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总体小康的微观和宏观表现。 2、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远景。 (二)能力目标
知道总体小康的不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新要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进程是不平衡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学习重难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课前预习案】(20分钟)
一、教材助读:(利用课前20分钟,通读教材,在教材上做好勾画,初步理解掌握课本重点知识,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在教材找出并勾画以下知识,初步识记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标记在课本上并熟记) 1、总体小康 (1)表现 (2)特征 2、全面小康目标 (1)时间 (2)特点 (3)具体目标: 辨析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新要求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就是各地区同步发展的过程。 自主探究 结合自己对课本的理解,自主完成所列问题 1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标记在课本上并记忆) (1) (2) (3) 【课堂探究案】(20分钟)
探究一:家住农村的小华衣食无忧,隔三差五改善生活,他很知足,认为农民和城里人没什么差别了。2014年春节,小华去上海的姑姑家做客,看到了林立的高楼、璀璨的灯火、丰富的夜生活。这深深地触动了他。
思考:(1)为什么说农民和城里人没有什么差别?
(2)从上述材料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探究二
据分析,广东省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存在五个难点: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二是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比较低;三是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落后;四是农民消费重“吃”轻“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较少;五是保证耕地面积动态平衡的任务相当繁重。
思考:根据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如果你是一位广东富裕农村的党支书,你将如何带领全村建设全面小康?
答案:提示:要按照全面小康经济建设的新要求,继续发展经济,特别注意提高困难群众的收入;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保护耕地等。要认识到全面小康社会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当堂训练案】(20分钟)
2
1.
上表这表明 ( )
A.我国还未实现总体小康 B.我国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明显 C.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D.我国已从温饱型小康步入宽裕型小康
2.广东省茂名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正在启动建设南中国海生态文明美丽的滨海之城的宏伟工程,奋力将全国闻名的南方油城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幸福和谐的海韵绿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 )
①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②促进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③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 ④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下面对全面小康社会认识正确的是( )
①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②人民富裕程度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③城乡收入差距消除,基本实现共同富裕 ④生态环境良好,对外更加开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建设美丽中国,提升生态文明程度,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下列措施中有
3
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是( )
①坚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②限制工业发展,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③推动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且重视社会效益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珠三角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初步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区域、城乡差距明显缩小。这表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 ①要全力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 ②要促进充分就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③要建立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④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十二五”规划提出,我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耗比重达到15%左右”,由“黑色增长”转向“绿色发展”。政府通过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引导经济结构改变和调整。这同时也告诉我们( )
A.全面小康社会衡量经济发展不能以低碳为指标 B.要逐步降低能源生产部门的产量
C.我国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 D.要加大对能耗治理的财政支出
4.10.2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2、理解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二)能力目标
结合具体事例,理解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高自觉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4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课前预习案】(20分钟)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在教材找出并勾画以下知识,初步识记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地位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标记在课本上并默写) (1) (2) (3) (4)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原因: 2、要求:(标记在课本上并默写) (1) (2) (3) (4) 【课堂探究案】(20分钟)
【探究一】李克强总理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就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明确判断: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主要指标仍在年度预期的合理区间,经济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稳中提质。但经济环境更加错综复杂,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经济增长既有增长动力,也有下行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坚定发展信心尤为重要,坚持转型发展思路不动摇尤为重要,坚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一贯性,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尤为重要。
结合材料,说明应该怎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5
自主探究 结合自己对课本的理解,自主完成所列问题 1、 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小康的关系是怎样的?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第一要义。
【探究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
2006-2012年我国节能减排主要指标情况
注:(1)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美国的2.3倍,欧盟的4.5倍,日本的8倍。
(2)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空气污染指数PM2.5(细颗粒物)经常超过300微克/立方米的重度污染标准。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材料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运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中。
【当堂训练案】(20分钟)
1.安徽省“积极探索四化同步、产城一体的新路径,确立了强化产业支撑保障就业、以完
6
善公共服务保障安居、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这说明政府(A)
①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理念 ②扩大城市规模,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③加大统筹等力度,协调城乡发展 ④坚持速度优先,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绿色GDP是反映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在未来20年内,我国将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绿色GDP核算体系。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的经济意义是( ) A.扩大经济规模 B.提高经济发展速度 C.减少资源消耗总量 D.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有利于( )
①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②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④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工信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制定的《再生铅行业准入条件》规定,新建再生铅项目必须在5万吨/年以上,淘汰l万吨/年以下再生铅生产能力。这表明,淘汰落后产能( ) A.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B.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C.有利于推动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D.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5、[2014·天津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某工业大省正在兴起一股“机器人换人”的浪潮。该省某地区截至2013年7月已有15个“机器人换人”改造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使企业生产用工平均减少25%,人均产出提升30%,产品合格率提升2.8个百分点。同年1-7月,该地区相应的技改投资达104.42亿元,同比增加60.7%,占工业投资比重的88.6%。作为工业大国,2012年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工业机器人市场,预计到2015年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面对诱人的前景,我国近年来已建成30多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
根据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合理性。
7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4.10.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课前预习案】 1、错,2错
【课堂探究案】探究一:
答案:(1)近年来,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其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2)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跨越,但是我国当前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探究二
答案:要按照全面小康经济建设的新要求,继续发展经济,特别注意提高困难群众的收入;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保护耕地等。要认识到全面小康社会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课后练习案】1.C 2.B 3.D 4.A 5.B 6.C
4.10.2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
【课堂探究案】 探究一:
①要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坚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一贯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②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惠民生。
③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经济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稳中提质,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④要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实现我国经济平稳运行,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相互促进。 探究二:
(1)答案:材料一、二反映了2006年-2012年我国在GDP总量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科研经费投入和环境投资总额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每万元GDP的能耗和空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在下降,但是,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与世界油气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说明我国在节能降耗,生态文明建设和方面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8
(2)答案: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需要加大环境治理能和节能降耗方面的科研投入,大力推进环境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加强生产发展过程中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需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到每个企业和每个家庭。 【课后训练案】 1-4ADCB
5.[答案] ①机器人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因而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必然结果。
②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扩大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解析] 本题考查资源配置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回答本题,要通过“用工平均减少25%”等看到机器人的使用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通过“产品合格率提升2.8个百分点”看到机器人的使用对提高产品质量的作用;通过广阔的机器人市场,看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通过技改投资数额,看到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对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通过工业机器人的生产优势,看到其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