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教学工作也面临着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小学语文教师大多会将课后作业作为课堂的延续,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反而会影响学习质量。因此,教师就要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面对作业布置要以提质减负为出发点,利用作业实现小学生语文科目学习过程中的纠错和巩固。下文就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方向和路径进行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双减;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行业发展迅猛,恢复高考后,我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普遍,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行,我国已经正式进入全民教育时代。但是,小学生不仅面临着课堂学习压力,还有大量的课后作业,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充分落实双减,改变作业设计方向,积极增加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玩乐中学习,这才是保证小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首要路径。
一、双减政策的优势
通为了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也在不断进行优化与改革。当前的教育行业中,学校教育是主阵地,所以,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为小学生构建了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减轻了家长的焦虑和负担,从而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双减政策提出后,教师的教育工作要坚持以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眼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并为学生的休息权利提供充足的保证。与此同时,双减工作的开展原则也在坚持依法治理,标本兼治,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定,对社会中的校外培训机构严格治理,充分发挥校园教育的主导作用,为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校园教学中,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作业布置要更加合理和科学,给予小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做自己喜欢的事,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化发展。不得不说,双减政策的提出是我国教育教学行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助力,这也需要每一个教师的积极配合。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方向 (一)注重提质增效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布置作业时要注重作业的提质增效,提高作业质量,保证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带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能力提升和自我成长。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都会更侧重于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代表学生的学习任务,而教师的任务也不应当由学生来完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注重作业的质量和效率、利用少量的作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作业活动中、促进小学生能力的提升。在这样的作业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完成自身的学习任务,还能保证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因为小学生在自己主观愿意学习的活动中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自然可以保证学习效率。双减政策的提出,不仅是解放学生,也是解放教师,教师不用再费尽心思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而可以将精力更多地放在课堂教学中,自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二)落实查缺补漏
查缺补漏是课后作业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将课堂作为学生知识巩固的平台,也可以将课后作业作为查缺补漏的途径。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想保证学习的学习效率,知识巩固和查缺补漏是必需的。所以教师就可以利用综合性的作业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实现查缺补漏和知识巩固,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许多教师认为双减政策就是要求教师不能给学生布置作业,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学生的记忆力毕竟是有限的,如果不及时进行知识巩固和查缺补漏,则难以保证学习效率。教师不妨改变一下作业方向,在生字词学习时,将这些字词带入一个故事中,让学生去读故事。这样的作业形式,既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长规律,又能保证学
生在阅读故事时对生字、生词有深刻的记忆,提升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灵活使用的能力。无论是教学还是作业,最根本的目的都是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就不要过于重视学生对生字的记忆,而要以作业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学生对课上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于自身的成长与生活中,才是教育的真谛。
(三)实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也要坚持以人为本,并以此作为自身作业设计的方向,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也为小学生的能力提升提供根本动力。教育教学行业发展的主体是谁?是学生。教师若想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应当依靠谁?是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落实以人为本,尊重小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积极选择符合小学生成长规律的作业形式,带领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针对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本来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量和口语表达能力,那么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要更侧重于这两点。小学生正处在心智发育、性格养成的关键阶段,过重的学习压力会使得小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而影响个性化发展。所以双减政策的提出,也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就要注重作业质量而非数量,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综合性的实践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作业完成,实现自身的综合能力发展。
三、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优化路径 (一)利用实践作业形式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主要的途径也是实践作业,不要刻意追求语文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是要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实践中掌握语言规律。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若想落实双减政策,就要注重这作业的实践性,利用实践作业代替书面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布置实验实践作业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知
识体系基础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若想保证实践性作业的有效性,要严格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规律,结合教材内容,以新颖有趣的方式,增强语文学科的开放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
(二)尊重学生发展规律
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众所周知,学生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每一阶段的思维方法和成长规律都是不同的。针对小学生来讲,他们通常对新鲜事物比较有兴趣,且有着较强的好奇心,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也要以此为着手点,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利用语文学科的特性提高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在作业布置时,教师可以选择分层作业的方式,将学生进行层次划分,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难易程度的作业。教师是依照每个学生的认知规律、发展规律所布置的作业,所以作业更有针对性,学生在完成时也可以更加得心应手,作业质量自然可以有所提升。
结论:总而言之,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也要做出一定的改变,尤其在作业布置上。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以保证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转换作业的布置方向,秉承提质增效的原则,注重作业的查缺补漏功能,充分落实以人为本,为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可以选择实践作业、自学作业的形式,改善课后作业内容,尊重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展规律,以语文学科来带动小学生的思维发育,推动给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参考文献
[1]于艳,沈凤玲.关于区域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改进的实践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7,(34):7-11.
[2]谷秀琴.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亚太教育,2015,5(14):121.
[3]曹海洋.浅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优化策略[J].读与写,2018,15(36):36.
[4]李燕.浅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方法[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5):39-39,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