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
联合国际学院
中国社会思潮
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老子》中体现的处世哲学与现代意义
学生姓名:曾思源
专业名称: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国文班级:国文(16)班
学号:1330011036
授课教师:王琴
浅析《老子》中体现的处世哲学与现代意义
摘要: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大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见录于《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该书主要阐述了“道”与“德”的意义与之间的联系,体现了老子崇尚“上善若水、为而不争”的积极无为思想和人与人、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处世哲学。《老子》中所体现的处世哲学直到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老子 道德经 处世哲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思想与文化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之中,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传统文化中的鲜明民族性,正是维护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正因为如此,研究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所体现的处世哲学及其现代意义,就显得势在必行了。
老子身处于春秋战国时期,也即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在那个战乱不断、人心惶惶的时代,个人如何安身立命、如何与人相处就显得格外重要。老子的哲学体系从本质上看,无处不体现着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关怀,恰恰是当今社会所欠缺的一种普世价值。
一、上善若水、为而不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⑴
第一句的注释为“最善的人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又不同它们相争,它处于众人所不愿处的地位,所以它是接近于道的。”⑵ 老子以水来比喻人,因为水有三个特点:一,水利万物,水能够滋养万物;二,水不争,甘处众人所恶之地;三,水贵柔,老子崇尚以柔克刚,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三个为人处世的基本
要点:秉德济世、为而不争、以柔克刚。
接着,老子列举七个例子来描述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按照这个观点,那么老子所认为的最善的人便有七个表现:甘为人后、心胸宽广、仁慈善良、言而有信、善于治国、做事善于运用自身能力、行动遵照天时。只有做到这七点,才能“夫唯不争,故无尤。”由此我们得知,只有一个人“不争”,他才能没有怨尤,从而达到“争”的结果,这就是老子提到的“不争之争”,同时,它也体现了老子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⑶ 是《老子》的最后一章中的原句,在书末,老子再次强调了为而不争这一思想,并明确指出这是圣人的准则,即帮助别人而不与别人相争,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圣人之道是与自然的法则相契合的,自然乃利万物而非害万物,圣人亦应当如此。圣人不私自保留,他尽全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尽可能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这句话从本质上理解,应当是圣人不堆积名望功果财富此类累赘,而是注重于自身内心的修养,不滞于名利,才能轻柔灵动,从而达到为而不争的境界。
二、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暨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召开之时所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战略目标。⑷ 而众所周知的是,和谐社会是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体。因此,人与人、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相处这一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这一章节鲜明地表达了他的自然观,同时也阐
述了自然的重要性,道、天、地、人组成了整个空间宇宙,而人只是其中浩瀚宇宙的一部分,不可妄自尊大,而无论是人,还是天地,都必须效法于道。这一章节所指的“道”,已经不仅仅意味着空间宇宙的本质,而且更涵盖了大自然的生态发展和自然规律,而道法归于自然,这就是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一个个体,我们应当效法自然,自然利于万物但却不求回报,而一般的凡夫俗子由于过度发挥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变得自私自利。所以,老子认为,人应当效法自然,利益众生。这才是圣人之道,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民众精神基础。
而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上,老子则主张“以和为贵” 的观点,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⑸ 表达的正是这个哲理,摒弃内心的欲望,挫去人们的锋芒,收敛他们的光耀以避免争端,混同尘世与凡物,这就是玄妙的同一。如果个人过于尖锐,则容易陷入纷争之中,因此个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中,不应当锋芒毕露,锱铢必较,这样才能避免纷争,和谐相处。
三、老子处世哲学的现代意义
在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激烈的工作竞争与沉重的就业压力和快餐文化这三者的共同作用和推动下,我国民众的生活节奏正变得越来越快,浮躁之风也开始席卷全国,在这种大背景之下,重新审视自我,挖掘老子的处世哲学所蕴含的精神财富,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老子提出的“上善若水,为而不争”在当代仍然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助人乃快乐之本,热心于公众利益的行为无论是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是受人敬重和欢迎的。而低调行善,不慕名利更与老子“为而不争”的思想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个人善心的修养,引导人们向善、从善、乐善。
另一方面,在当代中国,《老子》中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是中国共产党在2004年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社会发展战略目标,还是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都与老子的这一观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了眼前的经济效益,不顾后果地掠夺资源,破坏环境,导致生态失衡,最终付出惨痛代价的事例屡见不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淡,甚至连基本的信任都不复存在,几句言语不和,就以暴力解决问题。这些情况都是没有认识到效法自然、以和为贵的重要性所导致的。
综上所述,《老子》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的处世哲学直到今天仍有非常高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使用好这座文化宝藏,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注释
1. 老子等著,《道德经》第八章,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
2.复旦大学哲学系著,《老子注释》,第5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一版。
3. 老子等著,《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
4.李英平著,《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年9月版。
5. 老子等著,《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
参考文献
【1】周欢,《老子人生处世哲学及其现代意义》,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报,2010年版。
【2】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北京: 中华书局, 1984年版。
【3】老子等著,《道德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
【4】王雪军,《从“上善若水”看老子的处世哲学》,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二期。
【5】周高德,《上善若水 为而不争———解读道德经》,中国宗教, 2005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