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第4期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Socila Sciences) VoL 29 No.4 Aug 2006 2006年O8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侯爱琴 (长江大学政法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摘 要: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和延续,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国民经济及现代化发展的 障碍,也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二元经济结构的 调整提供了机遇,有利于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可以构建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最终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差距 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395(2006)04—0078—03 是发展小城镇,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使二元经济 一、城乡二元经济产生的背景及延续的原因 得以保留和延续,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在继续发展,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趋于强化。[ 】 ’直到 今天,我国经济社会面貌虽然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社 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已经有了明显提高,但这种围 绕“二元经济结构”设立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在社会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特 征,它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早在鸦片战争之 后,国民经济就开始呈现二元结构。那时二元结构 的突出特征是封闭落后的传统农业经济仍占主体地 位,现代工业经济的扩张进程十分缓慢。… I5 建 国后,为实施重工业超前发展战略,国家采取了一系 列措施。一方面,通过计划或行政手段,组织和配置 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 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二、城乡二元经济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城乡 联系显著增强,但是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和延续,造 成了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和城乡发展的严重失调, 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国民经济及现代化发展的障 碍,也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 题。 1.制约经济的发展 社会资源,进行强制工业化积累,农村的资源被大量 以“剪刀差”的形式抽取到城市,以支撑城市工业化 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为尽可能降低“城 市化”成本,实现低消费,政府又通过户籍制度及其 相关制度与政策,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固化在农业上, 农村被排斥在工业化进程之外,形成了城乡分割的 二元结构。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城乡 经济协调发展的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如全面推行 在整个二元经济体系中,工业和农业并非完全 分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我国农村人多地 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导致了农业的低效益。而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农民土地承包权的 长期稳定;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支持 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支持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 且目前农业仍然是最脆弱的产业,农业生产条件的 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逐步放开农产品流通和价格, 某些方面在恶化,从而限制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粮 培育农村商品市场。但是,由于国家的城市化方针 食、原料、副产品、市场等作用的发挥,不利于现代经 收稿日期:2006—02—22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5Y126) 作者简介:侯爱琴(1965一),女,湖北监利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9卷第4期 侯爱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79. 济的发展。再加上人多地少,人多水少,难以形成规 模经营,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农民收人增幅回落 甚至绝对减少。在年均收人不足3 000元和农业不 景气的情况下,农民不可能大量购买工业品,而工业 品的积压必然影响到工业的发展。也就是说,由于 农业落后,它很难向工业部门提供优质的原材料,影 民的发展机遇、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不平等。这种不 平等体现在农民受教育的机会,享有社会保障的机 会,就业的机会,发展的机会,享有医疗保健的条件 等方面。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逐步改善,但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未从根 本上改变,因而造成工农业发展失调和城乡发展失 衡的局面没有扭转,城乡差距依然悬殊。 4.使农村走向贫困 响到工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农民收 入的不足,导致农村内需严重不足,进而影响了工业 和城市的发展。近几年的经济运行情况已经表明, 我国农业经济的落后已经严重制约了工业甚至是整 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协调、稳 定发展。 2.遏制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本来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同步发展 的,但由于长期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城乡隔离、城乡 分治政策,在经济迅速崛起时,人口的流动与集中受 制度的束缚,大量的人口和工业生产力(主要是乡 镇企业)离散分布在农村,既降低了经济活动的整 体效益,又致使我国城市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业化 进程。2O世纪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 城市化水平突飞猛进,而同期的中国农村人口向城 市流动却因为受到人为的限制,导致城市化进程几 乎踏步不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和城 市化过程中,一般城市化率均高于工业化率,如高收 入国家美国1970年就高出5O个百分点,而中国 1978年的城市化水平却低于工业化水平31.5个百 分点。[3]( ”因此,人为的二元社会结构不仅使 我国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国内工业化水平,而且 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 3.导致农村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城乡差 别、工农差别拉大 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城乡之间会自然形成 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在世界各国概莫能外。但在 中国,由于人为的歧视性制度安排,几十年来人为地 拉大了城乡差距。农村的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 保健和养老保障都很落后,在很多方面与城市的差 别越来越大。我国尚有成人文盲8 500万人,其中 青壮年文盲2 300万人,而这些人绝大多数在农村。 农村缺乏最基本的医疗保健条件,据2000年世界卫 生组织对191个成员国进行医疗卫生公平性的评 价,我国排在倒数第4位。与此同时,二元社会结构 还造成了人的发展机遇的不平等。以户籍制度为主 要标志的城乡二元体制的资源配置与国民收人分 配,客观形成城乡生活对比反差过大,造成市民与农 首先,实行二元经济社会政策,长期对农业积累 的超度提取,农村资金被过量抽走,工业对农业又无 反哺,从而导致社会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技术水平低 下、农业比较效益低。其次,农业比较效益低又导致 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都不愿意投资于农业,从而最 终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综合生产能力下降。再 次,我国农村在经济上以农业为主,结构单一,市场 发育缓慢,广大农民尚未成为市场主体。最后,城镇 化进程迟缓,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内部, 又由于它丧失应有的激励和压力机制,造成社会资 源的浪费、社会效率的降低,既抑制生产,又加重财 政负担。 三、新农村建设对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意义 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l8.23万亿元, 列世界第四位,财政收人突破3万亿元,人均GDP 达到l 700美元,步人了中等收人国家行列,已经基 本具备了建立公共财政的条件,具备了一定的反哺 农业、带动农村的能力。[4](P33 国家主席胡锦涛提 出两个“反哺”,党中央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当前 中国非常紧迫的“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提出 来,既符合我国的客观需要,也符合国际上通行的规 律,对于消除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具有重大的意 义。 首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二元结构的调整 提供了机遇。建设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 的伟大事业,是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的重要举措,是农 村建设成败的关键,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 各个方面,其中生产发展是关键。解决“三农”问 题,只能靠发展。要发展,必须走农村经济社会科学 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要做到 科学与和谐,必须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本方针, 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逐步改变城 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O・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8月 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 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也就是说,在社 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 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增加对农村的资 源投入,如加大农村的公共财政投入和加强农村基 础设施建设,这不仅是政府对农村的“照顾”和“倾 斜”,也是对过去城乡二元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 配体制的逐步消除。 其次,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利于进一 村延伸的过程,是农民更多地参与经济建设、分享发 展成果的过程,是城乡文化相互融合、共同繁荣的过 程,最终形成城镇和农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 局,使农民过上富裕、文明的生活。新农村建设可以 通过各项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构建以工促农、以 城带乡的新机制,扎扎实实、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 结构上的问题,为广大农民创造平等的生产、生活和 市场竞争的环境和条件,更大程度地解放农民、解放 农村生产力,更快地发展农业和农村,最终彻底消除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 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消除二元 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是指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 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 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现在我国的城镇 化率为43%,大部分人口还在农村,农民依然是一 个庞大的社会群体。[ 】 ’一 ’如果农村问题解决不 好,农村面貌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农民生活得不到明 显改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新 农村建设也就是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 结构及影响的治本之策,不仅在中国发展史上具有 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更深远 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国敏.城乡统筹:从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换[J].西南 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 社会进程中统筹谋划,把农民富裕放到全体人民共 同富裕中统筹考虑。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 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实现 [2]陆益龙.户籍改革与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J].学海,2001 (6). [3]黄毅.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J].西南民族大 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 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 最后,通过新农村建设,可以构建以工促农、以 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最终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 构。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是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过 【4]曾业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性[J].中国党政 干部论坛,2006(4). [5]曾业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2). 责任编辑袁丽华 程,是城市各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向农 On Socialis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Eliminating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in Urban and Rural Al eas HOU Ai—qin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 Hubei 4340251 Abstract The existence and continuance of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has .become not only an obstacle that affected and restricted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modernization. but also a major — problem dunng the construction of easy society in the new era.Socilias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rovides an opportu—niy ftor the regulation of dual economic structure;it is propitious to reducing the di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I1J rl areas aand achieving the aim of richening together;it may ultimately eliminate dual economic stuctrur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by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effective system that industry promotes agriculture nd ciay dritves coun— tryside. Key words socialist;new rural construction;dual economic structure;di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Iural ^Fea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