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部分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S-32 Ca-40 Cu-64 Zn-65 Ag-108 五、选择题(共20分)
21-34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21. 元素符号正确的是
A. mg
B. SI
22.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A. 二氧化碳
B. 氧气
23. 属于纯净物的是
A. 矿泉水
B. 石灰水
24. 关于硫酸铜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俗称:胆矾
C. 式量:160
25.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
A. 干冰
B. 生石灰
26. 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的是
A. 氢气
B. 红磷
27.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是
A. 汞
B. 氧气
28. 分类正确的是 A. 水、铁是单质
C. 酒精、食盐是有机物
29. 使水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A. 蒸馏
B. 吸附
30. 能鉴别稀硫酸和稀盐酸的试剂是 A. 石蕊试液
B. 硝酸银溶液
C. H
D. 2O
C. 水蒸气
D. 氮气
C. 蒸馏水
D. 汽水
B. 类别:盐 D. 用途:检验水
C. 大理石
D. 纯碱
C. 铁丝
D. 硫
C. 氧化铜
D. 金刚石
B. CO、CH4是可燃性气体 D. SO2、CO2是空气污染物
C. 过滤
D. 沉淀
C. 硝酸钡溶液
D. 碳酸钠溶液
第 1 页 / 共 6 页
31. 有关置换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有金属单质生成 C. 反应都在常温下进行
B. 有化合物生成
D. 反应物的化合价都会改变
32. 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
A.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B. 探究Fe、Cu、Ag的活动性 C. 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是否放热 D.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33. 将一定质量的Zn加入到Mg(NO3)2、Cu(NO3)2、AgNO3三种物质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为无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滤渣是Ag、Cu
C. 反应前后金属固体的质量可能不变
B. 滤液中最多含有三种溶质
D. 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
34. 向盛有铜和氧化铜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反应过程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M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CuCl2 B. N点时,剩余固体是铜 C. P点时,溶液的pH<7 D. 混合物中铜的质量为(a-b)g 35-37题每题有1-2个正确选项。
35. 叙述正确的是
A.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 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都是单质 C. 碱的溶液呈碱性,所以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D. 同素异形体含有相同的元素,所以含相同元素的物质是同素异形体
36. 下列物质间的转化,通过一步化学反应不能实现的是
A. C→CO→CO2
B. Mg→MgO→MgCl2 D. NaOH→NaNO3→NaCl
C. CuO→Cu(OH)2→CuCl2
第 2 页 / 共 6 页
37. 某固体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钙、氧化铜、氧化铁、木炭粉中的几种,取该固体粉末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各步均完全反应)。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固体X可能是混合物
C. 气体M和气体Y都是二氧化碳
B. 溶液Z中只含一种溶质
D. 原固体粉末中没有氧化铜,可能有碳酸钙
六、简答题(共30分)
38. 二氧化碳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①化石燃料是指煤、___________、天然气;化石燃料燃烧产生过多的CO2,会导致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 ①利用太阳能转化CO2的工艺如右图所示。 I 反应1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 II 此工艺的最终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
①科学家利用新型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CH4O),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I 上述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填编号)。 II 反应中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____。
III 将8.8g二氧化碳完全转化,可生成甲醇__________mol,约含_______________个甲醇分子。
39. 下表是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①) 0 20 31.6 40 63.9 60 110 80 169 100 246 溶解度(g/100g水) 13.3 ①20①,KNO3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___。
①60①时,KNO3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
第 3 页 / 共 6 页
①将XgKNO3固体投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搅拌、加热,测不同温度下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如图所示。
I a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只需列比例式)。 II 溶液一定处于饱和状态的点是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III b点时的溶液质量比a点时多________g。 IV 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
40. 为探究氢气的化学性质,进行如下实验(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①装置A中对多孔塑料板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装置D处硬质玻璃管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能证明氢气具有还原性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能否省略装置E,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在不改变装置的条件下,用最简单的方法验证氢气具有可燃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实验结束,关闭弹簧夹同时熄灭酒精灯,装置F中可能发生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写其中一条化学方程式)。
41. 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NaCl,为测定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一】
①“操作”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
①加入“过量”CaCl2溶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判断白色沉淀Y是纯净物的方法:取最后一次洗涤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所用的试剂及实验现象)。
①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精确到0.1%)。
第 4 页 / 共 6 页
【方案二】
①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为了减少实验误差,理论上装置C中NaOH溶液必须过量。设计实验证明装置C中NaOH溶液可能存在的两种情况。
实验目的 证明NaOH溶液过量 滴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装置D中反应后的固体于烧杯中, 证明NaOH溶液的量不足 滴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方案 取装置C中反应后的溶液于烧杯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 第 5 页 / 共 6 页
参考答案
五、选择题 21 C 31 B 22 D 32 D 23 C 33 C 24 A 34 D 25 A 35 B 26 D 36 CD 27 B 37 AD 28 B 29 A 30 C 六、简答题 38.①石油;温室效应 ①分解反应;C、O2
①甲、丁;1:3;0.2;1.204×1023 39.①31.6g/100g水 ①11:10
①31.6/131.6;a、b;32.3g; 63.9 ①实验中,在F装置的右侧支管口点燃尾气,气体能燃烧,说明氢气具有可燃性 ①CaO+H2O===Ca(OH)2(合理即可) 41.①过量 ①使Na2CO3完全反应 ①滴入硝酸银溶液,无白色沉淀生成 ①88.3% ①Na2CO3+H2SO4===Na2SO4+H2O+CO2↑ ①过量的CaCl2溶液及酚酞试液(合理即可);产生白色沉淀,溶液变红色(与所加试剂的现象一致);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第 6 页 / 共 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