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当反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引领社会进步,传递正能量。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创造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社会关系等等,在大学中交织、融合、沉淀,并得以传承、教化和发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提供动力源泉。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教学制度的建设、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与建设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校园文化;传承;创新
据专家考证,“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均指此义。在此基础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这便是《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尚书·大禹谟》所谓“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归纳以上诸说,“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由此可见,文化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五千年历史里体现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社会关系等等的交织、融合、沉淀,并得以传承、教化和发扬。同时文化具有多样性、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的特点,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整合。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就像蚂蚁过江。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文化是他们之间沟通的中介,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
导向。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
维持秩序。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传续。从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认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么,文化就有了传续功能。
前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将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的职能提出来,与早已得到公认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并列。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作用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建设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职能作用发挥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讲校园文化建设其实就是如何实现“文化”校园,如何使大学生在大学这个大环境中获得成长成才的秘方,或者也可以说成是“基因”,从而使大学生将这些优秀的“基因”
带到社会中,带到工作岗位上,并发扬光大,造福社会。
掌握校园文化建设的真正内涵,实现它就要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老师和学生是大学生活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策划者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执行者,他们构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既有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特征,又有因大学作为社会文化和思想中心而不同于其他社会文化的内容。本文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主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教学制度的建设、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与建设等三个方面的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进行分析。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品位要求,追求的是学校整体环境的建设、营造。这种高品位的文化环境的营造,需要加强学术性、创造性和娱乐性的统一,当代中国社会正在从匮乏型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文化传统的转向,整个文化体系、文化结构的总体转型,客观上要求大学文化提高自身的品位层次。在文化转型的过程中,对涌入校园的各种文化不加分析而一概吸纳。高格调、高品位、艺术上严肃、思想理论性强、反映社会问题深刻的文化内容,应大力倡导并努力推广;表面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而内容浅俗平庸的,把形式与实效割裂开来的,决不是“建设性”的校园文化。可用四个字来形容高品位的学校文化环境,即:文、雅、序、活。“文”体现知识;“雅”指高雅、雅致,它是与鄙夷粗俗相对应的;“序”即秩序,反映学校生活井井有条,师生群体行为有节;“活”就是生动活泼,勇于创新。文、雅、序、活,四点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组成高品位的育人环境。
教学制度建设,重视“人”的建设才是真正的大学制度文化的建设,不是表面上制订几套规章制度出台几套法规政策所能完成的。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文化转型问题凸现的社会历史时期,首先,学校要对素质低下、不能履行职责的人员进行教育或淘汰,以优化大学的育人环境;其次,给学校中“文化处境不利”的人群以真诚的关心和帮助,预防克服文
化歧视和文化伤害,使他们从文化不利或文化自卑状态中走出来,重获文化自尊;第三,从优良的班风、校风建设入手,在更深层次上带给学生独特的管理思想和教育理念,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时“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他在就职演说中对学生约法三章:“一曰抱定宗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而非升官发财之阶梯;二曰砥砺德行,诸君事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三曰敬爱师友。”蔡元培的这篇宣言书,一荡旧京师大学堂积习深重的腐滞气息,对于改革北大的办学制度、风气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使北大形成了在中国独树一帜的文化气氛。第四,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大学不仅是教授专业知识的地方,也是获取普遍知识的地方,还是发觉培养兴趣爱好的地方。美国白宫“研究和发展教育”专题小组在一份报告中说:“杰出的科学家不是局限在个人专业领域内,更通晓和熟悉人文艺术学科,能促进优秀科学家变的更加敏锐,视野更加开阔。”爱因斯坦既是科学家,又是音乐家;我国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称号的钱学森同志说:“艺术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的思维方法。”可见,高校开设文化艺术课程不会影响专业知识教育,反而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
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与建设。学生社团活动是大学生课余活动之外最主要的校园活动,也是大学生最积极主动参与的活动,学生社团形式多种多样,如学术问题、社会问题的讨论研究会,文学艺术、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组成的活动小组,有文艺社、棋艺社、摄影社、美工社、歌咏队、话剧团、篮球队、足球队等等。
学校各部门和各院系要提升社团的地位,给予社团真正的认可与支持,加大对学生社团的物质投入,如适当的经费划拨以及专门的办公活动场地的建设。建立健全社团联合会的组织结构、职务设置,使其在对各个社团的管理、监督、指导、协调等方面起到作用。对学生参加社团要有正确的指导,避免学生在选择社团时的盲目性。学生社团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社团要有明确的自我定位和发展目标,同时要根据现实的发展形势和客观环境不
断进行自我调整。在坚持社团自身的宗旨和性质的同时,通过不断举办高质量的活动扩大自身的影响,引起学校和学生的重视,提高社团成员的归属感、自豪感。
通过对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使学生社团更好的为大学生服务。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活动亲眼看到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亲身体验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升华了感性认识,促进了理性认识的提高;另一方面,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由过去被动的接受教育变为主动的自我教育、由封闭教育变为开放教育、由单一形式的教育变为多种形式的教育,有效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效地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融为一体,更便于大学生接受,从而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高校社团中的学术性的社团,通过知识讲座、参观考察、展览、实践、义务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从而使广大学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强化了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增进了运用专业知识的创新能力,从而巩固和提高专业素质、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大学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还需要我们从宿舍文化、社会关爱与责任等等更多的方面不断努力,从而为社会为国家提供合格优秀的人才,共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风气,构建富强、文明、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参考文献:
[1]由长延 浅谈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J] 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
[2]彭志越 文化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J] 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3]赵金昭 建设和优化大学校园德育环境[J] 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第21期.
[4]李金初 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J] 教育研究,2004,(12)
[5]李继兵 站在先进文化的高度引导学生社团建设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