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Hepatology,Oct.20O8,Vol 13,No.5 ・学术争鸣・ 对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思考 潘雪飞 当前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备受推崇,笔者认为乙型肝炎的 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仍然存在着许 张长法 (二)对抗病毒目标的疑义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的 主要考评指标是HBV DNA载量和HBeAg血清学转换。 多有待讨沦与研究的问题,为此从另~侧面提出不同的观点与 看法,供同行们参阅斧正。 、乙型肝炎病毒(HBV)及相关疾病远非想象之可怕 HBV存在着感而不染,染而不发等复杂表现形态。若是 围产期感染HBV,)90 的患者发展为慢性;儿童则为2() ; 成年人则<1 。目前≥3岁人群HBV流行率为5().【)4 ,而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HBV携带率为9.09 ,这 说明绝大多数HBV感染者不治而愈iI 3 J。乙型肝炎的预后也 没有那么悲观。他们中的多数人病情稳定后仍能正常地工作、 学习和生活;即使是肝硬化患者保健得当也可长期生存 。 Manno等[j]对非活动性HBsAg阳性携带者进行了长达3()年 的随访研究,与HBsAg阴性对照组比较,生存率无差异,也未 发现失代偿肝脏并发症,年HBsAg清除率达1 。 乙 肝炎疫苗的预防效果也非常理想,保护率超过9() ; 有报道称儿童的HBsAg携带率由免疫前的8.2 降至实施免 疫后的0.41 ,降低了2()倍【“】;乙型肝炎疫苗对成年人也有较 好的预防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完全可以控制HBV的感染和流 行。 二、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条件并不充分 (一)抗病毒治疗缺少充分的必然性HBV是一种非致细 胞病变病毒,HBV本身对感染的肝细胞没有直接的致病变效 应,而是HBV的免疫反应在清除病毒的同时引发了HBV的 病理效应;病毒清除则主要由非细胞毒性机制完成。在正常情 况下,机体能发挥自身的免疫调节作用加以清除HBV。 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治疗已有数十年历史,在临床上使用较 广泛是。干扰素及核苷类似物。比较而言,a干扰素的HBsAg 转阴率略高,而核苷类似物抑制HBV DNA的速度占优.但上 述药物的疗效均较有限,既不能高效率地转阴HBsAg【 ,又 不能清除细胞内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因而难以实 现患者的期望。 感到困惑的是,抗病毒治疗还都预设了某些前提条件,如 AI T≥2×UI N等。事实上,一方面转氨酶正常的慢性HBV 感染者对抗病毒药物不敏感;另一方面患者AI T升高提示肝 炎活动,意味着处于免疫清除期,此时所谓的抗病毒效果势必 要打折扣。有学者认为要对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进行评估为时 尚早 。 —— 作者单位:21OOO2江苏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4医院 2000年制订的《方案》中:完全应答(显效)为AI T复常,HBV DNA、乙型肝炎e抗原(HbeAg)、HBsAg均阴转。而2005年 的《指南》中:完全应答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 后AI T恢复正常,HBV DNA检测不到(PCR法)和HBeAg 血清学转换;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后AI T恢 复正常,HBV DNA检测不到(PCR法)。不知为何两种标准发 生 显著变化? 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要求就是要彻底清除体内的 HBV,首先要实现HBsAg消失或HBsAg/抗HBs转换,最终 要清除肝内的cccDNA,达不到类似效果的疗效标准被命名为 “完全应答”则可能会让临床医师产生岐义。 另外,对HBV DNA的检测方法及标准仍然存在若干问题 可以探讨。在没有明确HBV DNA阂值的情况下,人为的设定 值受到质疑是必然的。再者,现有的分子诊断实验室检测 HBV DNA存在着方法、试剂、技术、设备等方面差异。部分实 验室难以达到质量控制标准,若对于存在缺陷的“定量”进行判 读,难免会给医生的诊疗带来干扰。 三、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应该拓宽思路 对指南中“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存有看法,什么是规范的 治疗方案?目前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仍在 不停地变更着疗效标准及治疗方案。迄今为止,国内的诸多专 家未能给出明确答案,国外的专家也对究竟是抑制病毒还是清 除病毒感到困惑 。在此期间匆忙地围绕数种药物制订有关 抗病毒的“规范”、“指南”、“路线图”缺少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 为抗病毒药物的选择作出硬性规定就更值得商榷。在此背景 下,笔者主张拓宽思路,积极进行探索与研究,而不能被条条框 框所桎梏。 笔者并不否定核苷类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近期成 绩与科研价值,但是,在有限范围内从事研究工作是一回事,大 规模地推广运用又是一回事。另外,我们也不得不考虑大范围 地抗病毒治疗是否会给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诸如加速病 毒变异,导致现有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等诸多问题_ .。 综上所述,目前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方案并不成熟,对 此应该采取科学审慎的态度,对广大临床医生给予合理的指 导 参考文献 1 梁晓峰,陈园生,王晓军,等.中国3岁以上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 肝脏2008年10月第13卷第5期 ・ 41 7 ・ 病学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655—658. 2 Tassopoulos NC,Papaevangelou GJ,Sjogren MH,et a1.Natural history of acute hepatitis B surfaceantigen—positive hepatitis in 7 年的效果研究.中国计划免疫,2007,1 3:8-1I. 林之莓,谢青.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的选择.微生物与感染, 2007,2:II 5—11 7. Greek adults.( astroenter0l0gy,1987,92:1 844 1 850. 秦雯霞,孙鑫,李幼平,等.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 炎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6,6:23—29. 缪晓辉.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面值得探讨的一些问题.肝 脏,2006,1I:230—231,251. Perrillo RP.Therapy of hepatitis B-viral suppression or eradica tion?Hepatology,2006,43:sl82—1 93. 3 Hyung Joon Yim,Anna SF 1.ok.Natural History of Chronic Hepa— titis B Virus Infection:What We Knew in t 98 1 and What We Know in 2005.Hepatology,2006,43:sl73 1 81. 4 巫贵成,周卫平,赵有蓉,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远期生存质量研 究.中华肝脏病学杂志,2003,11:275—277. 5 Manno M.Camma C,Schepis F,et a1.Natural history ofchronic HBV carriers in northern Italy: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fter 30 years. Gastr0enter0logy,2004,I 27:756—763. 陈力 鼍效、低耐药一实现慢乙型肝炎长期治疗两大因素.中国医 学论坛报,2008—0I一3I(A8). (收稿日期:2008—02—24) 6 翟如芳,安建会,邢秀生,等.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免疫后10 (本文编辑:钱燕) (上接第389页) 参 考 文 献 1 王晓今,陈成伟,刘光华,等.231例药物性肝损伤l临床分析.肝脏, 2007,12:363 365. 药物蓄积和毒性反应发生的可能性,而SPMG、AOSC 与这些药物合用时相对安全。 SPMG和AOSC虽然都是多糖类药物,但对CYP 2E1的作用不同。SPMG无论对于雌性还是雄性大 2陈成伟.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肝脏,2007,I 2:297 302. 3 Frye RF,Matzke GR,Adedoyin A,et a1.Validation of the five— drug”Pittsburgh cocktail’ approach for assensement of selective regulation of drug metabolizing enzymes.Clin Pharmacol Ther, 1997,62:365—376. 鼠均无作用,而AOSC对雌性大鼠虽无影响,但对于 雄性大鼠却有明显的诱导作用。GC对于CYP2EI的 诱导作用也同样仅表达在雄性大鼠上。CYP2E1的作 用底物多达75种,是许多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在体内 的主要代谢酶 ],其中大部分为前致癌物和前毒物, 少部分为药物,主要有:氯唑沙宗、乙醇、醋氨酚、茶碱 4 Streetrnan DS,Bleakley JF,Kim JS,et a1.Combined phenotypic assessment of CYP1A2,CYP2CI9,CYP2D6,CYP3A,N—acetyl I ransferase 2.and xanthine oxidase with the”Cooperstown cock— tail”.Clin Pharmaeol Ther,2000,68:375—383. 等,其中乙醇、丙酮和异烟肼等通过减少CYP2E1的 降解和代谢延长其作用,为诱导剂;双氢辣椒素、异硫 氢酸苯乙酯、戒酒硫、氯甲噻唑等为抑制剂 药效。 5 Tucker GT,Houston JB,Huang SM.Optimizing drug develop ment:strategies to assess drug metabolism/transporter interaction potential toward a consensus.Pharm Res,2001,I8:1071—1080. ,AOSC 和GC用于雄性大鼠时可加速这些药物的代谢,减弱 本研究证实,药物对CYP450各亚酶的影响存在 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药物在与上述各种与1A2酶和 6 马琛,钱蓓丽.人类细胞色素P450s研究概况及其在新药安全性评 价中的应用.中国新药杂志,2002,II:6 42. 7 Vieira IM,Sonnier M,Cresteil T.Developmental expression of CYP2E1 in the human liver.Hypermethylation control of gene ex— pression during t he neonatal period.Eur J Biochem,1 996,238:476— 483. 2E1酶代谢有关的药物合用时,应充分考虑其在不同 性别及个体上的差异,以避免有可能的毒性或不良反 应。在进一步的临床前及临床实验中应充分考虑到 这种差异,以便更加准确地进行新药的临床前安全性 评价以及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致谢:本课题的完成得到了中国海洋大学耿美玉 教授、辛现良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药物所其他老师们 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8 Hickman D,Wang JP,Wang Y,et a1.Evaluation of the selectivity of in vitro probes and suitability of organic solvents for the measure— ment of human 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 activities.Drug Metab Dispos,1 998,26:207—2I5. 9 Kharasch ED,Thummel KE,Mhyre J,et a1.Single—dose disul— firam inhibition of chlorzoxazone metabolism:a clinical probe for P450 2E1.Clin Pharmacol Ther,1993,53:643 650. (收稿日期:2007—08—22) (本文编辑:钱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