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与地貌

来源:意榕旅游网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与地貌

[考纲要求]

陆地的组成要素。主要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知识讲解]

陆地环境是由地壳(岩石、地貌)、大气(气候)、水、生物和土壤等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一、陆地环境组成——岩石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注意:岩石圈≠地壳

1、组成岩石的矿物

(1)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最主要的有氧硅铝,氧最多占一半,硅其次占1/4,金属元素为铝。

(2)几个概念:

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常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

矿产: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矿石:含矿产的岩石,优劣常用品位表示,有些岩石本身就是矿产如:石灰岩、煤、花岗岩、大理岩。

矿床: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矿产的富集地段。有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变质矿床。 岩石: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如花岗岩是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大理岩由方解石组成。

2、分类及其成因:

(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 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等。理解教材P58页“岩浆岩生成示意图”。

玄武岩:密度大,有许多气孔,不宜做建筑材料。西南地区各省都有分布。

花岗岩:密度小,好的建筑材料。华山、黄山、北京八达岭等。

形成矿产:有色金属。 (2)沉积岩:岩石在风化、

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下形成或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如:石灰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化石。

形成矿产:煤、石油、天然气。海滨的金、金刚石。

冰川沉积:先融化先沉积,杂乱物章。 河流沉积:上游 下游:颗粒由大到小。下游某处垂直方向上 下:砾岩、砂岩、粘土。

化石:古生物遗体(如贝壳)或遗迹(如足穴)。

化石与古环境:

珊瑚组成的石灰岩——温暖广阔的浅海。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湿热的森林茂密地区。生物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在正常情况下,地层总是按顺序排列的,下面的岩层比上面的岩层古老。

提问:同一条河流从上游至下游沉积物颗粒大小有何变化?同一河段在垂直方向,由上至下沉积物有何变化?

可反映地层的地质变化、生物进化、当时的地理环境。理解教材P59页“沉积岩生成示意图”及P60页“根据化石确定地层时代示意图”:①地点3海拔高没有形成B层,后下沉形成C、D层;②地点3先形成B层,后抬升,B层被侵蚀,后又下沉形成C、D层。

附:各地质年代的典型代表

太古代——地壳活动剧烈,地球上只有海洋。有类似蛋白质的有机质。 元古代——出现陆地。有藻类等低等生物,原始生命开始。

古生代——无脊椎动物出现,如三叶虫。脊椎动物出现,如鱼类、两栖类。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已抬升成陆地。

中生代——我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爬行类、鸟类出现,如:恐龙、始祖鸟等,也是重要造煤时期。

新生代——世界许多高山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第四纪人类出现,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3)变质岩:已生成岩石在高温、高压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如石灰岩变成大理石等。理解教材P61页“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注意的是石灰岩与岩浆的交界部位。

3、地壳物质的循环:

变质作用 变质岩 外力作用 高温熔化 岩浆 岩浆 冷却凝固 岩浆岩 沉积岩 外力作用 二、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 1、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分 类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 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相互关系 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两者同时进行,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一般内力作用起主导作固积沉岩 用。 2、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1)地壳运动 性质方向 水平运动 概 念 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结 果 使地壳物质弯曲变形常形成巨大褶皱山系,有的断裂张开,形成裂谷和海洋 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关系 相伴发生,以水平升降运动沿垂直于地球表(垂直运动) 面方向的运动 (2)板块构造

板块概念:岩石圈(地壳和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被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

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全球六大板块:亚欧、非洲、美洲、印度洋、南极洲、太平洋(全部是大洋板块) 需要关注的几处地方: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弧链、深海沟。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③冰岛:生长边界。 ④安第斯山脉:墨西哥以北的美洲部分为太平洋板块交界,墨西哥以南部分为南极洲板块交界。

运动规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

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地区——裂谷或海洋(实例: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运动结果 (板块边界类型) 板块相撞(消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陆边缘受挤压隆起为岛孤

亡边界)地区 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

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实例:

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

注意: 海底岩石年龄由生长边界(大洋中脊)向两侧逐渐变老。 (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概念: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岩层的弯曲变形,叫褶皱。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叫断层。

形式 从形态上看 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背斜 向上拱起 褶皱 向斜 向下弯曲 地垒 地堑 岩层中心老、两翼新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断层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上升,两边下降,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下降,两边上升,形成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4)外力作用与地貌

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物理风化)、化学破坏(化学风化)、生物生长活动(生物风化)变成松散、碎屑状沉积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为侵蚀作用提供条件。

侵蚀:黄土高原由于岩性疏松、再加上地表植被多遭破坏,侵蚀严重,形成千流水作用 沟万壑。

沉积:在流出山口时形成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

洲。

冲积扇 三角洲

在我国天山山麓、太行山东部山麓、祁连山北部山麓有较大面积的冲积扇,冲积扇边缘形成绿洲。

侵蚀: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 风力作用 堆积:形成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移动沙丘构造 静止沙丘构造 戈壁 沙漠 黄土

带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如果遇到灌丛或石块,风沙受阻堆积下来,就形成沙丘.如果没有植被的滞阻,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则成为流动沙丘.它会淹没农田村舍,破坏交通. 需注意的地方:

1、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泉。 2、背斜:良好的储油、气构造;铁路隧道。

3、向斜:利于储藏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水库坝址选择点。

4、断层:隧道、水库选址时,应避开,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