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亲子陪伴感悟和心得|疫情期间家长感悟
疫情期间陪伴孩子的感悟和心得
疫情期间亲子陪伴感悟和心得
如果说,您是煌煌的太阳。
那么,孩子就是一粒种子。
有您的陪伴,孩子才会成长。
如果说,您是皎洁的月亮。
那么,孩子就是一颗星星。
有您的陪伴,孩子才会散发光芒。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此时此刻,陪伴孩子的是最亲爱的父母。谨以此献给疫情期间,温情陪伴孩子的父母!
亲子阅读—以书为媒,润物无声
当爸爸妈妈和孩子共读一本书时,很容易会让孩子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快乐事情,进
第 1 页 共 6 页
而更愿意自发地去进行阅读。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通过共读,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通过共读,可以带给孩子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
亲子对弈—黑白分明,棋乐无穷
孩子与父母对弈本身就弥足珍贵,即使“黑白分明子数停”,也能享受快乐,熏染孩子,陶冶自己,留下可爱的温馨画面。对弈无所谓输赢,关键是看对弈的人,对弈的过程,可提高了孩子的注意能力、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创意能力、思想能力、判断能力、控制能力,也增强了孩子的右脑开发,使孩子能更好的分析事物。
亲子游戏—与时舒卷,玉汝于成
为了让假期充实愉快,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学虽然延期,但是成长并不延期,孩子们和爸爸妈妈开展了亲子运动游戏。这不仅有益于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密切亲子关系,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孩子的实物游戏和伙伴游戏也具有重要的促进和影响作用。家长在参与中回味着童年的快乐,珍惜与孩子的每一时每一刻!让我们一起享受别样的成长快乐吧!
疫情阶段,每个孩子的家变成了“学校”,客厅变成 “操场”,卧室变成“教室”,家长变成了“班主任(兼老师)”,全天候的陪伴。希望在您的陪伴下,孩子们能锻炼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的能力,让这个特殊的假期成为孩子们挑战自我、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的黄金时期!
第 2 页 共 6 页
每个家长可能都意识到陪伴的重要性,但是怎么陪伴,却因人而异。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语气、表情、沟通方式(奇葩式还是说教式)都是不一样的,这些都将直接影响我们陪伴和沟通的效果。我们之前做过一轮调研,按理说全职妈妈这个群体是为孩子牺牲了很多自己的时间的,她们是最有时间也是最有意愿来实施亲子陪伴这项工作的,但是目前没有一项数据证明,亲子陪伴中全职妈妈就一定是做的最好的。有的时候一些孩子被陪伴反而是很敏感、很缺乏安全感,和妈妈之间也会有很多的冲突,这是目前亲自陪伴中最常见的问题。
那怎样才算是有效的亲子陪伴呢?今天小编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四点有效提高亲子陪伴的方法。
一、分清楚主次矛盾
说到主次矛盾可能有点夸张,但最起码的就是主角和配角,每个家庭中的家长都应该要清楚的。我们的汉语里面有“和”这个连词,例如:①“我和小a去逛街”跟“小a和我去逛街”,这里是没有区别的;②“我和小c一起吃饭”跟“小c和我一起吃饭”,这里也是没有区别的,但是当把词“和”换成“陪”的时候,感觉就会不一样了。比如说“我陪小a去逛街”,跟“小a陪我去逛街”,显然就不一样了。假如我今天陪小a去逛街,在逛的过程中我自己拼命的买,然而小a却一件东西都没有买到,小a可能会开玩笑说,说起来是你陪我,实际上可能是我陪你吧!看起来这是个笑话,但现实是,我们在亲子陪伴的过程中,这种现象就是大量存在的。很多的家长表面上看起来是在陪孩子,但实际上孩子没过多久就会发现是他在陪家长聊天,家长问孩子答,长此以往,孩子肯定不乐意这样的陪伴,因为不是以孩子为中心,不是真正的关注孩子。家长要真正地了解孩子,
第 3 页 共 6 页
就要去关注孩子想要谈的话题,让孩子成为主角。
二、人在,心也要在
随着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的增大,家长本身也会有很多的事情和情绪,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不一定能够真正做到全身心的陪伴。最常出现的情况可能是一边陪伴敷衍着孩子,一边脑海中还在想着自己工作上的事。但实际上孩子是非常敏感和非常聪慧的,他会很清楚地捕捉到妈妈现在是全身心的关注自己,还是在一心二用。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妈妈会说“我经常陪伴我的孩子,可是孩子还是黏着我”。“我也经常会花很多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可老师还是说我的孩子特别爱求关注”。这就是每个家长要去思考的,你在陪伴的时候,真正把身心都放在孩子身上了吗?
三、平等交流、避免说教
在陪伴孩子的时候要注意,父母和孩子是两个平等的、独立的个体在一起交流,双方是是自由的,开放的。很多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加入自己的想法、说教孩子。孩子可能刚开始表达,家长就去打断他,或者是评价、给予孩子很多的否定,这种情况下孩子也会不喜欢父母的陪伴。很多家长在陪伴的过程中,其实是带着一种控制的心态去跟孩子在一起的,在这样的陪伴下,孩子是不放松、感觉不到自由的。因此,很多时候家长的陪伴对孩子来说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四、不为“陪”而陪
第 4 页 共 6 页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当家长自身的情绪或状态不是那么好,为了陪伴而去应付,把陪伴孩子当成任务,觉得不陪伴孩子就会内疚,于是刻意地安排时间来陪伴孩子,这种情况下可能陪着陪着,家长就会把自己当天没有处理完的情绪,在某一个点爆发出来,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原本心里想要好好陪伴孩子,最后弄的大家不欢而散,这都是我们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会容易出现的问题。
总结一下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时候要注意的几个原则:
1.家长要分清楚主角和配角,陪孩子时要专心、多关注孩子,让孩子成为陪伴中的“主角”。
2.人在心也要在,身心一致的去关注孩子。这样状态下的15分钟远比150分钟的陪伴更有效。
3.嘴在耳朵更要在,家长嘴巴少说一点、耳朵多听一点。陪伴孩子时,多听孩子倾诉。
4.向孩子坦诚地表达自己当下的状态。如果当时状态确实不好,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宝贝,妈妈非常想陪你,但是我现在很累了、我今天遇到了一些不开心的事情、我今天可能不适合来陪伴你,希望你能理解,等妈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我很乐意抽出一个时间来专门陪你,好吗?”陪伴孩子,是一件既要走心,又讲技术的事儿
最近因为疫情,大家都待在家里,父母开工的日期也相应延长了。也意味着,这段时间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也更充足。
第 5 页 共 6 页
而这种充足的陪伴,是否有效呢?陪着≠陪伴
宜家和FamilyKids and Youth公司曾针对0-12岁儿童父母和7-12岁儿童合作进行了一次亲子调查。
45%的父母称,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孩子一起玩耍; 55%的父母称,他们和孩子在一起的高质量时间不够; 参与调查的中国父母中,80%表示,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是他们最常做的事情,90%的人会和孩子一起玩电子类产品。
很多父母定义的“陪伴”就是出现,但是往往人在那里,心却不在孩子身上,孩子的内心是非常单纯而敏感的,他们很容易感知到家长是不是真心和全心地在陪伴,当他们感受到这种敷衍与不耐烦时,受到的伤害更大。
所以, 那些“假装在陪伴”,“不得不陪伴”,其实比缺席更严重。
第 6 页 共 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