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及答案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及答案1

来源:意榕旅游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练习题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50年代 C.19世纪60年代 D.19世纪70年代 2.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 者对它的发展 B.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 A.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B.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C. 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是( ) A.工人罢工 B.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 A.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C. 工人起义

D.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7.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实事求是 C.阶级性 D.科学性 8.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唯心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新陈代谢 B.科学性与革命性 C.合逻辑性 D.与时俱进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 C.消灭国家 D.消灭两极分化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渊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文艺复兴 2.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 )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儿 3.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 A.斯密 B.李嘉图 C.马歇尔 D.萨缪尔森 4.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

A.圣西门 B.傅立叶 C.欧文 D.费希特

5.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 A.巴黎公社

B.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 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A.历史唯物主义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创新是( )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9.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要( ) A.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 B.防止和反对形式主义 C.防止和反对实用主义 D.防止和反对经验主义 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上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 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意识具有( )

A.客观性 B. 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3.主管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4.“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

2

5.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至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论蕴含的哲理是( )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成一个整体 6.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7.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8.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活动 D.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9.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这哲学上的含义是( )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替代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0.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变是世界的本原 B.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11.“风定花尤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是( )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12.“携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13.列宁的物质定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划清界限的关键在于列宁的物质定义( )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轮

C.把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作为物质本身 D.正确处理了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

14.恩格斯认为:“时间离开物质当然 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充分说明了( )

A.主观的时空观念必然是空洞的抽象 B.时空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C.时空只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3

D.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形式

15.揭示事物发展形式的规律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规律 16.在实践的基本形式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实践 B.科学实验 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政治实践 17.关于人类意识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是( ) A.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语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B.人类的意识完全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人类意识形成的初期不是社会的产物 D.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18.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唯一的 B.人脑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C.无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认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 D.否认意识的主观性将会导致唯心主义的错误

19.“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 ) A.反映论 B.不可知论 C.先验论 D. 唯心论 20.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通过( ) A.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客观能动性 B.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 C.社会实践 D.必要的物质手段和条件 (二)多项选择题

1.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主张( )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抽象的否定 D.主观任意的否定 2.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来说,“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于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D.事物在人的头脑里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3.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作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六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4.下列关于时间.空间的正确说法是( )

A.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B.时空都具有客观性 C.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三维的 D.时空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5.实践活动的特点有( )

A.客观性 B.能动性

4

C.社会历史性 D.主观性

6.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丛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一命题表明( ) A.意识总是先于物质而存在 B.人的实践活动要以理论为指导

C.在一定条件下,人的实践活动受理论的决定 D.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7.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比赛中,以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克林.杰克逊保持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克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纪录时,没有意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记录本来就是用来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 A.创新是无止境的 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的发展规律 C.凡是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

8.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礼物”。每年冬天,喜鹊都会来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 A.事物之间有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和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9.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以尊重规律为借口,不敢锐意进取.积极创新的观点和做法犯的错误有( )

A.否认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 B.贬低或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犯了机械决定论的错误 D.犯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10.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

A.矛盾的统一是包含差别的统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外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 B.客观实在的观点 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D.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3.认识的主体是指( )

A.一切有生命的人 B.一切有感觉的人

5

C. 一切有知识素养的人 D.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4.认识的客体是指( )

A.一切客观存在 B.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C. 一切社会存在 D.人的意识活动的产物 5.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论路线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6反映论是( )

A.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原则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共同的原则 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有的原则 D.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 7.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

A.直接性和形象性 B.逻辑性和综合性 C.间接性和抽象性 D.真理性和主观性 8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

A.直接性和形象性 B.间接性和抽象性 C.客观性和实在性 D.具体性和历史性 9.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 )

A.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B.是不可靠的

C.没有客观依据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0.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1.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12.真理是指( )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

B.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 C.对人们有用,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理论 D.先进阶级的进步认识

1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1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 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 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世界 1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

A.真理发过程中珠两个阶段B.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性质完全不同两种真理D.可以独立并存的两种真理 16.真理观上绝对主义错误是( )

6

A.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 B.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 C.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

D.只讲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不讲真理真理与谬误的转化

17.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人们长期把它视为真理。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件事说明( ) A.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1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A.真理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B.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的世界观的差异性 C.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实践目的 D.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总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1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我党的思想路线的( ) A.具体化 B.理论基础 C.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 D理论形式

2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为自由是指人们( ) 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与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

1.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说明了(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发的动力 B.科学发展的动力是人们的主观要求 C.所有科学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D.所有科学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2.在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前,许多星球就客观存在着,但它们学有成为认识的客体。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如果,它们说成了认识的客体。这说明( ) A.认识的客体具有能动性

B.认识的客体会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C.认识的客体具有社会历史性 D.认识的客体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 3.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 ) A.没有反映者就没有被反映者 B.反映者能够与被反映者一致

C.没有反映者就没有被反映者的客观存在 D.反映者和被反映者是绝对统一的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的可知性 B.认识具有客观真理性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7

D.社会实践是认识打基础

5.哲学史上割裂感性认识放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两种错误理论是( ) A.唯心论 B.经验论 C.唯理论 D.二元论 6.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 ) A.占有丰富需真实的感性材料 B.大脑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C.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

D.感性材料丰富了,自然就变成了理性认识 7.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 ) A.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应当是正确的 B.要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C.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D.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8.任何真理都具有( )

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D.具体性

9.真理具相对性,下列选项中属于真理相对性含义的有( ) A.真理都包含错误,需要修正

B.真理是对客观世界某些事物有正确反映,需要扩展 C.真理是对事物一定程度近似正确的反映,需要深化 D.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需要与客观实际相结合

10.在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上,下列说法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A.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B.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与已有理论相符合的就是真理 D. 能够满足需要的就是真理 11.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

A.真理原则 B.价值原则 C.效率原则 D.公平原则 12.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 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价值客体的属性是客观的 C.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13.真理和价值的对方统一与众不同在( ) A.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须是具有价值的 C.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D.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性 14.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 ) A.认识的目的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在改造世界,必须首先正确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15.下列选项中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8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C.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产品的分配形式 C.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3.阶级( )

A.阶级是一个思想范畴又是一个哲学范畴 B.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思想范畴 C.阶级是一个政治范畴又是一个经济范畴 D.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4.我国现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A.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5.先进生产力有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A.科学技术B.生产资料C.劳动者D.管理方式 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 )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政治制度

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

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B.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平衡 C.决定社会性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反作用 8.地理环境( )

A.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决定社会的性质 D.是社会生存与发的必要条件 9.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关系是( ) A.活跃的.革命的因素 B.相对稳定的因素

C.决定生产力性质的因素 D.始终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10.“手推磨产生的中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是说( A.社会形态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标志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 )

A.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12.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科学技术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人的需要

1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这说明(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14.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 )

A.道德关系 B.经济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9

) )

1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相决定 D.经济基础反作用于上层建筑 16.社会经济基础是指( )

A.由一定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在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和 D.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7.上层建筑寻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于( ) A.它自身的完善B.它的阶级性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国家政权的性质 18.杰出人物的产生( )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D.人些人是必然的,有些我是偶然的 19.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20.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决定性条件是指(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B.人们头脑中传统观念 C.科学文化水平 D.人们的生活水平 (二)多项选择题

1.唯心史观的错误在于( ) A.认为社会历史是精神发展史 B.否认社会历史发展有客观规律性 C.认为英雄人物创造社会历史

D.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源在于人们的思想动机

2.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物史观认为(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B.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有完全同步 D.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社会存在 3.生产力是指( )

A.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实际能力 B.不能自由选择的物质力量 C.在生产中形成的物质利益关系 D.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 4.科学技术( ) A.本身就是直接的现实生产力

B.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他要素 C.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D.是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5.正确地理解环境类社会关系原理的意义,在于要求我们( ) A.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B.不要破坏生态平衡,要保护人和自然的协调关系

10

C.尽快地开发自然资源,以促进生产发展 D.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6.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 A.人人创造历史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7.发展我国生产力的途径的( )

A.不停顿地变革生产关系 B.充分调动劳动者和积极性和创造性 C.推动科技发展D.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部分 8.社会形态是( ) 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B.社会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的统一

C.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的统一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9.马克思主义同:“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本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呆超越的

10.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 A.阶级的产生是由纯粹的经济原因引起的

B.阶级产生的首要前提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C.阶级的产生是一部分人用暴力征服另一部分人的结果 D.阶级的产生是由社会财富的不平等分配造成的

11.有人就说:“世界历史好比一百个大钱,你可以摆成两座五十的,也可以摆成四座二十五的,也可以摆成十座十个的。”这段话的错误在于( ) A.把个人意志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B.把历史看而偶然事件的堆积 C.否定社会历史见习生和规律性 D.否定了意识的能动性

12.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3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 )

A.它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物质力量 B.它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

C.它是人们当前生产实践的既定前提和物质基础 D.它是一种纯粹的自然力量

1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 A.人民群众的活动创造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B.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能推动社会历史 C.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11

D.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它们( ) A.制约和决定其他一切社会矛盾 B.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C.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 ) A.生产高度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B.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全部国有化的结果 C.科学技术发明的必然产物 D.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 ) 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溶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3.不属于资本循环全过程的三种职能形式的是( )

A.商业资本 B.商品资本 C.货币资本 D.生产资本 4.社会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是( )

A.解决价值补偿和价值替换 B.实现剩余价值 C.实现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补偿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生产相对过剩 B.人口相对过剩

C.生产绝对过剩 D.劳动人民支付能力减少 6.资本循环过程实际上是( )的运动过程

A.货币资本 B.产业资本 C.生产资本 D.商品资本 7.补偿无形磨损最重要的方式是通过( )

A.提高固定资本的折旧率 B.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 C.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 D.降低消耗

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 ) A.生产的日益社会化 B.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 C.国内有效需求的扩大 D.生产集中程度的提高 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

A.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D.生产无政府状态

10.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 ) A.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

A.国内市场竞争激化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12.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 (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13.某企业有一台高精度磨床,价值为20000元,使用年限为10年,目前已使用2年。这时由于生产该种设备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其价值降为15000元。此时,这台高精度磨床的物质磨损是( )

12

A.1000元 B.2000元 C.3000元 D.4000元 14. 生产资本构成 固定资本 其中:厂房 机器 小工具 流动资本 价值(单位:万元) 1000 300 600 100 500 年周转次数 1/20 1/10 1/4 3.4 根据上述材料该企业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为( ) A.1.0次 B.1.2次 C.1.3次 D.1.4次 15.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 ) A.Ⅰ(V+M)=ⅡC B.Ⅱ(V+M)=ⅠCA C.Ⅰ(V+M)>ⅡC D.Ⅱ(V+M)>ⅠC

16.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作是生产商品中所( ) A.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 B.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C.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D.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17.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 ( ) A.超额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 C.相对剩余价值 D.剩余价值

18.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 ) A.商品二因素原理 B.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 C.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原理 D.劳动二重性原理 19.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 )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B.劳动和劳动力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20.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 )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B.劳动和劳动力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21.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 ) A.价值增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 B.价值增值不能离开流通领域产生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价值增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 22.剩余价值( )

A.在生产领域中产生,可以离开流通领域 B.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 C.在生产领域中产生,通过流通流通领域来实现 D.即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也在生产领域中产生 23.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

A.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值程度 B.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 C.生产资本的增值程度 D.不变资本的增值程度 24.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 )

A.资本价值增值和价值规律的矛盾 B.资本价值增值和竞争规律的矛盾

13

C.资本价值增值和货币流通规律的矛盾 D.资本价值增值和平均利润率规律的矛盾 2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

A.在价值周转房史上的不同 B.在使用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C.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D.周转速度的不同 26.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根本区别在于( ) A.能否买到商品 B.能否买到生活资料 C.能否买到生产资料 D.能否带来剩余价值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商品经济中,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 A.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两种使用价值交换时的量的比例 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C.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商品的价值是同质的 D.交换价值取决于供求关系,而价值则取决于使用价值 2.决定和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有( )

A.商品本身的价值 B.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 C.货币的价值 D.市场供求关系

3.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和供求三者的关系是( ) 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并制约供求关系 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 D.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4.同一劳动时间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 )

A.商品使用价值总量增加 B.商品的价值总量减少 C.商品价值总量不变 D.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 5.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 ) A.它们的价值再现在产品价值中

B.它们的价值由劳动者的劳动再生产出来

C.它们的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 D.是使用价值生产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 6.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是( )

A.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靠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

B.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物质基础不同,因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不同 C.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整个过程,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无数资本家不断地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 D.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结果 7.保证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是( )

A.产业资本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的运动 B.产业资本必须有三种循环形式 C.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 D.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继起 8.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是( )

A.生产资本的构成 B.平均利润率的大小

C.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 D.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9.马克思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是( ) A.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V.C.M三部分构成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

C.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 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10.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

A.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和方式 B.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C.是资产阶级进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 D.具有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

1.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 )

A.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C.市场价格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D.市场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14

2.垄断价格是( )

A.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 B.生产成本加超额利润 C.生产成本加垄断利润 D.生产成本加利润 3.金融资本在经济上统治的主要手段是( )

A.个人联合 B.参与制 C.国民收入再分配 D.垄断价格 4.银行垄断形成以后,银行的新作用是( )

A.信贷关系的中介人 B.金融界的中介人 C.流通的中介人 D.万能的垄断者 5.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是( )

A.垄断 B.剥削 C.对外掠夺 D.国家调控 6.现代资本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 )

A.向外扩张掠夺 B.国家干预经济 C.垄断统治 D.市场经济 7.金融资本是指( )

A.归银行支配而由工业资本家运用的资本 B.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发展成的资本 D.国家参股和控权的金融机构的资本

8.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的主要依据是( ) A.按武力强弱 B.按资本实力 C.按军队规模 D.按政治势力 9.垄断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改变了( )

A.内容 B.作用 C.表现形式 D.作用后果 10.战后新殖民主义继续控制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办法是( ) A.政治上统治 B.军事上侵略 C.经济上渗透 D.思想文化上交流 11.垄断利润是( )

A.垄断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 B.垄断资本家所获得的超额利润 C.垄断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

D.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12.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

A.工业资本 B.银行资本 C.金融资本 D.产业资本 13.私人垄断资本的形成是由于( ) A.资本家通过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规模的结果 B.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直接结果

C.资本对外扩张的结果 D.生产高度集中的必然结果 14.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 )

A.垄断消除了竞争 B.垄断缓和了竞争 C.垄断和竞争并存 D.垄断保护了竞争 15.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 )

A.生产全球化 B.贸易全球化 C.资本全球化 D.资源配置全球化 1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最根本特征是( )

A.国家垄断资本在数量上的优势 B.私人垄断资本的主导地位

15

C.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 D.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 17.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主要依据是( ) A.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B.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矛盾不可调和 C.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在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 1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能够( ) A.消灭私人垄断资本 B.实行计划经济.消灭危机

C.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某些调整 D.消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是( )

A.资产阶级国家与垄断资本融为一体,即国家所有制 B.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即国私合营 C.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D.资产阶级国家运用经济计划来调节和干预经济运行

20.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其实质是( ) A.提高就业率,促使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增长 B.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 C.加强垄断资本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 D.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与发展 B.危机频繁爆发,要求国家干预经济 C.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政策的国际协调 D.国内劳资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 A.混合联合公司 B.跨国公司 C.经济共同体 D.国际联盟 23.经济全球化是( )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客观趋势 B.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趋势 C.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的客观趋势

24.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是( ) A.世界贸易组织 B.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C.跨国公司 D.主权国家

25.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条件是( )

A.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 B.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C.各国相互依存的加深 D.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二)多项选择题

1.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 )

A. 垄断消除了竞争 B. 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16

C. 垄断和竞争并存并凌驾于竞争之上 D.垄断使竞争更加剧烈 2.垄断阶段存在的竞争有( )

A.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B. 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C.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D. 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3.垄断统治下竞争的特点是( ) A.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B.竞争的手段有政治上的力量 C.竞争更为激烈,破坏性更大

D.竞争的范围除了经济领域外还包括政治.军事.文化领域 4.垄断利润来自于( )

A.垄断企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B.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以获取非垄断企业的一部分利润 C.资产阶级国家对国民收入作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 D.通过国际不等价交换,占有其他国家人民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5.垄断组织形式包括( )

A.卡特尔 B.辛迪加 C.托拉斯 D.康采恩 6.垄断价格是( )

A.垄断资本家取得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 B.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规定的一种市场价格 C.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D.由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构成的

7.垄断价格的形成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因为( ) A.垄断价格不能完全脱离商品价值 B.垄断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C.垄断价格改变的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D.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 )

A.国家直接掌管的垄断资本 B.国家与私人公有.合营的企业

C.各国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 D.国家调节经济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A.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产物 B.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化与尖锐 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从根本上解决了失业问题

10.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的资本输出形式有( ) A.借贷资本输出 B.生产资本输出 C.私人资本输出 D.国家资本输出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 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是( A. 封建革命 B. 无产阶级革命 C. 资产阶级革命 D. 农民起义 2. “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 )A.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 和平过渡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17

C.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D. 暴力革命只是偶然的辅助形式

3. 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 A. 十月革命及苏维埃俄国的建立 B. 欧洲革命及民主国家的建立

C. “新和谐村”的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的实验 D. 巴黎工人起义和巴黎公社

4. 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 )

A.《共产党宣言》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资本论》D.《共产主义原理》 5.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

A. 消灭资产阶级 B.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 取得国家政权 D. 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 6.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 )

A. 超阶级的全民代表 B. 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军政集团 C. 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 D. 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7.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 )

A.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 空想社会主义

C.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D.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8. 社会主义是( )

A. 一场历史谬误 B. 历史发展的必然 C. 一种用词错误 D. 精致平均主义 9. 请按时间排列下列事件的正确顺序( )

① 马克思、恩格斯在伦敦出席共产主义者同盟大会 ② 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相会 ③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④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③④①② D. ④②①③

10.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

个世界。”此材料出自( )

A.《人权宣言》 B.《独立宣言》 C.《共产党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二)多项选择题

1. 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形态包括( )

A. 古代的平均主义思想 B. 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C. 18世纪空想平均社会主义 D. 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2. 无产阶级专政是( )

A. 人类社会最后的、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 B.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C. 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目的的国家政权 D. 实行无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政权 3. 社会主义民主是( )

A. 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B. 人民民主

C. 无产阶级专政 D. 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4.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有( )

A. 农民斗争的高涨 B. 伟大人物的出现 C.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D. 工人运动的发展 5.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 )

A. 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B. 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政党 C. 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D. 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党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三大差别”的是( )

A.工业与农业的差别B.城市和乡村的差别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D.政治与经济的差别 2.“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这个思维方法是(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方法B.近代形而上学的方法C.黑格尔的方法D.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3.人的“自由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社会状态是( ) A.原始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 4.“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属于( )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5.下列不属于必然王国社会状态的是( )

18

A.原始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共产主义”的界定正确的有( )

A.一种科学理论B.一种社会制度C.一种现实运动D.一种社会理想 2.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包括( )

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D.阶级和国家消失

3. 之所以说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是因为它是( )

A.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B.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做出的结论C.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时间来证明的D.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4.作为社会历史范畴,自由王国指的是( )

A.人们可以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状态B.人们完全认识了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必然性C.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主人D.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 5.下列社会状态属于必然王国的有( )

A.原始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

绪论 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A 5.C 6.B 7.A 8.C 9.D 1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BC 3.AB 4.ABC 5.BCD 6.BCD 7.CD 8.ABCD 9.ABCD 10.ABCD

第一章 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A 4.C 5.B 6.A 7.B 8.C 9.B 10.C 11.B 12.C 13.D 14.C 15.B 16. A 17.D 18.A 19.A 20.C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2.CD 3.AC 4. ABC 5.ABC 6.BD 7. ABCD 8.ABD 9 .BCD 10.ABC

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D 4.B 5.B 6.D 7.A 8.B 9.A 10.B 11.D 12.B 13.A 14.A 15.B 16.C 17.B 18.D 19.B 20.C

(二)多项选择题

1.AD 2.BCD 3.AB 4.CD 5.BC 6.ABC 7.ABCD 8.ABCD 9.BC 10.ABCD 11.AB 12.BCD 13.ABCD 14.BCD 15.ABCD

第三章 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D 4.B 5.A 6.A 7.D 8.D 9.B 10.B 11.C 12.B 13.C 14.B 15.A 16.D 17.C 18.C 19.D 20.A

(二)多项选择题

19

1.ABCD 2.ABD 3.ABD 4.BCD 5.ABD 6.ABCD 7.BCD 8.AC 9.ACD 10.AB 11.ABC 12.AB 13.ABC 14.CD 15.ABCD

第四章 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 C 3. A 4. D 5. A 6. B 7. B 8. B 9. C 10. D11.D 12. D 13. D 14. B 15. C 16. C 17. A 18. D 19. B 20. B 21. D 22. C 23. B 24. A 25. C 26. 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CD 3.ABD 4.ACD 5.ACD 6.ABC 7.CD 8.ACD 9.AC 10.ABCD

第五章 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B 4.D 5.A 6.C 7.C 8.B 9.C 10.C 11.D 12.C 13.D 15.D 16.C 17.B 18.C19.A 20.D 21.A 22.B 23.C 24.C 25.A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2.ABCD 3.ABCD 4.ABCD 5.ABCD 6.ABD 7.ACD 8.ABD 9.AC 10.AB

第六章 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A 5、D 6、D 7、A 8、B 9、D 10、C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2、ABCD 3、ABCD 4、CD 5、ABCD

第七章 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D 2.D 3.D 4.C 5.D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D 2.ACD 3.ABCD 4.BCD 5.ABCD

20

14.C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