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三生物9月模拟试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高三生物9月模拟试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来源:意榕旅游网
word

某某某某市实验学校2016届高三级9月模拟试题(理科综合)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生物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念珠藻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中没有尿嘧啶 B. 颤藻含有染色质,黑藻含有染色体

C. 没有DNA的生物一定没有细胞结构 D. 发菜和菠菜都可用于观察叶绿体

2.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分子说法正确的是( ) A. 磷脂和核苷酸的组成元素不完全相同

B. 蛋白质在高温作用下失活后,与双缩脲试剂不再发生紫色反应 C. 蔗糖没有还原性,但水解后的产物均具有还原性

D. 动植物多糖都是由多个葡萄糖脱水缩合形成的,都能储存能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磷脂和核苷酸都是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A项错误;蛋白质在高温作用下失活后,与双缩脲试剂仍可发生紫色反应,B项错误;蔗糖没有还原性,但水解后的产物果糖和葡萄糖均具有还原性,C项正确;动植物多糖,即糖原、淀粉和纤维素都是由多个葡萄糖脱水缩合形成的,糖原和淀粉分别是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储存能量的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不能储存能量,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蛋白质和磷脂都有关 B. 核糖体的形某某离不开核仁 C. 有些真核细胞中不止一个细胞核 D. 类囊体薄膜,囊泡膜属于生物膜系统 【答案】B 【解析】

- 1 - / 10

word

试题分析: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具有流动性,组成细胞膜的大多数蛋白质都可以流动,使得细胞膜在结构上具有流动性的特点,而这种结构特点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的基础,A项正确;原核细胞有核糖体,但没有核仁,因此原核细胞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无关,B项错误;有些真核细胞中不止一个细胞核,如双小核草履虫有两个细胞核,人的骨骼肌细胞中有多个细胞核,C项正确;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共同组成生物膜系统,因此类囊体薄膜、囊泡膜属于生物膜系统,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4. 下列关于细胞代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能够促使唾液淀粉酶水解的酶是淀粉酶

B. 百米赛跑虽然属于无氧运动,但人体骨骼肌细胞分解葡萄糖时消耗的O2始终等于产生的CO2 C.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来源于第一和第二阶段,其中主要来源于第一阶段 D.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不能产生ATP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能够促使唾液淀粉酶水解的酶是蛋白酶,A项错误;人体骨骼肌细胞通过有氧呼吸分解葡萄糖时,所消耗的O2始终等于产生的CO2,通过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时,既不消耗O2,也不产生CO2,B项正确;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H]来源于第一和第二阶段,其中主要来源于第二阶段,C项错误;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但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酶的专一性、细胞呼吸、ATP的形成途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5.如图是[H]随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转移过程,下列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A.[H]经①→②转移到葡萄糖,首先光反应产生[H]然后用于暗反应C5还原

- 2 - / 10

word

B. ③→⑤在线粒体中进行 C. 能产生ATP的过程有①③④⑤ D. 不能产生[H]的过程有②④⑤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②分别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产生于光反应,用于暗反应C3的还原,A项错误;在③→⑤过程中,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阶段,依次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中进行,⑤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B项错误;在③→④过程中,③和④分别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一、第二阶段,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光反应阶段,即①③⑤都能产生ATP, C项错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即②④⑤都不能产生,反而还消耗,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6.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错误的是( ) A.细胞生长,核糖体的数量增加,物质运输效率增强 B.细胞分化,核基因没有发生改变,但mRNA有变化 C.细胞癌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多个基因发生突变 D.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活动加强,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

29.(12分)下图为小肠上皮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 3 - / 10

word

(1)该细胞面向肠腔的一侧形成很多突起即微绒毛,该微绒毛的基本支架是。微绒毛不仅可以增加膜面积,还可以增加细胞膜上数量,有利于吸收肠腔中的葡萄糖等物质。

(2)科学研究发现膜蛋白与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和运输的途径基本相同,现用含H标记的氨基酸的培养液培养图中的细胞,则该细胞在增加膜蛋白的数量时,放射性同位素在各个细胞结构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用标号和箭头表示),在上述过程参与的细胞器中能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有(填标号)。

(3)图中的四种膜蛋白功能不尽相同,其中膜蛋白A功能是________,膜蛋白D功能是_________,膜蛋白B和C功能相同,都是_________。

【答案】(12分)(1)磷脂双分子层(1分) 载体蛋白 (1分)

(2)①→③→②→④(2分,漏写,顺序写错均0分,没有箭头得1分) ①⑥(2分,漏写得1分,写错0分)

(3)运输物质(2分) 催化(2分)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或细胞识别(2分) 【解析】

试题分析:⑴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微绒毛是细胞膜面向肠腔的一侧形成的突起,因此该微绒毛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葡萄糖进入小肠绒毛细胞需要载体蛋白(膜蛋白A)的协助,微绒毛不仅增加了膜面积,还增加了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有利于吸收肠腔中的葡萄糖等物质。

⑵已知膜蛋白与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和运输的途径基本相同,据此可推知:若用含H标记的氨基酸的培养液培养图中的细胞,则放射性同位素在各个细胞结构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①核糖体→③内质网→②高尔基体→④细胞膜,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在参与上述过程的细胞器中,核糖体和线粒体都含有核酸,因此能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有①核糖体和⑥线粒体。

⑶题图显示:膜蛋白A具有协助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作用,体现了物质运输功能;膜

- 4 - / 10

33

word

蛋白D可以把二糖水解为单糖,说明具有生物催化功能;膜蛋白B将2个相邻细胞膜紧密连接在一起,膜蛋白C为受体蛋白,说明二者的功能都是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或细胞识别。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0.(15分)下图是以洋葱为实验材料的实验现象或结果,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甲同学利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进行的质壁分离实验现象,他选用的外界溶液为含红墨水的30%的蔗糖溶液,显微镜下图中A、C两处的颜色分别是____、_____。 (2)图2是利用洋葱根尖进行的有丝分裂实验现象,细胞D与E的染色体数之比为____,核DNA数之比为____;图中显示同一视野下可观察到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原因是________。实验中装片制作的流程为_______。

(3)图3是分离洋葱管状绿叶中色素得到的滤纸条,该方法的名称是_________。 (4)乙同学想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他理想的材料是洋葱鳞片叶的________细胞,该材料优于其他部位的原因是__________。该实验需用到8%的盐酸,其作用是__________。 【答案】(15分)(1) 红色(1分) 无色(1分)

(2)1∶2(1分) 1∶1(1分) 各个细胞的分裂都是独立进行的(2分,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2分,漏写或写错0分) (3)纸层析法(2分,写错0分)

(4)内表皮(1分) 无色或无颜色干扰(1分)且为单层细胞(1分)(共2分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1分),同时使染色质中DNA和蛋白质分离,利

- 5 - / 10

word

于DNA与染色剂结合(1分)。(共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A为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空隙,因细胞壁是全透性的,所以A处充满了含红墨水的0.3g/ml 的蔗糖溶液;C为液泡内的细胞液,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是无色的,由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蔗糖溶液中的与红墨水相关的红色物质分子不能进入细胞,所以显微镜下图1中A、C两处的颜色分别是红色和无色。

(2)细胞D中的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E呈现的特点是: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综上分析,细胞D与E的染色体数之比为 1:2,核 DNA 数之比为1:1。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都是独立进行的,所以图中显示同一视野下可观察到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实验时装片制作的流程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图 3所示的分离色素的方法称为纸层析法。

(4)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是无色的且为单层细胞,若选用此部位的细胞进行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的实验,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颜色干扰。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中,8%的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考点:本题考查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观察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相关的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31. (9分)某豆科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CO2释放和O2吸收速率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12~24h期间,呼吸速率逐渐______(增强/减弱/不变),在此期间呼吸作用的主要方

- 6 - / 10

word

式是_____呼吸,该呼吸方式在细胞中发生的部位是________。

(2)上述过程中,证明是否有产生酒精的检测试剂是_________,颜色变化为_______。 (3)从第12h到胚根长出期间,萌发种子的干物质总量会减少,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4)胚根长出后,萌发种子的______呼吸速率明显升高。

【答案】(9分)(1) 增强(1分) 无氧(1分) 细胞质基质(1分) (2) 酸性的重铬酸钾(1分) 橙色变为灰绿色(1分)

(3) 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1分),但不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1分),因此有机物的总量下降; (4) 有氧(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题图显示,在12~24h期间,二氧化碳的释放量逐渐增多,表明呼吸速率逐渐增强,但氧气的吸收量很少,说明此时细胞呼吸以无氧呼吸为主;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2)橙色的重铬酸甲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因此检测酒精的试剂是酸性的重铬酸钾,颜色变化为橙色变为灰绿色。

(3)第12h到胚根长出期间不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有机物,同时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使有机物总量下降。

(4)胚根长出后,氧气的吸收量明显增多,说明有氧呼吸速率明显提高。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2. (11分)下图是水绵在不同环境因素影响下光合速率变化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1)t1→t2期间,叶绿体_________上的色素捕获的光能增加,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增多,加速了_______(场所)中C3的还原,进而使光合作用速率增大。

(2)t2→t3期间,限制水绵光合速率的外界因素主要是 ,此时进一步增加光照强度,光合作

- 7 - / 10

word 用速率将_______(增加/减少/不变)。 (3)t3→t4期间,光合速率的提高的原因是 。

(4)t4后短暂时间内,叶绿体中ADP和Pi含量_______(增加/减少/不变)。

(5)科学研究发现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存在时间上的“延搁”,由此,相对于一直保持光照的条件,提高单位光照时间内制造有机物的量的措施是__________。 【答案】(1)类囊体(薄膜) (1分)叶绿体基质(1分) (2)CO2浓度(1分) 不变(1分)

(3)CO2浓度增大(1分),暗反应增强(1分),C3含量增多,加快消耗了原本积累的ATP和[H], 从而促进光反应加速(1分),进而使光合速率增强。——共3分 (4)增加(2分)

(5)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交替频率适宜)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 叶绿体中捕获光能的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可用于暗反应阶段C3的还原,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2)题图显示:t2→t3期间,光照充足且恒定,但光合速率不再增加,t3时刻充入CO2后,光合速率开始增加,这说明t2→t3期间,限制水绵光合速率的外界因素主要是CO2浓度,此时进一步增加光照强度,光合作用速率将不变。

(3)结合对(2)的分析可知:t3→t4期间,光合速率的提高的原因是:CO2浓度增大,暗反应增强,C3含量增多,加快消耗了原本积累的ATP和[H],从而促进光反应,进而使光合速率增强。 (4) t4时刻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停止,类囊体薄膜上不再有ATP合成,原有的ATP继续水解成ADP和Pi,释放的能量用于C3的还原,所以t4后短暂时间内,叶绿体中ADP和Pi含量会增加。

(5)由题意“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存在时间上的‘延搁’”可推知,提高单位光照时间内制造有机物的量的措施是: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交替频率适宜)。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9. 40.。

(7分)0 ℃以上的低温可对喜温植物玉米造成伤害。为探究低温对不同玉米品种叶绿素含量及根系脱氢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以下实验:

- 8 - / 10

word

实验步骤:

①从甲、乙、丙三个品种中挑选具有2~4片叶、长势相同的玉米幼苗,平均分成三组,分别放在低温5 ℃(处理1)、10 ℃(处理2)及常温25 ℃(处理3)的环境中培养4天。 ②在培养期间分别测定并记录叶绿素含量及根系脱氢酶活性。 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

(1)为提取玉米叶片中的叶绿素,需要在研钵中加入________(物质)。 (2)图1表明,低温处理下玉米幼苗的叶绿素含量________。

(3)经研究发现脱氢酶活性需K激活。图2表明低温处理下玉米幼苗的根系脱氢酶活性________,因为低温抑制了根系的________,根细胞主动吸收K所需的_______减少,导致脱氢酶难以被激活。

(4)根据图1与图2,可以判断:甲,乙,丙三个品种中________最耐低温。

【答案】(7分)(1)无水乙醇、二氧化硅、碳酸钙(2分,漏写且写两个得1分,写一个或写错0分)

(2)减少(1分) (3)下降(1分) 呼吸作用(细胞呼吸) (1分) 能量

- 9 - / 10

word (或ATP) (1分) (4)丙 (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提取绿叶中的色素,需要在研钵中加入无水乙醇、二氧化硅、碳酸钙。 (2)图1显示:分别在5℃、10℃、25℃条件下的处理1、2、3组的同种品种玉米幼苗的叶绿素含量依次递增,说明低温处理下玉米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减少。

(3)图2显示:分别在5℃、10℃、25℃条件下的处理1、2、3组的同种品种玉米幼苗的脱氢酶活性依次递增,说明低温处理下玉米幼苗的根系脱氢酶活性下降。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进而抑制根系细胞的呼吸作用,导致根细胞主动吸收K所需的能量(或ATP)减少,最终导致脱氢酶难以被激活,因为脱氢酶活性需K激活。

(4)比较5℃条件下的处理1组,丙品种的玉米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和脱氢酶活性均高于甲、乙品种,据此可判断:甲,乙,丙三个品种中,丙品种最耐低温。

考点:本题考查温度对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 10 - /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