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年第8卷第6期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1 and Weste1"11 Medicine 2013,Vo1.8,N0.6 ・573・ ・药物研究・ 清肺化痰口服液的质量标准研究 陆萍 倪东杰 郭良君 谭兴起 【摘要】 目的制定清肺化痰口服液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清肺化痰口服 重 液中重楼、浙贝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绿原酸的含量,采用Diamonsil C 色谱柱(4.6 mm×150 rnm,5 tzm),以甲醇一水一醋酸(20:80:1.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一;检测波长为327 nm。结果楼及浙贝母鉴别斑点清晰,分离良好。绿原酸对照品在8.0~80.0 Ixg・mL 范围内与峰面积值具有 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n=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88%,RSD=1.01%。结论便、准确、重现性好,能很好地控制清肺化痰口服液的质量。 试验方法简 【关键词】 清肺化痰口服液;重楼;浙贝母;绿原酸;高效液相色谱法 【中图分类号】R28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6613(2013)06—0573—03 Quality Standard Study of Qingfei Huatan Koufu Ye LU Ping ,NI Dong—jie ,GUO Liang—jan ,TAN Xing—qi (1.No.98 Hospital,PLA,Huzhou Zhejiang 313000;2.No.102 Hospital,PLA,Changzhou Jiangsu 213002) 【Abstract】0bjective To establish the quality standard of qingfei huatan koufu ye.Methods TLC was adopted to identify paris polyphylla and thunberg fritillary bulb in qingfei huatan koufu ye.HPLC was ap— plied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chlorogenic acid.Chromatographic column:Diamonsil Cl8 column(4.6 mm ×150 mm,5 m);mobile phase:methanol—water—acetic acid(20:80:1.5);flow rate:1.0 mL・min一 ; detection wavelength:327 nm Results The identiicatifon spots were clear for paris polyphylla and thunberg fritillary bulb,presenting good separation.The reference substance of chlorogenic acid presented the good lin— ear relationship with peak area value in the range of8.0~80.0 txg・mL一,r:0.999 8(n=5).Average re— covery rate:98.88%.RSD=1.01%.Conclusion This method is simple.accurate and good in reproduc— ibility.It can well control the quality of qingfei huatan koufu ye. 【Key words】 Qingfei Huatan Koufu Ye;Paris Polyphylla;Thunberg Fritillary Bulb;Chlorogenic Acid;HPLC 清肺化痰口服液为本院配制的纯中药制剂,由 重楼、鱼腥草、野菊花、荆芥、浙贝母等15味药材组 (昆山超声仪器有限公司,功率:100 W,频率:40 KHz,KQ2200DE)。 成,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主要用于急慢 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疡。本文采用薄层色谱法 对重楼和浙贝母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法测定绿原酸的含量,完善了质量标准,确保该产 品质量稳定可靠。 仪器与试药 2.实验试药:硅胶G薄层板(烟台江友硅胶开 发有限公司);绿原酸对照品、重楼对照药材、浙贝母 对照药材(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号分别为 1 10753—200413、121060—201007、120955—201003); 清肺化痰口服液(本院制剂室自制,规格为每支10 mL,批号为120305、121213、121230),制备阴性样品 的药材均为以上各批号样品的同批药材;甲醇为色 1.实验仪器:美国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 (WAT207000、515泵、2487紫外检测器,);双通道 色谱数据工作站(赛智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浙大智 谱纯,水为重蒸去离子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方法与结果 达N2000);微量注射器(Hamilton);针筒式微孔过 滤器(0.45 Ixm,天津市腾达过滤器厂);数控超声仪 1.定性鉴别 (1)重楼的薄层鉴别:取本品50 mL,用氯仿萃 取3次,每次20 mL,保留水层,水层再以正丁醇萃 作者单位:1.解放军九八医院,浙江湖州313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一o-医院,江苏常州213002 通讯作者:陆萍,Email:luping86@126.corn 取3次,每次20 mL,合并正丁醇层,并回收至干,残 渣加10 mL甲醇超声溶解,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按 处方比例称取除重楼以外的14味药材150 g,加水 ・574・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年第8卷第6期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3,Vo1.8,No.6 1500 mL煎煮2.0 h,过滤,取滤液50 mL按供试品 溶液制备法经氯仿及正丁醇萃取,回收正丁醇层, 残渣用10 mL甲醇超声溶解,得阴性对照品溶液;再 取重楼对照药材0.9 g,加水500 mL煎煮0.5 h,过 滤,滤液浓缩至20 mL,按供试品制备法经氯仿及正 丁醇萃取,回收正丁醇层,残渣用2 mL甲醇溶解,得 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 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5 , 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一甲醇一 水(15:5:1)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 外光灯(254 lqm)下检视,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 在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而阴性对照品溶 液在同位置无相同斑点。结果见图1。 (2)浙贝母的薄层鉴别 :取清肺溶液100 mL置分液漏斗中,加氨水调pH至9,用氯仿一甲醇 (9:1)混合液100 mL提取,将氯仿层减压回收至干 后,残渣加1.0 mL甲醇溶解,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按处方比例称取除浙贝母以外的14味药材150 g, 加水2500 mL煎煮2.0 h,过滤,滤液浓缩至150 mL,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法经氨水调pH及氯仿一甲 醇提取步骤制得阴性对照品溶液;另取浙贝母对照 药材0.5 g,碾成细粉,加2%的冰醋酸溶液50 mL, 浸泡5 h,并用磁力搅拌器搅拌,加氨水调pH至9, 用氯仿一甲醇(9:1)混合液100 mL提取,将氯仿层 减压回收至干后,残渣加2,0 mL甲醇溶解,溶液作 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olo年 版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 L,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点成0.5 OITI 的带状,以氯仿一甲醇一氨水(7:1:0.2)下层溶液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供试 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在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 斑点,而阴性对照品在同位置无相同斑点。结果见 图1。 2.含量测定 (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绿原酸对照 品4.0 mg,置50 mL棕色容量瓶中 ,加50%甲醇 水溶液定容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品溶液。 (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清肺化痰口服液适 量,微孔滤膜(0.45 m)过滤,即得。 (3)色谱条件:Diamonsil C 色谱柱(4.6 mm x 150 mill,5 m);流动相为甲醇一水一醋酸(20:80: 1.5);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27 nm; 柱温为室温;分离度大于1.5;理论塔板数按绿原酸 峰计算应不得低于2000;阴性无干扰,如图2。 重楼 浙贝母 1.供试品溶液 1.供试品溶液 2.重楼对照品溶液 2.浙贝母对照品溶液 3.阴性对照品溶液 3.阴性对照品溶液 图1清肺化痰口服液中重楼、浙贝母TLC图 0 l 2 3 4 5 6 7 8 9 l0 l1 12 l3 14 时间(min) 对照组 顾八 0 1 2 3 4 5 6 7 8 9 1O I1 12 时间(min) 供试品 O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时间(min) 阴性对照 图2清肺化痰口服液HPLC图 (4)专属性试验:阴性对照溶液按处方取除鱼 腥草及野菊花外的其他药材,照制备工艺制得阴性 样品,照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阴性对照溶液。 分别吸取供试品溶液、阴性对照溶液及对照品溶液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年第8卷第6期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3,Vo1.8,No.6 ・575- 各20 L,按“2含量测定(3)项下色谱条件”测定。 结果表明,清肺化痰口服液中其他成份峰与绿原酸 峰分离良好,分离度大于1.5,绿原酸峰理论塔板数 大于2000;且阴性对照无干扰,结果见图2。 (5)线性关系考察:精密吸取对照品储备液1.0、 2.0、4.0、6.0、10.0 mL,分别置10 mL棕色容量瓶 中,加50%甲醇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精密吸取 上述溶液各20 ,按上述色谱条件依法测定峰面积 值,以峰面积值( )为纵坐标,绿原酸含量(Y)为横坐 标,绘制标准曲线,经直线回归得方程为Y=2.73× 10~ 一0.082 4,r=0.999 8(n=5)。实验表明绿原 酸对照品在8.0~80.0 g・mL 范围内与峰面积 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6)精密度试验: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重复进样 5次,按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绿原酸的峰面积积分 值。实验结果RSD=1.3%,表明本法精密度较好。 (7)重复性试验:取同一批号(121230)的样品6 份,按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结果绿原酸平均 含量为25.65 g・mL~,RSD=1.57%,表明本法 重现性较好。 (8)稳定性试验:取同一供试品溶液,每隔1 h 进样一次,依法测定峰面积值,直至6 h,结果表明绿 原酸在所试的6 h内稳定,RSD=1.90%。 (9)加样回收率试验:精密量取已知含量的清 肺化痰口服液样品(批号:121230,绿原酸含量为 25.65 g・mL )6份,每份2.0 mL,分别置于25 mL量瓶中,分别精密加入绿原酸对照品储备液0.6 mL,加50%甲醇水稀释至刻度,摇匀,进样前用微孑L 滤膜(0.45 m)滤过,取续滤液10 L进样,测定绿 原酸的含量,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1。 表1加样回收率试验(/1,=6) 3.样品含量测定:采用上述方法,对三批(批 号:120305、121213、121230)清肺化痰口服液进行绿 原酸的含量测定,进样均为20 ,平均含量分别为 23.17、25.96、25.65 g・mL_。。 讨 论 流动相参考相关文献 ,用乙腈一水一醋酸 (25:225:5),水一乙腈一磷酸(170:30:0.2),甲醇 一0.2%磷酸(52:48)等进行预试验,根据分离度, 峰形及保留时间,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为甲醇一 水一醋酸(20:80:1.5),分离度高且峰型及保留时 间适合。 绿原酸为咖啡奎尼酸酯,能被酸碱催化,不稳 定。研究表明 采用烘烤的方式制备供试品将导 致绿原酸含量降低,光照也能促进绿原酸分解 J。 综合各研究成果,绿原酸受热时间越长,光照强度 越大,浓度不断降低,其水溶液在pH 3.0时最稳定。 样品分别经70%乙醇超声处理及50%甲醇超声处 理 ,经检测90%绿原酸损失或破坏,而经过直接 过滤的供试品中绿原酸含量未损失,因此将药液直 接过滤作为供试品溶液,并将对照品存放于棕色容 量瓶中,尽量避免损失。 近年来,在传统中医药的研究中,绿原酸愈来 愈引起重视。现代药理证明绿原酸具有广泛的抗 菌、抗炎、抗病毒及体外抗结核作用¨ 他J。处方中 君药鱼腥草及佐药野菊花均含有有效成分绿原酸, 将绿原酸作为定量质控指标,可以客观反应产品的 内在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社,2010. [2]吕武清,龙新华.中成药中的药材薄层色谱鉴别[M].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1997:448—449. [3]王宏贤.抗炎口服液中绿原酸含量的HPLC测定[J].世界中西 医结合杂志,2007,2(3):156—157. [4]谭兴起,郭良君,陆萍.咽炎糖浆质量标准研究[J].解放军药学 学报,2010,26(6):525—527. [5]陆萍,谭兴起,郭良君,等.鼻炎灵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J].中国 药房,2012,23(11):1015—1017. [6]金永新,要林青,杨晓东,等.RP—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鱼腥草 片中绿原酸、连翘苷、黄芩苷的含量[J].中国药师,2004,7(7): 524——526. [7]陈钢,侯进祥,胡平,等.金银花提取物中绿原酸的稳定性研究 [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3):223—226. [8]江滨,王云风,曾允儿,等.绵茵陈药材提取液中绿原酸稳定性影 响因素考察[J].中成药,2007,29(3):359—362. [9]迟芳振,侯爱荣.复方鱼腥草片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J].中国药 师,2008,12(9):1326—1327. [1O]邱葵,刘字红,孑L繁翠,等.金银花体外抗结核活性研究[J].世 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2009,11(6):876—879. [11]史秀玲,高银辉.绿原酸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 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9):199—202. [12]王乐,李多伟.元宝枫中绿原酸的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 2009,24(3):230—232. (收稿日期:2013—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