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是很普遍的,只不过存在着程度区别而已,而且现代文明的发展使人类愈发脱离其自然属性,污染、生活快节奏、紧张、信息量空前巨大、社会关系复杂、作息方式变化、消费取向差异、在公平的理念下不公平的事实拉大、溺爱等,都使心理疾病逐渐增多并恶化。心理疾病种类很多,表现各异,而且有可能出现更多的以前都没有注意到,或已经合理化(不认为是心理疾病)。随着时代变化新发现的心理疾病也不少。
心理疾病学术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可根据不同的标准或其严重程度分类,可分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等。
成年人常见心理问题
可根据不同方面定义不同的心理问题:工作适应疾病、职业性心理疾病、性心理疾病。
工作适应疾病:过度成就压力、物质金钱关系不当(如致富后的空虚症、吝啬癖等)
职业性心理疾病:教师的精神障碍、单调作业产生的心理障碍、噪音和心理疾病、夜班和心理问题、高温作业的神经心理影响。
性心理疾病:花痴(色情狂)、露阴癖、窥阴癖、窥淫癖、异装癖、自恋癖、性厌恶、恋物癖、阳痿、早泄、过度手淫等。 抑郁症患者
针对中老年的:更年期精神病、更年期综合征、痴呆、阿尔采莫氏病、老年期谵妄、退离休综合症。
除此之外,可按照疾病的性质和发生原因划分:
不良习惯及嗜好:偷窃癖、纵火狂、神经性呕吐、物质依赖、洁癖。 神经症:神经衰弱、焦虑症、疑病性神经症(疑病症)、癔病(癔症)、强迫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 。
生理心理疾病
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化障碍、疑病性神经症(疑病症)、心脏神经症、胃肠神经症、肥胖症、神经性厌食症、经前综合症 。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阿尔采莫氏病、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多发梗死性痴呆、皮质下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皮质和皮质下混合性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
Huntington病所致精神障碍、肝豆状核变病(Wilson氏病)所致精神障碍、麻痹性痴呆(大脑神经梅毒所致精神障碍)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脑囊虫病所致精神障碍、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颅内肿瘤所致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 症状性(器质性)精神病:生理疾病和心理的关系、传染病和心理疾病、药物引起的精神障碍、酒精中毒、中毒性精神障碍、肝脑综合征、肺脑综合征、尿毒症所致精神障碍、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所致精神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精神障碍、营养代谢疾病所致精神障碍、风湿性感染所致精神障碍、伤寒所致精神障碍、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精神障碍。
心理生理障碍
心因性心理(精神)障碍:适应性障碍、反应性精神病、感应性精神病、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气功偏差)、恐缩症(缩阴症)、迷信引起的精神障碍、忧郁症、病态怀旧心理。 人格障碍
精神病和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常用抗精神病药物 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
偏执性精神病
医源性精神病、旅途精神病 周期性精神病
家庭因素引发的精神障碍:丧偶综合症。
考试综合症
考试综合症,指在考试前或考试时,出现较为严重的紧张恐惧,如面色潮红、全身出汗、两手发抖、心悸胸闷、头晕头胀、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使原来熟记的内容一时无法“回忆”,导致考试失败。多见于学龄期儿童。从广义上来讲,各种竞技比赛亦是一种考试,包括智力竞赛、大奖赛、体育比赛、岗位练兵的操作比赛等。现代社会录用人员,学生毕业后寻找工作的面试,其实亦是一种变相的考试。因此“考试”是人类现实生活的一门必修课,也是接受社会化学习和教育的途径。孩子从容应考是其成功的必备心理能力
考试综合症是一种对考试情景紧张恐惧,无法自行调试的心理疾病。因此
治疗本症的有效措施,首先是消除考试前各种心理压力,纠正不正确的用脑与应考方法。 消除考试前各种心理压力:家长不切实际的提出过高要求,期望值很高,行动上有意无意地催逼、威胁、强迫和施加种种压力。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家长应该消除一切强加在孩子头上的心理压力。做父母的必须懂得文凭只是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凭证,绝非是人生唯一的通行证。对子女有期望、有要求,但不能不切实际地人为拔高,人生道路只能由孩子自己选择。强加的心理压力,只能导致心理紧张和考试失败,事与愿违。
网络综合症
网络综合症(Net Synthesis)是人们由于沉迷于网络而引发的各种生理、心理障碍的总称。这是新近出现的疾病之一,目前各国正开展对它的研究。现在研究焦点在成瘾性(依赖性)、人际关系(包括网友、网恋、现实生活中的人际障碍等)、创造毁灭欲和与此有关的抑郁症、躁狂症等,而对于由于辐射、荧屏闪烁、久坐、注视疲劳等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疾病则因时间精力有限不予追踪。
网络综合症,就是在网上持续操作的时间过长,随着乐趣的不断增强,而欲罢不能,难以自控,有关网络上的情景反复出现脑际,漠视了现实生活的存在。
国内中学生的确存在网络成瘾或沉迷现象。被判定为成瘾的学生,每周平均上网时数约在二十小时以上,比未上瘾者多很多时间上网,而且每周上网时间越长,网络沉迷的倾向越高。此些沉迷于网络的学生经常无法有效控制管理上网时间与金钱,也容易与父母、师长等关系破裂,甚至因为上网太长而赔上健康。 就是说,上网时间愈来愈长,就会情不自禁想再上网,一旦不上网便十分痛苦;而每周上网时间愈多,所出现的人际关系问题也会更加严重。这项研究中的成瘾高危险群,平均每周上网时数为19.6小时,与1996年以来国外研究所得的数值相去不远。
专家发现,网络综合症患者由于上网时间过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会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此外,还会诱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等病症
主要症状
患有网络综合症的人,初时是精神依赖渴望上网“遨游”;随后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网络综合症对人的健康危害很大,尤其会使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严重紊乱,导致失眠、紧张性头痛等。甚至会出现幻觉、痴迷和妄想,造成人体免疫机能严重下降。据最新统计,全世界两亿多网民中,就有114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网络综合症。青少年是网络综合症的易感人员,因为青少年正值青春期,心理发育还不成熟,自制能力差,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特别易出现心理和行为的偏差。虚拟网络的理想化为他们提供了平台,结果导致从最初好奇的随意浏览,到不能自拔的精神依赖,最后发展为躯体依赖。他们具有“双重人格”,网络中的他们往往和现实中的自己判若两人。而且他们多数性格孤僻,不善于与人沟通,导致与家人、朋友关系紧张,面对挫折与失败习惯逃避。 网络成瘾症主要症状有:上网后精神极度亢奋并乐此不疲,长时间使用网络以获得心理满足,上网后行为不能自制,或通过上网来逃避现实,并时常出现焦虑、忧郁、人际关系淡漠、情绪波动、烦躁不安等现象;对家人和朋友隐瞒自己是\"网虫\";上网时间每次都超过原来计划,甚至整夜
地游荡在虚幻的环境中,而到白天工作时则昏昏欲睡,对现实生活无兴趣;不上网时手指会不停地运动,严重时全身打颤、痉挛、摔毁器物;甚至只是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吃饭和睡觉;有人因陷得太深而不能自拔,最终走上自杀的道路。
自我诊断
“网络综合症”也称“互联网痴癖症”,其表现是:无节制地上网、不上网时情绪低落、不愉快无兴趣;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思维迟缓;不愿与人交往等。 判断标准,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对网络游戏、上网聊天等上了瘾?国外心理学家提出八项标准可以自我诊断“网瘾综合症”:
1、你是否觉得上网已占据了你的身心?
2、你是否觉得只有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感到满足,从而使得上网时间经常比预定时间长?
3、你是否无法控制自己上网的冲动?
4、每当互联网的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它原因不能上网时,你是否会感到烦躁不安或情绪低落?
5、你是否将上网作为解脱痛苦的唯一办法? 6、你是否对家人或亲友隐瞒迷恋互联网的程度?
7、你是否因为迷恋互联网而面临失学、失业或失去朋友的危险?
8、你是否在支付高额上网费用时有所后悔,但第二天却仍然忍不住还要上网?
如果你有4项或4项以上表现,并已持续一年以上,那就表明你已患上了“网络综合症”。
癔病
癔(yì )症,又称歇斯底里,是hysteria的译音。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有人称其为“疾病模仿家”。由明显的精神因素, 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而引起的一组疾病,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的精神障碍、身体障碍(包括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障碍没有器质性基础。病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及遗传,但性格因素,如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富于幻想等,也可能成为癔病的诱因。
由于癔病属于神经系统疾病,有时让人琢磨不定,同时没有器质性病变发生,所以,有许多人认为,癔病是邪病,是鬼神等作祟,到处向诬医神汉求救。不仅被人骗去钱财,还往往导致病情加重,耽误了正常治疗。
癔病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多样,可类似多种疾病的症状,几乎占据了医学临床各科的所有疾病的症状表现。有人说“癔病的症状包括整个医学的内容”。法国夏克称本病患者为“伟大的模仿者”,也有人称患者是“不
好的演员,各种角色都可扮演”、“调皮孩子,恶作剧”等,这都说明癔病的表现千奇百怪,无奇不有,哪一位医生也无法完全的描述癔病的全部症状。
注意事项
对于癔症的确认应十分慎重,要注意四个要点: 一、该病是由于精神刺激突然引起的疾病;
二、该病的症状具有特异性,如躯体障碍表现出的体征,意识障碍表现出过多的表情和夸张性;
三、症状可因暗示而消失; 四、它不属于器质性躯体疾病。 应急处理
(1)保持镇静,将病人置于安静的房间内使与喧闹声隔离。
(2)可采用暗示治疗,或针刺人中、合谷、足三里及涌泉等主穴,配以曲池、三阳交、少间等配穴治疗。
(3)心理治疗时,协助病人寻找发病原因和影响疾病恢复的因素。
(4)对病情严重者,可送医院进一步诊治。
恐怖症
恐怖症(phobia,phobic neurosis)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种神经症。患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伴有回避行为。恐惧的对象可能是单一的或多种的,如动物、广场、闭室、登高或社交活动等。患者明知其反应不合理,却难以控制而反复出现。青年期与老年期发病者居多,女性更多见。国外报道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为77‰,中国各地调查患病率的平均值为2‰左右。
遗传因素
Slater等报道患者的一级亲属中,20%的父母和10%的同胞患神经官能症,认为遗传因素可能与发病有关。也有人指出尚无证据表明遗传在该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性格因素
患者在病前性格偏向于幼稚、胆小、含羞、依赖性强和内向。
精神因素
在发病中常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例如某人遇到车祸,就对乘车产生恐惧。可能是在焦虑的背景上恰巧出现了某一情境,或在某一情景中发生急性焦虑而对之发生恐惧,并固定下来成为恐怖对象。对特殊物体的恐怖可能与父母的教育、环境的影响及亲身经历(如被狗咬过而怕狗)等有关。心理动力学派认为恐怖是被压抑的潜意识的焦虑的象征作用和取代作用的结果。条件反射和学习机理在该症发生中的作用是较有说服力的解释。
症状
恐怖症的中心症状是恐怖,并因恐怖引起剧烈焦虑甚至达到惊恐的程度。因恐怖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社交恐怖
主要是害怕出现在众人面前,特别是对于被人注意更为敏感。他们不敢到公共场所,是一种缺乏自信的心态,害怕自己发抖,脸红、出汗或行为笨拙、手足无措,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总是不愿从安静的会场走出,不敢在餐馆与别人对坐吃饭,从不与人面对面就坐,尤其回避与别人谈话。赤颜恐怖是较常见的一种,病人只要在公共场合就感到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迟钝,怕成为人们耻笑的对象。有的病人害怕看别人的眼睛,怕跟别人的视线相遇,称为对视恐怖。
单纯性恐怖
单纯性恐怖是常见的一种,儿童时期多发。如对蜘蛛、蛇或高处、黑暗、雷雨等发生恐怖。对雷雨恐怖者,不仅对雷雨觉得恐怖,而且对可能发生雷雨的阴天或湿度大的天气也可能感到强烈的不安。甚者为了解除焦虑主动离开这些地方,以回避雷雨发生。
广场恐怖
不仅对公共场所恐怖,而且担心在人群聚集的地方难以很快离去,或无法求援而感到焦虑。这些公共场所包括火车站、超级市场以及理发室和影剧院等。因此该类病人常喜欢呆在家里,不轻易出门,以免引起心神不定、烦躁不安。
旷野恐怖
患者在经过空旷地方是就发生恐怖,并伴有强烈的焦虑和不安。因此病人怕越过旷野,严重时害怕越过任何建筑,如害怕跨越街道、桥梁、庭院和走廊等。此外还有闭室恐怖者害怕较小的封闭空间,如怕乘电梯、地铁火车、客船等。患者多呈慢性起病,可持续多年,但多逐渐有所改善,一般起病急者易缓解。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