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对略读课文的研讨让我受益匪浅,现就几位老师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我对略读课文教学的认识。
一.解读“阅读导语”,整体掌握导航
在每一篇略读课文的前面都有一段导读提示,以前只是让学生自主解决里面的问题就可以了,听了几位老师的课,才知道这些提示语不仅学生要参考,老师也要作为教学参考。根据导读提示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从而达到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 在略读课文的精度点上扎实训练学生
以前认为略读课文只简单了解课文内容,语言、写法等形式一般不予理睬,听了几位老师的课,并非如此,略读课文中也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课就成了“泛读”。如《妈妈的账单》一课,李玲老师抓住了两份账单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对比,感悟妈妈的爱。其他几位老师也是这样,都有自己的切入点进行精讲,从而实现本课的教学的重难点。
三.侧重于阅读知识和方法技巧的指导
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认为:略读课文教学应把握好两点,一是把握好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略读课文应该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
将精读课文学习所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二是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决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点,一课一得就可以,至于抓哪一点,要抓住课文前的“导读”。该“精”的精,该“略”的略,我们的几位老师这一点做的都很好。比如赵金华老师执教《父亲的菜园》时,都在概括课文内容上用不同的方法指导,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赵云梅老师在执教《金钱的魔力》时,让学生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老板的,学生都能说出是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来写的,这就是学生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现在应用到了略读课文中,其他的几位老师在执教中也有这种体现。
四.在课堂中适度拓展
叶圣陶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既然略读是为了推广应用,。略读课文的教学就应该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课前、课中、课后拓展阅读。这几位执教老师在巩固延伸这块有的是以补充教材出现的,有的是以推荐书目形式出现的,不论是何种形式出现,最终都是为了激活孩子后续阅读的积极性。
总之,几位老师的略读课让我们在略读教学上有了目标,有了航向。以后,我们将继续探索争取在略读课方面有更大的突破。
在过去的略读课文教学中,有时我也会把略读课文教学等同于精读课文教学,词句品析、朗读感悟……,总是怕学生读不通、弄不懂,所以往往把一课时的教学时间变成两课时、三课时,不但拖延了教学进度,而且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有时
有把精力过多放在对文本的研读上,而忽略了向文本之外的拓展
延伸,所以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量得不到提升。 经过这次学习,我觉得略读课文,并不是可以忽略的,首先要准确把握略读课文在整个单元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立足单元主题,找准阅读的重点、难点以及写作特点。所以第二点就需要教师仔细钻研教材,不要以为略读课文就可以粗略的备,粗教却要精备,只有教师找准了切入点,找准了需要精的“点”,才能引导学生粗中有细,略中有精的感悟文本。第三由于略读课文需要向外拓展延伸的内容有很多,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课下精心搜集整理与文本有关的书籍、文章、资料,为学生搭起一座走向课外
阅读的桥梁。
而略读课文又是不能等同于精读课文的,要把握略读课文解读的“度”,要让学生在粗读浏览中找准重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迅速捕捉与全文关系密切的信息——字、句、段。但又不能像精读课文那样逐字逐句剖析,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应用学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重要的不是文章的内容,而是要引导学生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入手,更多关
注语言特色、写作技巧等,从而着力丰富语文素养。 其实略读课文不一定都是粗糙的,不精致的,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略读课文也有其精巧之处,还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仔细研究,从而改进我们的略读课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