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共提供了9个社会热点话题供讨论,
要求你至少完成其中2次讨论(1~4章至少完成1次,5~9章至少完成1次)。
本讨论区汇集了第一次讨论,即1~4章的热点话题
第一章 热点话题:让学前教育正真回归公益性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幼儿园几乎都是公办的、集体的,之后随着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后勤社会化改革,很多单位的幼儿园纷纷被剥离出来又纷纷关闭,民办幼儿园占据了半壁江山,在有些区域几乎是“一统天下”。
公办幼儿园本就不多,公办的“名园”就更少。孩子还没出生就去排队已不新鲜,开学前报名排队几天几夜也不足为奇。尽管很多公办园收取的保教费和伙食费低于高价的民办幼儿园,但加上缴纳的高昂赞助费,费用也并不低。更有甚者,一些公办园交钱也进不去。公办园的公益性无从体现。
“现在公办园中的一级一类园,谁在进?都是权贵子女;那些高收费的民办园,谁在进?肯定是有钱人。剩下的‘黑园’、‘差园’,只能是弱势群体、低收入者、外来务工子弟甚至中等收入群体的子女来‘享受’。”这是北京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特邀委员、北京一中原校长王晋堂生前说过的一段话。
请结合材料思考,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让学前教育真正回归公益性。
第二章 热点话题:给蒙氏教育热降降温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蒙氏教育法开始进入中国大陆并在幼儿园开展实践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其显著的认知方面的教学成果深受广大家长瞩目。一时间,蒙氏幼儿园、蒙氏课程、蒙氏活动室风靡许多地区。
纵观世界各地的蒙氏教育与研究,有三点是必备的条件:合格的蒙氏教师;教学过程避免奖惩、机械记忆、大量作业等传统方式;强调在混龄的基础上进行长时间的连续活动。从严格意义上说,我国现有的蒙氏幼儿园、蒙氏幼儿班中,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几乎是凤毛麟角。
在条件不甚具备的情况下,我们却拥有着数量众多的蒙氏幼儿园,这不能不让人感叹浮躁和功利所拥有的“魅力”。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在对蒙台梭利本人狂热的崇拜之下,一拥而上的蒙台梭利幼儿园,面临着“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困境:有的蒙氏幼儿园发放大量的书面练习,有的蒙氏课程以集体授课的方式进行,更有的幼儿园将蒙氏教育简化成了“蒙氏教具”的教育……
这一点,其实也正是蒙台梭利本人所担心的。在1951年召开的一次国际蒙台梭利会议上,蒙台梭利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你们是否注意到,当你试着向狗指一些东西时,它会怎样呢?它并没有看到你手指所指的方向,只看到你向外伸出的指头。因此,当我想到你们是如此注意我时,我不禁想到你们的行为也与此类似。”蒙台梭利希望人们能将给她的尊敬,转赠给她所指的“儿童”。关注儿童、尊重儿童、跟随儿童,才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精髓。
你身边的蒙氏幼儿园的教育现状是怎样的?你怎样理解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精髓?
分析:在这里,尽管奥康纳完全用实证科学的模式来要求教育理论有失公允,但他对教育理论的这种期望,确实足以引起人们对教育理论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思考。学前教育理论是什么?有学前教育理论存在吗?如果有的话,历史上存在过哪些有影响的学前教育理论呢?
第三章 热点话题:超前教育利弊谈
在我们身边经常可以看到有很多家长都有意识的让孩子超前学习,如刚刚学会说话就教孩子背唐诗、学数数、学英语;四五岁的孩子就开始攻读小学的算术、语文课本;很多奥数学的好的孩子提前学了高于本年级的数学基础知识;很多英语好的孩子小学就开始学新概念……
巴斯德说过:“机遇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就是说机遇从不光顾毫无准备的人。对待孩子的教育也一样。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说过:“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超前教育在一些教育家和家长看来,是抓住机遇,是及早点燃孩子学习的火把。
种树者郭橐驼曾说“种树,要‘顺木其性’,方可长成参天大树。”这是自然之规律。庄子也曾经说“顺性而为”的道理。的确,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像儿童的样子。因此也有些朋友认为,任何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家教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忠心曾说:“‘超前教育’是将教育时间大大提前,比如让孩子在3岁以前掌握3-6岁孩子的知识,3-6岁孩子学习小学的课程,小学时学中学的课程,中学时学大学的课程等。这种教育对个别人可能适应,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行不通的。”
你认为“超前教育”到底是拔苗助长还是点燃生命之火?
第四章 热点话题:学前教育阶段的“神童教育”
目前,我国由于升学竞争和就业竞争的现实压力,学校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而这种竞争也影响到学前教育阶段。
如社会上出现了所谓的“零岁方案”、“神童方案”,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强行对自己的子女进行盲目的早期定向培养。有的父母在孩子未出生时就买好了
钢琴,梦想把宝宝培养成为钢琴家,有的家长在孩子一两岁时就强行要求他背古诗、练书画等等。
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的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总的来说,表现为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等错误倾向。
请你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并谈谈如何制定合理的幼儿园教育目标。 请:
(1)点击对应章节话题标题,查看具体的话题内容。
(2)点击“开启一个新话题”按钮进行回复。
(3)针对其中一个话题发表你的看法。
注意:具体的讨论主题由辅导老师指定,若辅导老师没有提出具体要求,请直接针对其中一个话题发表看法。 答案:
学前教育阶段的“神童教育”
目前,我国由于升学竞争和就业竞争的现实压力,学校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而这种竞争也影响到学前教育阶段。
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只有在吃透课标、深钻教材、研究学生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精心备课,在教学中胸有成竹和有的放矢。
在某幼儿园,小朋友通过玩游戏来提升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有的家长希望孩子上幼儿园时,幼儿园教的知识越多越好;有的家长则希望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游戏中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更多的家长则在要不要小学化的争论中摇摆不定。
据了解,教育部出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应杜绝幼教小学化倾向。相关幼教专家也表示,幼教小学化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将对孩子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不利。
而我们现在面临的现象是还没开始教一半孩子会拼音。例如某小学“班上60名小学生,至少三分之一的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就学习过小学才应掌握的拼音、生字、数学等知识。”这说明他们就读过的幼儿园有小学化教学倾向。“班上40名学生,还没开始上新课,大约一半学生就会拼音,但掌握的程度参差不齐。”“有一定小学知识基础的学生,短时间内掌握得可能更快一点,但是我喜欢'慢一步'的学生。”罗晓说,他们上课注意力更为集中,学习兴趣和能力也更强。“进入小学一年级,不管有没有基础,老师都会从零开始教学,一旦有小学基础,孩子往往不认真听讲,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已经有不少幼儿园已经认识到小学化倾向的不利影响,在幼儿教学中进行转变,但总体来说,城区幼儿园好于农村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好于民办幼儿园。”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原因?幼儿园不教知识家长想要转园。
“我家孩子认识几百个字了。”“那你家孩子真聪明,我家女儿连数数都数不
清。”“幼儿园教了什么?”“没看到教什么,整天就看到老师带他玩儿呢!”某幼儿园门口,放学时段,几个家长交流着孩子的学习情况。因为孩子在幼儿园没学到什么知识,家长脸色越来越绿。
“我听老师们说过,所有知识读小学时都会教,如果幼儿园教了,不仅让孩子重复学习,也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可是一对比别人家的孩子,个个是'神童',心里越来越没谱。”家长们就有了不同的想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