to the Fa— ther except through me.”)¨ 在这句话里面,耶稣 就是道路,通往永生上帝的道路。对于浸淫在基 督教传统文化里的英语国家的人们来说,“way” 当仁不让的具有宗教意义上的特殊涵义。除了宗 教上的含义,提到way的哲学意味就不能不提起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1870年,《道德经》传人 了德国,对海德格尔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海德格 尔经常借老子之道来意指其哲学的道路(Weg)。 他认为他的道路和道家的道都含藏着思悟道说的 一切神秘。道路和道家之道作为本源之道是使天 地万物成其自身的渊源。“‘道’兴许是开辟万物 的道路。从这个道,我们才有能力去思考理性、 精神、意义、逻各斯本来的意义。也就是说,从 它们的本质而来能够道说的东西。如果我们让道 路和道这类词回复到它们不可言说的东西之中去, 并且有能力这样的随顺,兴许道路和道这样的词 汇隐藏着思悟道说的所有神秘的神秘。也许方法 的当今主宰的谜一般力量也是,同时恰恰是来源 于此:方法,虽然有其功效,却仅是一个巨大的 隐蔽的河流的废水。这个隐蔽着的河流是为万物 开辟道路的,并把所有的东西都撕扯进轨道的河 流。所有的都是道路。” 海德格尔的“way”是 诗意运思的探索之途,其道路迫近着存在,甚至 本身就居住在存在里,本真存在是一切之源。本 真存在附着在“way”上,通过“way”又进一步 丰满了英语世界的“道”。这种互相缠绕,互相 补充的关系,影响范围之广令人难以想象。Way 通过海德格尔之手已经成为了tau(dao)的一个 重要义域。Way把自己在一般生活领域、宗教、 哲学上的特征映射到了潜概念tau(dao)上,使 得英语世界的人对潜概念tau(dao)的理解迈出 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一步,使得最终概念tau (dao)的形成有了可能:。 1944年,Witter Bynner把“道”译成了 “Existence”。Existence ,a being or entity,是一种 存在,一种实体。而老子之“道”也并非是一种 广泛的虚无,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实体。不仅如 此,“Existence”这个义域还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核 心词汇,给“道”带来了存在主义的色彩。存在 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 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 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 精彩。存在主义否认神或者任何其他预先设定的 存在,认为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准则或宗教 信仰,这一点正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 “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Existence”这个 “道”的义域把一种存在感、实体感映射到潜概 念tau(dao)上,使得潜概念tau(dao)有了存 在主义的哲学意味。 Lakoff指出,定义某一抽象概念,被看作是展 现该概念本身所固有的特征l1 。潜概念tau所拥有 的这些义域均都展现了tau(dao)的某一特征,是 其概念形成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然,除了上 述意译是为tau(dao)的义域外,对音译tau 88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第8卷 (dao)的引用,转述或者论述也是一种非典型的义 域,也是对潜概念tau(dao)的一种补充。以色列 学者Toury曾说过,翻译即在译人语系统中,不论 由于何种原因作为或者是被人们视之为是翻译的所 有语篇¨ 。也就是说,音译tau(dao)的每次出 现实际上都加深了人们对“道“这一概念的理解, 对最终概念tau(dao)的建构或者说是固化都是一 种推动。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可以推断,当音译 tau(dao)的引用度高达上万种时,潜概念tau (dao)就已经逐步固化,其最终的,较为稳定的概 念结构也就逐步形成,如图1所示。 I厂] u道l 叠面自自堂竺查二三 ! !! …… ,r__—_±匮 釜-、i i 译入语世界  i图1 “道”的英译模型 三、中国传统哲学概念翻译模型的创立 从上述“道”的英译模型,可以提出一种模 型假设:当一个中国传统哲学概念由于其独特的 创生陛在译入语世界找不到对应的对译词时,该 种模型成立,如图2所示。 罔 i 义域  i网 图2 中国传统哲学概念的翻译模型 那么,该种翻译模型在中国传统哲学概念的 翻译领域是否具有普适性呢?再来看看下列两个 例子: (一)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仁” 字的英译历程 仁的思想产生于春秋时代,其意义范围相当 广泛,包括了各种具体的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 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诗经・郑风・ 叔于田》日:“洵美且仁”,《诗经・齐风・卢令》 日:“其人美且仁” 1 。在此基础上,孔子对仁 的思想进行提炼和取舍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的范畴, 并以此为起点构筑了儒家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孑L子曾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在回答子 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 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 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 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 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主张“以不忍人之 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仁”作为儒家学派的核心概念,涵义相当广 泛,同时这个哲学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当中,其异于西方文化的异质性相当明显。在 “仁”的译介过程中同样遵循着上述模型。“仁” 在英译之初就出现了音译rvn即潜概念rvn。“仁” 在译介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义域,如virtue,be— nevolenee,humanity,real people,the real man, manhood,the complete man,Good,humaneness, true manhood等等种种,而近年来把“仁”直接音 译为rvn即最终概念rvn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 (二)中国传统哲学概念“阴阳”的翻译历 程完关展现了上述模型,从潜概念到概念的最终 固化、成形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最初 的定义很朴素,即指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 日为阴。后来,阴和阳又指互相对立的事物或者 是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任 何事物都可以用阴阳属性来划分,当然必须是有 相互关系的一对事物或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 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阴和阳这两个哲学范畴在英语世界是没有对 译词的,也因此在开始译介这两个词时就是采用 音译加注释的办法。即上述模型中所提到的潜概 念yin和yang的形成。 1949年,威斯(Ilza Veith)女士将《黄帝内 经素问》中的阴阳翻译成: Yin and Yang(the male and female elements in mature; Yang,the element of light;Yin,the element of darkness; Yin and Yang,the negative and positive princi- pies in nature; The element of light;the element of darkness; Yang,the lucid element of light;Yin,the tur— bid element of darkness; Yang,the male element;Yin,the female ele- ment[17]; 从上述翻译可以看到潜概念yin和yang不断 第3期 梁丽娜: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英译模型初探 89 被提及,同时其注释也不断出现,而注释正是潜 概念yin和yang的义域。除了威斯女士的翻译, 在西方,潜概念yin的义域有the female、nega— tive inactive dark turbid principle or element 等。潜概念yang的义域有the male、positive、ac- tive、bright、lucid principle or element等。所有的 义域均展现了潜概念的某些特征,但均无法完整 的代表潜概念。在阴阳的译介过程中,潜概念最 终形成了最终概念yin和yang。概念yin和yang 形成的最终标志是其已经被收录成为英语词典的 词条。《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Longman Dic— 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yin,the female principle in Chinese PHILOSO— PHY which is inactive,dark,negative,etc.and which combines with YANG(=the male principle) to form the whole world;yang,the male principle in Chinese PHILOSOPHY which is active,light,POSI— TIVE,etc.and which combines with YIN(=the female principle)to form the whole world 。 从上述两个范例可以看出,上述翻译模型在 中国传统哲学概念的翻译领域是具有普适性的。 当然,如果一个中国传统哲学概念在译人语世界 能够找到一定程度上的对译词,这时该模型就会 出现一些不同的变体。比如儒家的“礼”在译人 英语时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ritual”来代 替。这个时候“ritual”就不仅具有原来英语中的 含义,而是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外来的东西。这 种模型变体我将于另篇中进行详细的阐述。 通过分析《道德经》核心哲学概念词“道”、 学说的核心概念“仁”和哲学概念“阴阳”在英 文世界中的翻译历程,从中管窥中国传统哲学概 念在英文世界的翻译认知模型。实际上,这个模 型还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进一步推广和完善。不仅 仅是具有创生性的中国传统哲学概念在西方的翻 译与认知,包括一些能找到一定程度对译词的传 统哲学概念也适用这个模型,如上述例子中提到 的“礼”。正如“阴阳”现在儒家被广泛接受为 yin and yang一词来看,在不远的将来,“dao”可 能也将会被接纳为一个普通的英文词汇。到那时, 本文所提出的翻译认知模型将会得到有力的事实 支撑,该模型的适用性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 应用。以该模型为基础,对其他中国传统哲学概 念的历时英译分析和研究也将全面展开。 [参考文献] [1]文旭.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J].外国语:上 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1):35—41. [2]宋志平,程力.论翻译过程研究的心理认知视角 [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6):128—132. [3]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2005, 26(5):15—20. [4]辛红娟.《道德经》英译文本的另类阐释[J].中国 外语,2011,8(2):93—97. [5]梁丽娜.从历时角度对“道”英文翻译的探讨[J].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1(2):50—52,88. [6]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4. [7]魏博辉.论哲学的“理性”[J].辽宁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10(4):19—23. [8]逍遥尊者.让・保罗・萨特[EB/OL].http:// www.5ilog.eom/cgi—bin/sys/link/view.aspx. [9]任继愈译.老子今译[M].北京:古籍出版 社,1956. [10]谢文英,何欣际.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M]. 香港:现代出版社,朗文出版(远东)公 司,1988. [11]圣经[M].南京: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 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0. [12](德)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孙周兴 选.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 店,1996. [1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2000. [14]王仁强,章宜华.原型理论与翻译研究[J].四川 外语学院学报,2004,20(6):105—109. [15]百度百科.仁[EB/OL].http://baike.baidu. corn/view/188237.htm. [16]杨平.《论语》核心概念“仁”的英译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8(2):61—63. [17]VEITH,I.The yellclW emperor 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1 st ed[M].Baltimore:The Williams& Wilkins Co,1949. [1 8]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Bering:the commercial press,199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