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湖北武昌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 1820~1911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图2 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单位:人)
观察图1和图2,提取两项19世纪有关广东地区和英国的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 观察两幅图,从图中获取信息,根据图1可判断当时广东居民迁出呈现增多趋势,归纳表现,结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回答原因。据图2可知当时英国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的人数增多,从事农业的人数减少。结合工业革命、城市化等角度回答原因;再对照中英城市化的情况,得出启示。
答案 信息1:图1居民迁出逐渐增多;到他乡种田的现象消失;到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的增多;出国从事工商业的增多。
原因:国门被打开,并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入侵,国内局势动荡;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业、手工业衰落;我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等。
信息2: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的增多,从事农业的在减少。
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的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大部分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工业生产中去;机器的使用把
1
相当多的劳动力从直接生产中排挤出来,为服务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总结:中国城市化进程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较大;英国则主要受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影响。
启示:城市化进程主要受政治、经济活动的影响。
2.(2014·浙江嘉兴测试)工业革命不仅极大改变了英国和世界的经济面貌,也对人类社会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棉纺织业中机器织布机数量(单位:万台)
年份 台数 1813 0.24 1820 1.4 1829 5.5 1833 10 1850 25 1861 40 英国伦敦人口数量(单位:万人) 年份 人口 1801 111.7 1831 190.7 1841 223.9 1851 268.5 1861 322.7 英国各部门就业人员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例(%)
年份 农业 工商运输业 其他 1841 22.3 48.5 29.2 1861 18.8 55.7 25.5 ——摘编自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材料二 如果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没有同时发生革命,工业和农业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发展。„„在铁路与运河沿线出现了新的工业区,铁路与运河能将产品运往遥远的市场。港口扩大了,以应付贸易的发展。1851年,在伦敦举行了第一届万国博览会,此时在全世界的铁路中,在全世界海洋上的远航船中,有一半属于英国。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材料三 英国历史学家哈孟德夫妇曾对工业革命作过这样的总结: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相伴随着的无穷机遇。然而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
2
市生活方式。正是这种利弊共存的双重特性,激发着那个时代以及后来的人们不断进行探索反思。
——李宏图等《工业文明的兴盛——
16~19世纪的世界史》
(1)参考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英国社会经济面貌的?
(2)19世纪初,在“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分别发生了什么革命性的事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交通运输业革命的角度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简述哈孟德夫妇对工业革命的评价。结合所学,概括指出19世纪上半期,针对工业革命的“弊”,先进人士在社会政治思想和文学领域有哪些探索?
解析 第(1)问,从机器数量、城市人口、职业结构和文明类型等方面分析归纳。第(2)问,列举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交通工具的更新,从加强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联系角度分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3)问,注意问题中的“弊”、政治思想和文学领域的限定词,从政治思想和文学领域两个角度分析人们针对工业革命弊端所进行的探索;结合马克思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回答。
答案 (1)说明:工业生产中机器使用数量迅速增加,生产力大大提高;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职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一产业人口下降,越来越低于第二、三产业人口;英国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 (2)事件:蒸汽轮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
影响: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拓宽了商品市场,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本的流动,促进了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连接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
(3)评价: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极大发展;但未能建立公正、合理的理想社会。
探索:社会政治思想——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人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文学——拜伦、雨果等人创作了一批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抨击当时的社会现
3
实,积极追寻理想世界。 3.(2014·湖北八校一模)阅读材料:
材料一 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变;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材料二 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的近代化国家,中国是从19世纪开始进入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化过程的,西方世界的霸权威胁与文明示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启动要素,然而也应该看到,现代化的变迁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冲击-反应”的过程,对于中国来说,它既是古老的历史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这一历史在以往的传统中静悄悄的绵延。只是到了19世纪、20世纪,当西方的示范展示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时,中国才对自身历史的内部挑战产生了一种多少是变化了的回应方式,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戊戌变法的“大同书”等等中都可以找到根据,这种回应方式离不开中国的历史传统。这样,中国历史的内部要素与西方文明示范效应叠加在一起,共同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反应类型与历史走向。
——陈达凯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近代化过程中的两种不同模式。概括中西方近代化在本质和手段上的相同之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演变,说明“中国历史的内部要素与西方文明示范效应叠加在一起,共同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反应类型与历史走向”。
4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围绕思想、制度、器物三方面来指出中西近代化的模式;第二小问,注意限定词“本质”和“手段”,结合材料信息“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工业化”、“民主与科学”,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来概括本质。第(2)问,注意材料时间限制“近代前期”,然后把握观点的核心要素“内部要素与西方文明示范效应叠加”,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事件中的相关史实分析说明。 答案 (1)西方模式:思想(精神)——制度——器物。 中国模式:器物——制度——思想(精神)。
相同点:①本质上:都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科学化(理性化)。
②手段上:都采用了改革和革命两种方法。
(2)太平天国运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与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相结合,创立拜上帝教,发动农民起义,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但也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
戊戌变法: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新派顺应时代要求,仿效日本君主立宪制,实行政治变革(或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挽救民族危亡。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仿效美国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并实行责任内阁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五四运动时期:先进中国人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4.(2014·陕西五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府垄断了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纺织品、皮革制品、服装和酒等。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人民所必须的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和铁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特权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5
材料二 16~17世纪,由于经济中已产生强有力的资本主义企业和1688~1689年革命中取得的新自由,英国必须以空前规模的技术革新回答日益扩大的市场挑战。1600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学会,伦敦成了欧洲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英国的创造发明蓬勃开展,不久就出现了第一批成果,如纽可门蒸汽机、达比炼焦熔炉。
——摘自徐吉责《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材料三 世界工业生产相对份额比较表(1750—1900年)
年份 1750年 1800年 1830年 1860年 1880年 1900年 英国 中国 1.9 32.8 4.3 33.3 9.5 29.8 19.9 19.7 22.9 12.5 18.5 6.2 ——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四 中国在17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模式的利与弊。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说明材料二、三之间的逻辑关系。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工业化的世界背景以及与英国相比中国工业化的特点。
解析 第(1)问,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手工业发展的利可从规模、技术、质量等方面加以归纳,弊可从政治腐败、国家政策限制等方面加以分析。第(2)问,首先概括观点,结合政治与经济发展关系和科技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加以阐释。第(3)问,西方背景可以从根本推动力:科技革命、对外政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等方面分析;特点可以从时间、经济、技术、市场、资本、发展速度、经济结构、制度保障概括;中国主要从不利于发展和受阻的因素阐述。
答案 (1)利: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好。
弊:限制民间手工业自由发展;助长了官场的腐败;不利于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产生。
6
(2)光荣革命为英国开展工业革命提供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材料二中英国开展工业革命推动了材料三中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3)世界背景:两次工业革命;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特点:从时间、经济基础、技术力量、发展速度、经济结构、制度保障等方面回答。
例如:起步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发展缓慢;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小;封建政府阻挠。
5.(2014·湖南四校联考)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二 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得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 605起,1842年达到31 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摘自钱乘旦、刘金源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三 18世纪末19世纪初,正是现代化运动在西方蓬勃兴起、民族主义潮流汹涌激荡的时代,而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多人口和辽阔疆土的中国,却紧闭自己的大门,一如既往地沉睡在文化主义的梦幻之中。不难想象,一旦这
7
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胡福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四 中国走向现代化必须打破几千年来小农经济的稳定和封建专制统治的稳定,但旧制度的改变和旧秩序的解体,必引发剧烈的政治运动并带来长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使得这个国家很难一下子找到新的稳定中心,任何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没有安定的环境都是很难进行的。长期以来中国人太多的精力与资源放在了“打倒”与“推翻”的运动中,认定只要解决体制问题,就能迅速带来中国的现代化。但问题是“打倒”与“推翻”只能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问题,至于怎样经营却不是“城头变换大王旗”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人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进行研究与思考。
——有关“中国现代化的延误”讨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社会问题。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的直接结果是什么?
(4)对于中国现代化延误的原因,材料四提出了什么观点?由此可得到什么启示?
解析 第(1)问,从资本的原始积累和世界市场的影响等来回答。第(2)问,据材料二从社会财富分配、犯罪情况、社会矛盾来分析归纳。第(3)问,回答西方列强入侵对中国的影响。第(4)问,抓住材料中的“经济的发展需要稳定的环境”以及材料中中国当时的国情得出作者的观点;启示综合材料观点从正面角度归纳。
答案 (1)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进行了早期的殖民扩张与掠夺,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整体世界的出现,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使人类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
(2)社会问题:社会财富分配不均;下层公民平均寿命短;犯罪率增加;社会矛盾激化。
(3)直接结果: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并日益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8
(4)观点:太多的政治运动,太多的社会动荡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启示:国家工业化和经济的发展必须持续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变革不仅是要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使用好这种权利,为民众造福,否则就会不断出现“继续革命”。
6.(2014·河南濮阳调研)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发展原因、发展动力,城市的功能、结构,城市的地位、作用都有明显的差别。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以来十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只有十来座,宋代发展到四十余座,洛阳、扬州、杭州、广州、鄂州、成都等都是当时繁华的大都市。
——据张莹《论宋代城市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
——据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
材料三 英国的城市兴起与繁荣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比拟的,曼彻斯特在产业革命刚开始时(1760年),人口仅万余人,到了19世纪中叶,人口已达到40万,成为一个比较典型的工业城市。1800年,伦敦人口已超过200万,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到1900年人口达到了453.6万。
——据鲍宗豪《中西方城市文明比较研究》
(1)阅读材料一,简要分析宋代大都市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简要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述18、19世纪英国城市发展的原因。简要说明欧洲近代城市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迅猛发展,简要分析其原因。
解析 第(1)问,结合宋代阶段特征,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概括。第二小问,从近代经济结构变动以及通商口岸开放角度回答。第(3)问,从18、19世纪英国开始工业革命,而城市发展离不开人口增加等角度分析;城市发展推动文化发展以及政治进步等。第(4)问,
9
从中国改革开放的推动角度分析。
答案 (1)原因:政局相对稳定;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小农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发展等。
(2)变化:通商口岸迅速发展;出现新兴的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 原因:开放通商口岸;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小农经济逐渐解体等。 (3)原因:圈地运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业革命影响;海外贸易发展等。影响:促进文化发展;促进民主政治进步;促进工人运动。
(4)农村改革,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还提供了劳动力条件;城市改革,为城市发展创造了条件;对外开放,促进城市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