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非遗瓷板画技艺文化传承分析

非遗瓷板画技艺文化传承分析

来源:意榕旅游网
民族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National Art

非遗瓷板画技艺文化传承分析

齐艳茹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摘要:瓷板画独特的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具有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基于此,加大对瓷板画技艺的传承力度至关重要,本文阐述了非遗瓷板画文化传承的现状,从非遗瓷板画技艺的创新性传承提出几点战略,包括规划瓷板画生态园、建立传承人保护机制等,以此推动非遗瓷板画文化在创新中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瓷板画技艺;文化传承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是一种文化生产,要想融入现代社会发展,必须重视其传承性与保护性。瓷板画作为国家重要的非遗文化之一,将传统绘画与陶瓷工艺巧妙结合,塑造出独特的艺术形态,影响深远。因此,相关机构有必要针对瓷板画技艺的传承性、创新性深入研究,从而促进瓷板画技艺文化源远流传。

二、瓷板画技艺基于非遗视角下文化传承的现状(一)缺乏创新能力

瓷板画源于南昌景德镇,最初是在陶器基础上演变而来。随着时代更替发展,彩色色釉盛行,与瓷器绘画构建出五彩缤纷的绘瓷艺术,形成崭新画风,大批量瓷板画画家随之涌现,开创了瓷板画艺术先河,推动了瓷板画艺术的形成。但由于抗战时期的民不聊生,很多瓷板画技艺人转行;在改革开放后,瓷板画艺术在政府支持下,又迎来新的时代,内容与展现风格多为人物、花鸟、山水等。但目前瓷板画艺术认知观念也仅仅停留在山、水、花、鸟、人物肖像上,受传统观念影响束缚了自身的创造力,创新能力滞后于社会时代潮流,难以引起共鸣。

(二)公众对瓷板画文化意识淡薄

由于瓷板画技艺学习时间较长,内容复杂,技巧学习难度较大,数十年的磨炼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瓷板画技艺人[2]。现阶段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节奏感较快,对瓷板画技艺感兴趣的群体较少,能静心专研的人更少,目前得到真传的瓷板画艺人极为少见,因此瓷板画技艺要想传承后人实属堪忧。

(三)数码科技的冲击

瓷板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渊源,但这项民间艺术的传承性面临着巨大冲击。随着数码科技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数码影像快速发展,将瓷板画工艺绘画图样转换成真实图片,形象逼真、色彩丰富、价格较低,深受大众追捧,人们逐渐舍弃了传统手绘瓷板画艺术画作,因此,在非遗视角下,有必要在危难中探索出瓷板

[1]

画技艺创新传承的新路径。

三、非遗瓷板画技艺的创新性传承战略(一)规划瓷板画文化生态园

瓷板画文化秉承了百年艺术磨炼,是赣文化在美术领域的重要体现。非遗瓷板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无可比拟的价值,瓷板画技艺保护工作在非遗视角下得到一定进展,但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进行创新性探索。如免费开放瓷板画博物馆,设置体验区、交流互动区,展示瓷板生产、烧制、绘制的过程,参观者可以亲身感受瓷板画文化氛围,从而打造一个创作展示、培训传承、交流互动一体化的文化生态园。

同时非遗瓷板画需要创新突破传统博物馆静态观赏模式,瓷板画追求与原物形似的风格理念,结合旅游产业构建新的文化生产模式。随着旅游产业发展,瓷板画钥匙扣、小型画像、项链等旅游性产品随之衍生,轻便小巧,利于携带,满足了广大游客需求。可在制作过程中,邀请游客一同参与制作,创作出凸显自身风格的瓷版画作品,促进了瓷板画技艺的文化传承,提升非遗瓷板画技艺文化艺术价值,有利于挖掘瓷板画的经济价值,形成品牌效应,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建立传承人保护机制

对非遗瓷板画的保护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瓷板画技艺传承人劳动成果的保护。非遗瓷板画传承人是保护的主体对象,非遗瓷板画在日常生活中需求有限,传承人的技艺不再是生活保障,导致老一辈传承人才流失,急需一批年轻的力量;为有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可持续性,不管是哪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都将成为博物馆里没有灵魂的展示品。因此相关机构应当建立起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机制,对考核通过的画师,重点培训,提供经费支持,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高度重视瓷板画传承人的多重角色,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产品研发型等,注重保护传承人的工匠精神,并倡导引领非遗瓷板画技艺创新发展。(三)拓宽瓷板画技艺宣传渠道

作者简介:齐艳茹(1994-),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民族陶艺,内蒙古师范大学。

23

艺术大观 Art Panorama

要想拓宽瓷板画技艺文化宣传渠道,在发展自身创造性的同时需要依靠外界因素多方位探索,通过瓷板画博物馆、瓷板画研究中心等,在非遗背景下结合互联网+模式,积极开发相关APP客户端、瓷板画手游,设立网上虚拟博物馆,引导游客通过网络平台浏览欣赏瓷板画静态图。在线下走进社区民众,通过宣讲方式,倡导民众共同参与,为推动非遗瓷板画文化的传承贡献更多力量。

瓷板画技艺展现了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魄力,蕴含丰富的知识,可以在教育中发扬其重要内涵。例如,推动瓷板画文化工艺融入校园,与高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成立瓷板画文化教育基地,编写与瓷板画相关教材,开展专业瓷板画知识培训教育讲座,提高年轻群体对瓷板画文化的意识观念;通过多媒体视频形式展现瓷板画工艺创作过程,年轻人通过亲身体会瓷板画文化精湛的工艺,从而深刻了解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精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大力宣传了瓷板画文化,能够增加传承中化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促进瓷板画技艺文化的延续发展。

(四)提高公众对瓷板画技艺的保护意识

为满足公众实用美术需求,瓷板画艺术通过自身创新突破,摆脱刻板形象,结合风土人情添加活泼元素,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通过不断探索崭新的表现手段、创新材料,将时尚流行元素融合到瓷板画创作中,迎合了当代人审美追求。

参考文献:

[1]雷峻.非遗瓷板画技艺文化传承研究[J].传播力研究,󰀁󰀁󰀁

2019,3(14):21.2019(06):147-148.

(责任编辑:薛竹影)

[2]李立婷.对粉彩瓷板画艺术风格的探究[J].美与时代(中),󰀁随着瓷板画艺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瓷板画社会地位、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逐渐得到世界和社会民众大力认可。同时政府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扶持和引导力度,例如就瓷板画技艺成立非遗研究中心,同时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开展相关创作、培训等工作,向大众普及瓷板画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高群众学习传统文化兴趣,增加对非遗瓷板画文化保护意识,结合当前产业发展情况积极引导规划,为非遗瓷板画文化传承营造了良好氛围,从而推动非遗瓷板画技艺传承创新。

四、结论

综上,非遗瓷板画技艺文化是一个民族无法割舍的记忆,虽有一定局限性,但在现代技术冲击下,不断去陈出新,与时俱进,在国家政府高度重视下以及创新中,非遗瓷板画文化的保护性与传承性得以延续,为瓷板画技艺文化代代相传奠定了基础,为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提供无限生机。

上接第22页

第二就是魏碑在结体上大多运用斜画紧结,宽画平结之势,

中宫紧收,四周外拓,使得魏碑的结构更加的明显,点画间的轻重变化,章法布局错落,每个字给人一种舞动之感,时而横势时而众势,时而倾斜时而端正,时而紧凑时而空旷,这与南朝书风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风格逐渐成为魏体楷书的一种潮流,从而影响着当时的墓志刻石。

魏碑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书风特点,在结体上呈现出方扁状,在转折处巧妙地使用了侧锋,整体形成内圆外方,在行笔上快起快收,利落干脆。章法上布局错落有致,纵横倚斜,打破了以往的书法特色,别开新锋。魏碑与其他汉碑,唐碑也一样,各自体现了一个时代书法艺术的特征。

(二)魏碑书风的影响

魏碑字体丰富多彩,笔画中大多融入汉隶笔法,结体谨严,而笔画沉着,雄健挺拔,有很强的金石刀刚之气,成为独特的书体,被人们所爱戴。在沉寂千年后,魏碑重新走上舞台,去诠释它的魅力,这与此时碑学的兴起有很大的关系。

在乾嘉之前,人们学书偏向于二王笔法,形成一股潮流,使得北魏书法逐渐消失在书坛中,就连同金石家翁方纲也是跟随着潮流,在选碑时倾向于二王。在乾嘉之后,由于皇帝的喜爱,考据学也慢慢地兴起,而书法家也从之。此时书家逐渐发现“馆阁体”众多弊端,想要突破这种规规矩矩的束缚,到了嘉庆,道光年间,许多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开始重视魏碑书法,阮元,包世臣,康有为极大的鼓吹碑学,形成了碑学与帖学抗衡的局面。许多的书家希望能够从魏碑书法中吸取较多的营养,渴望突破馆阁体的束缚,打破以往二王书风一览书坛的局面,魏碑又重新登上了书法史的舞台,开24

始绽放光芒。魏碑以其自身的碑刻书法特点来感染着书法家,振奋人心。所谓书,为心画也。从魏碑书法艺术特点对后世的影响来看,在运笔,结体,章法上的花式变化,对于唐楷的形成起到很大的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书法史上的发展增添了绚丽多彩的一笔。魏碑书法艺术风格的发展及影响在书法史上的作用是极其之大,所以我们在学习书法时,可以多练习魏碑,把魏碑当作一个范例,专研其运笔,结体,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巧妙地运用魏碑中的“方”。对于魏碑书法中“斜画紧结,宽画平结”这一特征可以与唐楷进行对比的学习,可以加快我们学书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陈振濂著.书法美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2]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

[3]钟明善.中国书法史[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4]黄惇著.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年.

[5]黄惇,庄希祖,刘诗编著.历代书法名作赏析[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年.

[6]黄惇,金丹,朱爱娣等著.中国书法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9年.

[7]吕福隆著.南北朝楷书研究[M].北京:线装书局,2011年.[8]陈寅格著.金明馆馆丛稿初编[M].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9]陈振濂著.书法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

(责任编辑:薛竹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