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三诗歌鉴赏系统性复习的反思
南海区第一中学 林艳芳
诗歌鉴赏是02年高考出现的新题型,它所采用的主观题形式能更好地反映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把握。诗歌鉴赏的提问是多种多样、变化无端的,思想、风格、艺术、语言、情感……这往往让一些同学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一方面来进行解答,结果答非所问,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失分。也让相当多的高三老师在复习的时候感觉无从下手,本人试图对自己近三届高三诗歌鉴赏复习进行反思,并希望这个反思能帮助高三老师在复习的时候少走一些弯路。
【近两年诗歌鉴赏复习过程的回顾】
1.04年的诗歌鉴赏复习
在04年的诗歌鉴赏备考复习中,第一轮是按边塞征战诗、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
即事感情怀诗等类别来进行复习,在每一类的复习中都从诗歌的情感、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等角度来进行分析。第二轮主要是强化学生的答题规范和答题技巧。主要使用的资料是“高考诗歌鉴赏的专用术语”“诗歌鉴赏问答格式例析”。
这种复习方法较好的增强了学生的诗歌类别感,有助于分类把握,但前提是学生必须知道这是一首什么类别的诗歌。最终学生对诗歌鉴赏的把握仍然是跟着感觉走,在具体操作上仍然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2.05年的诗歌鉴赏复习
第 1 页 共 7 页
在05年的复习中,鉴于04年的复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采用了另一种复习模式。即第一轮主要解决学生对诗词鉴赏术语的把握,在复习伊始,便下发了“高考诗歌鉴赏的专用术语”这一资料。然后分别从语言、形象、艺术特色、情感内容四个方面进行专题复习。复习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能较为熟练且正确的使用这些术语。第二轮仍然是主抓答题规范和答题技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相比于04年,05年的第一轮复习更切合诗歌鉴赏考查的现状,与高考的命题考查思路更为一致。由于在艺术特色的复习中比较具体,因而使得学生在练习中更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在情感内容复习中,由于讲述不够详细,分类不够具体,学生的把握能力明显不足。在模拟测试中,也反映出这一问题,比如在广州一模的诗歌鉴赏题中,超过50%的学生答不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第二轮答题规范的复习中,比上一年也更为细致。在上一年使用的“诗词鉴赏问答格式例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诗歌的问答格式细化。把它由上一年的
(1)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2)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为我们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的三种模式扩展为五种,即: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第 2 页 共 7 页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并给予相关的答题指导。在学生的反馈当中反应比较好。05年的广东卷的题目。“(2)从首句的‘聊’
第 3 页 共 7 页
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这两道题基本上分别能套用上述的第一种模式和第四种模式来解答。
3.08年的诗歌鉴赏复习:
由于这一届的高三,是自己从高一一直带上来的,且在高二的选修课程中,选择的是人教版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因此,把一些知识点分解到了高二的诗歌教学中,譬如在高二便印发了《古代诗歌鉴赏的专用术语》,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也有意识地比较系统地灌输了一些诗歌的意象,重点拓展了一些诗歌作者的生平及相关的文化知识,了解了一些诗歌的整体发展特点。使学生通过这一选修课程的学习,初步领略了诗歌的鉴赏。到高三的诗歌鉴赏的复习时,便主要从如何读懂诗歌,如何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如何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及答题的规范性等方面进行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顺利地回答问题,但却缺乏变通的能力,阅读题干、领悟命题意图的能力比较低下。
【对诗歌鉴赏复习备考的几点设想】
笔者认为,在诗歌鉴赏的系统性复习中,要想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必须要着力解决三个问题,即:学生对诗歌鉴赏的术语的把握,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快速把握,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表述的规范性。只有切实解决了这四个问题,诗歌鉴赏的复习才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也才能有真正的提高。
一. 如何解决学生对诗歌鉴赏的术语的把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诗歌鉴赏的术语其实就是鉴赏诗歌的利器,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专
第 4 页 共 7 页
用术
语,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才会有章可循,不会张冠李戴。在这一点上,学生最难把握与区别的就是诗歌的艺术特色、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等名词。但实际上,它们非常容易区别。艺术手法、艺术特色、表达技巧其实是同一概念。它包括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以及表现手法三个部分,表达方式包括议论、记叙、描写、抒情,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等常见修辞方式,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同我们的现代文阅读的表述基本一致。表现手法包括起兴、虚实结合、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托物言志。
表现手法是把握诗歌鉴赏术语的难点与重点,在复习过程中,必须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解说,要把它们一一分解开来,让学生逐一把握。而且在一首诗或词中,作者不可能只用其中的一种,往往是多种联用,这一点也必须让学生明白。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既有对比,又有虚实结合。
二. 如何解决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快速把握
关于唐诗,传统上,我们把它分为写景抒情诗、边塞诗、即事抒怀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几
大类来进行把握。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落实,因为它们的很多内容都是交叉的,因此在复习中,不如借助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分类来进行分类复习,事半而功倍。在唐诗复习中,我们要重点掌握一个诗人即杜甫,四类思想感情即思乡怀人、长亭送别、建功报国、生活杂感。杜甫的诗歌最主要的是忧国伤时,反映社会的黑暗,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但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些短暂的安稳后的闲适之作。对于其它一些不太熟悉的诗人,便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四类思想感情来按图索骥。
第 5 页 共 7 页
至于宋词,我们可以从流派上来进行把握。词分为豪放与婉约,其代表分别为苏轼、辛弃疾和柳永、李清照。掌握了这四位词人,便基本上掌握了整个宋词。苏轼的词主要是抒发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江城子·密州出猎》)、功业无成的感慨(《念奴娇·赤壁怀古》)、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调歌头》)。辛弃疾的词是充溢着勇于承担济世责任与历史使命的英雄之词、爱国之词,因而抒写爱国主义精神、展示英雄自我形象就成为贯穿于他全部词作的主旋律,并以此为中心,进行了多角度的抒写。
(1)追忆当年虎啸风生的战斗生活,抒发自己抗金北伐、收复中原的爱国热情。(《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2)表达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抒写英雄失路的无限焦虑、(《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永遇乐·千古江山》)。(3)不满南宋朝廷的偏安政策,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腐朽。(《摸鱼儿·更能消》)。
2. 描绘农村生活与田园风光,表现闲适心境和隐逸情趣。此类词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类是啸傲林泉、遣赏意兴之作,清旷恬淡,活泼灵动,富有乡土气息,使其英雄失志之悲在山水田园中获得某种程度的慰藉和解脱;一类是在流连风景、表示与世相忘时,又不能做到真正忘怀世情,反而在闲适中透露出用世之志和不平之气,显示出其不甘寂寞的英雄本色,代表作品有《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由此,我们便可以通过对辛弃疾词上述几首代表词作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分析与把握,从而掌握整个南宋的爱国词人的思想感情。
柳永的词主要抒写依依不舍的留恋和江湖流落的感受,如《雨霖铃》而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二期。前期词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如《如梦令》,活泼而富有生趣,传达出作者开朗愉快的心情。如《醉花阴》则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闺中的寂寞和离情,在词里揭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流露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第 6 页 共 7 页
从靖康元年起,李清照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写出了更其动人的词篇,主要是表达她个人的不幸遭遇,情绪比较消沉。(《声声慢》)但却是表达了南渡初期许多离乡背井、骨肉分散的人的共同感受的,在当时有它的现实意义。《永遇乐》更含蓄而深沉地表现她对现实的不满和关心。
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以唐诗的一个诗人四类感情,宋词的四位代表词人为线索,结合其代表作品进行详细地讲解复习,当可达到较好的目的。
三. 如何解决学生鉴赏表述的规范性。
经过两年的比较,窃以为以上所述的五种问答格式具有比较好的操作性。
四.如何解决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积累。
学生比较少接触古代诗歌,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这又直接导致了学生阅读诗歌能力的低下,如
何提高学生对诗歌鉴赏的积累,是诗歌鉴赏复习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但绝大多数的学生却对古代诗歌望而却步。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新课程中,除了必修课程之外,还有选修课程,不管是哪个版本的选修的课程,都有古代诗歌模块,人教版的古代诗歌模块主要是按照年代来编排,而粤教版的主要是按照类型或者说是内容来编排,笔者认为,粤教版的古代诗歌模块更适合我们的教学,更能帮助我们从把握意象的角度来读懂诗歌。因此,善用好选修教材,是提高学生诗歌积累的的一个突破。
第 7 页 共 7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