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科学,2013,42(12>:75—78 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土壤类型及生育时期对小麦根际土壤 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徐瑞富,陆宁海,杨 蕊,翟凤艳 (河南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摘要:为了解不同土壤类型及小麦生育时期对小麦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在不同生育时期于不 同类型土壤中分离小麦根际微生物,并分析其数量变化。结果表明,土壤类型对小麦所有生育时期 内根际微生物数量均有影响,根际微生物数量随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而减少,其中对真菌和细菌数 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对放线菌数量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随着小麦生育期的推进,其根际真菌和 细菌数量在红黏土、壤土、砂壤土中的变化趋势一致,均从拔节期到灌浆期逐渐增加,灌浆期达最大 值,然后随着小麦的成熟逐渐下降;根际放线茵数量在红黏土中的变化趋势同真菌和细菌,在壤土 中呈下降~升高一下降趋势,数量也以灌浆期最大,在砂壤土中的变化趋势是从拔节期到抽穗期逐 渐增大,从抽穗期到蜡熟期增幅减小趋于稳定。 关键词:小麦根际;生育时期;土壤类型;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512.1 S1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268(2013)12—0075—04 Effect of Different Soil Types and Growth Stage on Number of Microorganisms in Rhizosphere of Wheat XU Rui—fu,LU Ning—hai,YANG Rui,ZHAI Feng—yan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xiang 453003,China) Abstract: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oil types and growth stage on the number of microor— ganisms in wheat rhizosphere,microorganisms in wheat rhizosphere were isolated from different soil type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and the changes of their quantities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microorganisms in wheat rhizosphere was affected by soil types at all wheat growth stage,and decreased with the decreas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in which the number of fungi and bacteria decreased significantly.With the advance of wheat growth period, the number of fungi and bacteria in the red clay,loam,sandy loam increased from jointing to fill— ing stage,up to the maximum at filling stage,and then decreased with the gradual maturation of wheat.The number of actinomycetes in red clay had the same trend as fungi and bacteria,and de— creasing—increasing—decreasing trend in loam,also up to the maximum at filling stage,with an in— creasing trend in the sandy loam from jointing to heading stage,then beginning to stabilize. Key words:wheat rhizosphere;growth stage;soil type;microorganisms 植物根际土壤中存在影响植物生长和健康的多 动规律,探索土壤、植物和微生物三者之间的复杂关 种微生物 。通过对不同生境下根际微生物数量、 系,为人工调控植物根际微环境以及利用有益微生 构成的调查,可以了解微生物对植物的作用及其活 物提供理论基础 。不同植物及不同生育时期,其 收稿日期:2013—06—27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OO6BAD25BO4) 作者简介:徐瑞富(1963一),男,河南辉县人,教授,本科,主要从事植物生态病理学方面的研究。E—mail:xuruifu429@163.tom 河南农业科学 根际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差异较大,另外,土壤肥力 不同,植物根际微生物的构成也存在差异[3 ]。小麦 在生长过程中与其根际微生物形成了良好的的互生 关系。小麦根际微生物的种群、数量直接关系到麦 田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矿质元素的转化,从而影 响小麦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利用 ]。近年来,许多 学者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水肥条件等对小麦根际 第42卷 个装有90 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振荡摇匀,即得 10 土壤悬浮液,以此类推,最后稀释获得1O 土 壤悬浮液。然后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培养根际微生 物_1 。真菌、细菌、放线菌的分离培养分别采用马 丁培养基、PDA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根据所 分离的微生物种类,吸取不同稀释度的土壤悬浮液 (真菌1O一、细菌1O~、放线菌10 )0.4 mL,加人 拔节期河屯村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l_7 引,但关于土壤类型 无菌培养皿(直径为110 ram)中,轻微晃动使之分 对小麦根际微生物数量影响的研究还较少。为此, 布均匀,加入冷却至45℃的培养基,使之与培养皿 本研究探讨了不同土壤类型及生育时期对小麦根际 中的土壤悬浮液充分混匀,每处理重复3次,待凝固 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以期为利用根际微生物多样性 后倒置于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 h,观察记录 控制病虫害及促进小麦生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培养皿中的细菌菌落数目,48 h观察真菌菌落数 1 耕料 青津 目,72 h时观察放线菌菌落数目。土壤中微生物数 一 一 量以每克土壤样品所含的菌落数表示。 1.1土壤样品采集 一 1.3土壤养分测定 2010年4—7月,在新乡市凤泉区河屯村(红黏 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1 。 圭 .麦田,于小麦(百农矮抗一 58) 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 嚣 2结果与分析 ‘ 一和蜡熟期,分别按五点取样法选取小麦植株,用铲子 2.1土壤类型对不同生育时期小麦根际微生物数 将小麦整株挖出,抖掉根系外围较大土块,收集根系 量的影响 和附着在根表面的土壤,晾干备用l_1。¨- 由表1可以看出,在小麦拔节期、抽穗期、灌浆 1.2根际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 期和蜡熟期土壤类型对其根际微生物数量均有影 称取晾干的根系和土壤混合物1O~15 g,放入 响,根际微生物数量以有机质含量最高的红黏土中 装有100 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在快速混匀器上 最多,有机质含量第二的壤土中次之,有机质含量最 振荡20~30 min,取出麦根,用吸水纸吸干水分称 少的砂壤土中最少,即根际微生物数量随土壤有机 质量,计算洗下土壤的质量,然后用无菌水将土壤溶 质含量减少而减少,其中土壤类型间真菌和细菌数 液定容至100 mL,即得约10 土壤悬浮液。振荡 量的差异总体达显著水平,放线菌数量的差异总体 10 土壤悬浮液,在沉降前吸取10 mL加入到另一 未达显著水平。 表1 土壤类型对不同生育时期小麦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生育时期 样地 土壤质地 有 g /K含、g) 量(× t iU ct u/ )gJ (× 0 ctt l。 u/ )gJ ( ‘ l 0 ct/gJU) 1.15a 0.93ab 0.31b 1.26a 0.87a 0.62a 1.50a 1.04a 0.67a 1.34a 0.68a 0.67a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各生育时期内差异达显著水平(P<O.05) ~L嚣a第12期 徐瑞富等:土壤类型及生育时期对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77 2.2小麦生育时期对其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由图1—3可以看出,随着小麦生育期的推进, 3 结论与讨论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可为作物 直接提供养分,也可改善土壤物理性状。Sessitsch 根际真菌和细菌数量在红黏土、壤土、砂壤土中的变 化趋势一致,均从拔节期到灌浆期逐渐增加,灌浆期 达最大值,分别为6.89X10 、5.92X10 、2.33×10 c{u/g和7.6O×10 、5.57×1O 、2.67×10 cfu/g,然 等_1 6=研究发现,土壤颗粒越细小,有机质含量越高, 土壤颗粒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越复杂,多样性越高, 数量越多。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类型特别是土壤有 机质含量有关¨1 。本研究结果表明,从小麦拔节 后随着小麦的成熟逐渐下降。根际放线菌数量在红 黏土中的变化趋势同真菌和细菌,灌浆期达最大值, 为1.5O×10 du/g,然后随着小麦的成熟逐渐下 期到蜡熟期,土壤根际微生物数量随土壤有机质含 降;在壤土中的变化趋势是从拔节期到抽穗期逐渐 减少,从抽穗期到灌浆期逐渐增加且在灌浆期达到 最大值,为1.O4×10 cfu/g,之后逐渐减少;在砂壤 土中的变化趋势是从拔节期到抽穗期逐渐增大,从 抽穗期到蜡熟期增幅减小趋于稳定。 生育时期 图1小麦各生育时期内不同土壤类型中真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生育时期 图2小麦各生育时期内不同土壤类型中细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己 0 寸。 一 × 皿硎 籁 墒 生育时期 图3小麦各生育时期内不同土壤类型中放线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量减少而减少,有机质含量高的红黏土与有机质含 量低的砂壤土相比,根际真菌和细菌数量存在显著 差异;而对于根际放线菌来说,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其 数量影响不显著。王超等 研究也发现,烟草根际 微生物数量与土壤肥力呈正相关。 不同作物的根际有其特定的微生物群落,而同 一作物在不同生育时期和营养状态下,其根际微生 物数量也呈现特定的动态变化[7]。本研究结果表 明,随着小麦生育期的推进,根际真菌和细菌数量在 红黏土、壤土、砂壤土中的变化趋势一致,均从拔节 期到灌浆期逐渐增加,灌浆期达最大值,然后随着小 麦的成熟逐渐下降。根际放线菌数量在红黏土中的 变化趋势同真菌和细菌;在壤土中的变化趋势是从 拔节期到抽穗期逐渐减少,从抽穗期到灌浆期逐渐 增加且在灌浆期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减少;在砂壤 土中的变化趋势是从拔节期到抽穗期逐渐增大,从 抽穗期到蜡熟期增幅减小趋于稳定。这与杨文平 等嘲、马冬云等嘲及岳海峰 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可能是因为植株由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时,对养 分需求增多,从而造成根际养分相对亏缺,微生物总 量降低。在其他植物中也存在这一现象,汪华等[2妇 研究表明,在水稻生长旺盛期,水稻根系与根际土壤 微生物竞争营养元素,导致水稻根际微生物活性下 降。Piutti等[2 ]研究发现,在玉米营养生长阶段,根 际微生物活性和细菌丰度明显高于根外土壤,但在 生殖生长阶段,由于根系可溶性碳的释放下降,根际 效应随之消失,可培养细菌的生物多样性也明显 下降。 参考文献: [1]许光辉,李振高.微生物生态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 版社,1991:104—111. [2]赵艳,张晓波.影响植物根际微生物区系之因素研究进 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8):425—430. [3]张翔,朱洪勋,孙春河,等.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和腐 殖质组分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1998,13(2):87—92. 78 河南农业科学 第42卷 E4]范巧兰,陈耕,李永山,等.转B£基因棉花不同生育期 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 (12):34—36. [5] 关松荫.土壤酶及其研究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1986. [-63赵小蓉,林启美,孙焱鑫,等.小麦根际与非根际解磷细 菌的分布[J].华北农学报,2001,16(1):Ill一115. [7]钟文辉,蔡祖聪.土壤管理措施及环境因素对土壤微生 物多样性影响研究进展[J].生物多样性,2004,12(4): 456-465. [8]杨文平,单长卷,王春虎.秸秆还田量对冬小麦根际土 壤微生物及产量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2(5): 59—61. [9] 马冬云,郭天财,宋晓,等.尿素施用量对小麦根际土壤 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7, 27(12):5222—5228. [10]刘世亮,翟东明,介晓磊,等.不同磷源对小麦根际生 物活性及其根际效应的影响[.『].河南农业科学,2002 (11):26~27. [11] 刁治民.西宁地区春小麦土壤微生物根际效应的研究 [J].土壤肥料,1996(2):27—30. [12]马冬云,郭天财,查菲娜,等.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根 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华北农 学报,2008,23(3):154一l57. [13] 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植物生态病理教研室.植物根际 生态学与根病生物防治进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l991. [14]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 版社,1998. [15]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 [16]Sessitsch A,Weilhalter A,Gerzabek M,et(【z.Micro— bial population structures in soil particle size fractions of a long—term fertilizer field experiment[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1,67(9):4215— 4224. [17] Bossio D A,Scow K M,Gunapala N,et a1.Determi— nant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Effects of agri— cultural management,season,and soil type on phos— pholipid fatty acid profiles[J].Microbial Ecology, 1998,36(1):1-12. [18]Ritchie J,Schutter M E,Dick R P,eta1.Use of length heterogeneity PCR and fatty acid methyl ester profiles to characterize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soil[J].Ap— 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0,66(4): l668—1675. [19]王超,吴凡,刘训理,等.不同肥力条件下烟草根际微 生物的初步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2005(2):12—14. [20] 岳海峰.小麦根际细菌数量变化的研究[J].惠州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6(4):67—70. [21]汪华,杨京平,徐伟,等.分次施氮对水稻根际土壤微 生物生态效应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 (4):123一l26. [223 Piutti S,Hallet S,Rousseaux S,et nz.Accelerated mineralisation of atrazine in maize rhizosphere soil EJ].Biol Fertil Soils,2002,36(6):434—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