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美史 郑裕玲 No.9
在这三周有关青铜器的学习和了解中,我对青铜器的看法用一个词来形容便是——博大精深。
无论从青铜器的种类,抑或是器皿上的纹样,都是种类繁多,造型独特,并显示出古代人类的智慧和心灵手巧。
第一周 素描青铜器
在第一周的素描青铜器的过程当中,我对青铜器的造型、纹样和质感有了初步的了解。生锈的青铜器并非很规则的,它的边缘是由一个个不平整的面构成的。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知道要深入仔细地观察青铜器生锈后边缘的变化,那是整个青铜器十分丰富精彩的一部分,画出那种变化,会使画面精彩很多。
第二周 线描青铜器
在线描青铜器纹样的过程当中,一开始觉得这是件煎熬的事情,画着画着,有个问题油然而生:既然我们用笔画这样的纹样都那么痛苦,那么当时人们在器皿上雕刻这样的纹样会是怎样的过程呢?工匠们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有耐心、沉得住气吧?刚开始画青铜器是我心中十分浮躁,一来不喜欢画静物,二来很久没画过画,觉得有点找不到方向,所以很浮躁。但是看着身边的同学们安静地、认真地画,看着青铜器上细致的纹样,我心中慢慢平静下来。“耐心”“认真”、“投入”、“细腻”,这是我学会的第一课。
接着便是查阅资料。一开始查阅资料时觉得一窍不通,无从入手,但是到后来看到青铜器的种类如此繁多,发现原来每个青铜器都是那么有考究的,我便渐渐引发出浓厚的兴趣。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对青铜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就拿鼎来说,腹壁的形状,腹的深浅都各有差异,连侧视形状都有所不同,还有对耳足位置的讲究等等。青铜器上甚至连线条都粗细不同,疏密有别,在统一中求变化,用粗犷的线条勾勒主纹,再用细密的线条铺底纹,其效果虚实相间,极细的地纹给人虚的感觉,主纹则显得突出,给人实、明亮的感觉,活跃不呆板。古代的人们还会在纹样的形象设计上采用变形、夸张的表现手法,抓住动物形体最显著的特征,加以概括与适当的抽象变形。而纹样的组织方面,大多采取以直线为轴左右对称方式,给人平衡、稳重、安定的感觉,这样有规律的重复排列,使图案整齐美观,并富有节奏感,这便是我学到的第二课:画家或是所有的艺术家应当抓住所创作的对象的特征,通过适当的概括与改造,使它更完美的呈现出来,更具生命力。
通过查阅资料后,发现画室内的青铜器大多乃仿制品。虽然在外观上看起来很像,但再细细观察便会发现有所瑕疵。原因如下:
1、真器由于在土里埋藏过很长时间,受过长期的氧化,其重量应当较同样大小的仿制品轻。而画室里的青铜器比较沉。
2、真品上的铜锈牢固地附着在铜器表面,坚硬不浮有光泽,指甲抠不动,即使用利器剔敲,脱落的也是整块锈斑,但是画室里的青铜器却会有少许的绣末。
3、锈色应当与器体合一,深浅一致合度,坚实、自然,然而画室里的青铜器上的锈色浮在器物之上,而且不润泽,刺眼,没有什么层次,有的地方甚至像是上了一层漆。把手搓热触摸器物,用鼻嗅手,还会闻到有铜腥味。
第三周 青铜器的创作
基于前两周的学习,我们开始了有关青铜器的创作。这需要对青铜器有一定的了解和感受。这周的学习让我体验到了创作的过程的艰辛。这是一个用脑的、比较花心思的环节。这一部分让我懂得平时要多留意生活中的事物,多产生联想,多看一些作品,开阔视野,作为创作的积累。
以上便是我三周学习的收获和感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