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业:把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使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中国的社会主义国有化,采长顶馆竿弋放龟虱骇僵取两种方式,对官僚资本实行没收;对民族资本实行赎买,把它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农业: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为农民的集体所有制。这种改造,是通过合作化的途径实现的。有土地入股、初级社、高级社。
手工业:初级形式的手工业生产小组、中级形式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和高级形式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际上就是农业的合作化。1953年,中共中央先后作出两个关于农业合作化的决议,规定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国农村的合作化,就是在这两个决议的指导下开始的。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中国农村在发展稳定的气氛中完成了几千年的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历史性转变。 在推进农业合作化的同时,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党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以生产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等形式,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对手工业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通过公私合营等多种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企业,同时将所有制的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政策,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已经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建立起来了。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中国社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八大正是依据这一形势,宣布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并且据此对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正确判断,对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作出明确规定。
尽管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但是,整个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的确是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事实已经表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 [编辑本段]一化三改与三大改造的区别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简称为“一化三改”。 三大改造指的就是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由私有变为公有,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农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采取的是讲分散的农民组织成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3年以后的改造运动与当时经济发展战略和工业化的主客观环境联系起来,分阶段、分行业的进行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就“一五”期间的客观经济状况而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决定了建立以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理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又决定了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及其可能性;同时,三大改造的提出与工业化还存在相悖的一面,即脱离生产力水平的改造速度和改造目标。三大改造对工业化的积极作用包括:在基本建设投资金额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维持了资金和物资的基本平衡和市场的基本稳定;在当时的环境下,帮助私营企业克服生产任务和原材料不足等困难等。其消极作用包括:经过对资改造,私营企业也同原有公营企业一样,难以进行独立的经济核算,影响了品种的更新、质量的提高和固定资产的更新;使农业增长速度放慢,从而也影响了工业化的速度等等。
第一,农民生产力不足。由于农民刚刚分到土地,生产资料普遍不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差,农业生产投人不足,因此农民在生产中遇到不少困难。为了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困难。 第二,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改造农村经济的组织形式,建立集体所有制。各地贯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组织起来”的指示,党的“依靠贫农、下中农,巩固地团结中农,逐步限制富农剥削,最后消灭富农”的阶级路线,根据“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互助”的原则,采取了由低到高、稳步发展、互相衔接的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种形式。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个体私有制转向集体所有制。
从根本上讲是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如耕牛等的匮乏,需要把农民组织起来,互助合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从另一方面来讲,共产党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引导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共产党执政必然要进行的措施。 因为在建国初期,国家仍然保留着原有旧社会的一些非社会主义成分,生产资料及土地等并非完全共有,在这段时期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即去除非公有制的部分,等到改造完成,则标志着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如果没有53-56年的改造,就没有办法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把农村的农民土地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企业,把千千万万的手工业者改变为集体所有制或国家所有制下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总之,在国民经济已经基本恢复的情况下,必须通过以上三大改造,创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基础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尽快建设成为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为生产力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2、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提出的以和平赎买方法解决资产阶级问题的伟大设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 3、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 4、为我们以后的改革改制等举措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积累,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是党和国家宝贵的财富
三大改造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例,在土地改革后,农村面临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广大农民的生
活状况。广大农民翻了身,拥有了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标志。同时,这种生产方式满足了农民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交流与提高,对于粮食的增产增收,工业原料来源的极大丰富,社会经济的整体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其次,三大改造在丰富党的指导思想方面的功劳不容忽视。这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我国的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我国采取了赎买政策,将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趋势。全国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私营工业已达到99%,私营商业达到85%,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这一过程不难看出,我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对民族工商业者的选举权、工作和生活作了 2/5
充分保障,使民族工商业者在不太勉强的情况下接受社会主义,而不是一味强制性地将私营企业统统收归国有,从而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另外,也是三大改造最重要的功绩,就是它的历史意义。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党从国民党手中接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带领饱受战争之苦的广大穷苦人民恢复和发展经济是我党的首要任务。此时,提出一项正确的经济发展路线迫在眉睫。“三大改造”应运而生,在这一过渡时期,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顺利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扫清了障碍,功绩之大,有目共睹首先,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在农业改造方面,广大农民一味地追求加入合作社,走农业集体化路线;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面,过快地追求私营经济的国有化。只在短短几年之内,全国许多大中城市私营企业百分之九十多都已经转变为国有,速度如此之快,必然会导致转变过程中的许多问题被忽视,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种一味追求改造速度而忽视质量的工作作风,为后来的人 3/5
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大跃进的到来埋下了隐患,是国家和人民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和国力止步不前的前奏。因此,在我们发展当代社会主义经济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避免这种工作作风,有心劲自然是好事,但是,不能将个人意志强加于客观规律之上,个人能动性是客观规律的主人,这种思想是要不得的。要明白,凡事的发展都需要一定时间,只是从个人利益出发,以为缩短这段时间,到最终只能承担严重的后果。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在这个夸奖和荣耀纷至沓来的时刻,我们不能被鲜花和掌声冲昏头脑,忽视客观规律开始“蛮干”。应该秉承先前的优良传统和发展路线,不断发展创新,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其次,三大改造过程中出现了人民和政府思维的偏差。这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广大农民不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途径和意义,只是在土地改革后,得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增的情况下,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加入了农业合作社,以为这样就是社会主义了,其实不然。农民没有真正了解社会主义的内涵,部分人只是走了“集体化”的形式,却不出“集体化”的成果,昭示了领导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脱节,这是非常危险的。三大改造后接踵而至的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浮夸风盛行,“小麦亩产量过亿”的报道见诸报端,这些都是人民没有充分理解社会主义的内涵,思想上过于激进的表现。如今,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走群众路线,这不
4/5
仅要求我们要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更要求我们做好群众思想工作,让群众们了解工作的实质和内涵,而不能让群众盲从。否则,工作中就会出现许多问题,耽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任重道远。历史是用于借鉴的,是为促进当代社会的发展进步服务的。如今,当我重读“三大改造”这段历史,思考它的社会影响,探求它的现实意义,不禁感叹其提供的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我想,倘若我们能从中获益,在现代化进程中避免犯下重复错误,秉承先辈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的复兴将指日可待。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也应避免忽视客观规律,追求过快的进步,坚持刻苦勤奋,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文素养,为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