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拉康镜像理论下《所罗门之歌》中男主人公的自我探寻解读

拉康镜像理论下《所罗门之歌》中男主人公的自我探寻解读

来源:意榕旅游网


拉康镜像理论下《所罗门之歌》中男主人公的自我探寻解读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非裔女作家,在当代美国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作品植根于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实,反映了黑人的精神世界和命运,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黑人所面临的迷惘与困境。

《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于1978年获得了全国图书评论家协会奖。这部小说是莫里森探索黑人历史、文化、精神世界的代表作,主要讲述美国黑人男性自我探寻的故事。

雅克·拉康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他在1936年提出了“镜像阶段”理论,认为人类的精神世界会经历三个不同阶段,即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和后镜像阶段。《所罗门之歌》这部小说中的主要黑人男性角色:奶娃、麦肯、吉他,都分别经历了镜像理论中的三个不同阶段。

本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镜像理论中的“自我”与“他者”的观点对这三位男主人公的精神发展过程和身份寻找过程进行分析,解读他们自我探寻的不同结局。论文由五章组成。

第一章引言部分包括托尼·莫里森和《所罗门之歌》的简要介绍,以及国内外对《所罗门之歌》这部作品的文学评论和研究成果。第二章为理论基础部分,介绍了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及其中的“自我”与“他者”观。

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前镜像阶段的三位男主人公及他们在种族歧视的影响下“自我”的错位显现,即被白人化了的黑人资本家麦肯、激进的黑人民族主义者吉他、自私无根的黑人

男青年奶娃。第四章集中分析镜像阶段三位男主人公的自我探寻。

他们都在“他者”的镜像中寻找自我,但在自我探寻的过程中选取了不同的“他者”,采取了不同的方式。麦肯通过追求物质财富、吉他通过盲目复仇、奶娃则借助内省的提升力量和女性的推动力量。

第五章描述了后镜像阶段中三位男主人公的精神发展状态,总结了他们通过“他者”建构自身的结果,揭示了他们最后不同的命运。麦肯、吉他在错误的镜像中寻找自己,最终自身建构失败远离了黑人文化身份,只有奶娃完成了“自我”身份重建,精神获得了重生。

本文运用镜像阶段理论分析三位男主人公的精神发展过程,说明人的自我身份认定都是在镜像阶段建立的,自我身份的确定与镜像阶段和他者密不可分。只有将自我与他者相结合,接受黑人民族的文化与历史,认同自己的黑人身份,黑人才能寻得自己的根,才能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中成功地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真正获得精神和人格的独立与自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