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

来源:意榕旅游网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笔者所在医院医治的手足口病56例患儿的临床病例作回顾性分析。方法:对56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分析总结。结果:56例中治愈率为.28%,死亡率为3.57%,死亡原因均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发呼吸衰竭。结论:手足口病需要及时、尽早进行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标签: 手足口病; 小儿; 临床分析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等。重症病例还有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表现。现将我院收治的56例重症HFMD的相关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56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21例。男女之比为1.67∶1。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6岁,平均年龄(23.03±9)个月。其中<1岁8例(14.29%),1~2岁33例(58.93%),2~3岁7例(12.50%),3~6岁8例(14.29%),其中小于5岁51例(91.07%)。患儿平均体重(12.1±2.3)kg。

1.2 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11年版)》标准[1]进行诊断,手足口病多在流行季节发病,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及婴幼儿。手足病的潜伏期多为2~10 d,平均3~5 d。临床诊断依据:(1)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2)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3)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①肠道病毒(CoxA16 、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②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③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6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4倍以上的升高。56例患儿均符合诊疗指南中的表现,诊断为手口足病。

1.3 临床症状与体征

1.3.1 发热与皮疹 急性起病,发热55例(98.21%),体温在37.9 ℃~40.8 ℃,平均最高体温为(38.88±0.82)℃,持续发热天数为(3.02±1.22)d,体温不升1例(1.79%);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31例(55.35%);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53例(94.%);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13例(23.21%)。

1.3.2 神经精神症状 精神差、嗜睡15例(26.79%);易惊、头痛11例(19.%);谵妄甚至昏迷6例(10.71%);肢体抖动4例(7.14%);眼球运动障碍3例(5.36%);肌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2例(3.57%);惊厥8例(14.29%)。

1.3.3 呼吸系统症状 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15例(26.79%);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10例(17.86%);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12例(21.43%)。

1.3.4 循环系统症状 面色苍白16例(28.57%);口唇紫绀10例(17.86%);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1例(1.79%);血压升高1例(1.79%),血压下降1例(1.79%)。

1.4 治疗方法

临床治疗药物以抗病毒为主,结合对症支持治疗。(1)西药治疗:口服利巴韦林、甲基泼尼龙、维生素C和维生素B;(2)中成药治疗:蒲地蓝口服液、羚羊角颗粒等,并嘱患儿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3)静脉用丙种球蛋白;(4)脱水剂:甘露醇、甘油果糖等。

1.5 观察项目

临床上观察的项目主要包括:(1)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2)生化指标:血常规、肾功能、肝功能、血液中C型反应性蛋白(CRP)、血糖、脑脊液等;(3)仪器检查:X线胸片、头颅MRI检查等。

2 结果

经过积极治疗,50例患儿临床治愈出院,4例正在接受治疗,病死2例,治愈率为.28%,死亡率为3.57%。2例死亡原因均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发的呼吸衰竭。

3 讨论

手足口病与年龄和环境密切相关[2],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严重的手足口病患者有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等临床表现。本研究中小于5岁的患者占到91.07%,且病情进展快,有体温升高,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多见炎性红晕;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谵妄,甚至昏迷等神经精神症状多见;重症患儿呼吸节律、脉搏、血压改变。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出疹性疾病,其病原体以柯萨奇病毒A16型为主,还有A5、A10、A9、B5、B2以及埃可病毒[3]。因此在治疗中药物以抗病毒为主,同时配以其他药物进行对症治疗。本病的治疗主要是及时用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如果发热、病情严重,加用抗感染治疗,一般预后良好。本组病

例23例应用了利巴韦林静滴,外加先锋霉素V抗感染、能量合剂等。33例应用了利巴韦林口服,预后均好,未出现并发症。大多数在6 d左右痊愈,少数需10 d左右痊愈。

笔者通过本院医治的56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认为本病特征明显,诊断容易,关键是治疗要及时、早期、足疗程,这是阻止病毒的复制,缩短病程,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点。因此,作为医疗工作者要尽早诊断清楚,选准治疗药品进行治疗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要点。

参考文献

[1]卫生部.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S].2008-04-30.

[2] 邹典定.现代儿科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0.

[3] 黄鹂,路中江,陈少华.儿童手足口病562例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2(8):7-8.

(编辑:王春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