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篮球规则主要修改部分
(2015年规则解释)
随着篮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也越来越高超,由于现行规则已经不能顺应其发展速度,给我们带来挑战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因此,国际篮联从1998年开始,首次在规则中增加了圆柱体的概念和垂直原则,并提出在执裁中应遵循和权衡在比赛控制和比赛的流畅之间保持平衡及运用有利/无利概念中的一致性等。此后,规则每两年做一次调整,四年做一次修改,但规则精神始终是扬善抑恶,鼓励球员发挥出高超的攻守技战术。
2010年,篮球规则改变并扩大了限制区的形状和面积、加长了3分线距离、增设了无撞人半圆区和即时回放系统,从而促进了比赛更加激烈精彩。2014年又对进攻时间做了重大改动,2015年2月国际篮联技术委员会发布了最新的规则解释,5月又推出了3人执裁基础的最新理念。本次培训班将对2014年篮球规则主要修改部分、2015年规则解释及3人执裁基础进行传达。
2014年规则主要修改部分体现在以下条款
第29条 - 24秒钟 / 第50条 - 进攻计时员职责
第30条 - 球回后场
第33.10条 - 无撞人半圆区
第46.12条 - 主裁判员职责和权力-即时回放系统
附录 - 球队的名次排列
第29条 24秒钟和第50条进攻计时员职责
1.某队进攻,投篮或传球,球触及对方篮圈后,如果再次获得前场篮板球,则进攻计时钟应复位到14秒。
即:符合以下两点,进攻计时钟均应复位到14秒:
a.球触及对方篮圈;
b.原控球队再次获得进攻球权;
注意:掷界外球时,球触及篮圈,如同球触及地面一样。
2.当出现罚球时,进攻计时钟停留在24秒
依据:规则50.3第四点。
29/50-52:第4节比赛计时钟还剩30秒,A1在前场运球,B1将球拍到A队后场,此时A2在后场控制球,B2对A2犯规,是本节全队第3次犯规,进攻计时钟还剩8秒,A队被准予暂停。
解释:比赛应在A队前场掷球入界线处掷球入界。进攻计时钟给予14秒。
3.某队传球到界外上空,防守队员跳起抢球,要分清“拍”和“抓住”的区别:
a. A队传球,球飞向界外上空,B1从界内跳起抢球,拍到球回到场地重新被A队控制。
解释:B队员没控制球,进攻计时钟连续计算。
b. A队传球,球飞向界外上空,B1从界内跳起抢球,双手抓住球,并传回到场地,重新被A队控制。
解释:认为B队在空中已经控制球,因为有球权转换,所以要给A队一个新的进攻时间周期(24秒)。
4. 特殊情况(临场裁判必须很清楚):每节比赛即将结束时,只有当比赛计时钟为23秒或更少时,并且进攻计时钟上显示14秒或更少时,此时应关闭进攻计时钟。
29/50-49:比赛计时钟还剩23秒时,A队获得一次新的控制球。比赛继续,还剩19秒时,A1投篮,球触及篮圈随后A2获得篮板球。
解释:在A队最初获得控制球时(23秒),比赛继续,但进攻计时钟不要开,当A2(19秒),再次获得控制球时,进攻计时钟应复位到14秒。(2015年规则解释 )
29/50-50:第4节比赛计时钟还剩58秒时A1在后场被B1犯规,A队进攻计时钟上还有19秒。这是B队本节的第3次全队犯规。A队被准予了暂停。
解释:比赛应以A队在前场掷球入界线处掷球入界重新开始。进攻计时钟还剩19秒。
29/50-51:第4节比赛计时钟还剩58秒时A1在他的后场被B1犯规,A队进攻计时钟上还有19秒。这是B队本节的第3次全队犯规。B队被准予了暂停。
解释:比赛应以A队在后场掷球入界重新开始,并且进攻时间给A队一个新的24秒周期。
第30条 球回后场
和2012年规则相比,2014年规则球回后场规则精神没有变化,只是文字上的做了些调整,请大家记住:球回后场的三要素:
1、 球队在前场控制球;
2、 该队队员在前场最后触及球;
3、该队队员首先触及回到后场的球。
第3要素中,该队队员可以在前场,也可以在后场,首先触及回到后场的球,而造成球回后场违例。
球没进入前场,就不存在球回后场违例。
规则已经明确,造成球回后场违例必须满足:前场球队控制球、在前场最后触及球、最先触及回到后场的球。
30-10 举例:后场队员传球到前场,位于前场的裁判员触及反弹回后场,同队队员重
新拿到,(合法)
如前场队员运球,球掉到后场,该队员在前场重新拿到,(球回后场违例)。
掷球入界的地点原始权利:A1在前场靠近中线附近掷球入界,规则允许,他向后移动正常的1步,所处位置在后场,但他也只能传球给前场同伴。
队员在前场起跳空中抢断成功,建立了球队控制球,他持球落地,是以他落地点为首先控球地点(可以是前场,也可以是后场,这是规则的一个特例);如果他在空中传球给后场的同伴(则认为起跳的前场就是先前控球地点),则宣判球回后场违例。
举例:A4在后场传球给前场的A5。B4从他的前场跳起,在空中抓住球,在他落回后场前将球传给后场的B5。
解释:球回后场违例(认为B4在前场已控制球)。 如果B4空中没有传球,持球落回后场,这是好球。
30-11:A队在前场控制球时,球被A1和B1同时触及后回到A队的后场,后被A2首先触及。
解释:A队回到后场违例。
第33.10条 无撞人半圆区
无撞人半圆区规则是为了不鼓励防守队员占据篮下位置,试图制造进攻队员运球突破时带球撞人的行为。
无撞人半圆区的线是半圆区的一部分,防守队员一脚或双脚触及无撞人半圆区的线就是在半圆区内。实际上就是扩大了无撞人半圆区面积,以促使防守队员扩大防区,增加比赛激烈和对抗,从而更大程度地保护进攻队员的利益,使比赛更加精彩好看。
无撞人半圆区规则适用于进攻队员运球突破,试图投篮和跳起在空中传球时,发生的阻挡或撞人的情况。
然而,下列的接触,无撞人半圆区规则不适用,要依据垂直原则和阻挡/撞人原则进行判罚, 当接触发生在:
a 无撞人半圆区外,包括在半圆区和端线之间
b 抢篮板球发生身体接触时
c 进攻和防守队员非法用手、肘或腿及身体
33-4: A1投篮,球触及篮圈,出现篮板球情况。A2跳起在空中,抓住球随后冲撞接触半圆区并处于合法防守位置的B2。
解 释:A2撞人犯规。无撞人半圆区规则不适用。
33-5:A1运球切入篮下准备做投篮动作,然后A1传球给直接位于后方跟随他的A2而不是投篮,随后A1冲撞了接触无撞人半圆区的B1,同时A2持球切入篮下准备投篮。
解 释:A1撞人犯规。无撞人半圆区规则不适用,因为A1非法用他的身体为A2扫清了投篮路径。
33-6:A1运球切入篮下并且正做投篮动作,然后A1传球给正站在场地角落处的A2,而不是完成投篮。A1随后冲撞了接触无撞人半圆区的B2。
解 释:A1合法动作。无撞人半圆区规则适用。
第46.12条 即时回放系统(IRS)
即时回放系统是2010年规则增加的内容,当时回放只局限在每节最后一投是否在比赛时间内离手和确定是2分还是3分区投篮,很明显,和2010年规则相比,2014年规则扩大即时回放的范围:
主裁判员在赛前批准使用即时回放系统(如果提供) ,并在记录表上签字之前确认(与时间有关):
● 在每节比赛(含决胜期)的最后时刻:
— 投篮离手时比赛计时钟是否响起。
— 比赛计时钟是否还剩或剩余的多少时间, 当:
● 投篮队员出界违例
● 进攻计时钟违例
● 8秒违例
● 比赛时间结束前宣判了一起犯规
● 第四节和每一决胜期比赛计时钟显示2:00或少于2:00(与动作有关):
— 投篮出手是否在进攻计时钟响之前
— 在宣判犯规前,是否投篮出手
— 球出界,辨认哪个队员使球出界
● 在比赛任何时间:
— 投中2分或3分;
— 当比赛计时钟或进攻计时钟故障,确定时间;
— 辨认正确的罚球队员;
— 辨认一起打架中涉及的队员和随队人员。
四、即时回放(IRS):
1、主裁判决定是否使用;
2、要先有初判;
3、由裁判员操作;
4、操作前,先从技术代表、记录台人员获取更多信息;
5、使用时,无关人员远离;
6、时间节点是下一节开始前或主裁判记录表签字前;
7、上半时结束前使用,双方队员必须在场上;
8、第四节或决胜期使用, 双方队员必须在场上;
9、因为系统技术问题,允许花更多时间;
10、系统故障且没有备用的系统,则不用;
11、有明确清晰证据时,才可以更改原判;
12、使用完,主裁判做出最后宣判,必要时通知双方教练。
46-13:
决胜期还剩1:45,A1在边线附近传球给A2。在传球过程中B1将球拍出界。裁判员不确定A1在传球时是否已经出界。
解 释:即时回放系统不能用于决定队员或球是否出界。
46-14:
第4节还剩1:37时球出界。判给A队掷球入界,A队请求了暂停。裁判员不确定是谁使球出界。
解 释:即时回放适用于哪名队员使球出界(2分钟或以内)。只有在即时回放系统复审结束后1分钟的暂停时间才开始
46-9:第1节比赛还剩5:53,当球在边线附近滚动时A1和B1都试图控制球。球出界且判给A队掷球入界。裁判员不确定是谁使球出界。
解 释:不能使用即时回放系统。即时回放系统只能在第4节或每一决胜期的最后2分钟,适用于确认哪名队员使球出界。
2015年规则解释变化
第9条 - 一节开始和结束
第10条 - 球的状态
第16条 - 球中篮和它的得分值
第18条 - 暂停
第28条 - 8秒钟
第35条 - 双方犯规
第36条 - 技术犯规 - 干扰投篮时喊叫或跺地板
- 球队名次排名
第9条 一节的开始和结束
规则规定,比赛开始各方不足5名队员不能开始比赛。如果某队因某种原因没有在预计比赛时间到达场地,但在15分钟内到达并做好比赛准备,能够提供有合理的理由,2015年规则解释已经明确:不予处罚。
然而,比赛下半时开始因为各种原因,一方不足5名队员,比赛应该继续,有5名队员的对方应保持5人。
9-3:下半时开始时,A队因为队员受伤、被取消比赛资格,没有5名有资格参赛的球员。
解释:有至少5名球员仅在比赛开始时有效,因此,A队应以少于5名队员继续比赛。
9-4: 在比赛结束前A1发生5次犯规离场,A队因没有替补队员,而只能以4名队员继续比赛。因B队已经领先15分以上,B队教练为表示公平,希望也换下1名队员也以4名队员继续比赛。
解释:B队教练的请求应被拒绝。只要某队有足够的球员,场上应保持5名队员。
第10条 球的状态 – 当宣判犯规时
2015年规则解释新增如下陈述:
10.1 当一名队员已经开始投篮连续动作,防守队员对控制球队任一队员犯规,随后他完成了投篮并且投中,此时,发生犯规一刹那,球不成死球且中篮得分有效。
这一陈述在同等条件下,防守球队席人员发生技术犯规时也同样有效。
第16条 球中篮和它的得分值
球中篮和它的得分值、投篮队员被侵的罚球次数,要以投篮离手时所处的位置来决定。
1. 在3分区投篮离手,球上升过程中被位于2分区的防守队员触及,如中篮判得3分。如不中,并且宣判防守队员犯规,判罚球3次。
2. 在2分区投篮离手,球上升过程中被位于3分区的防守队员触及,球如中篮得2分。如不中,并宣判防守队员犯规,判罚球2次。
3. 在本方3分区误投中篮,判得2分,登记在对方队长名下。
2015年规则解释明确了传球进入球篮的分值
1. 传球直接进入球篮,分值取决于传球队员所处的地点。如在3分区传球进入球篮,判得3分;如在2分区传球进入球篮,判得2分。
2. 传球进入球篮前,球被队员触及或者触及地面,均判得2分。
16-2:A1在3分区投篮出手。球在向上飞行时被
(a) 一名进攻队员。
(b) 一名防守队员。
在A队2分区跳起合法触及,随后球中篮。
解 释:两种情况中,A1的投篮是从3分区域出手,A队应得3分。
16-3:
A1在2分区投篮出手。球在向上飞行时被B1从A队3分区跳起合法触及,随后球中篮。
解 释:A1的投篮是从2分区出手,A队应得2分。
第16条 球中篮和它的得分值
16-5:A队获得掷球入界,此时比赛计时钟还剩:
(a) 0:00.3
(b) 0:00.2 或者0:00.1
解 释:在(a)中,如果投篮并且结束比赛的计时钟信号在投篮尝试中响起,那么,确定投篮队员是否在信号响起之前离手,这是裁判员的责任。
在(b)中,唯一的有效投篮方式只能是将掷球入界的传球在空中拍向球篮或者直接扣篮。
第18条 暂停
2015年规则解释对下半时的最后2分钟每队暂停数量的限制:
1. 上、下半时暂停次数不变,第四节的最后2分钟每队最多只能暂停2次。如A队
在第四节最后2分钟还没请求下半时的第一次暂停,则记录员应将第一格内用双横线划掉。如图,同时,大屏记录板应显示下半时第一次暂停已被使用。短暂停除外。
2. 暂停的时间是请求暂停时的时间,而是以准予的时间。例如A队第四节还剩2:05请求暂停,但准予暂停时时间还剩1:58,则该队自动失去下半时第一次暂停。
注意:记录暂停的时间是走过的时间。
3、延误暂停导致技术犯规,记录表登记符号:
注:某队延误暂停时间,裁判员应给予警告。如果该队没有回应,应登记该队一次暂停。如果该队没有剩余的暂停,则因为延误比赛登记该队教练员一次技术犯规。2014年规则解释记录表登记为“C”,2015年的规则解释登记为“B”。
第28条 8秒钟
28-14 陈述:2015年规则解释:如果比赛被裁判员因为与任一队无关的理由中断,根据裁判员的判断,对方队(防守队)将被置于不利,8秒钟应从中断处连续计算。
28-15:比赛最后1分钟还剩25秒,比分A72-B72,A队获得控制球。A1在后场运
球已达4秒,此时裁判因为如下原因中断了比赛:
(a)比赛计时钟或进攻计时钟未开启
(b)一个瓶子被扔进场地内
(c)进攻计时钟被错误的复位
解释:在上述的情况中,比赛应由A队在后场掷球入界重新开始,8秒周期还剩4秒。因为如果给A队一个新的8秒周期,B队将被置于不利。
28-11: A1在后场运球4秒时发生了打架。替补队员A7和B9因进入场内被取消比赛资格。相同的罚则被抵消后,比赛由A2在记录台对侧的中线延长线掷球入界重新开始。A2将球传给位于后场的A3。
解 释:A队只有4秒时间使球进入它的前场。
28-12:A队在它的后场控制球。当8秒周期已经走过6秒时,在:(a) 后场,(b) 前场发生了一起双方犯规。
解 释:(a) 比赛应以A队在后场离犯规最近的地点掷球入界重新开始,且A队只有2秒使球进入它的前场。
(b) 比赛应以A队在前场离犯规最近的地点掷球入界重新开始。
28-13举 例:A1在后场已运球4秒,B1将球拍出界
解 释:比赛应以A队在后场掷球入界重新开始,且A队只有4秒使球进入它的前场。
第35条双方犯规
2015年规则解释
1.明确了双方犯规的四个基本条件:
(a) 两起犯规都是队员犯规
(b) 两起犯规都包含身体接触
(c) 两起犯规是双方两个队员之间的互相犯规
(d) 两起犯规大约同时发生
2.双方队员大约同时发生都包含身体接触的犯规,一起宣判为A1普通犯规,另一起宣判为B1违体犯规,可以被认为是双方犯规,虽然性质不同,按照P、U分别登记,但罚则不带来罚球,唯一区别是这个U可以作为两次违体被取消比赛资格中的一次。
举 例:(a) A1和B1相互推对方。
(b) 在争抢篮板球时A1和B1相互推对方。
(c) 在接队友传球时A1和B1相互推对方。
解释:以上3种情况下都是双方犯规。
35-5举例:在争抢篮板后,A1辱骂了B1,随后B1还击,用拳击打了A1。
解 释:这不是双方犯规,A1是技术犯规,B1的是取消比赛资格的犯规。比赛应以B队执行1次罚球,随后A队执行2罚1掷重新开始。
35-6: A队控球,为获得一个自由位置,B1推开了A1,被判侵人犯规。A1在大约同时挥肘部击打了B1,被判违体犯规。
解释:这是双方犯规。因为A队在发生双方犯规时是控制球队,比赛应以A队在离违犯发生最近的地点掷球入界重新开始。
35-7:A1和B1相互推对方都被宣判侵人犯规。这分别是本节A队第2次和B队第5次全队犯规。
解释:这是双方犯规。不判给罚球。
第36条技术犯规
技术犯规的罚则全部改为“1罚1掷”,所以原来登记应T2、C2、B2应改为T1、C1、B1,无论是(队员)两次技术犯规被取消比赛资格,还是两次违体犯规被取消比赛资格,都应在登记完第2次T或U后,在接下来空格内填入“GD”
3. 原规则中教练员因为自身原因2次或其他原因3次T不变,只是在被取消比赛资格后,在空格内也填入“GD”
4.提醒:违体犯规罚则是2罚1掷或者3罚1掷,不能和技术犯规罚则相抵消了,只有当其罚则是1罚1掷时才可以依据犯规的顺序决定能否与技术犯罚则抵消。
2015年规则解释规定了队员5次犯规离场又重新上场比赛判罚技术犯规的登记方法:
1. 队员5次犯规后被通知不再有资格参赛, 下场又重新进入场内比赛被发现,应登记教练员T,登记为”B”。(默认为教练员的责任)
2. 队员5次犯规后未被通知,留在比赛中或重新进入场内比赛被发现后,均不给予处罚。(默认为是裁判和记录台的责任)
第36条 技术犯规----干扰对方投篮
2015年规则解释对干扰投篮的判罚原则
36-5陈述:当一名队员正在做投篮动作时,不允许对方队员挥手妨碍投篮队员的视野、大声喊叫、用力跺脚或靠近投篮队员拍手等行动来破坏投篮。如果此行为使投篮队员被置于不利,可导致一次技术犯规;如果投篮队员未置于不利,应给予一次警告。
36-6:A1正在做投篮动作,此时B1用大声喊叫或用力跺地板来试图分散A1的注意力。投篮是:(a) 成功的; (b) 不成功的
解释:应给B1一次警告,并通知B队教练员。
(a) 此警告在剩下的比赛中对B队所有队员的类似行为均适用。
(b)判罚B1一次技术犯规。
附录 - 球队的名次排列
同积分球队之间的排名,要看同积分球队之间的胜负关系。如:3个或3个以上的队积分相同,需另外制表,即:积分相同的球队单拿出来,再看它们之间的胜负关系(小积分);
按照下列原则顺序进行排列:
1、同积分球队之间的净胜分(原先是得失分率);
2、同积分球队之间的总得分(原先直接考虑组内得失分率)
3、同积分球队组内的净胜分;
4、同积分球队组内的总得分。
5、如上述都相同,则抽签决定名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