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十里锦江导游词 2

来源:意榕旅游网
十里锦江导游词

各位团友:

大家好!欢迎来到国家水利风景区—十里锦江旅游观光,我叫XXX,是本次十里锦江之旅的导游员,很高兴能为各位提供导游服务,同时更希望各位在小X服务不周之处及时地给予的指正,以便小X在日后的工作当中提高质量。在此,事先预祝本次游览顺利、愉快。

我们登船的地方叫作瓦窑河码头,是本次锦江游览的始发站,而本次锦江游览的终点站是位于锦江之滨的大明边城。沿途我们将参观到的主要景点分别有铜岩、三江公园、川主宫、中南门古城、飞山宫、贾平凹文学馆、周逸群烈士陈列馆、东山摩崖、水晶阁、大明边城等,整个游程所需时间约2.5小时左右。

锦江,又名辰水,是中国古代五溪之一,主要由发源于梵净山的大小两江汇合而成,全长158千米,流域面积4020平方千米。从瓦窑河至卢家洞这一段全长在12至13千米之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十里锦江。在《贵州史志》中有这么一段话:“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其实,铜仁之美,关键就在于锦江,她由西向东贯穿铜仁全境,并在铜仁城内蜿蜒迂回,形成了美丽的锦江十二景。前人民日报副总编、著名诗人廖经天先生在游览锦江之后写道:“四面青山楼外楼,新妆巧扮任风流,多情最是锦江水,依依一步一回头。”

可以说没有锦江就没有铜仁城。在以水运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年代,锦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将辰水之源的这一封闭地区与长江连在了一起,使得铜仁人得以依托锦江入洞庭、下长江,外地人也得以依托锦江进入铜仁,并经过铜仁进入到整个黔湘川边境地区。由于便捷的水路运输,从而使得铜仁成为了从明朝至民国几百年间黔湘川边境地区最大的商贸集散地。

由于锦江贯穿铜仁全城,而且与其他支流在城区交汇,从而使得铜仁成为了一座多桥的城市,如果没有足够的桥梁,那么铜仁市区的交通将会处于瘫痪状态,因此,桥梁在铜仁市区的交通当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座桥梁叫作西门桥,她位于铜仁的市中心,是铜仁市区的交通中枢,每天从桥上经过的车次在铜仁市区所有的桥梁当中名列第一。

西门桥始建于1952年,起初为木桁架桥,1959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连续梁

桥。20世纪90年代,在原来双向两车道的基础上扩建为双向四车道,并在桥面中间增设了绿化隔离带。2012年5月9日的一夜暴雨,使得锦江河水猛涨,并将停泊在锦江上游的六艘游船冲离码头,顺江而下与西门桥桥墩发生猛烈撞击,使得本就“年迈”的西门桥桥体严重变形,加之桥梁本身已超出了设计使用年限,出于安全和发展需要,于2012年12月对西门桥进行了整体拆除。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座西门桥是于2013年底重建竣工的新桥。新建的西门桥宽35米,长90米,主体结构使用年限由原来旧桥的50年提升到100年,桥梁可承受百年一遇的洪水荷载。在旧桥的高度上,新桥的桥面整体提高了70公分,达到了内河通航六级航道的要求,除了在排洪方面更具优势外,新大桥还在桥底安装了三根防撞墩,可有效防止上游船只撞击带来的损害。

新建的西门桥可以说是一座铜仁的风情桥,除了在撞墩的位置安放有浮雕镇水兽以外,桥面护栏上还分别雕刻有石阡万寿宫、印江文昌阁、梵净山、大明边城、玉屏箫笛等全市各区县具有代表性的标志物,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铜仁的风物人情。

现在,我们即将穿过的这座桥梁名为兴市桥,是目前铜仁市区横跨锦江之上的唯一一座步行桥,在铜仁市区众多的桥梁当中,她也是唯一一座以侗族花桥(又称之为:风雨桥)为蓝本而建造的桥梁。由于桥上店铺林立,商业繁荣,因此该桥又被人们形象的称之为水上步行街。此桥承载着铜仁人民的美好夙愿,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希望有朝一日能恢复到昔日舟辑往返、商贾云集、兴盛繁荣、市贸昌盛的状态。

那么,铜仁因何缘故得名铜仁呢?接下我们即将参观到这个景点将会给我们解开这个谜底。

团友们,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小岛叫做铜岩。由于她矗立于大江、小江和木沙河并流的江心,因此人们又把她称之为中流砥柱。此景是锦江十二景之一和古代铜仁文人学子的向往之地。船行至此,我们的游船将稍作靠岸,进行本次锦江游览当中的第一处登岸游览景点—三江公园和川主宫,呆一会下船的时候请各位游客注意安全。

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地方叫做三江公园,因为公园建在大江、小江和木沙河

三江并流处,因此得名。在此,请各位将目光投向三江并流处的江心的铜岩,那就是铜仁地名的起源地。

据记载,在铜仁还没有叫做铜仁之前曾经有过许多的别称,如长丰、万泉、万安等等。相传到了元朝,有一渔人在三江并流处的铜岩之底打捞得三尊铜像,当时铜仁的老百姓都深信这三尊铜像分别是孔子、释迦摩尼与太上老君,并把这三尊铜像一同供奉在铜岩之上,合称为“三老人”,铜仁因此而得名,意为铜铸的神像。但当时人们所看到的仁字并非仁义“仁”字,而是人民的“人”字,之所以要把人民的“人”字改为仁义“仁”字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在一些有学之士的提议之下将人民的“人”字该成了仁义的“仁”字,即提倡仁义之意。再者,从仁义的“仁”的字结构上看更加吻合有“三老人”的传说,因为仁义的“仁”字左边是一个单人旁,右边是一个二字,一个人加两个人就等于三个人。第二种说法是:在中国古代汉语当中,人民的“人”与仁义的“仁”是可以通假的,随着仁义的“仁”字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所以最后就变成了铜仁,并一直沿用至今。

那么,为什么说此地是古代铜仁文人学子的向往之地呢?请各位团友看一下铜岩之上的那座亭子。因为此亭建于铜岩之上,所以铜仁的老百姓都将她俗称为铜岩阁,实际上此亭子本名跨鳌亭。据铜仁府志记载,古代铜岩附近有一片沙洲隐藏于水下,每逢乡试之前,如沙洲露出水面,铜仁必有中榜者。因而,此沙洲得名“挂榜洲”。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右参议蔡潮根据这一传说在铜岩之上修建了一座亭子,命名为“跨鳌亭”,每逢乡试之前的七日,铜仁的地方官就会在铜岩之上举行盛典,设宴款待应举之士,借此预祝铜仁学子独占鳌头。直到现在,铜仁的市民遇到自己或亲人朋友参加考学之类的事情,都会到此三江并流处,面对江中的铜岩合十许愿。团友们,如果你或者你身边也有亲人朋友要参加考学的,不妨也在此为他们合十许愿吧。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三江公园的核心地带—文化广场,我们所看到的这堵墙就是文化广场的主要构成要素—历史文化墙,长49米,高5.5米,厚0.78米,面积539平方米,主体为钢筋水泥混合土,外部表面为天青石。文化墙采用高浮雕双面展示表现形式,正面是图画,由深山伐木图、造船图、龙舟下水图、祭龙点睛图、群龙闹江图、男女龙舟竞赛图等14部分组成,主要展示了铜仁龙

舟竞渡的历史,民众对龙舟竞渡的热爱之情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文化墙的背面是文字,展示的内容是著名作家贾平凹撰写的《说铜仁》,全文共有600多字,用凝练的诗赋语言高度概括了铜仁悠久的历史人文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文章的头一段就点出了铜仁城市的鲜明特色。原文是这样的:“城在山窝子里的多,但江从城中穿过的少,竟然三江穿过,城分为四,十三桥卧波的只有铜仁。凡到各地,差不多都自撰有八景,最不牵强附会,其景雄沉阔达,能销魂摄魄,又全绕着城廓的,也只有铜仁。铜仁之所以为黔中独美,美在梵净山的蕴蓄,美在锦江水的茂润,活该是桃源深处。”

虽然,铜仁只是中国西南的一座小小之城,但却兼具了山城之幽、水城之秀、桥城之美,以至于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先生来到铜仁采风时不禁感叹道:“桂林山水甲天下,铜仁山水甲桂林。”在此,小X给各位讲一个真实的故事:2008年11月,重庆一位姓赵的女士从铜仁机场乘飞机飞贵阳途中俯瞰铜仁城时,惊奇的发现蜿蜒环绕在铜仁城区的江河竟天然地构成了一个篆体“梵”字。遗憾的是赵女士当时所带的相机无法进行航拍,回到重庆后她致电当时的铜仁地委宣传部,告知了她发现的这一情况,希望得到佐证。后来经铜仁地委宣传部有关人员向经常乘坐该次航班的乘客求证,证实确有此事。更为巧合的是,铜仁城市的形象定位正是“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真可谓是大造化。

团友们,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三根柱子就是树立于文化广场中央的文化柱,中间的这根柱字高13.88米,直径1.4米,由于柱体上雕刻有九条祥龙图案,因此名为九龙柱。此柱所要表达的意思主要有两层,其一是:暗指锦江下游之滨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九龙洞,意为告知人们,铜仁除了地面风光迤逦姝艳之外,地下风光也堪比艺术宝库,表明铜仁是一个风物荟萃的地方。其二是:让大家用一种新的视角来解读、认识“龙”和“龙文化”。在九龙柱两侧分别是历史文化柱与和谐文化柱,两根柱子的高度均为9.9米,直径均为1.1米。在九龙柱左侧的这根柱子是和谐文化柱,主要记载了铜仁明清时期的八景,即:南岳飞泉、东山楼阁、中流砥柱 、文笔凌云、玉屏晴雪、石笏朝天等,并附有八景图以及部分雕刻和诗歌描述,表述了铜仁社会的悠然与和谐。九龙柱右边的柱子是历史文化柱,柱体上是根据三江汇合成锦江的流水曲线,构成的“诗人观瀑布”图画,

主要记载了铜仁明清和近代的名人轶事,浓缩阐述了铜仁厚重的历史人文和水文地理。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栋仿古建筑名为三江楼,总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整栋建筑均由明清家俱、花窗、花板等装饰而成,格调幽雅、环境温馨舒适。三江楼以“弘扬茶文化、传播茶知识、发展茶事业”为服务主旨。让顾客在品饮正宗名茶,欣赏茶艺表演的同时,感受“廉、美、和、静”的中国茶道精神,体验喝茶所获得的愉悦感。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所来到的这个地方是三江公园的核心景点和文化重头,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川主宫。

川主宫又被称为川主庙、川主祠。我们现在所参观的这座川主宫是由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时任铜仁长官司长官的李渊所建,其后屡有修葺。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增建完善,当时为四川旅铜客民会馆。整栋建筑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奉祀蜀太守李冰及二郎神像于其中,是铜仁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建筑。1999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川主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栋建筑坐西北向东南,背山面水,中轴对称。自东南向西北原本依次为码头、牌楼大门、戏楼、正殿、两厢、观音殿等。遗憾的是,原来的川主宫已于2007年3月7日的大火中烧毁,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完全遵照原来模样进行重新修建的川主宫。精美的木雕、石刻、彩绘、泥塑遍及全宫,可以从中研究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戏曲和宗教艺术。

至此,锦江游览当中的第一处登岸游览的景点就结束了,接下来我们将返回码头,乘船到对岸的江宗门码头登岸,参观第二处登岸游览景点。呆一会上下船的时候请各位游客一定要注意安全。

团友们,现在我们登岸的这个码头叫做江宗门码头。请各位看一下这座残破的城门和这段创痍的城墙,这就是古铜仁城九门当中的江宗门和古铜仁城的城墙。江宗门宽3米、高4米、进深4米,全以精料块石砌筑。古城墙的具体长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做过精确的测量。我们再来看一看这块立于1980的小石碑,它就是铜仁古城垣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

据史料记载,铜仁古城墙改为砖石建造开始于明嘉靖二十二年

(公元1543年)。当时的知府李资因考虑到铜仁城墙为夯土墙,不能很好的发挥防守的作用,于是下令拆除土墙并改建为更为坚固的砖石墙,后来又经过后人几次修筑,最终成为具有良好防守功能的城墙。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本作为军事工事的古城墙不但失去了原有的军事作用,而且还限定了铜仁的城市发展空间,加之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对古物价值认知的缺失,于是在后来的城市建设当中,古城强连带城门基本被完全拆除,现今唯一保存下来的就只有江宗门和江宗门至中南门的这一段古城墙了。

另据史料记载,古铜仁城的码头都有着严格的分工,除下南门码头为关卡以外,其余的均为货运码头。例如,便水门码头和我们现在所在的江宗门码头,就是专门用来停靠和装卸从锦江上游,梵净山方向下来运载桐油、花生、木材、烟草、药材、猪鬃、朱砂、水银等土特产的船舶。江宗门对面的川主宫码头则为四川人专用,专门用来停靠运载川盐的船只,川盐由川主宫码头上岸,进而转运黔中、湘西各地。

我们现在所走的这一步道,为锦江观光步道的其中一小段,前面不远我们即将看到另外一座古码头—中南门码头。

团友们,这座码头就是中南门码头了,与西门码头一样,中南门码头是专门用来装卸和停靠往返于湖南常德等地和铜仁之间运载棉花、布匹、糖果、瓷器等物资的船舶。由于吞吐量巨大,到了明清时代,中南门码头已然成为铜仁各大码头之首。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中南门古城,首先我们要参观的是中南门古建筑群的重要成员—飞山宫。

飞山宫又叫做飞山庙,是黔东、湘西一带独有的祭祀本地神祗的寺庙,原本在铜仁城有两座,一座位于北门外,另一座位于中南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一座。清朝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红号军攻城前,起的农民还曾经在北门外的飞山宫里驻扎过,后来被一个名叫滕狗崽的人给烧毁了。因此,中南门飞山宫就成了铜仁城内唯一的飞山宫。

飞山宫里供奉的主要是飞山太公,此人本名杨再思,生前本是唐朝末年诚州、

徽州十洞(其中有一洞名为飞山洞)的洞官,后为诚州(今湖南靖州)刺史。

据《贵州通志》记载:“杨再思,据诚州称刺史,生有功于民,土人尸祝之。”杨再思死后,他的十个儿子见唐朝已经没有可能东山再起,于是应天顺人,归附了北宋,宋仁宗于皇保六年(公元1505年)追封杨再思为飞山威远广惠王。北宋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神宗皇帝敕建祠庙于飞山,故而得名飞山宫。

宋熙宁八年(公元1181年),杨再思七世孙杨再西同儿子杨正疆率兵民劈省溪、宙罗、铜仁大小江等地,成为一方“土皇帝”。由于过去铜仁府属的省溪、大万山、乌罗、平头著可四个长官司的正长官都是杨再思的子孙世袭其职、世袭其领地,所以杨氏一直是黔东的一大望族。因此,不仅在湘西一带多建飞山宫,黔东一带也多建有飞山宫。

虽说这飞山太公只是一方小神,然而历来都传说其非常灵验,就连宋代大诗人陆游都曾经为飞山宫题过一副对联。上联是:澄清烽火烟赤胆忠心昭明月,下联是:开辟王化路宣仁布义壮山河。清朝福康安坐镇铜仁镇压石柳邓起义时,就到过飞山宫祈求保佑,并请旨给飞山宫挂了一块“宣威助顺”的匾额,希望借助飞山太公的神力,宣扬朝廷的天威,寄望造反的苗民归顺。青朝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清王朝将祭祀杨再思列为县衙的正式典礼,每逢农历六月六日杨再思生辰和十二月二十六日杨再思忌日,铜仁府县的官员都要前往飞山宫祭祀。

团友们,现在我们所走的这一条道路原名中南门街,后来改名为太平街。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改名中山路。虽然这是一条不怎么起眼的街道,但是他却是贵州省内唯一一条为了孙中山先生而命名的道路,同时也是铜仁市区内仅存的一条足以反映古铜仁城风貌的原生历史街区。

中南门古城位于铜仁市中心地带,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总占地面积36685平方米,古民居建筑总面积25544平方米。

目前,在中南门古城里保存的明清建筑103栋,保存完好的四合大院35个,古巷道11条,码头1个,天井81个,石库门63个,太平水缸32个。在保存完好的封火墙的墙面上还嵌有标识着各家界址的姓氏墙砖,如:徐姓墙、郭姓墙、杨姓墙、禹姓墙和左姓墙等等。高耸的封火墙的墙体中镶嵌着精美的石库大门,在门框和门楣上还镌刻着八卦、花草、动物等吉祥图。古城内的房屋大多由正屋、两厢、石库大门和回廊组成走马转角楼,形成三合天井。在天井内一般都设置得

有垂瓜柱、美人靠、太平缸等等。

整座中南门古城以南北走向的中山路为中轴线,各种建筑分列两侧,望楼、宗祠、民居、店铺、巷道、城墙、码头渐次排开,再以东西向的无数条巷道连成一体。各种民居建筑、宗教建筑、商业建筑在这里巧妙结合,将黔东文化、中原文化、徽商文化融合交汇,直观地反映了铜仁城市发展的历史。1985年中南门古建筑与紧挨着东山一起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区,2007年又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区,为研究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

这就是陈家巷,中南门古城里最具代表性的巷道之一,大家都进去参观一下,寻找那些遗落在岁月缝隙里的缤纷画面。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贾平凹文学馆。

贾平凹文学馆座落于中南门古城中山路135号,由铜仁市人民政府立项,贵州南长城企业集团投资兴建,场馆占地540平方米,展览面积8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展示了贾平凹这位当代文坛巨匠的艺术成就,以及与铜仁的历史渊源等。贾平凹文学馆除了免费向公众开放外,还将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为铜仁乃至贵州的文化艺术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我们现在就走进这座文学馆,去感受文学的精妙,去品味艺术味道。

这是我们在中南门古城里参观的最后一个景点—周逸群烈士陈列馆。 周逸群烈士陈列馆共设有1个序厅、8个展厅、1个音像视频展示室,采用现代化的声、光、电布展设施,全面生动地展示了周逸群烈士生平事迹。2009年5月20日周逸群烈士陈列馆被正式授牌“全国爱国主义示范基地”。

到此,小X导游工作将告一段落,接下来将由陈列馆里的专业讲解员为各位做严谨而精彩的讲解。

各位团友,我们本次锦江游览的第二处登岸游览景点已经结束了,我们将返回码头,继续乘船,观看其他的景点。

团友们,请把你们的目光投向船的左前方,这座山势奇美,伫立江边的山峰就是锦江十二景之一的东山。自明清以来,在小小的东山之上先后建过几十座庙宇,现在仍然保留有川上亭、雷神殿、真武殿、大雄宝殿、观音阁、镇远楼、双峰阁、藏书室、洗墨池等古建筑和遗迹。这些建筑大多依山就势,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渐升高,体现出传统建筑与山区地形的完美集合。

各位请看,崖壁上的“渊渟岳峙”四个大字,是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云南滇军驻扎军首领刘法坤所书,意思是:“一山飞峙锦江之滨,矗立在静止的深渊之上,定格城画面”。我们再看崖壁上的“云彩江声”四个大字,由明朝万历年间知县何彩所书,后因年代久远,字迹模糊,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由铜仁知府袁开弟重新补书,意思是:“登山远眺,云彩氤氲,江声入耳。”

之前小X曾给各位说过,铜仁是一座多桥的城市,而现在我们所经过的这一段水域是最能体现铜仁桥多的实景,桥梁密度之大,堪称铜仁各城区之首。从中南门古城到东门桥这段不足五百米的距离当中,各种造型的桥梁就五座。各位团友不妨亲自数一数。

前方我们即将穿过的那座桥梁是本次锦江游览当中的最后一座桥梁,名为东门桥,此桥始建于1941年初,1943年秋建成,是铜仁城区第一座新型公路桥,有“铜仁第一桥”之称。以前铜仁以及铜仁以北的松桃、秀山、吉首等地前往贵阳、云南等地都必须经过此桥,她见证了铜仁从落后到繁荣的发展轨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东门桥老东门桥已经无法满足铜仁城市发展的需要,2012年在老东门桥傍边(下游方向)开始修建全长182米,宽30米,双向六车道的新东门桥,2013年中旬新东门桥建通车,并形成了一道新老相依,不离不弃的特别景观。虽然老东门桥已经完全“退休”了,但是她与新东门桥并立在一起,就像一部《交通建设发展历史》,详尽的记录下了铜仁交通建设发展的每一段历程。除此之外,东门桥还是铜仁市东面的城、乡分界点,过了东门桥之后就等于我们已经走出了铜仁的城区,进入了铜仁的乡村。

船行至此,请各位游客分别向游船的前方和后方都看一下,位于船后方的那座山峰名为文笔峰,是锦江十二景当中的其中一景,景观名称为“文笔凌云”,意思是:“青山为笔、天空为纸,在遥远而又邻近的天际中书写出醉人的画卷。”位于游船前方的这座山峰名为太乙峰,铜仁人把位于山腰处的那块岩石,称之为丹岩。估计游客朋友们都疑惑了,那崖壁明明是白色的,怎么会把它叫丹岩呢?而且此处的景观还被命名为碧水丹山!其实这一切都源于一个传说。相传,只要丹岩颜色变红,铜仁城内必将发生火灾。为了消灾灭祸,明代知府魏文相还亲自在丹岩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水”字,同时还在山顶之上修建了一座阁楼,取名天晶阁,取“天水制火”之意,每年春秋还前往祭祀。说来也怪,从此以后铜仁城

区的火灾就几乎绝迹了。遗憾的是,当年魏文相所写的“水”字由于年点久远,已经被风雨剥蚀干净,而天晶阁也在文革时期的除四旧运动中被毁坏殆尽。

各位团友,请看一下船的右边,这个古木参天、绿荫蔽日的地方就是古代铜仁的外八景之一,同时也是如今十里锦江标志性的景点之一,此地名为水晶阁,是一个三面环水一面依山的半岛。我们现在看见的那些隐藏于林木当中的苏式建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专家来中国帮助建设万山恭矿时兴建的,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鲜明的欧式风格,水晶阁被人们形象的称之为“铜仁的鼓浪屿”,现在驻在上面单位是铜仁市委党校。

之前小X曾给各位提到,铜仁是因为锦江水运而发展起来的,锦江水运在铜仁的发展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锦江水运不是历来都是通畅的,真正意义上将锦江水运打通,还是从明洪武18年(公元1385年)开始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18年之时,经过精心策划和充分准备之后,令其第六子珠祯率领大军,以打通云贵川通道为由,开始了一场针对梵净山、辰水源的征蛮战争。对于这场力量殊异的战争,史书上称之为“改土归流”。

所谓“改土归流”就是把世袭的土官改成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这场针对梵净山地区,历时数十年的战争对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百姓来说真是一场旷古浩劫,用“血流成河”和“哀鸿遍野”来形容并不为过。

梵净山、辰水源一带地方,经官军毁灭性地剿杀之后,除了留下少数村寨的土著居民为其役使方便外,其余所有未被斩杀的少数民族群众,不管老弱、妇幼,全部被官军像驱赶野兽一样逐出家园,流迁到原始洪荒的深山老林。官军与配合他们的土司对土民进行驱赶时所使用的手段极其残暴,令人发指。在铜仁周边,原来乌罗司掌管的一个偏远地方,有一个名为苗跳坑的天坑,洞口宽一丈四五,坑中冷雾弥漫,深不可则。传说官军将苗民俘虏之后,便逼迫他们从坑上跳越,跳过者准其逃命,跳不过者,自然落入深坑成了凶死的冤魂„„一场声势浩大的“赶苗夺业”劫难之后,居住在梵净山区辰水之源的十万红苗,几乎陷入了灭顶之境。他们几百年来披荆斩棘开垦出来的良田沃土,全部充作了屯田,分配给了留住下来的远屯兵。

几十年的刀光剑影,所起到的正面作用就是彻底打通了梵净山地区的对外通道,并兴起了一批欲国通商的城镇,例如梵净山东北麓的寨英古镇等。永乐十一

年(公元1413年),明成祖朱棣批准铜仁建府,并从此拉开了铜仁城市的建设之路。

团友们,船行至此,由于大坝的拦截,我们的游船就不能继续往前行驶了,此处名为卢家洞,因锦江之畔山腰处的一个名为卢家的山洞而得名。古时候,地地树木苍翠、山色空蒙,景色极其秀丽,是锦江十二景之一,景观名称为:六洞风光。

至此,我们的游船将要折返到刚刚经过的大明边城登岸,参观本次锦江游览的最后一处登岸游览景点—大明边城,之后再从大明变城乘汽车返回铜仁市区,结束本次十里锦江之旅。到了大明边城之后,会有专门的讲解员为大家做专业的讲解,小X本次的锦江导游讲解到此就全部结束,谢谢大家的倾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