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郁再洛
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2017年第11期
摘要: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一种接触传染、分布很广、雏鸭易感,并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膜炎为特征的细菌性疾病。由于本病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当前造成养鸭业重大经济损失的最主要疾病之一。
关键词:鸭;传染性浆膜炎;鉴别诊断;综合性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6-3637( 2017) 11-0078-02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成为近年来危害养鸭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近年来,我县不少养殖户从外地购进鸭苗或成年麻鸭进行饲养,每批数量在300。500羽不等,饲养到1~2周龄后开始发病,出现头颈歪斜,翅腿瘫软,共济失调,腹泻等现象。鸭发病率在15%左右,每天死亡几只到几十只不等。通过本人几年对该病的诊疗经验,为该病的有效诊治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流行病学与临床症状
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低温、阴雨潮湿的季节较为多见,春冬季节比较多发,发病年龄在10-70日龄,其中15~ 50日龄为多见。
临床主要表现为嗜睡、缩颈、软脚、伏卧或呈犬坐姿势.食欲下降,下痢,粪便稀薄呈白色或淡绿色。眼的周围有湿润的分泌物黏着,鼻孔常流出浆液或黏液性分泌物。部分病例出现神经症状,如头颈震颤、转圈、不停的摇头、点头、阵发性痉挛,向上仰望、两腿伸直呈角弓反张状,不久抽搐而死。还有的病例出现呼吸困难、张口呼吸、跗关节肿胀等症状。病程一般为2~ 5d。
2病理解剖
将病死鸭进行病理解剖,可见典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特性病症。心包膜表面覆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积蓄大量液体,病情较严重的可见心包粘连。即鸭纤维素性心包炎症状。肝脏肿大且易碎,表面被覆一层灰或灰黄色纤维素性膜,极易剥离。即鸭肝周炎症状。气囊壁增厚较混浊,表面同样披覆一层纤维素性渗出物,即鸭气囊炎症状。还可观察到脑膜充血,水肿积液和点状出血。即鸭脑膜炎症状。
3实验室诊断
无菌操作取病死鸭的肝脏、脾脏分别涂片,革兰氏染色,显微镜检查可见革兰氏阴性小杆菌。用瑞氏染色法镜检,均发现有单个,成双或短链排列的两极浓染的椭圆形茵体。取病鸭肝、脾接种营养琼脂培养基置于37℃,24h培养,发现培养基上长出细小隆起奶油状菌落。取菌落涂片镜检,可见单个菌体或成对、或呈丝状,菌体大小不一。
4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情况和病理变化,结合实验室诊断即可判定,在临诊上应注意与大肠杆菌病、鸭沙门氏菌病、鸭流感、、鸭病毒性肝炎、鸭霍乱、鸭瘟等相区别。
4.1与大肠杆菌病的鉴别
患有传染性浆膜炎的鸭群,常有60%以上同时混合感染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性败血症的病变表现为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剖检时有特殊臭味,病鸭心脏和肝脏表面附着的渗出物较厚,一般为干酪样,色较重,不易剥离,肝脏肿大呈铜绿色,不表现神经症状。
4.2与鸭沙门氏菌病的鉴别
鸭沙门氏菌病的病鸭常排绿色或浅绿色水样粪便或黑褐色糊状粪便,剖检时偶见心包炎,以肝脏呈古铜色、表面的灰白色小坏死点及盲肠肿胀、内有干酪样物质形成的栓子为特征。
4.3与鸭流感的鉴别
鸭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其中由H5亚型病毒引起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其表现的神经症状与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有相似之处。鸭流感表现心冠脂肪、心肌出血;胰腺出血、表面有大量针尖大小的白色坏死点或透明样液化灶等。鸭流感发生于各日龄的鸭,而鸭传染性浆膜炎病多发生于1-8周龄各品种鸭。
4.4与雏鸭病毒性肝炎的鉴别
鸭病毒性肝炎的病鸭肝脏明显肿大,质地脆弱,色泽暗淡或稍黄,肝脏表面有明显的出血点或出血斑,有时可见有条状或刷状出血带,没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脾肿大。
4.5与鸭霍乱鉴别
鸭霍乱常发生于30日龄以上的中雏鸭和成年鸭,剖检的主要特征是腹膜、皮下组织、心腹膜、皮下组织、心冠脂肪出血或出血斑,肝脏有针尖大小的黄白色坏死灶。
4.6与鸭瘟的鉴别
鸭瘟临床表现高热、头颈肿大、流泪眼脸水肿粘连有脓性分泌物,脚软、流泪、排绿稀粪。剖检见口腔、咽喉周围有坏死灶、食道有黄假膜,剥开可见出血点和条状溃疡,腺胃黏膜有出血斑点,肠粘膜血、出血,泄殖腔粘膜出血或溃疡。
5防治措施
5.1预防
5 .1.1加强饲养管理,栏舍要保持通风良好、温度、湿度适宜、勤换地面的垫草,饲养用具要保持清洁干净,并定期清洗、严格消毒。尽可能减少各种应激,特别注意天气变化对温湿度的影响,防日曝晒、防雨淋及噪音等应激。更换饲料要逐渐过渡,防止幼鸭肠胃不适造成的免疫力低下。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封闭式饲养模式,全部出栏后要对圈舍场地等进行彻底消毒。
5 .1.2定期预防接种。防控鸭传染性浆膜炎,最重要且有效的方法是免疫疫苗的接种。建议要选择优质高效的疫苗,由于鸭浆膜炎与大肠杆菌往往混合感染,因此,选用鸭浆膜炎一大肠杆菌多价蜂胶复合佐剂二联苗免疫。雏鸭(7-10日龄)每羽皮下注射0.3ml,成鸭每羽皮下注射0.5ml,便可获得良好预防效果。
5.1.3发现病鸭立即隔离,对已死亡的鸭子进行消毒、焚烧、填埋等无害化处理。圈舍要彻底消毒,杜绝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
5.2治疗
为提高疗效,本中心兽医实验室通过细菌培养物进行药敏试验,发现鸭疫里默氏杆菌对盐酸大观霉素一林可霉素、头孢噻呋钠高敏;强力霉素、氟苯尼考中敏,庆大霉素、阿莫西林低敏,为此,推荐给养殖户用利高霉素、强力霉素、氟苯尼考其中之一进行口服或拌料,连用
3—5d为1疗程,1个疗程后停药3d再用下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为避免使用单一抗菌药,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治疗时不同疗程要选用不同的抗菌药效果更佳。
重症的可选用头孢噻呋钠加黄氏多糖注射液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2-3d。采取以上措施后,鸭群疫情基本得到控制。
在雏鸭易感日龄,饮水中添加0.2%~0.25%磺胺二甲氧嘧啶或饲料中加入0.025%-0.05%的磺胺喹恶啉进行预防性用药,可预防该病或降低该病的死亡率。
6小结
养鸭场一旦传人本病,病原即在发病鸭场持续存在,引起不同批次的幼鸭感染发病,且难以扑灭,是当前危害养鸭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由于本县的鸭群大多饲养在狭窄河道旁,饲养密度大,栏舍简漏,管理粗放、加上营养水平跟不到位,卫生条件较差。在这种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常常使鸭更为易感本病鸭群容易感染鸭传染性浆膜炎引起死亡,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有效地控制鸭传染性浆膜炎,必须把药物治疗、疫苗预防、清洁卫生3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临床中发现一些农户盲目用药或滥用抗生素,不但治疗效果差,相反会加速病鸭的死亡。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注意在饲料或饮用水中补充适量的黄芪多糖、电解多维等保健药物,促进病鸭康复提高免疫力。
参考文献
[1]黎开堂,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与综合防治[J].广西畜牧兽医.2012 (22):107-108.
[2]黄妙清.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J].福建农业.2010(3):32-33.
[3]宋旭峰,徐巧美.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预防和治疗[J].山东畜牧兽医.2011 (8):87-8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