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青少年男篮后备人才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青少年男篮后备人才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l4卷第2期 2002年6月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VoI.14 No.2 Journal of Capital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Jun.,2002 我国青少年男篮后备人才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薛正武,赵文革 (首都体育学院 竞技体校) 摘 要:从我国青少年男篮人口分布、身高现状以及训练、比赛等方面入手,比较详实的分析了目前的现 状和存在的问题。拓宽人才的来源渠道,提高后备人才的质量,才能实现中国男篮腾飞。 关键词:青少年,男篮,运动员 Study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Male Juvcnile Basketball players and Relevent Countermeasures Xue Zhen—WU Zhao Wen~ge Abstract:From the aspects of basketball population distribution,Height Status,training and competition,etc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were elaborately analyzed.The condusions were as follows:opening up talents resource and improving quacity of basketball relents were the way to fullfill growth of China male bas— ketbalI Keywords:Juvenile,Male Basketball Player,Athlele 随着王志郅与巴特尔相继成功的加入到NBA这一篮 球领域的最高殿堂,中国篮球的国际声望也有所提高。但 如何面对“三塔”相继加入到NBA后的CBA联赛,提高 CBA联赛的整体水平和看点、热点,是中国男篮事业所要 面临的新的挑战,发现和培养新人已是CBA迫在眉睫的 重要任务。因此,加强青少年男篮的后备人才培养工作, 加快和提高我国的男篮后备人才的培养速度和质量,解决 好我国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 当务之急。 口解决较好,从事篮球的男青少年人口众多,进入一种良 性循环。 2)在广大的大西北地区以及安徽、江西、湖南等没有 篮球一线队伍的省份中,由于缺乏本地的篮球市场,再加 上生源质量相对较低,信息渠道不畅,体校、篮球学校和青 少年篮球俱乐部数量也就较少。在从事篮球的群体中,中 学生占大多数,而且大多是在学校参加训练。他们主要是 想利用篮球作为特长,弥补学习成绩带来的压力,以解决 将来的上学问题的。从事男篮运动的群体相对面较窄,数 量也较少。如在我国现有的篮球运动员中,这一地区的球 员非常少就是一个佐证。 3)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大城市中,由于观念的不同 l 青少年男篮的人口分布区域特点分析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人口众多的大国。从我国的实际 国情来看,我国青少年男篮的人口分布呈现以下几个方面 的特点: 以及激烈的就业形式使得广大的男青少年主要也是想把 篮球作为一项特长和对学习能力不足的一种补偿,以解决 将来的上学问题的。同时由于“奥运和金牌战略”带来的 1)在东北地区的辽、吉、黑三省中,由于地理环境、遗 传、气候、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原因,男青少年的相对平均身 高较高,再加上篮球运动普及,篮球水平相对也较高。在 这一地区篮球已形成了一定的市场与规模。培养的生源 除了能满足本地的篮球市场需求以外,几乎在全国的各种 形式的篮球俱乐部和男篮队伍中,都有一定比例的东北籍 的球员。因此。体校、篮球学校、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如雨 后春笋,数量相对较多。仅辽宁一个省就有将近30多家 的体校、篮球学校和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并且已形成了多 体育布局,使篮球体校数量锐减,篮球人口萎缩。以北京 来说,在16个区县的业余体校中,几乎已没有篮球这一项 目了。作为北京首钢后备队伍的北京青年队和首都体院 竞技体校男篮在北京已基本招不到符合条件的运动员。 在这两支队伍共38名运动员中,北京籍的队员只有3~4 人,仅占到10%左右。在天津、上海、广东等地基本也是 一样的情况。 种形式的办学途径、规模和效益。由于生源好、信息通畅, 全国各地都走马灯似的来这招生和选材,青少年男篮的出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国的男篮人口的 优势地区主要在东北地区。其他地区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收稿日期:2002—04—02 作者简介:薛正武(1963~),男,安徽人,讲师,首都体育学院竞技体校,从事篮球训练与研究,北京,10008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8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第14卷 2 青少年男篮运动员身高现状比较与分析 在我国的男篮人口分布不均衡的状况下,我国青少年 男篮运动员的身高状况并没有因此而整体下降。近年来,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青少年男篮的身高在 总体上也有提高的趋势。特别是进入半专业和专业篮球 队伍的运动员中,由于受遗传等因素的影响,例如:篮、排 球或其他运动员的后代,在“三塔”中,姚明和王志郅就是 篮球运动员的后代。身高总体呈现稳中有升,突出身高的 人数有上升的趋势。甲A队伍中仅2.10米以上的本土 队员就有8人之多。 表l 1999~2001年全国少年(甲组)参赛队伍的身高情 况 在上述三年的参赛队员中,三年的平均身高基本没什 么大的变化(三年的参赛队伍不尽相同)。从地域分布来 看,河南、河北、辽宁、江苏等地的平均身高有较大幅度的 提高。特别是河南、河北、辽宁等省的省体校中队员的身 高有很大的提高,且拥有2、05米以上的绝对身高的队员。 如辽宁队的三年平均参赛身高为1、97米,最高队员为 2.10米以上。河南队的三年平均身高为1、967米,最高 为2.10米。河北队则是1.96米,最高为2.09米。其他 地区如湖北、福建、广东等地区的身高基本和过去没有太 大的变化。黑、吉等省市中,平均身高相对较高,但缺少绝 对身高,特别是缺少2、05米以上的队员。同时也可以看 出,在我国的青少年男篮的人员结构上,由于2米以下的 队员基数相对较大,和甲A队伍的身高情况基本符合。 但在2m至2、05m这一身高结构中和甲A队伍中的情况 是不相称的。从篮球管理中心青少年发展部组织的男青 少年集训的情况也反映了这一特点。以上集训的队员分 别是来自于11至13个省或市的体校,都是在本层次中的 最好队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表2 1999~2002年中国青少年集训队员身高情况 3 青少年男篮的训练、比赛现状与分析 我国青少年男篮整体水平还不很高,在训练比赛环节 上,仍然需要加强对以下方面的重视。 3.1 在基层学校和体校中基础训练仍然是最薄弱环节 1)没有人教或没有人抓的现象仍然存在。在有的地 方,训练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发训练或自己玩为主,队员的 成长完全是“自发式的“自然增长”。训练时任队员自己 玩,或由大一点的队员带小一点的队员训练,还美其名日 “传帮带”。 2)训练方法简单,训练就是模仿成年专业队,进行所 谓的“成人化”训练。而训练主是老三样:快攻、一对一和 分组。使队员在基础训练过程中,对篮球缺乏全面和客观 的了解,把篮球运动简单化。 3)在许多基层校中,训练思路不明确,训练的组织、方 法、手段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从而影响青少年男篮队员 的技术风格和特点的逐步形成。 4)“重攻轻守”现象仍然严重。认为篮球就是投篮得 分,根本用不着练防守。比赛时,5名队员往场上一站,就 是“联防”了。使队员对篮球运动的认识产生片面性。 5)训练中不能因材施教,训练就是“大拨哄”。年龄大 的小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都一视同仁,训练效果不好。 6)不重视运动员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主要表现 在只练篮球,不注重身体素质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而练身 体的话,也就是练练力量。 7)只重视成绩而忽略了基本技能的培养。为了成绩, 训练主要以提高队员的实战和对抗能力为主,使得队员有 一定的实战能力,但基础不行,影响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 发展。 8)在教基本技术的过程中,要求不严、不细、不精、不 准,随意性大,容易造成队员技术动作粗糙,不规范,甚至 养成错误的动作定型。 3.2省体校和青年队训练中应提高对现代篮球运动特点 的认识 在省体校或青年队一级的训练进入到半专业和专业 化的训练过程中,而能进入到这一层次的队员基本上都是 青少年中的优秀队员。在训练的系统性、规范化等方面都 有比较好的基础。从实际的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以下方 面的不足。首先,训练思路还是相对陈旧和落后,不能以 现代篮球的理念与要求去灌输在训练的始终。特别是在 训练中如何更好地把作风、身体、技战术、心理、意识等方 面有机的紧密结合在一起,是现代篮球对省体校和青年队 这一层次的训练提出的新课题和新要求。其次,围绕现代 篮球技战术的组合,在全面训练、配套训练、分组训练、针 对训练等训练的组织方法与手段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加 强和提高。 3.3训练、比赛与科研没有形成有机结合 青少年训练比赛的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男篮 的整体水平。青少年的训练、比赛问题,涉及众多的相关 领域和学科。在当今条件下,光凭老经验和老方法是不行 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篮球也不例外。在我国, 青少年男篮的训练比赛体系与科研体系基本是相互独立 相互脱离的。科研很难对实践产生实际的可操作性的指 导作用,实践也就很难再上升到更高的理论水平。因此, 训练的成功与否,队员进步的快慢,比赛中的手段要求是 否科学合理等方面,缺乏客观准确的检查与评价的体系和 标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薛正武,等:我国青少年男篮后备人才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3.4训练与比赛相互脱节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1)观念仍然停留在过去的认识水平上。认为比赛会 影响训练、特别是在暑假和寒假期问,正是所谓的“夏训” 和”冬训”期间。“夏练三暑,冬练三九”,安排比赛会打乱 训练的安排和计划等。 2)比赛太少,不能科学地解决好“练与赛”的关系。由 于在观念上和认识上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我国的青少年 队伍中,比赛过少,甚至一年只有几场比赛的状况并没有 得到根本的解决(如省体校甲组一级的比赛一年基本只有 一次,能打10多场比赛)。训练时问太长,效果如何无从 检验,队员掌握技战术的情况如何,哪方面需要加强,训练 汁划需不需要调整,如何调整等等情况就不好把握和及时 纠正。因此,如何解决好青少年男篮队伍中的训练时问过 长,比赛太少这一对矛盾,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竞赛制度等 方面的制约。因此,我国的青少年男篮队员虽然条件都不 错,但在诸如技术运用与实战能力以及对抗能力等等方面 和国外的男青少年相比,始终存在着差距。这和青少年的 比赛安排不合理,缺乏实战机会恐怕是密不可分的。在国 外,除了各种训练营与比赛名目繁多以外。在周六周日, 俱乐部与俱乐部之间、校与校之问、队与队之间,邀请几个 队办个小型比赛都是经常性的。而且比赛基本是以队员 和学生为中心的,裁判是学生,组织是学生。通过比赛不 仅让队员和学生得到实战,青少年之间还增加了交流,同 时又弥补了学生的组织能力、集体观念等教育环节上的不 足,真正意义上去体现了一种“快乐篮球”的精神。而在我 国的比赛中除了有竞赛主管部门办的以外,民间的比赛很 少,也没有能力和精力,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 3)训练脱离比赛,不能从比赛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组织 训练。由于训练脱离比赛,因而,实际有效训练的时间就 少,队员的实际能力就差。在有的队伍里练的非常热闹, 一堂课下来队员也满身大汗,可就是实际效果不好。队员 运用技术能力以及对抗能力等方面都比较差,甚至在比赛 中会经常出现接到球以后不知所措,束手无策,不知道这 球怎么处理。这都是由于训练脱离比赛所致。 3.5对加强青少年男篮的训练和比赛工作的重要性的认 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一个国家的任何一项事业,青少年是唯一的希望与寄 托,篮球也不例外。在我国的男少年队伍中,客观上来讲, 重视与认识不免是造成青少年男篮现状的根源。可能在 许多地方口头上很重视,但落实到行动上就另当别论了。 无论是从体制、政策、训练的安排、竞赛的组织,还是从资 金上或教练的配备上等等都重视不够。青少年男篮的训 练条件、比赛条件、医疗卫生与服务系统、科研系统等都是 相对薄弱的。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青少年男篮对外交 流的不断扩大和增加,明显地暴露了对青少年男篮的培养 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所带来的弊端和不足。 1)我国的男青少年在同国外的同年龄和同层次的队 伍的交往中,身高条件都不比人家差甚至好与人家,但比 赛热情明显不如人家。在场上打球,总是缺少一种激情, 就好像唱戏进入不了角色一样,进入不了场上状态。从而 在比赛中缺少创造性,甚至缩手缩脚放不开,遇到困难就 难想放弃,缺少自信心。 2)一个运动员在场上一分钟,就要竭尽全力去努_寸J拼 搏一分钟,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我国青少年所表现fH 来的就不是那么“敬业”。缺乏拼搏精神,没有强烈的取胜 愿望,不敢打等现象时有发生。因而,在比赛的准备会上 首先要强调“作风”如何怎样等,比赛中还要时时刻刻去强 调和提醒队员“作风”。“作风”成了中国教练的口头样: 由此产生了诸如心理素质差、适应能力差甚至相互埋怨等 一系列影响比赛的消极因素。 3)条件好的队员不少,特别是在2米到2.fj5米这一 身高结构中,但成材的却不多。在12支甲A队伍中,如 果从上场比赛的队员身高结构上去看的话,不难发现,身 高结构呈现“两头大”的现象,要不就是2米以上的队员占 绝对大的比例,要不就是2.05米以上的绝对身高,在这两 个身高之间的队员却很少,这恐怕正是影响中国篮球水平 和魅力的因素。因为这一身高的队员会增加比赛的观赏 性和激烈程度。从实际引进的外援的情况来看,这一身高 结构的外援也是占了大多数的。而在男青少年中,这种身 高段的队员还是有相当大的比例的。 4 对策研究 1)中国男篮要想做到后继有人长久不衰,必须从根本 上去解决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一些 不足:其次是加强和充实青少年男篮教练员队伍的力量, 特别是要重视基础教练的队伍建设。 2)在目前的国情下,拓宽一线队伍的人才来源渠道, 采用多渠道的培养途径,从而提高和加强人才的成材率和 质量。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取消大学和基层体校、省体校、青年队的界限和注 册限制,从政策上去理顺和扶持专业和半专业的运动员进 人大学的环节里,使他们能够进入到CUBA等比赛环节 中;切实提高大学的训练和比赛水平,为俱乐部培养可用 之人才。 (2)应加强体育院校的竞技体校、篮球学校的后备人 才的培养功能,形成业余体校(普通学校一竞技体校(蓝球 学校)一一线队伍人才培养渠道,从首都体院竞技体校和 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校原男篮的情况来看,体育高校培养 人才的周期相对较短,投入也较小。如从首都体育院竞技 体校进入到首钢一队的周期大约在5~7年(包括国家队 的时间)。北京体育大学竞体原男篮在建队的10年间,先 后培养出了20多名的(包括国家队、国家青年队以及北京 八一、北京部队、空军、前卫、奥神等)一线队伍的队员,其 中像焦健、李爱军等队员仍然战斗在第一线。 (3)应将青年队办到体育院校的运动系(运动班)中, 没有体育院校的地方可以办到大学里这样既提高队员和 教练的文化素质层次,同时又可以使他们从理论到实践对 篮球有一个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最终提高篮球专业水 平,形成基层体校一省体校一体育院校(大学)一一线队伍 的人才培养渠道。 (下转第53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亓圣华,等:现代世界女篮强队与中国女篮技战术特点分析 53 1)中国女篮要加强战术意识的培养,紧跟“高、快、灵” 的世界潮流,建立完整、快速、灵活的战术体系,这也是中 国女篮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2)中国女篮队员要加强身体素质的训练,提高对抗能 力,特别是提高在强对抗下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加强个 人攻防能力的训练,加强拼抢意识。 3)要强化快速条件下的传接球训练,加强内外联系, 提高明星队员的战斗力和号召力。 4 参考文献 [1]篮球运动高级教程.体育院校专修通用教材.北京:人民体育 出版社,2000 [2]俞继英.奥林匹克篮球,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3]王嵊海.宋文民,谢飞.中国CBA与美国NBA篮球选手技战术 指标的对比分析,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7(2) [4]宫鲁鸣,陈德春.第27届奥运会女篮比赛考察报告 篮球. 2000,(21) 进行在不利条件下的模拟训练和实战训练,并加强与欧美 强队的交流,更好地了解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4)平时要加强脚步动作的练习,提高防守的应变性、 突然性和攻击性,加幄集体防守的意识,充分发挥集体的 防守力量,减少犯规,提高防守质量。 5)要注意抓动作的细小环节,抓组合技术的训练,并 [5]陈新.王家宏.对中国女篮滑坡的成因及其对策的探讨与科学.2000.9 体疗 [6]刘月.武国政,高斌,闵彬彬.1999~2000年中国男子篮球甲联 赛北京首钢队主场比赛技战术特点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0.9 在训练中增加对抗性,使队员逐步适应实战的需要,适应 现代女子篮球运动发展的需要。 [7]张忠林,叶庆晖 中美两国女篮防守理念与球员防守能力探析.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4 6)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明星队员”,并且有意识地 (上接第49页) 少年人才库,实行有偿输送与培养,谁培养谁受益,提高基 层教练的积极性。 (4)加强俱乐部在本区域内与中学的合作,将苗子好 的队员打破本省(或市)的区域限制,选拔集中到几所相对 体育设施比较好重点学校,进行统一的系统训练,由俱乐 部和学校合办。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调整,把现有的单一 4)建立职业教练制度,打破教练职业的“固定制”,建 立教练在本区域内的流动机制,加强教练在区域内的合 作。人才流动是市场活力的反映,青少年教练队伍在区域 由青年队为一线队伍输送人才变成:竞技体校、篮球学校、 体育院校、大学、省体校等多渠道的途径,增加一线队伍的 人才来源和质量,增加培养人才过程中的竞争,全面提高 篮球的整体水平。 内的合理流动也将是青少年篮球市场充满活力的体现与 象征。只有这样才能迫使教练自身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 从而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与水平。 (5)合理安排好文化学习与训练的关系,可以采用一 些特殊的政策如:延长学年,或采用学分制等办法。 (6)俱乐部要充实和加强教练队伍的建设,把经验丰 富事业心强的教练要充实到基层队伍中去抓基础训练,适 当提高基础训练教练员的待遇,根本上解决基础训练中的 不利因素。 (7)从广大的基层体育教师和教练开始,凡是与篮球 队训练与教学相关的教练和教师都对他们进行系统的从 理论到实践的培训,加强监督与管理,切实提高他们的业 务水平与能力。 5 参考文献 [1]袁伟民.在三大球升华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 【}.团体育报, 1997.12 2]李颖川.关于有r”国特色协会制的向个理论问题.北京体育师 范学院校庆论文选,1996 [3]王守恒,等.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运动能力发展的研究 武汉体 院学报.1999,5 4]刘玉林,等技,1998,8 从篮球后备力量看我国的簸球运动 【}】囤体育科 [5]中国青少年男篮赴澳大利亚访问交流总结 [6]2001年至2002年第四期中圉青少年男篮集训总结 3)加强宏观管理,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建立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