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注意力到影响力的转化
14090508 朱洒洒
传媒经济是注意力经济,更是影响力经济。
“注意力经济”的概念是美国学者迈克尔.高尔德哈伯于1997年12月发表《注意力购买者》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在信息社会中信息不是稀缺的,稀缺的是注意力,正是由于它的稀缺性,注意力才可以转化为财富。譬如你拥有了注意力,那么你就可以成为“明星”,而明星是很容易赚大钱的,则明星体制是注意力经济的赚钱的基本法则。
那么注意力经济就是传媒经济的本质属性了吗?深思之后人们发现,过分的强调注意力的一些弊端:一些报刊尤其是城市社会生活类的报刊打着“注意力经济”的旗号,简单的迎合受众需求,以色情、灾难、暴力作为吸引受众眼球的策略,甚至一度还出现“无性不新闻”的“低俗化”趋势。对注意力的追逐淡漠了媒体自身的社会责任,导致了媒体基本的文化品位的缺失。这种片面强调注意力带来的自身信誉,责任的流失。有学者指出,只求数量不问质量的注意力诉求和不注重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做法显然是误读了“注意力经济”的本质。
对注意力经济进行深入的解读,认识便深化出传媒经济赢利模式的发展——从注意力经济到影响力经济。一些著名学者甚至认为,传媒经济的赢利模式就是影响力经济——其核心是有效传播,即能创造经济效益的传播。
“影响力经济”是“注意力经济”发展而来,是对注意力经济学说的升华。我们可以这样诠释,“注意力”吸引观众,“影响力”实现“供求互动”,让“购买行为”成为现实—
—如果说注意力经济突出的是受众对媒介发布信息的关注,那么影响力经济实际上解决的是信息发布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购买行为”的实现。
传媒经济从“注意力经济”到“影响力经济”是一个涅槃。
这个过程要实现“注意力经济”到“影响力经济”的辩证统一和有机结合。一个媒体要获取受众的认可和市场的接纳,一方面要在注意力阶段。立正品位,以良好的形象吸引受众、是社会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向我集中”;同时,要逐渐成长——实现向“影响力经济”的转移——通过提升新闻产品的质量,将受众不“固定”的注意力转换成对传媒的忠诚度,进而生长成对传媒的影响力,实现传媒的自身的产业价值和应达到的社会效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