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中医药 转阴率66.67%,两组经方差检验,P<O.01,有显著性差异。 表2两组疗效比较(例) 点,是不以穴位为准,而以痛处是穴,以痛处之多少,下针为准, 右手下针,左手按痛点,摸到痛点出针再刺之。这种刺法适应 于风湿痹证。“风者善行而数变”、“风胜易已”。而类风湿性关 节炎中医辨证为风寒湿痹,“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病因无外乎寒冷、潮湿、疲劳、营养不良、外伤。各种诱因夹 杂着其本身的内在因素,发展到后期必然会联系到一个全身机 能的衰退,故而西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自身免疫性疾 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 76.67%,两组经方差检验P<0.01,有显著差异。 3.3病例介绍:患者,女,60岁,干部,1997年6月28日初诊。 双侧腕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肿痛6个月,伴右小拇指疼痛。患 病。目前研究证实,类风湿性因子阳性则表明患者免疫反应的 中间产物RF进入血液,同时RF与 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沉积到关节滑膜的小血管壁上。激活补体,激活Ⅻ因子,启动 纤溶系统和激肽系统,引起一系列的Ⅲ型超敏反应,导致关节 者近半年来,双侧肘、膝、腕关节疼痛剧烈,夜间加重,呈对称分 布,晨起僵硬明显,全身活动无力,并有右小拇指疼痛,畏寒恶 风,小便清长,大便溏,胃纳差,夜寐不香、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破坏。而笔者认为运用报刺法治疗本病,因其以痛处是穴的特 点,取穴不计多少,均是以最为肿胀,疼痛的地方下针,而此处 也正是类风湿因子最活跃,RF与IN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最 查见双腕关节、肘关节、膝关节中度肿胀、压痛,关节活动度中 度受限,握力Ⅱ级,实验室检查,抗…0’<400u,类风湿因子(+), 血沉50mm/h,西医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为督肾阳 虚、寒湿阻络,治拟散寒通络、除湿止痛。按上述治疗方法进行 多的地方。故而在临床上,病人通过报刺法针刺后局部大都出 现黄色透明的渗出液,而一旦这种透明液体渗出,针刺的镇痛, 消炎效果就奇佳。故笔者推测这些黄色液体是否就是上述的 免疫复合物,因报刺法最大限度地让这些复合物排出了体外, 报刺法治疗,经6个月后患者双侧腕、肘、膝关节肿胀消除,各 关节活动度正常,握力V级,能进行家务劳动。复查血沉 20mm/h,类风湿因子(一),随后至今患者无异常。 4讨论 也最大限度地阻断了一系列超敏反应的发生,从而有效地预防 了关节滑膜、关节软骨、关节囊的受损,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 RA的致残率。而从临床上来看,以报刺法为主治疗RA也确实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内经《五刺应五脏、九刺应九变、十二刺应十二经》中记载 道:“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 痛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报刺,重刺也。这种刺法的特 参考文献 [1]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 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OO2,115.1l8.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方证浅析 周淑华 石宜明 关键词:伤寒论;半夏泻心汤 中图分类号:112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r79(2o1O)23一IX)40—02 半夏泻心汤证原文见《伤寒论》154条(《伤寒论讲义》1964 年版)“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 而肠呜,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的条文,即可得出:心下痞 满、呕逆、肠鸣下利为半夏泻心汤的辩证要点。 2半夏泻心汤证的成因及病机 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 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 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 按《伤寒论))154条所述,半夏泻心汤证系小柴胡汤证误下 而成,《伤寒论》云:“……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陆渊 汤。”历代医家认为半夏泻心汤是治正痞的主方,临床应用很广 泛,现就半夏泻心汤方证作一浅析。 雷谓:“若其人胃不健全者,误下则成痞”。今邪在少阳,法当和 解,误用攻下,损伤脾胃,邪乘虚内陷,结天心下,形成虚实夹杂 之痞证。误下后,~方面脾胃受损,中阳不足而生寒,以致太阴 寒化;另一方面邪乘虚内陷,郁滞于胃而化热,成为阳明热化, 寒热互结于心下,遂形成太阴寒化和阳明热化,同时并见之寒 热错杂痞。心下即胃之上脘,地处中州,在胸之下,脘之上,为 上下交界,气机升降之交通要道,寒热互结于心下,痞塞通道, 而致升降失常,脾不升清则利,胃失和降而呕。由上可见,半夏 泻心汤证的病机为脾胃虚弱,寒热互结,升降失调。 1半夏泻心汤的辩证要点 《伤寒论》原文叙证较简略,仅有“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数字,但却突出了心下痞是半夏泻心汤的主证。痞为自觉心下 痞塞胀满,按之濡软而不痛,显与结胸证之心下硬满,按之石硬 而痛有别。在《伤寒论》中,生姜泻心汤条叙证最详,甘草泻心 汤条还补充了致痞机理,两方均系半夏泻心汤的加减方,三方 虽侧重点略有不同,但三方组成基本相同,病机亦基本相同,以 三条原文互参,再结合《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呕 *长宁县人民医院(6443oo) 2010年1O月17日收稿 半夏泻心汤证的成因,《伤寒论》直接提出的虽仅小柴胡证 误下,但根据《伤寒论》原文134、158、161、163、166、168、169等条 文的精神,可知太阳病误下或汗不如法,也是成因之一,如果我 2010年第23期 们跳出《伤寒论》的圈子来看,临床上半夏泻心汤证更多见于内 伤杂病之中,如饮食所伤,痰湿留滞,气郁不疏,湿热壅中等,勿 拘于外感伤寒误下。 3方药分析 4l 是否有涌满之嫌呢?因痞满属于虚实夹杂,用甘补之品也是在 所必需,前人认为人参为治脾胃虚弱,气滞痞满之要药,如日人 吉益东洞有“人参主治心下痞硬”之说,实指虚痞而言,叶天士 也提出:“清邪之中,必佐扶正”,“热邪宜清,胃阳亦须扶护”,故 决无碍邪助满之弊。 半夏泻心汤由三部分药物组成,一是芩、连苦降泄热;二是 姜、夏辛开散痞;三是参、枣、草甘补脾胃,三者配伍使其具备寒 热并用、苦辛同进、攻补兼施,共奏调和寒热、辛开苦降、补益脾 胃的功能。它既有理中汤之温脾补虚之意,又能奏大黄黄连泻 心汤之泄热消痞之功,是治疗脾胃虚弱、寒热互结、升降失调所 致的脘腹痞满,心烦、呕吐、肠呜下利的代表方。 3.3辛开苦降: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通降。《内经》云: “清气在下则生餮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寒热互结于中 焦,以致脾胃失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不分,则中焦痞 塞。故半夏泻心汤苦辛并进,方中以黄连黄芩苦降泄热以清泄 胃热,干姜半夏辛开散痞以通阳运脾,一辛一苦,开泄通降,宣 达气机,升降得以复司。因此,半夏泻心汤可称辛开苦降法的 代表方。辛开苦降法得到了后世医家的重视和发展,其适应证 3.1寒热并用:半夏泻心汤证系阳明热化和太阴寒化互见,故 治疗一方面要祛除邪热,另一方面要温脾补虚。阳明热化,胃 气不降而生热,则取大黄黄连泻心汤之半,用芩、连之苦寒以泄 热,下利故去大黄;太阴寒化,脾气不升而生寒,则取理中汤之 半,用参、姜、枣、草甘热以温之,气逆呕噫故去白术。盖痞由寒 热之邪互结,治亦使药性合而为一,于是姜夏之温散以和阴,芩 也大大超出了伤寒范围,后世师承这一法则的,如东垣之倡升 脾阳,天士之“微辛以宣通,微苦以清降”,嘉言之“逆流挽舟法” 等,均系从仲景心法发挥而来。明清医家将半夏泻心汤用于湿 热病,如戴无礼谓:“诸泻心方取治湿热最当”,李时珍说:“用泻 连之苦降以和阳,寒热并用,阴阳得和,痞自清除。仲景制方, 除药味配伍独具匠心外,药物的煎煮法也寓有深意,半夏泻心 心汤,亦即清脾胃之湿热,非泻心也”,叶天士对辛开苦降法和 半夏泻心汤尤有发挥,揭示:“辛可通阳,苦能清降”,“苦寒能清 汤在煎法上去渣重煎,目的是使各药性味相互充分混和,以和 热除湿,辛通能开气宣浊”,得出“湿热非苦辛寒不解”的精辟见 解,认为半夏泻心汤的应用并不限于痞证,每于方中去参、枣、 草之湿补,加杏、朴、枳、桔等加强苦辛通降之效,广泛地用于治 疗暑湿、湿温、胃脘痛、反胃呕吐、痢、疟等多种疾患,从而扩大 解中焦寒热兼夹之痞,仲师寒热药并用之规律,值得我们借鉴。 3.2攻补兼施:半夏泻心汤证既有脾胃虚弱的一面,又有邪气 壅滞的一面,而成虚实夹杂的局面。设攻邪而遗正,则脾胃虚 弱益甚;若补脾而遗热,则痞满更增,故需攻补兼施,邪正兼顾。 方中用参、枣、草之甘补,着眼于脾胃虚弱,用芩、连之苦泄,针 了半夏泻心汤的使用范围,故在临床上,除痞证外,不论内伤外 感,凡属脾胃系统湿热阻滞、升降失调之病证,皆可用半夏泻心 汤随证加减主治。 对胃热壅滞,补中有泻,泻中寓补,相反相成而各建其功。甘补 朱良春先生用虫类药经验浅谈 李云霞 关键词:朱良春;虫类药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0)23—0041—02 虫类药是动物药组成的一部分,形体较小,多数属昆虫类。 由于它是“血肉有情”、“虫蚁飞走”之品,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 疗。⑥行气和血:气郁血滞出现脘腹胀痛诸症,可用此法治疗。 ⑦壮阳益肾:肾阳虚衰症见祛冷阳痿不举遗尿小便失禁等宜用 此法治疗。⑧消痈散肿:毒邪壅结导致痈肿恶疽顽疮等多用此 法治疗。⑨收敛生肌:痈疽溃疡,久而不愈,需用收敛生肌之 所以历代医家都较为重视。朱良春老先生潜心于虫类药的应 用和研究,使之不仅广泛应用于内外各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而 且还用于诸多的疑难杂症,沉疴痼疾,使虫类药别开生面,大大 地发展了它的应用范围和经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今选 品。⑩补益赔本:适于肺肾两虚之证:如冬虫夏草,海马等。 2应用虫类药的具体方药 录部分学习朱老先生经验的心得和体会,供同道参考。 1 虫类药的十大功用主治 2.1头痛:为常见病之一,其浅而近者为头痛,深而久者为头 风。其痛偏与头部一侧者称为“偏头痛”、“偏头风”,前者多为 外感风寒暑热或内伤肝阳上亢、脾虚清阳不升之兼证,主证去, 即自愈。后者则屡愈屡发,有的长达数年之久,且虚实兼见,不 易根除。朱老从久病精血必亏、久痛入络着眼拟订“蝎麻散”或 ①攻坚破积:机体的脏器发生病理变化,形成坚痞肿快,宜 用此法治疗:如大黄蜇虫丸治疗子宫肌瘤等。②活血祛瘀:机 体的循环淤滞或代谢障碍,出现血瘀征象,使用此法推陈致新。 ③熄风定惊:肝风内动,出现昏倒抽搐等一系列的神经系统症 状,常用此法治疗。④宣风泄热:热性病早期邪热郁于肌表,症 “钩蝎散”。蝎麻散:全蝎20克,天麻、紫河车各15克,共研细 末分为20包,每服一包,1日2—3次,痛定后改为每日或间 日服一包。钩蝎散:全蝎2O克,钩藤l5克,紫河车l5克,用法 见发热疹发不透等,宜用此法清热化毒透邪。⑤搜风解毒:所 谓大风历节诸症即麻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之类,可用此法治 *宁夏固原市开发区社区 2010年1O月23日收稿 同上。朱老认为全蝎长于祛风平肝解痉定痛,故取为主药,钩 藤善于清心热平肝风,天麻善于平潜肝阳选为佐药,伍以补气 血养肝肾之紫河车,标本兼顾。临床应用时,可根据具体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