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宁夏医学院学报 l50· Journal of Ningxia Medical College 第27卷2期 2005年4月 2结果 右心房,可出现房颤;本组1例患者出现房颤,后将导管拔 本组置管者中,锁骨下静脉置管者74例(其中第一进 出至深度l5cm以内,房颤消失。(5)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 针点2l例,第二进针点40例,第三进针点l3例),颈内静 脉置管各出现2例导管相关性感染,均于穿刺1~2周后出 脉置管者53例(其中低位法35例,高位法l8例)。共发生 现:可能与后期穿刺点护理不佳,造成感染所致。拔出导 一般不需 并发症l3例。其中发生气胸者5例(3.9%);穿入锁骨下 管后,除原细菌感染病人维持原有抗感染治疗外,动脉者2例(1.6%);房颤1例(0.8%);臂丛神经损伤1例 特殊处理,发热等感染相关症状可减轻或消失: (0.8%);导管相关性感染4例(3.1%)。并发症中锁骨下 选择颈内静脉置管时,若患者处休克状态,则颈动脉搏 静脉穿刺出现l0例(13.5%),颈内静脉穿刺出现3例 动不易扪及,导致 刺点不易确定,使高位进针法难于实 (5.7%.1例气胸,2例导管相关性感染),二者并发症的发 施:低位进针法仪通过胸锁乳突肌构成的颈三角即可确定 生率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穿刺部位,因此本文低位进针法较高位进针法置管例数多。 分析本组病例,中心静脉置管出现l3例并发症:其中 5%,颈内静脉穿刺者发生 早期建立中心静脉置管在各类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和复 锁骨下静脉置管者发生率为13.苏抢救、血流动力学监测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本组患者 率为5.7%,颈内静脉置管发生并发症率较锁骨下静脉置 经早期深静脉置管途径给予输血、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管少,但经卡方检验,二者无显著差异性(P>0.9)。因 监测CVP等,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使绝大多数患者病情 此,危重症患者行深静脉置管时,可据患者病情、置管要求 控制或好转,为后期进一步抢救打下良好的基础。 等决定置管部位:患者有颌面外伤或呼吸衰竭等情况需行 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置管时应注意:(1)锁骨下静脉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时,则颈内静脉置管受限。有胸廓畸 后方约5mm处即为胸膜顶,如进针角度过大或进针过深, 形等异常情况的患者,则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高。在急救 则易刺入胸膜和肺组织,导致气胸l 。穿刺时,针尖至锁骨 工作中,穿刺者应熟悉穿刺部位解剖结构并熟练运用各种 下缘后,应尽可能使穿刺针与胸壁平行,并保持注射器负压 穿刺技术。同时认真作好置管后护理工作,可减少导管相 状态,有回血后停止进针。(2)锁骨下动脉位于锁骨下静脉 关性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后上方,若穿刺过深,则可能人锁骨下动脉。穿刺过程中始 终使注射器呈负压状态,有回血时停止进针,观察血液颜色 参考文献: 及有无注射器“搏动”情况,防止误入动脉。(3)臂丛神经 [1]樊寻梅,何庆忠.实用急救与危重症抢救技术图解 行于锁骨下动脉后上方,其在锁骨中点后上方比较集中,位 经。本组置管者中有1例即因穿刺点太靠近锁骨中点外侧 而损伤臂丛神经。(4)穿刺成功后置管深度一般为右侧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9,35—36. 置表浅,穿刺点太靠近锁骨中点外侧,则可能穿到臂丛神 [2] 崔乃杰,刘兵.实用危重病急救医学[M].天津:天 (责任编辑:路锦绣) 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3.590,589. 13~15cm,左侧17~19cm,若置入过深,达右心房,直接刺激 文章编号:1005—8486(2OO5)02—0150—02 技术与方法· 环肽的设计与合成 闫乾顺, 李 江, 方(宁夏医学院化学教研室,银川垄 750004) 摘要:采用二酰氯法,设计出一种合成环肽的方案,产物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证实,此法适用于碱性氨基酸的 环肽合成。 关键词:环肽;二酰氯法;合成 中图分类号:R313 文献标识码:B HP 环肽在识别小分子和离子方面是很好的主体分子[1:; 近年来其生物功能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如环肽[Cycle(His—Pro)]包括环己肽和环辛肽等,广泛分布于中 收稿日期:2OO4—10—31 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具有很多生理功能 ;环孢菌素A 作者简介:闫乾顺(1963一),男(满族),辽宁人,副教授,从事有机化 (十一肽)具有强大的免疫抑制活性[ ,临床广泛用于防治 学教学工作。 器官或组织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也用于治疗再生障碍性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7卷2期 2OO5年4月 宁夏医学院学报 Joumal of Ningxia Medical College 贫血和狼疮肾炎等多种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根据环 L一谷氨二酰氯的氯仿溶液5OraL,8.5h滴加完毕,继续反应 肽的合成方式,可分为首尾相连环、肽侧链和侧链相连环 5h,然后自然升至室温,反应10h,反应过程用TLC监测。 肽、侧链和端基相连环肽、含二硫桥的环肽及含有其它桥连 停止反应,加入水lOOmL,搅拌0.5h,分离氯仿层,氯仿层分 结构的环肽。本文设计并实现以L一谷氨酸为原料,通过 别用饱和NaHC03和水各洗一次,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 二酰氯,同碱性氨基酸酯一赖氨酸甲酯,反应生成环肽。 蒸去氯仿,得淡黄色油状液体,用硅胶H柱分离(展开剂, 以廉价的L一谷氨酸为原料,在水溶液中,以氢氧化钠 氯仿:甲醇=45:1),得白色固体,产率25%。m.P.:108~ 水溶液调节和维持反应体系pH在9左右,与对一甲苯磺酰 109oC,[a]D=+91.1(c=0.41,CHC1 ) IR(KBr片):Vmax— 氯反应,得到N一对一甲苯磺酰一L一谷氨酸1。冰浴下, cm_。:3374(N—H),2962(C—H),1742(C=O,ester),1684(C 化合物1在无水乙醚中与五氯化磷反应,得化合物2。在 0,amide),1168(N—S02);1088(C一0); (300MHZ,CD— 冰盐浴下,化合物2同L一赖氨酸甲酯反应,得环肽目标物 4,具体合成路线如下所示: NH2 .Tc H。。c士HC ̄CH2COOH 塑 L H。。c 蔷c 。。H 1 NH IH,N(CH)4CHCOOC j舌 鑫-。历 cl0clCHc cH2COC 3 CHCI3/K2CO3/冰盐浴 0、\/CH:"'CH ̄/NH-Ts cH3。。C7\(qH2)4 I H )4 FIN、 LuuL c OJ:/、 1 实验部分 核磁:BmkerD ̄--300FTNMRspectrometer,(C}{3)4si作内 标;质谱:FinniganMAT4510;红外光谱:Perkin--Elmerl6Pc (n—IR)型;熔点仪:xRc__1型显微熔点测定仪,温度计未 校正。所用试剂一般为化学纯或分析纯,溶剂根据文献L5 处理。 1.1中间体的合成 N一对一甲苯磺酰一卜谷氨酸1: 按文献[ ,得白色固体。m.P.:127~128℃,产率95% (文献值,131~132 ̄C,产率80%)。Ms(m/z)302(M +1, 70)。 N一对一甲苯磺酰一卜谷氨二酰氯2: 按文献l6j,得白色固体。m,P,:73~74 ̄C,产率85%(文 献值,74~75 ̄C,产率90%)。 卜赖氨酸甲酯盐酸盐3: 在干燥三颈瓶中,依次加入50mL甲醇和5g (34.25mmo1)卜赖氨酸,冰浴下,滴加二氯亚砜,2h滴加完 毕,自然升至室温,继续反应24h,减压除去甲醇,得黄棕色 固体,将其溶于甲醇中,用活性炭脱色,最后得淡黄色固体, 产率30%,m.P.:202~205 ̄C(文献值:212~214 ̄C,产率 70%),MS(m/z):161(M +1,70)。 1.2环肽4的合成 在干燥三颈瓶中,依次加入lOOmL无水无醇氯仿,卜 赖氨酸甲酯盐酸盐1.17g(5mmo1),无水K2co3 2.76g (20mmo1),在冰盐浴下反应2h,然后缓慢滴加1.96g(5mmo1) Cb):1.7(m,8H,2CH2CH2),2.09(m,4H,2C ̄H2,lys)2.3(m, 8H,2CH2CH2gh),2.50(S,6H,2P}rCH3),2,7(m,4H,2 CBH2NH,lys),3.7(s,6H,20C H3),4.7(m,2H,Call lys),5.0 (d,2H,Call gh),6.5~6.9(m,2H,2CH2NHCO),7.4(m,4H, Ph),7.9(m,4H,2CaNHCO,2NHSO2) 2讨论 在实验中,对赖氨酸甲酯的游离方法进行改进并对产 物的形成进行分析。 2.1赖氨酸甲酯的游离 由于赖氨酸侧链氨基易被氧化,其甲酯的游离不易用 常规法获得,而赖氨酸甲酯盐酸盐在氯仿中有一定的溶解 度,加入K’C03后,可缓慢游离出双氨基的赖氨酸甲酯,分 批少量加入谷氨酸二酰氯,正适合高度稀释法关环反应的 需要,从而有效避免副反应发生。 2.2产物的形成 目标物4为[2+2]关环产物,而不是[1+1]关环产物, 其原因可能如下:由于二酰氯化合物2的高活性,当其加入 到反应体系中,氨基组分首先形成开链三肽,然后三肽与化 合物2关环;[1+1]关环化合物张力较大,难以形成主产物 为[1+1]关环产物,因此形成主产物为[2+2]关环产物。 参考文献: [1]Tanka A,Shimada S,et a1.Molecular recognition by novel maerotetraeyelie cyclophanes having peptide segementslJ]. Chem Lett,1998,11:1109. 王 梅,沈 辉,食物蛋白酶解物中的身物活性肽 [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1997,19(1):4|D一43. 李芳秋,张中书,许瑞吉,等.受体结合法与荧光偏振 免疫法测定环孢菌素A血药浓度的比较[J].中国药 科大学学报,1999,30(4):282, 陆志城,影响环孢菌素A血药浓度的因素及其药物 相互作用[J].广东药学,1999,9(4):43. 黄枢,谢如刚.有机合成试剂制备手册[M].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 闫乾顺,张娟,李江,等.三肽的设计合成[J].宁 夏工程技术,2002,1(2):136—138. (责任编辑:路锦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