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贵州生猪产业发展中的循环模式探索与示范

来源:意榕旅游网
贵州生猪产业发展中的循环模式探索与示范

蒋太明;陶宇航;李渝

【摘 要】针对贵州生猪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循环与生态理念,将传统生猪产业的开链式生产变为闭链式生产,探索\"养殖业→沼气能源工程+粪污无害化利用→种植业→养殖业\"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结果表明:该模式能促进农业产业生产方式的升级、换代,使农业产业各主要生产环节的物质与能量得到循环使用和梯级利用,从而实现农业产地环境保护与农业产业的共同发展. 【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0(038)007 【总页数】4页(P142-145)

【关键词】生猪产业;循环农业;资源有效利用;贵州 【作 者】蒋太明;陶宇航;李渝

【作者单位】贵州省土壤肥料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5;贵州省土壤肥料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326.3

贵州地处长江、珠江水系的分水岭,是一个农业省份,种植业、养殖业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时期。循环经济是实现贵州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促进农业产地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自2008年以来,在贵州省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下,由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牵头,联合贵州大学、贵州省农业委员会相关部门,针对贵州生猪

产业存在的问题,围绕瓮安县的生猪产业发展需求,配套生猪饲料粮(草)原料生产、成品加工和粪污综合利用等,进行了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探索与示范。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在党和政府一系列加速农牧业发展的政策推动下,贵州生猪产业正在从分散的单家独户型养殖向一村一品的集中式、规模化小区养殖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贵州年存栏猪2540万头、出栏生猪2138余万头、猪肉产量178万t,分别比1990年增长87.45%、167.25%和161.76%(表1)。2007年,全省人均猪肉年消费量居全国各省(市、区)第6位,猪肉消费量占肉类消费量的比重居全国第一,养猪业已成为贵州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1]。同时,随着贵阳至广州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建成,贵州将成为南方沿海发达地区肉猪供应的重要基地之一。

贵州是我国惟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地农业省份,耕地严重不足,由于人畜争粮,饲料用粮严重不足,进而影响饲料产业和生猪产业的发展。同时,饲料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技术水平低、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与其他省市相比,贵州饲料产业在生产总量、科技含量、肉料比、饲料在生猪养殖业中的使用率都较低[2]。养殖户大多习惯采用一种饲料喂到出栏,或者仅使用少量能量饲料饲养,造成前期仔猪营养严重不足,生长育肥期稍微过剩,资源的浪费严重。还有一部分长期用药的养殖户,从猪开食之日起,在整个幼年期乃至整个生长期均在食饵中添加一定剂量的药物或促生长剂,一方面增加了猪的抗药性,另一方面加大了其体内的药物残留,不仅提高了饲养成本,而且降低了食用安全性。

近年来,随着贵州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东部地区畜禽养殖基地向西部转移[3],省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逐年增多。目前,贵州生猪年出栏在5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已有3.2万余个,10户以上连片畜禽养殖小区1268个,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对畜禽养殖业污染估计不足,一些地区出现了畜禽粪

便严重污染环境的现象,大规模养殖的废弃物处理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环保工作。为此,贵州省委、省政府把“建设生态畜牧业大省”、“大力发展农村沼气”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目前,贵州省以沼气建设为重点,发展农村能源和农业环保事业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沼气建设资金规模由2000年的500万元增加到每年2亿元。沼气工程产生的大量沼液、沼渣,既可作为养分资源,若利用不当又将成为农业污染的重要来源。因此,如何利用现有成果,通过技术组装、配套,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及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技术,充分、合理地资源化农村有机废弃物,实现农业循环式生产,成为贵州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关联广泛的重要基础产业。畜牧业不仅为社会提供大量的畜产品,而且是国民经济中带动种植业发展,推动食品工业、饲料兽药工业、制革和制药工业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中轴产业。地处西南边陲的贵州,生态环境脆弱,“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尖锐,在生猪产业循环链上,传统的“粮-猪”粗放式产业链条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随贵州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粮食和生猪生产总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为了满足粮食和生猪产业发展的需求,工业化肥和工业饲料应运而生,导致生猪产业对种植业生产的依赖性降低,种植业生产不一定依靠生猪粪便作为肥料。2004年,全省生猪粪尿排放总量为1984.1万t,而其处理率仅30%左右[4],已大大超过了现有环境的承受能力,使得大量粪便随意堆置,或排放到附近水沟或田土中,在雨水冲淋下进入河流和湖泊,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或渗入田间和地下水,严重污染水体、土壤和空气质量。据贵州省环境监测中心站2005年监测,万峰湖总磷超标1.36~5.94倍,总氮超标0.86~1.30倍,湖面79%的区域属于轻度富营养型,4%的区域属于中度富营养型,外来入侵物种水白菜大面积繁衍[5]。可见,具有循环产业特征的“种植业—养殖业”协调发展链被弱化了,生猪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粪便、种植业生产发展过程中过量施肥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质量下降日益成为贵州生态环境的威胁。

瓮安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是国家生猪储备库,具有生猪产业发展的典型性。为此,以瓮安为示范基地,按生态、循环理念,探索“种、养、加”相互协调的“猪-沼-粮、菜(果)”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围绕贵州生态畜牧业、循环农业和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发展需要,以瓮安县优质肉猪产业化发展为龙头,通过物质流和能量流,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相联结,加强物质与能量多级利用;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目标,在种植业、养殖业环节提倡清洁生产,加快现有成果转化和引进创新,按照“组装、集成、配套、应用”的原则,提出具有贵州特色的“猪-沼-粮、菜(果)”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图),推动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发展。

针对贵州生猪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与产业化配套发展问题,将生态、循环理念贯穿于项目技术集成创新的每一个环节,以龙头企业与核心示范区建设为中心,通过发展优质蛋白玉米、双高两低油菜种植,为无公害优质成品饲料加工提供原料;配套优质青饲料(饲草)生产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周年调剂、平衡供应,为生猪养殖提供优质青饲草,为生猪养殖提供充足的饲草保障;配套干湿分离方式(含作物秸秆与猪粪堆沤发酵等)和分类无害化处理方式,猪尿、生产废水和少量猪粪通过沼气发酵,在获得清洁能源(沼气)的同时,获得高效有机肥沼液和沼渣。猪粪经无害化处理后通过改进加工工艺,并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磷矿资源,生产有机无机复混肥,为饲料原料粮和特色蔬菜、果树生产提供优质肥料,进而实现“种植业→养猪业→沼气能源+沼液、沼渣(含其他无害化处理猪粪)→(有机无机复混肥)→种植业”的良性生态循环。 作为贵州的传统农业大县,瓮安县的生猪养殖业在农业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并呈逐年上升态势,已被列为国家生猪储备库。2004—2008年期间,全县100头以上规模生猪养殖场由228个发展到414个;相对集中连片10户以上,户均年出栏商品猪5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由18个发展到42个;获得省级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猪场已发展到2个。2008年,年生猪出栏46.6万头;2010年生猪年出栏量将提高

到60万头以上,力争成为国家生猪养殖大县。“贵州‘猪-沼-粮、菜(果)’生态农业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项目立足于瓮安养猪产业良好的发展基础实施,自2008年10月中旬项目正式启动以来,带动地方企业和政府投入1000万元,建立了技术示范与技术培训相结合推动成果转化的技术模式,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小区+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极大地促进了项目技术任务的落实与技术扩散;带动瓮安4个年出栏1万头商品猪的养殖企业和20个养殖小区参与以“贵州‘猪-沼-粮、菜(果)’生态农业技术与产业化示范”项目,采用以沼气发酵为主,生产高效有机无机复混肥等其他无害化处理粪污的循环利用模式,使这些养猪企业与小区基本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项目在推进瓮安县生猪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和沼气能源发展的同时,带动番茄、辣椒为主的优质蔬菜产业发展。

循环农业是针对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论与产业链延伸理念,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和组织方式变革,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利用生产中每一个物质环节,倡导清洁生产和节约消费,控制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6-7]。以循环物流理论引导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引导资源耗费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化,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农业领域,组织引导并协调农业生产,通过对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来促使污染或废弃物减量化[8],实现种植业生产所积累的生物资源全程化利用,畜禽养殖业低排放与粪便资源化利用。重点关注农业产业循环链的内生延伸与产业联动,加强农业产业循环链整合思路、途径与模式,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9]。我国北方地区创造性提出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巧妙地应用了食物链加环原理,通过加入生产环(畜禽饲养)和增益环(沼气池厌氧发酵),将传统的单一种植和高效饲养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该系统食物链结构增长,对系统内有机废弃物能够达到多次循环利用,构成了良性循环再生路径[10]。

项目实施有力地促进了瓮安县种植业、养殖业松散发展组织方式的转变,初步形成种植业、养殖业、农业废弃物和饲料加工业共同推进的产业集群架构,“种 、养 、加”三业共同推进 、集群发展 ,促进了农业产业生产方式的升级、换代;项目实施过程中,使农业产业各主要生产环节的物质与能量得到循环使用、梯级利用,实现农业产地环境保护与农业产业的共同发展,并可有效地推进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供应。同时通过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实施地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对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贵州生猪产业的发展不是单一的生猪养殖,应当纳入包括种植业、粪污综合利用、农村能源与养殖业相互协调发展的“大农业”和“循环农业”来考虑,只有按照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系统内部能量流和物质流的循环规律,将养殖业、种植业、农村能源供应、农业产地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养殖业→沼气能源工程+粪污无害化利用→种植业→养殖业”的循环模式,将生猪产业的开链式生产变为闭链式生产,将生猪粪污资源化,提高资源利用率,才能使贵州生猪产业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关文献】

[1]张 芸.贵州养猪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贵州畜牧兽医,2006,30(1):8-10. [2]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3]王翠霞.农村生猪养殖区域生态系统管理的反馈仿真及应用研究—以江西萍乡泰华生猪养殖区域为例[D].南昌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9.

[4]刘永霞,瞿丽雅.贵州省畜禽养殖的污染状况及其防治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6,34(6):136-138. [5]李 渝,戴智慧,蒋太明.贵州喀斯特山区农业污染现状与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26(1):1-5. [6]尹昌斌,唐华俊,周 颖,等.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1):4-8.

[7]尹昌斌,周 颖.发展循环农业,拓展农业空间和功能[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1):70-75. [8]戴恩勇,袁 超.农业生态系统循环物流研究[J].物流经济,2008(1):30-31.

[9]唐华俊.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战略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8,10(1):6-11. [10]张 鑫.“四位一体”生态农业系统能值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