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散文阅读一至八(含训练) 所有答案

散文阅读一至八(含训练) 所有答案

来源:意榕旅游网
散文阅读答案

《木车的激情》

16.“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案】 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

【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解析】根据原文第二段和第三段可以概括出来。

【思路分析】考生首先要找到信息源所在——题目中所说的“木车的激情”在原文所在。然后看看它前后的内容是否能够作为答案;对相关信息进行勾画、圈点、提炼。

《门》

答:1“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2分) “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2分)

2答:“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而玻璃门是透明的,做不到这些。”或“因为玻璃门是透明的,毫无隐秘可言,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 3 (1)“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或“人是有隐秘需求的”。只答出“人有思想感情”的给1分,答出“人需要有独立天地”或“人有隐秘需求”的即可给2分。 (2)人生包含着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3)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再想让它重现是不可能的。 《饮一口汨罗江》

答案:1、忧国忧民者的精神寄托;2、忧国忧民者苦难的象征;3、屈原殉国之处。 《麦 天》

14. 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多了;麦客少了;收麦子用收割机了;收麦子的时间缩短了。表现乡村在向现代化发展(或表现了农村的进步)。

15. 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16. 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17. 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 《彩色的荒漠》 15.【答案】(1)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好象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 (2)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却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16.【答案】(1)相比荒漠和油田建筑的色彩而言,石油工人工装的红色显得更加耀眼夺目(2)工装的红色如花如霞,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美好心灵的赞颂和敬仰(3)工装的红色如共和国旗帜的颜色,寄托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乡村的瓦》

参考答案 “瓦是童年的底片”这是一个暗喻的句子,“瓦”成了生活底片,自然记录了生活。所以,“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灯 火》 15.(4分) (1)

①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②灯下的温暖和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宝贵财富。 (2)

①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怅惘;②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一些美好的东西。

1

《大河家》 [答案]

(1)①大河家虽然偏疏、原始,不为人知,却是连接中国的一个地理枢纽;②在大河家,可以看见甘肃、青海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③大河家更在精神和心灵上沟通了中国。

(2)①我们不能在世俗生活中放任自流;②要深入到大河家这样的底层民间,才能找到中国文化的根以及人生的真谛;③这既是作者的自我鞭策,更是对读者的期待。 《耕作的诗人》

【参考答案】①从其作品内容:诗人一生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都揭示出他对农人的深厚感情和与土地的紧密结合。

②从其人生经历: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最终抛却了自己的庄园,将更遥远更苍茫的土地作为最后的归宿。

③从其创作观:托尔斯泰将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结合起来,在劳作中捕捉、感悟、发现生活的真谛,土地滋养了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了他创造的灵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依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筛选出信息在原文中合理相关句子,再加以提炼。

【解析】本题答案需要通读全文,在充分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围绕“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这一题干要求,归纳出几个角度作答。 《寒冷的高纬度》

答案:亲人,是作者领悟到随意而安的平和与超然;动物,使作者带来异常温暖的感觉;生活与传说,使作品染上了神话色领略神灵之光;梦境,是作者感悟人生道理,从而产生的联想。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本题的答题区间是第3至5段。做题需要分析文章结构,找到每一段中心句和关键句,进行组织。 《烟花三月下扬州》[答案]

①“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着眼点,在结构上收束上文,引起下文,有贯通全文的作用。 ②“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结构上总结第一段,意在和北地风光进行对比。 ③“秋尽江南草未凋”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意在引出下文对扬州三月时节的景色描写。

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结构上照应前文,意在凝聚全文的审美意趣,引出下文。 《时间怎样地行走》

15、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后来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即以人生过程为线,贯穿对时间的不同感悟) 《瓷器的味道》

15、(1)、从陶器到瓷器 (2)、从实用到艺术 (3)、从粗陋到精致 《白居易的美学思想》

答案及简析1.①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②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是由“诗言志”的本质决定的。 2.儒家传统美学思想(观点)

3.①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②认为统治者应允许并鼓励老百姓抒发喜怒哀乐之情,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4.C、D(对照原文可作判断) 《阳光的香味》 17.

①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夜来香 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②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我与地坛》

17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生命是生生不息,是永恒的。

2

《一幅烟雨牛鹭图》

16.眷恋古老的农耕文明,为其终将消失而惆怅。(6分)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16.(6分)

既可守望父母的遗址(祖宗的牌位),又与“文化传统”保持适当的距离。体现出年青一代对属于自己的独立、信心、锐气和生恬的追求。可以远离来自人类的威胁。 17.(6分)

(1)用存疑的方式表达作者明确的观点:不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而是人类的巨大痛苦。

(2)巨大痛苦源于人类不善待鸟类而招致鸟类的拒绝、痛斥和对峙,作者因此既饱受良心的责备,又担心遭受自然的报复。

(3)主张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启示人类应亲近自然,善待生灵。 《阳关古道苍凉美》 17、(6分)

第一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第二问: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时间怎样地行走》

17、作者认为时间并不是无情地抛弃我们,而是我们的情侣,伴随我们走过一生。因此我们应该热爱、珍惜时间,让生命在时间里充满意义。 《耕作的诗人》

⒙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5分)

⑴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的耕作图长久地吸引了作者,他认为托尔斯泰与土地须叟不可分离的关系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⑵揭示文学创作与体验生活的关系,批判当下纤弱、虚假、远离生活的创作风气。 ⑶耕作能给予我们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

⑷高度礼赞了托尔斯泰生命不止、追求不息的创造精神。对他的写作态度和方式表示赞美。 《报 秋》

28、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岳桦》

17.答案:第一问:拟人、比喻 第二问:

①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揭示和提升。 《云南看云》

18运用了对举、铺陈、比拟、夸张等艺术手法。 《敦煌》 20.(6分)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泰山之恩》

20[答案]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21[答案] ①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

《快乐的死亡》

答案:“快乐的死亡”不单是对作家而言,对其他的人也有启迪作用。(2分)启迪我们不要热衷于表面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而要踏踏实实搞好本职工作,做出实际业绩。(3分)(意思答对即可;若与答案不同而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

《西风胡杨》

1.真的是这样的。因为,胡杨的确具备作者所赋予它的人的精神、气节——能在艰苦卓绝环境坚韧生存,能无私为城市和生灵而献身,并完全具有中国人那样的群体行为,团队意识,凝聚力,包容心乃至岳飞、袁崇焕、谭嗣同、伍子胥等无数中国古人凛然气节与悲壮精神。

2.不是这样的。先写胡杨精神、气节;再写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等,这些都突出了胡杨与中华民族文化、胡杨消失和古国文明消失的内在联系 ,而这正好说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保护文化,发展文明的紧密关系,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质就是对文明、文化的保护。这恰好体现了形散神聚的特点,主题集中、突出。 《黄 昏》

答案: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跑题”。本文虽以“黄昏”为题,作者的主旨在于告诉人们,特别是年轻的读者:我们要能够预感未来,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在,在不断的体验生活中追求深刻。因此,文章最后的体验黑夜,是对文章主题的深化。 《独处的充实》

1同意: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追求和深刻的思想,成就了他们之间的伟大友谊;如马克思和燕妮,高尚的灵魂、丰富的思想和美好的感情,成就了他们之间的真挚爱情。

不同看法:那要看对交往者本身的质量怎么理解,那些目不识丁、思想单纯的人,同样可以获得动人的爱情和友谊,他们也有高质量的交往。例子略,此说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分,但不能得满分。层级为E,考点: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C鉴赏表达技巧,有引经据典和对比衬托,但并没有多次运用。E 评价观点态度,判断绝对化了,作者并不反对闲聊和讨论,与别人一起游山玩水,独处和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也并没有构成必要条件关系。答案:C E 《火中取栗的人》

答案:贝多芬在失聪的情况下,勇于同命运抗争,最终成为闻名全球的音乐大师。他的不屈精神已成为人类宝贵的财富。

综合训练——哲理感悟类 《感觉城市》

15.(4分)随着大工业与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含蓄典雅的传统式建筑,被简单、直露的现代式的高楼大厦无情地取代。

16.(6分)①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式建筑;②“以包裹严实为尊为美”的服饰观念和保守的服装;③人们追求的古典情结、永恒的情情愫;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的审美观、价值观。(答对1条得2分,答对3条得满分)

17.(4分)这是因为:二者都能反映出人们的审美观和生活观。作者想通过比较来唤醒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在接受外来事物的同时,要好好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具有优良传统的东西。(每点2分) 18.(8分)第1问:①城市在变化(洋化),城市的变化引起了人们生存状态、 思想观念的变化。②传统的优良的事物正在消逝。(每点2分)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18、(4分)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语言亲切,自然,感人,更容易让人体味到“我”的良苦用心。(“语言亲切,自然,感人”,2分:“更容易让人体味到‘我’的良苦用心”,2分。意思对即可。) 19、(6分)在孩子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时候;在孩子初次与人类最肮脏的品质接触时;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毫无建树(或一切努力都归于失败)之后。(每点2分,共6分。三者是并列关系,如果写成选择关系,只给2分)

20、(4分)让孩子感到切肤疼痛(1分),从而与虚伪、懦弱、残忍、狡诈等最肮脏的品质永远隔绝(2分),让孩子记住并终生遵守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帮助孩子快快长大(1分)。(只答“为了爱孩子”的,不给分) 《河对岸人家》

16.按时间顺序写。表现作者的孤独,对阳光、温暖的向往。

17.遥望小山村是作者那时唯一的自由记忆;小山村中人们的生活是作者排解孤独的良药;小山村使作者在绝望的生活里看到中华民族最本质的善良,相信并寄希望于明天。

4

18.生活贫穷,但宁静、温馨、悠闲、自由;村民善良纯朴,相携相助,古道热肠。 19.面对人性的丑恶与黑暗的处境,应相信人性,相携相助,心怀希望。 20.为下文叙事作铺垫;为遥望山村提供依据;为下文议论作张本。 《渴望苦难》

16. (4分)①荒滩戈壁多,牧草矮小瘦弱。②冬春风季黄尘铺天盖地。③小草裸露,甚至被席卷而去。④若雨水少,便是满目焦土。⑤草场青绿短暂。⑥夏季时有雹灾。⑦冬季雪灾人死畜亡。(答对其中四点即可)

17.(4分)罗素认为对爱情和知识的追求使人对生活充满希望和幸福感,但人性中对人世间苦难的怜悯又使人从美好理想中回到苦痛的现实。(请注意这句话的上一句:“他说,那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寻求,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鼢冷悯。”再理解本句中“天堂”“人间”的含义)

18.(6分)人的一生如果没有苦难,那生命的光彩将会全部剥落,更无幸福可言,因为,苦难给人以清醒,给人以使命感,只有战胜了苦难,人生才会熠熠闪光,幸福才会飘然而至。(能从正反两方面回答出苦难的意义,意思接近、语言通顺流畅即可)

19. (6分)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具体,分析在理,行文做到“叙评析”相结合。例(1):第①段写狂风的肆虐,许多动词用得贴切生动,如“搅”“席卷”“凤(干) ”“(一层一层)铺”等。(要作具体分析);例(2)第⑨段“渴望„„渴望„„渴望„„”排比句式的运用,使语言很有气势,表现了各种苦难接踵而至,人们在苦难中得以磨练,获得幸福。 综合训练——景物类 《故乡的野菜》

15.(1)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泣涕零如雨。 16.(1)答:“风雅”这里指“文雅、雅致”(或“富有文学、文化内涵”)。(2分) (2)答:“繁华”这里指“盛开”。(2分)

17.答: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故乡和我的关系也不像“亲属”般亲密。(2分) ②欲扬先抑,突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

18.答:这样写,意在用北京、东京的“草饼”和故乡的“黄花麦果糕”作比较(或对比),(2分)突出(或反衬)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儿时生活的眷恋之情。(2分)

19.答:介绍荠菜时,重点写采集的乐趣和有关荠菜的风雅习俗(1分);介绍黄花麦果时,重点写它的形态特点和用菜作糕的方法(1分);介绍紫云英时,重点写它的美丽、药用价值和人们采玩菜花的情形(1分)。这样写避免了重复单调,使文章变化多姿,生动活泼。(2分) 《不 见 大 雁》

16.喜悦:无奈(苦恼);悲伤(痛苦)(每个1分)

17.我“怦然”是因为大雁飞过的场面非常壮观;(2分)“肃然”则是因为群雁飞鸣所奏响的充斥天地间“如九天飘散的音乐”而心生敬意。(2分)

18.⑴远离自然,只能从书本上而不是身边感受到自然之美(2分)

⑵喧嚣的环境,枯竭的溪流,树林的消失,甚至猎人的残害等生存困境所带来的种种感受(2分) 19.文章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2分)例如:①三十年前,溪流清澈,水面阔大,树林茂密,群雁齐飞;三十年后,溪流干涸,树林消失,大雁远离。(1分)②“我”惊叹过雁群飞过的壮观场面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佳美景,而儿子只能从书本上知道这些。

20.天空寂寞,是说大雁不再飞过;人寂寞,是说人们虽然建了“落雁公园”,却再也无法看见群雁与落霞齐飞的情景,孩子更只能从书本上认识雁阵。(2分)作者以此昭示我们:人类过度伤害自然,其实是在自残和自毁,我们只有学会珍惜大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2分)用此句结尾,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同时留下了无限思绪,引人深思。(2分) 《愁 乡 石》

16.(1)例如“这个蓝得近乎哀愁的中国海”、“鹅库玛的海水在我背后蓝得叫人崩溃”。 (2)用时间上的遥远间隔来说明心理(感觉)上的巨大距离。

5

17.内容上,强化了作者对故国深切思念的情感,饱含着愿望不能实现的遗憾、怅惘、无奈(3分);形式上,运用反复手法,使文章前后照应,文气连贯(3分)。

18.因为这七块小圆石被来自上海(大陆)的潮水淘洗雕琢,(1分)诉说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剧(耻辱)(1分),寄托着作者的思乡忧愁,所以作者称它们为“愁乡石”(2分)。

19.两组比较:一组是“我”和其他游人,还有一组是“我”(“我们”)和岛上的居民(2分)。不同:其他游人拣拾沙滩上的贝壳,陶醉于岛上的风景,我拣起的是波涛中的小圆石,沉浸在乡愁和历史的伤痛之中(2分);岛上的居民无所知觉地在他人的统治下“幸福”地生活,和他们相比,我们有悠久辉煌的历史使人骄傲,也有近代的衰落和耻辱使人悲哀(2分)。

综合训练——记事类 《回家是一种感觉》

18.(1)回家已成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或心理上的需求、满足,心灵上的慰藉。) (2)对故乡割舍不断的感动(或“看望家乡的亲人”)

19.因我们与故乡之间已经有了那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意思对即可)。

20.分四层:思念家乡——回到家乡——回家又巴望离开家乡——离开后又开始思念家乡;逐层深入,前后呼应。 《炉火》

17、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2分)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2分) 18、感伤(感伤之情)→ 感动(温馨之情)→ 感奋(激昂之情) 答对1层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

19、运用了对比手法、拟人手法、比喻手法。通过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馨之感。文中“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炉火像“明眸”等拟人、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炉火的喜爱之情,表现出炉火对作者的特殊意义。

20、这样写可以丰富“炉火”的意蕴,“火箱”和“篝火”不仅给人带来温暖,还给人以启示与希望、力量和勇气从而深化了主题,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21、不是。文章有怀旧情感,但并非全文主旨。文章主旨是艺术地揭示了“炉火” 带给人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综合训练——记人类 《火中取栗的人》

19.(1)艺术家要珍视艺术生命,要拥有忍受孤独贫穷的品质。(2)梵高所处的两难境地:①为艺术必须承受孤独和贫穷②孤独和贫穷有加剧他精神的苦痛。(6分)

20.梵高不顾一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绘画有一种独有的生命的虔诚。(4分)

21.(1)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2)指自己的作品和痛苦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已经成为自己的痛苦生活的结晶。(4分)

22.贝多芬在失聪的情况下,勇于同命运抗争,最终成为闻名全球的音乐大师,他的不屈精神已成为人类宝贵的财富。(4分)

《纤 夫》

13.(4分)作者从心灵上感知这幅画,它一方面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苦难,这种苍老的近于褐黑的黄色正是这种苦难的色彩;另一方面它又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勇于承担苦难和重负的坚定沉着的精神,这种色彩也正是这种灵魂的色彩。

14.(4分)①作者当过纤夫,深知一个合格纤夫应有怎样的体魄与精神,对纤夫怀有敬意。②《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画出了真实的纤夫,表现了承受苦难与重负的纤夫精神,而当时正是全国人民振兴中华、奋发图强精神昂扬之时,与画的精神相通。

6

15.(4分)①用《纤夫的爱》中“在纤绳上荡悠悠”的虚假的纤夫形象,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真实的纤夫形象形成对比;②用《纤夫的爱》的风行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被遗忘形成对比;③通过两种深刻的对比,说明今天人们精神上的缺陷,呼唤纤夫精神的回归。 16.(4分) 第一个指真正的纤夫,第二个指具有纤夫精神的人。

17.(4分)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使文章形成一个整体。最后一句设问,发人深思,回味悠长,看似脱离中心,实则深化了主题。开头提到长江是为了引出“纤夫精神”,最后含蓄地指出社会需要“纤夫”,需要 “纤夫精神”。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18.“放飞”在文中是个比喻,意思是孩子一旦长大,就应让他“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共写了三次。(2分)(1)儿子考上北京师专,本来可以在家住宿,她却把儿子“推”到学校去住。(2)举家外迁,却不给儿子在北京留下一间可以作为“家”的房子。(3)把替儿子做被套当做“义务劳动”。(3分)

19.(1)吃正经饭走正经路做正经人。(2分) (2)重精神轻物质(1)

(3)独立生活,独立解决困难。(2) 20.(1)尊重孩子的个人爱好。(2分)

(2)把“身体好”放在首位,培养孩子不贪慕虚荣的纯朴天性。(2分)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