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学年论文标准范文

学年论文标准范文

来源:意榕旅游网


网络舆情对政府行政行为的影响性分析

黄凯

(XXXX大学 XXXXX班)

摘 要:伴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日渐成熟与发展以及网民数量的迅速增加,网络媒体正在成为新闻传播领域中一只重要的中坚力量,伴随而生的网络舆论正在成为引导主流與论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网络舆情对社会上重大事态的发展影响巨大,影响到政府行政行为甚至影响各级政府领导的决策参考,如何正确对待网络舆情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新形势下,我们应充分了解舆情的正负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完善政府和公众良性互动的平台,促进政府行政行为规范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网络舆情;政府行政行为;引导;完善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on The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Analysis

Huang Kai

( )

Abstract:With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mature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rapid increase in Internet users,online media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field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backbone of the network with the students to guide public opinion is becoming mainstream and of the effective way.At present,our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on major developments in society enormous impact, affecting the impact of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and even the leadership of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decision making,how to properly deal with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is worthy of our careful consideration. In the new situation,we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features of public opinion and on this basis,adhere to the correct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public opinion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improv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a platform for positive interaction and promote standardization of administrative acts to promote soci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Keyword:Internet Public Opinion;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Action;Guide;Perfect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2亿人。从普通百姓到地方官员再到中央最高领导,特别是领导者越来越重视互联网这种新媒体,并将其作为了解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渠道。2008年春节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广东省省长黄华华,通过省内主要新闻网站发布了《致广东网民朋友的一封信》,向网友拜年。公开信表示:许多网民朋友“有知识、有思想、有热情、有锐气”,“我们愿意成为大家的网友,求计问策,接受监督”。对于共同关心的话题,愿意和大家一起“灌水”;对于工作和决策中的不完善之处,也欢迎大家“拍砖”。2008年6月,在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栏目工作平台,胡锦涛俯下身子,仔细浏览网页内容,向编辑详细了解栏目设计、网页点击率和网民反映等情况。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是一个大型综合性网络社区,在网民中影响很大。总书记将通过“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的消息在网上发布后,网友们争相在论坛里发帖,向总书记问好,向总书记提问。

正是网友的积极参与,山西黑砖窑事件才浮出水面;正是网民的曝光,原南京市江宁

1

区房产局“天价烟”局长周久耕被调查,后判处有期徒刑11年,没收财产人民币120万元。

网络的快速发展,为人们参与社会的公共生活乃至政治生活,提供了崭新的、广阔的平台。特别是近年来,网民积极参与网络公共舆情建设,网民的声音成为民意诉求的重要力量,成为党委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产生与影响力

1、网络舆情的含义

所谓舆情,根据美国报业巨子、舆情学奠基人沃尔特·李普曼在其著作《舆情学》中写到的“舆情基本上就是对一些事实从道义上加以解释和经过整理的一种看法”。网络舆情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学者对网络舆情的概念已做如下归结,即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它具有自由性、互动性、即时性、隐匿性、情绪化、非理性、个性化和群体性等特点。网络舆情是一个包含了态度、情感、心理和行为等多层面内涵的综合概念,是一个丰富的“民意表达场域”。[1]

2、网络舆情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也使得舆情传播的渠道更加多样化,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

3、网络舆情的影响力

(1)影响政府形象。网络通过其自身强大的舆论宣传作用,完全有能力对政府的形象产生直接的作用,尤其是对网民而言,通过网络了解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初衷,可以知晓公共管理具体行为的推进情况,甚至于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监督政府的行政管理行为。

(2)负面舆情推动事件恶性发展。由于公共事件往往发端于社会的丑陋面和诸多的负面信息,而网络媒体不加过滤,有意或无意地放大渲染,过度宣传社会阴暗面,会对民众的思想形成强烈冲击,产生情绪低落、埋怨、激愤等负面舆情。[2] (二)政府行政行为的含义

政府行政行为是指行政组织系统及其成员在公共行政管理活动中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态度和行为,是政府作为一个抽象的组织整体行为与代表政府某个机构出现的个人行为的有机结合。这个概念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公职人员集体或个人的单个行为,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述政府行政行为的某些方面,构成一级政府整体意义上的行政行为。另一方面,政府行政行为是在公共行政管理活动中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3]这就揭示了政府行政行为,是履行政府公共行政管理职能的活动,由于它与外部环境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因而,政府行政行为在履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行使行政权力时就不仅仅是表达国家意志的单方面行为,而且还具有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性, 即

2

社会性、群众性等。政府行政行为在整个社会行为体系中处于主导和核心地位,对社会与公民的行为有着导向作用。

二、网络舆情的正负功能与政府行政行为的双向影响

网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讨论时事热点,而一些事情的强大网络舆论则代表了网络民意,这些强大的民意则让政府的一些行政行为受到直接的干扰。但是舆情是一把双刃剑,他的产生往往是因为社会上出现了政府行政不公平或者贪污腐败的现象,才导致的网络上的口诛笔伐。

(一)政府行政行为的目标与行为失常

1、政府行政行为规范化目标成为网民参与的核心标杆

(1)健全法制,依法行政。把各级行政组织及各级人员的职责权,以及工作内容、程序、方法,通过立法的手段确定下来,以降低行政行为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但是有时候政府是否真的是依法行政,则由网民舆论来讨论,来检验。

(2)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对于公权力的监督,网民对此乐此不疲。网络上各大论坛,各大市民心声网都会针对官员的一些权力使用而展开广泛的讨论。同时,加强公民的监督权、检举权、控告权和申诉权,也是目前政府正在进行的工作之一,正所谓人民当家做主,网民们自然会对官员的公权力进行监督制约。[3] 2、政府行政行为的失范导致网民形成强大的网络民意

(1)权力异化。主要表现在行政权力介入市场经济、行业特权化、权力寻租、权力延伸、行政权力滥用等五个主要方面,政府通过特有的权力来谋私利,利用公权力来服务自己,达到自己贪污的目的。而这些权力异化更为老百姓所痛恨,所以网络舆论往往不会放过政府的这类失范行为。[4]

(2)权力真空。第一,形象工程”的恶果。“形象工程”,包括“政绩工程”、“首长工程”等等,其弊端极大。第二,形同虚设的监督制度。许多巨额建设资金被那些行使监守职能的“家贼”们肆无忌惮地“自盗”而走,引发了人们对国家投资建设项目资金监管的深思。第三,呼唤乡村监督。一位学者说:我们现在在监督方面甚至比传统社会还欠缺。由于监督欠缺,“农村的权力机构有了从前想都不敢想的含金量。

(3)“地方主义”行政行为。在改革过程中,为了改变过度集权的行政体制,中央向地方逐步下放了许多权力。权力的下放增大了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性。但是,在发展地方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部分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表现出严重的“地方主义”倾向。

(4)行政行为的特殊取向。血缘、地缘、人情等,时常支配着公共权力的行使方向,使政府权力人格化。法律、规则因人而异,导致出现“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不正常的现象和不公正状况,由此产生行政行为的非理性和低效率。[5]

(5)暴力行政。当下,一种暴力行政的倾向比较严重。为了一些堂皇的名目,一些权力机关、政府部门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公然进行直接地强制的剥夺和侵害。

3

正是由于这些政府失常行为的发生,加之政府官员为了逃避责任而滥用公权力导致受到侵犯的公民申诉无路,只好通过网络途径来倾诉自己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而网络传播的速度与民意汇聚,导致形成了强大的民意浪潮,官员的所作所为,受到了全面而细致的监管。

(二)网络舆情的正负功能 1、正功能对政府行政行为的影响

(1)政治社会化功能拓展的新渠道。网络出现以前,传统大众媒介是推动政治社会化的主角之一,然而,由于我国传统媒体的特殊性质,公众的政治认知往往仅限于被动接受自上而下的灌输,个体甚至群体意见很难借助相应的传播平台引起足够重视。而网络凭借其直达、互动、“低成本”等特点,则为公众意见的自由表达、交流,提供了一个低门槛的公共舆论平台,为公民的政治社会化开辟了一个便捷高效的新渠道。随着公民表达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公民政治也效能感逐步增强。

(2)公民政治参与功能实现的新领域。网络舆论的蓬勃兴起,则使公众可以通过网络空间无处不在的论坛、社区等“虚拟社团”的聚合力,把个体对政府的要求、建议、批评集中传达给政府,影响政府决策。在云南“躲猫猫”事件中,公众正是通过网上各大论坛、空间、社群等,表达集体诉求,促使官方史无前例地启动了“网民调查”程序。

(3)政府治理功能创新的新平台。网络出现以前,信息传播基本掌握在政府主导的传统媒体手中,公共政策总体上呈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模式。这一方面使公权力习惯于“幕后”操作,容易滋生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公众对公共政策丧失信任、积聚不满。而网络的直达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热点敏感问题的处理等都必须置于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监督之中,政府已经很难把自己当做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善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不可逆转的潮流。在上海“钓鱼执法”事件中,伴随着网络舆论的主动介入,相关部门迅速组成了新的联合调查组,最终还事件以真相,并由区政府出面向当事人和公众公开道歉。[6] 2、负功能对政府行政行为的影响

(1)易于助长公民政治参与非理性化倾向。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极大地降低了个人言论的责任成本,在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个体情绪化的发泄往往大大盖过了理性的判断,以致建立在理性原则基础上的言论表达自由很容易被异化为情绪“宣泄场”。

(2)可能引发公权力权威弱化倾向。由于网络舆论自身的“平民化”气质和弱势心理,在实施监督时往往容易把自己当做正义的捍卫者,想当然地站在自认为弱势的一方,对公权力过度施加影响,进而可能导致公权力权威弱化,影响大多数人的权利维护。

(3)容易导致主流政治文化边缘化倾向。络的出现,打破了地域、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制约,使政治文化传播和交流更加便捷,但同时也“意味着异质文化充分交流和大规模冲突时代的到来”[7]主要建立在由上而下灌输基础上的主流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容易动摇,公众政治价值观的冲突日益加剧,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导致政府处理此类问题需要非

4

常谨慎。[8]

三、政府应正确应对对网络舆情

正因为网络舆情有如此重大的正功能影响,以至于可以帮助政府进行监督检查,帮助政府做出更加正确的科学的决策,然而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他同样也可以使公众舆论引入到负面,进入影响政府的行政行为。所以,要真正让舆论有利于政府行为,必须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建设。

(一)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导向

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对网络媒体以及网络上传播的各种舆情信息进行分析时,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要位置,发挥好其本身所应该具备的引导作用。使网上新闻信息传播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和全国工作大局,服从和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用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地,形成昂扬向上、团结奋进的网上主流舆论。

2、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1)建立公开透明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网络舆论的重要法宝。所以,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提供全面、准确、权威的信息,堵塞小道消息传播的通道,以增强新闻舆论的公信力。新疆“7.5”事件后,用心险恶的分裂分子利用修改过的图片对事实进行歪曲,正是由于媒体及时的公布正确信息,扼制住谣言的散播,争取到了工作的主动权。

(2)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可以借鉴先进省(市)的经验和做法,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各级政府成立网络舆情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会议制度,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信息系统”,使用专职或兼职人员承担起本部门内部的舆情监测任务,不间断地对重点网站的舆情、重点论坛进行日常监测,特别对有关社会公平、腐败问题、民族问题等容易引发公众舆论的信息,保持对事态发展的第一时间知情权。[9]

(3)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引导保障机制。要占领互联网这个新的舆论阵地的制高点,必须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针对网络传播的新特点,网络负责人应该建立引导思想,不能靠单纯的“堵”解决问题;建立网络舆论“权威”的培养和管理制度,完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遇到有较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和重大案件,由专设主管部门新闻发言人第一时间主动配合主流媒体特别进行宣传,积极主动地从正面引导舆论,推行网络实名制,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对网民的约束力不强,容易出现情绪失控、用语失真问题;建立重大舆情事故问责制度。

(二)充分尊重民意,倾听网民意见

网络與论多元化还原了网络媒体的本身特点,似是多元化基础上必须实施行效管理, 这与多元化并不沖突,而应该是互补关系。在WEB 210环境下,技术上的迅速发展使得网民有了更大的权限,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形式的信息发布更少受到政治环境、意识形态、技术手段的限制,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比,在互联网上网民可以更容易发表自己的看法, 尤

5

其是与主流舆论相左的意见。[10]

目前,很多领导人都在网上与网民一起讨论事情,倾听网民的意见,这有利于政府与公民拉近距离,更使得政府所作出的决策贴近民意,同时又可以让民众对政府所作出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真正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政府行政行为的自身规范化建设

我国体制转轨过程的历史特性,既规定了政府行政行为规范化建设的限度,又内在地包含着对政府行政行为规范化的迫切要求。对于网民而言,如果政府行政行为自身的行为示范,网民将会感受到自身的权益也受到了侵犯,所以,政府自身的规范性建设,将会对网络舆情产生重大的影响。

1、加强行政立法,以行政法规支持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规范化建设

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的显著特征。在政府行政行为规范的众多形式中,法律化是最高形式,也是最主要的形式。法律规范是最具强制性、最不受任何个人意志左右的行为规范。因此,用法律的形式对我国目前出现的各种行政行为和关系进行及时规范,是十分重要的。为此,首先要加强行政立法,建立和完善国家行政组织规范。结合改革的实践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客观要求,对有关法律中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订,对政府组织法的内容也要进行调整和修改,使政府组织功能的分化能依法规范。其次,要加快经济行政法规的研究和制订工作。通过制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法规和规章,明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政府、企业及个人的角色、职责、权利和义务,调整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行政行为,使政府的行政行为不断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2、科学设计组织结构,为政府行政行为的规范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行政组织结构是行政权力运行的载体,也是行政行为的组织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 政府行政效率的实现是由组织结构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然而,仅着眼于政府体制、政府机制本身,改革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应在实现整个社会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基础上, 从政府行政行为规范化的角度,重新科学设计政府的组织结构。

3、加强政府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政府行政行为规范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政府职业道德是政府公职人员在行使公共行政权力和从事公务活动中的行为道德准则。它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处于主导的和核心地位。职业道德是通过公职人员的内在价值观念、公众舆论和传统习俗来调节的一种内在约束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我们政府的有些部门和有些公职人员,经不起权力、金钱的考验,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拜金主义和腐败行为,从而导致了由职业道德的失范而带来的不少行政行为的失范,败坏了社会的风气。因此,我们抓政府行政行为的规范化建设,必须从抓政府的职业道德建设开始,从而为整个规范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要教育公职人员确立正确的行政道德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传统行政道德中的精华,明确并遵守政府公职人员的基本行政道德规范,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

4、强化行政监督,保障政府行政行为规范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6

行政监督既是当代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行政管理法制化、高效化的一个重要保证。要完善行政监督的制度,如重大决策的咨询、论证制度,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行政执法统计分析制度,决策实施情况的检查报告制度,廉政制度等。同时,要对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前沿!机构,即最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与执法人员的行政行为, 进行具体的规范和监督。总之,通过强化行政监督,既能为各级政府有效行使职权创造条件, 也有利于保证政府行政行为规范化建设的顺利实施,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11]

2003年SARS时期,政府向公众对SARS情况的详细汇报和建立起的新闻发布制度,有效地平定了谣言,避免了恐慌;2008年汶川地震,政府每天的伤亡人数、救援情况的信息发布和新闻媒体的及时迅速、透明的报道,在抗震救灾中打了一场漂亮仗。可以说网络舆情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网络民意的表达,地方政府应该本着开明、开放、诚恳的态度,建立起一套预警机制,争取舆论的制高点,让各种网络现象、网络意见和网络事物在相互对比、充分竞争中发展,让代表网络社会进步的主流力量茁壮成长,以提高政府部门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贤,薛小荣.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危机与政府治理[J].信息与电脑,2009(11):78. [2]卢山,姚翠友.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及应对策略的研究[J].VIEWPOINT,2011(1):49. [3][10]陈炳水.论政府行政行为的规范化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02(1):33.

[4][5]刘桂莉,熊滨.论转型时期我国政府行政行为的规范化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04(12):100. [6][8]孟财.媒介化社会背景下网络舆论的政治功能解读[J].黑河学刊,2010(6):56-57. [7]苏振芳.网络文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53.

[9]吴义敏.正确引导网络舆情,促进社会和谐发展[J].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11(3):37-40. [11]崔蕴芳,沈浩.网络舆论如何有效引导主流舆论——以“强国论坛”的网络舆论引导为例[J].现代传播,2008(6):142.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