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职课程教育的评价标准

高职课程教育的评价标准

来源:意榕旅游网
高职课程教育的评价标准

作者:栗家言

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3年第8期

栗家言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8000)

摘 要:高职教育培育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以及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高职教师应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力争使所讲授的课程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

关键词:传统课程教育;高职课程教育;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22-0-01

一、传统课程教育

传统课程的评价标准传统课程评价的常规标准是:教学态度是否严谨、板书设计是否合理、语言是否流畅清晰、逻辑是否严密、专业内容是否正确熟练、重点能否突出、难点能否分散、教学进度是否符合计划、教材选择是否合适、教学文件是否规范完整、课件制作和教具使用是否合理以及课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等。

用传统的课程教育标准去衡量职业教育是不合理的。首先,是评价方式不合理,传统标准往往用随机抽样听课的效果来概括整个一门课的质量,这种方式不合理。其次,是评价内容不合理。所有的项目考核都是老师,上课质量似乎只与教师“讲”得好不好有关。其实,课程的效果首先要看学生,看学生“学”得好不好。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动手动脑,课后在能力上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这才是好课。教师讲得好,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二、高职课程教育及评价标准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重点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能力,组织实训、知识和理论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高职课程评价标准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学生和效果方面,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效果为评价标准。教学过程中学生应积极参与,对所学内容要有操作,有兴趣,有听、问、展示、讨论,有积极的互动以及成果展示。二是在教师与课程方面,教师应精心设计课程,而不是照本宣科,要有充足的实例,有能力目标、有能力训练任务、有围绕知识应用的训练过程。实践内容充实,对专业适用,内容先进,并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任务。

高职教育培养的应是面向市场的高技能人才。为此,高职教育课程评价标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力目标。明确课程的能力目标,明确该课程主要培养什么能力,而且能力目标必须具体、可检验。职业院校的学生是来学习实用就业能力,他(或她)要能在未来职业岗位上,解决实际的问题。

第二,任务训练。明确课程的项目、任务、课题、习题,精心设计实训任务。知识和理论以够用为度,以任务需要来确定讲授的知识,并紧紧围绕学生的能力进行训练。既然能力要通

过训练得来,那么怎样通过做事进行能力训练呢?就做学生未来岗位上的事,最好是直接解决学生未来岗位上的问题。

第三,学生主体。运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以老师为主体。

第四,职业活动导向。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岗位群;通过工作过程分析,确定工作任务,从而构建学习领域,实施具体的学习任务。

第五,项目载体。学会使用行为引导法。从直观实例开始,这样才能符合认知规律。实例应有足够的覆盖面,信息量大,学生才会有兴趣。可以通过单一任务、组合任务、综合任务、扩散任务、正反面扩散任务等方式展开课程。为不同的学习对象准备不同的课题、台阶、进度,并用同一模式进行反复训练,台阶适度,小步快进。

第六,课程的一体化设计。注重知识一体化,实践、知识和训练有机结合。知识的掌握要遵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

三、当前职业教育中的问题

当前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无视高职教育的职责和定位,把传统高校的一套做法直接搬到职业教育课堂中,形成普通高校课程的“压缩饼干”。这种错误的教学模式的后果不是理论上的,而主要是实践上的。首先是学生反感,由于“生源”质量与普通高校不同,许多高职学生尚不具备普通大学所需的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如果按普通高校要求高职学生,学生就会认为教师总是讲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东西,讲一些没用的东西,讲一些没趣的东西。新的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教师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在高职院校所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以保证学生走上社会之后的持续发展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努力做到教学改革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就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努力培养面向市场的高技能人才。课程教学设计只有按新课程评价标准的要求不断改进才能取得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宏甲.中国新教育风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辛美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