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该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在一定空间中,由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是 ( )
A.个体 B. 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答案:B
2. 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复合体的是 ( )
A.个体 B. 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答案:C
3. 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 ( )
A.岩石圈的上层 B. 全部水圈 C.大气圈的上层 D. 大气圈的下层 答案:C
4. 生态学研究的三类主要尺度不包括 ( )
A.空间尺度 B. 时间尺度 C.个体尺度 D. 组织尺度 答案:C
5. 光是电磁波,其主要波长范围在 ( )。
A. 15-400 nm B. 15-1000 nm C. 150-4000 nm D. 150-40000 nm 答案:C
6. 对生物起着直接影响的邻近环境称为 ( )。
A:地区环境 B:生物圈 C:大环境 D:小环境 答案:D
7. 食物、天敌和流行病属于 ( )。
A:人为因子 B:生物因子 C:气候因子 D:稳定因子 答案:B
8. 下列哪一生态因子可归入生物因子 ( )。
A:人为因子 B:海拔因子 C:地形因子 D:气候因子 答案:A
9. 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对生态因子及其强度有不同的需求,这是指生态因子的
( )。
A:综合性作用 B:主导因子作用 C:阶段性作用 D:不可替代性作用 答案:C
10. 下列属于构件生物的是 ( )
A.牛 B. 蛔虫 C. 珊瑚虫 D. 青蛙 答案:C
11. 最小因子法则是由哪一位科学家提出的 ( )。
A:Tansley B:Liebig C:Haeckel D:Shelford 答案:B
12. 生物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适应性称为 ( )
A.气候驯化 B. 调节 C. 驯化 D. 适应 答案:C
13.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所诱发的生物生理补偿变化通常需要较长时间,这种补偿变化称为
( )。
A:实验驯化 B:气候驯化 C:人工驯化 D:休眠 答案:B
14. 在光谱中,380-760nm波长范围的光属于 ( )。
A:紫外光 B:红外光 C:可见光 D:蓝光 答案:C
15. 昆虫的休眠和滞育主要与下列哪一生态因子有关( )。
A:温度 B:食物 C:湿度 D:光 答案:D
16. 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 )。
A:黄化现象 B:白化现象 C:辐射效应 D:代谢效应 答案:A
17. 属于绿色植物生理无效辐射的光质是 ( )。
A:红光 B:紫光 C:绿光 D:兰紫光 答案:C
18. 属于生理有效辐射的光质是 ( )。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 答案:A
19. 在太阳辐射中,主要引起光学效应,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的光是( )。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 答案:B
20. 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这个规
律称为 ( )。 A:Allen规律 B:Bergman规律 C:Logistic增长 D:Tilman模型 答案:B
21. 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个规律称
为 ( )。 A:Allen规律 B:Bergman规律 C:Logistic增长 D:Tilman模型 答案:A
22. 动物在低温环境中降低身体终端的温度,这种适应是 ( )。
A:生理适应 B:行为适应 C:形态适应 D:对高温的适应 答案:A
23. 有效积温法则T=C+KV中,V的含义是 ( )。
A:总积温 B:有效积温 C:发育速率 D:发育起点温度 答案:C
24. 生物体的含水量一般在 ( )。
A:90%以上 B:50-70% C:60-80% D:80以上 答案C
25. 植物每生产1 g干物质约需水量为( )。
A:349g B:200-300 g C:300-600 g D:600-800 g 答案C
26. 体液浓度随环境渗透浓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是( )。
A:变渗动物 B:高渗动物 C:低渗动物 D:恒渗动物 答案:A
27. 海洋生活的低渗动物具有发达的排泄器官,其功能是( )。
A:排出水分 B:获取水分 C:排出溶质 D:获取溶质 答案:C
28. 从赤道到两极,光照强度随纬度的增加而( )。
A:减弱 B:增强 C:不变 D:略增强 答案:A
29. 适合在强光照环境中生活的植物称为( )。
A:湿生植物 B:中生植物 C:阳生植物 D:阴生植物 答案:C
30. 下列往往是动物适应不良环境条件的第一性手段的是( )。
A:行为适应 B:生理适应 C:滞育 D:休眠 答案:A
31. 白天,空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 )。
A:增加 B:降低 C:不变 D:先增加后 答案:B
32. 决定生物的分布范围的因子是 ( )。
A:限制因子 B:生态幅较窄的因子 C:生态幅较宽的因子 D:主导因子 答案:B
33. 下列是水生生物最重要的限制因素的是( )。
A:水温 B:光照 C:溶氧 D:盐度 答案:C
34. 陆生动物排出含氮废物有不同的方式,以减少水分的丧失,鸟类排出的含氮废物是
( )。
A:尿素 B:尿酸 C:尿素和尿酸 D:氨 答案:B
35. 下列哪一个因素与出生率无关 ( )
A.性成熟的速度;B.种群死亡率;C.单位时间的繁殖次数;D.繁殖期长短。 答案:B
36. 下列哪一个因素与死亡率无关 ( )
A. 种群密度;B.个体发育期;C.环境优劣; D.自然反应时间。 答案:D
37. 迁出会引起种群的变化的是 ( )
A. 种群数量减少 B.种内竞争加剧 C.种间竞争加剧 D. 种群数量增加 答案:A
38. 迁入会引起种群的变化是 ( )
A. 种群数量减少 B.种内竞争降低 C.种间竞争降低 D. 种群数量增加 答案:D
39. 生命表中ex表示 ( )
A. 死亡率 B. 特定年龄存活率 C.生命期望 D.死亡数 答案:C
40. 生命表中dx表示 ( )
A. 死亡率 B. 特定年龄存活率 C.生命期望 D.死亡数 答案:D
41. 生命表中qx表示 ( )
A. 死亡率 B. 特定年龄存活率 C. 生命期望 D.死亡数 答案:A
42. 生命表中lx表示 ( )
A. 死亡率 B. 特定年龄存活率 C. 生命期望 D.死亡数 答案:B
43. 人类的存活曲线一般是 ( )
A. 凸型 B. 对角线型 C. 凹型 D. 凹或凸型 答案:A
44. 卵生鱼类的存活曲线一般是 ( )
A. 凸型 B. 对角线型 C. 凹型 D. 凹或凸型 答案:C
45. 多数鸟类的存活曲线是 ( )
A. 凸型 B. 对角线型 C. 凹型 D. 凹或凸型 答案:B
46. 根据生物个体生活期死亡率的高低,年龄存活曲线一般可以分为几种形式( ) A. 2 B. 3 C. 4 D. 5 答案:B
47. 种群世代增长率(λ)又称为 ( )
A. 无限增长率 B.瞬时增长率 C.内禀增长率 D. 周限增长率 答案:D
48. 哪一个不是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 ) A. dN/dt=rN((K-N)/K) B. Nt=K/(1+eα-rt) C. dN/dt=rN((K-N)/N) D. Nt= K/(1+e-r(t-α/r))
答案:C
49. 雪兔及其捕食者猞猁种群的年变动规律为 ( )
A.9-10年周期 B. 3-4年周期 C. 2年周期 D. 不规则波动 答案:A
50. 下列动物的种群数量不能长期维持在某一水平的是 ( )
A.大型有蹄类 B. 食肉类 C. 大型鲨鱼类 D. 蝗虫 答案:D
51. 在自然界最常见的种群分布类型是 ( )
A.随机分布 B.均匀分布 C. 成群分布 D.规则分布 答案:C
52. 蚂蚁在自然界的分布型是 ( )
A.随机分布 B.均匀分布 C. 成群分布 D.带状分布 答案:C
5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种群自动调节机制的是 ( )
A.食物调节 B.遗传调节 C. 内分泌调节 D.动物的领域性 答案:A
54. 下列种群特征哪一个属于种间关系 ( )
A. 密度效应 B. 等级制 C. 利他行为 D. 捕食作用 答案:D
55. 下列种群特征哪一个属于种内关系 ( )
A. 种间竞争 B. 通讯 C. 寄生 D. 共生 答案:B
56. 哪一位生态学家首先提出了生态位(Niche)的概念 ( )
A. Grinell B. Elton C. Hutchinson D. Odum 答案:A
57. 下列哪一个不属于自然选择类型 ( )
A. 稳定选择 B. 定向选择 C. 筛选选择 D. 分裂选择 答案:C
58. 雄孔雀美丽的尾巴形成的原因在于( )
A. 攻击 B. 竞争 C. 适应环境 D. 性选择 答案:D
59.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 )
A. 原始合作 B. 竞争 C. 中性作用 D. 偏利作用 答案:D
60.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二者都必然有利,这种关系属于( )
A. 寄生 B. 互利共生 C. 中性作用 D. 偏利作用 答案:B
61. 白蚁消化道内的鞭毛虫与白蚁的关系是( )
A. 拟寄生 B. 互利共生 C. 寄生 D. 偏利共生 答案:B
62. 下列生物之间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
A. 人与饲养的家畜 B. 蜜蜂与其采访的植物 C. 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 D. 豆科植物与固氮菌 答案:C
63. 下列哪一特征是生物群落的特征 ( )
A 年龄结构 B 社群结构 C 性别比例 D 营养结构 答案:D
64. 下列哪一特征不是生物群落的特征 ( )
A 年龄结构 B动态特征 C种类组成 D 边界特征 答案:A
65. 划分群落成员型的依据是( )
A 生物的种类 B 生物的高度 C 生物的作用 D 生物的功能 答案:C
66. 不属于群落成员型的是( )
A 优势种 B 建群种 C 特有种 D 亚优种 答案:C
67. 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 )
A 光照强度减弱 B 空气湿度增加 C 土壤湿度增加 D 气温增加 答案:D
68. 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 )
A 常绿阔叶林 B 苔原 C 荒漠 D 落叶阔叶林 答案:A
69. 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 )
A 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 B 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 C 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 D 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 答案:B
70. 在植物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由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叫 ( )
A 共生 B 演替 C 生态平衡 D 波动 答案:B
71. 顶极-格局假说主要观点是 ( )
A 一个气候区内,只能有一种顶极群落
B一个气候区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呈不连续变化 C 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各顶级群落呈连续变化 D 顶极群落是一个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 答案:C
72. 我国东部和南部为森林分布区,向西北依次出现了草原区和荒漠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
哪一个生态因子所致 ( )
A 光 B 风 C 水 D 土壤 答案:C
73. 对植物群落分布影响最大的一组生态因子是 ( )
A 光和热 B 光和水 C 水和热 D 水和土壤 答案:C
74. 从裸岩开始的演替属于( )
A 次生演替 B 快速演替 C 旱生演替 D 外因性演替 答案:C
75. 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 A 原生演替 B 次生演替 C 水生演替 D 旱生演替 答案:B
76. 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 )
A 演替速度越来越快 B 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C 演替越来越慢 D 演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 答案:B
77. 内蒙古分布着大面积的草原,其原因是 ( )
A 温度较低 B 水热条件差 C 土壤沙漠化 D 水分较少 答案:D
78. 群落的优势种的确定,与下列哪个概念关系最密切 ( )
A 重要值 B 多度 C 显著度 D 生活型 答案:A
79. 随着纬度的增加,下列变化哪一个是正确的 ( )
A 物种多样性增加 B 群落结构简单化 C 种间关系趋于稳定 D 优势种不明显 答案:B
80. 由沿海向内陆延伸,生态系统生物量逐渐降低的原因是 ( )
A 光照逐渐减弱 B 温度逐渐降低 C 降水逐渐减少 D 土壤逐渐贫瘠 答案:C
81. 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科之一是 ( )
A 冬青科 B 松科 C 大戟科 D 壳斗科 答案:D
82. 植物群落可以净化空气,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
A 监测有毒物质 B 富集有毒物质 C 分泌抗生素 D 降解有毒物质 答案:A
83. 下列哪一条不是温带阔叶林的特征 ( )
A 四季分明 B 分层明显 C 灌木层不发达 D 有的动物冬季休眠 答案:C
84. 群落在不同的年份,一些数量特征发生变化叫 ( )
A 竞争 B 分化 C 发展 D 波动 答案:D
85. 生物量较大的生物群落是 ( )
A 热带雨林 B 亚热带常绿林 C 北方针叶林 D 肥沃的农田 答案:A
86. 生物量较小的生物群落是 ( )
A 草原 B 草甸 C 干旱农田 D 荒漠 答案:D
87. 水生生物群落与陆地生物群落相比 ( ) A 光环境优越 B 氧气供应充分 C 生物量低 D 种类复杂 答案:C
88. 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势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 A 群丛 B 群组 C 群系 D 亚群系 答案:A
89. 建群种一致的群落叫 ( )
A 群丛 B 群组 C 群系 D 单优森林 答案:C
90. 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 ( ) A 群丛 B 群组 C 群系 D 单优森林 答案:C
91. 中国植物群落主要分类单位不包括 ( ) A 群丛 B 群组 C 群系 D植被型 答案:B
92. 中国植被主要分类单位包括 ( )
A 群丛 B 层片 C建群种 D生活型 答案:A
93. 中国植物群落分类高级单位是()
A 群丛组 B 群系组 C 群系 D植被型 答案:D
94. 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级单位是()
A 群丛 B 群系组 C 群系 D植被型 答案:C
) ( 95. 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基本单位是()
A 群丛 B 群系组 C 群系 D植被型 答案:A
96. 关于层片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层片是按植物的高度划分的
B 层片和层含义基本相同
C 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热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D 群落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层片 答案:C
97. 顶级群落是指 ( )
A 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 B 在时间上的变化是静止的群落 C 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变的群落 D 种类不再发生迁移的群落 答案:A
9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群落成员型 ( )
A 伴生种 B 优势种 C 指示种 D 偶见种 答案:C
99. 表述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的指标是 ( )
A 盖度 B 密度 C 频度 D 重要值 答案:B
100.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是 ( ) A 盖度 B 密度 C 频度 D 重要值 答案:D
101.反映植物大小、多少和分布状况的指标是 ( ) A 盖度 B 密度 C 频度 D 重要值 答案:A
102.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的指标是 ( ) A 盖度 B 密度 C 频度 D 重要值 答案:C
103.层的分化主要集中在 ( )
A 高度 B 生活型 C 附生位置 D 藤本长短 答案:B
104.陆地群落的分层与哪种因素有关 ( ) A 光 B 温 C 水 D 气 答案:A
105.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主要是因为什么调节()
A、反馈 B、内调节 C、外调节 D、负反馈 答案:D
106.下列哪一种方法能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
A、减少生物种类 B、增强能量输入
C、减少能量输出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答案:D
107.在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除去生产者,分解者的变化曲线是 ( )
A、 N B、 N
t t
C、 N D、N
t t N为分解者数量 t为时间 答案:B
108. 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6级其主要原因是 ( )
A、贮存的能量逐级减少 B、生物量逐级减少 C、热量逐级丢失 D、生物体变少了 答案:A
109.进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大约有多少可以传递给下一营养级 ( )
A、1% B、10% C、30% D、50% 答案:B
110.)在某一能量金字塔中,构成金字塔基层的生物可能是 ( )
A、一种细菌 B、一种真菌
C、酵母菌 D、草食性动物
1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通常,小型动物的生长效率低于大型动物 B、通常,幼年动物的生长效率低于老年动物 C、通常,肉食动物的同化效率低于植食动物
D、从利用效率大小可以看出一个营养级对下一个营养级的相对压力 答案:D
112. 哪种生态锥体不可能出现倒置的情形 ( )
A、能量锥体 B、生物量锥体 C、数量锥体 D、年龄锥体 答案:A
113.下列哪种不属于生态锥体 ( )
A、能量锥体 B、生物量锥体 C、数量锥体 D、年龄锥体 答案:D
114.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 )
A、生态系统的主要基本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C、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营养级 D、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保持生态平衡 答案:C
115.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
A、维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保持生态平衡
C、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 D、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
答案:A
1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
B、生态系统由自养生物、异养生物、兼养生物组成
C、生态系统由植物、食植动物、食肉动物、食腐动物组成 D、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组成 答案:D
117.下列生物中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的是()
A、蜗牛 B、细菌 C、藻类 D、蚯吲 答案:C
118.下列生物类群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类群是()
A、种子植物 B、厥类植物 C、蓝绿藻 D、真菌 答案:D
119.下列生物类群中,属于生态系统消费者的类群是()
A、高等植物 B、哺乳动物 C、蓝绿藻 D、大型真菌 答案:B
120.下列生物类群中,选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
A、树木 B、鸟类 C、昆虫 D、蚯蚓
12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
①生活在人大肠内的细菌 ②某一池塘中的全部鱼类
③肺炎患者肺部的肺炎双球菌 ④一根枯木及枯木上的所有生物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②① D、③①④ 答案:D
122.在青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占生态系统总能量比例最多
和最少的消费者依次是 ( )
A、猫头鹰和食草虫 B、青草和猫头鹰 C、食草虫和猫头鹰 D、食草虫和青草 答案:C
123.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 )
A、照射到该系统的全部太阳能 B、照射到该系统植物体上的全部太阳能 C、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D、生产者传递给消费者的全部能量 答案:C
124.在生态系统中,已知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个体平均重量分
别为M1、M2,则下列4项中正确的是 ( )
A、N1M1>N2M2 B、N1M1=N2M2
C、N1M1<N2M2 D、以上情况均可能 答案:A
125.没有造成食物链缩短的为 ( )
A、围湖造田 B、开垦草原 C、稻田养鱼 D、砍伐森林
126.用飞机反复大面积喷洒DDT,其最可能的结果是 ( )
A、消灭了该地区的害虫 B、抗DDT的变异类型害虫比例增大 C、消灭了该地区的杂草 D、使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提高 答案:B
127.在下列实例中,不属于初级生产量的是 ( )
A、蘑菇的生产量 B、苔藓的生产量 C、蕨类的生产量 D、海带的生产量 答案:A
128. 在下列实例中,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生态危机的是 ( )
A、酸雨 B、温室效应
C、臭氧减少 D、汞等有毒物质的积累 答案:D
129. 一个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标志是 ( )
A、分解者大量减少 B、生产者大量减少
C、动物大量减少 D、食物网简化 答案:B
130. 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生物多样性 B、生物量
C、初级生产力 D、次级生产力 答案:C
131. 没有开花植物的生态系统是 ( )
A、荒漠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答案:D
132. 一个山坡上的一片毛白杨生态系统是一个 ( )
A、空间概念 B、功能实体 C、形态现象 D、物种集合 答案:B
133. 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组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 )
A、分解者、腐生生物 B、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C、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 D、生产者、异养生物 答案:A
134. 利用各营养级所固定的总能量值的多少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叫 ( )
A、生物量金字塔 B、数量金字塔 C、能量金字塔 D、不属任何一种 答案:C
135. 下列哪种属于营养级之间的生态效率 ( )
A、同化效率 B、林德曼效率 C、生长效率 D、都不属于 答案:B
136. 生长效率最高的一类生物是 ( )
A、植物 B、小型动物 C、大型动物 D、哺乳动物 答案:A
137. 某生态系统中含有鹿、蛇、猫头鹰、草、兔、鼠等生物,能使猫头鹰增多的因子是
( )
A、蛇多、鹿多、草少 B、鹿少、蛇多、鼠少 C、兔少、草少、鼠少 D、蛇少、草多、鹿少
答案:D
138. 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内,要使其中的动物能长时间存活,必须提供
( )
A、太阳能 B、足够的有机物 C、氧气 D、水分 答案:A
139. 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寒带 答案:B
140. 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寒带 答案:C
141. 雨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寒带 答案:A
142. 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
A、热带 B、温带 C、寒温带 D、寒带 答案:C
143. 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
A、大陆架 B、开阔大洋 C、河流与湖泊 D、珊瑚礁 答案:D
144. 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
A、沼泽与湿地 B、开阔大洋 C、荒漠 D、冻原 答案:A
145. 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
A、温带农田 B、温带草原 C、荒漠 D、冻原
146. 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
A、热带雨林 B、橡胶园 C、北方针叶林 D、冻原 答案:B
147. 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
A、海洋 B、撂荒地 C、被污染的湖泊 D、养鱼池 答案:D
148. 下列生态系统中,不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
A、农田 B、果园 C、被污染的湖泊 D、养鱼池 答案:C
149. 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下列大气中哪种物质的浓度增加( )
A. 二氧化碳 B.甲烷 C.氟氧化合物 D.二氧化硫 答案:A
150. 温室效应的最直接后果是( )
A. 气温升高 B.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 C.海平面上升 D.生态系统原有平衡破坏 答案:A
151. 下面哪种环境问题不属于有毒物质污染 ( )
A.工业三废 B.农药 C.放射性物质 D.植被破坏 答案:D
152. 科学家预测,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 ( ) A.0.1—1.5℃ B.1.5—4.5℃ C.4.5—6℃ D.6 —7.5℃ 153. 臭氧层的存在是由于下面哪种物质促使形成的 ( )
A. 可见光 B.红外线 C.紫外线 D.氟里昂 答案:C
154. 臭氧层破坏属于 ( )
A.地区环境问题 B. 全球性环境问题
C. 某个国家的环境问题 D. 某个大陆的环境问题 答案:B
155. 下面哪类物质对臭氧层无破坏作用 ( )
A.氯氟烷烃 B.氟里昂 C.四氯化碳 D.二氧化碳
答案:D
156. 酸雨的形成时由于哪些物质在强光照射下进行光化学氧化作用,并和水汽结合而形成
的 ( )
A.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B.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 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氮 D.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 答案:B
157. 酸雨直接伤害植物,能引起农作物明显减产的二氧化硫浓度是 ( )
A.1% B.2% C.3% D.4% 答案:A
158. 下面哪种资源属于可枯竭的自然资源 ( )
A.太阳能 B.风能 C.潮汐能 D.粘土 答案:D
159. 下面资源属于可再生性资源()
A.煤炭资源 B.核能资源 C.森林资源 D.天然气资源 答案:C
160. 下面资源属于非枯竭性自然资源的是()
A.太阳能资源 B.土地资源 C.淡水资源 D.天然气资源 答案:A
161. 下面哪种资源属于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 )
A.化石燃料 B.生物资源 C.金属矿物 D.非金属矿物 答案:B
162. 下面哪种资源属于非枯竭的自然资源 ( )
A.金属矿物 B.非金属矿物 C.全球性水资源 D.土地资源
答案:C
163. 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 ( )
A.黄土高原 B.青藏高原 C.长江流域 D.珠江地区
答案:A
164. 酸雨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是下面哪些物质通过水体或土壤进入体内逐步积累造成的
( )
A.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 B.汞和镉 C.二氧化硫和汞 D.二氧化硫和镉
答案:B
165. 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
A.以动物为研究主体 B. 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C. 以植物为研究主体 D.
以种群为研究主体
答案:B
166. 下列属于环境污染的问题是( )
A.森林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 B.草原破坏导致的沙漠化
C.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 D.大量使用化肥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 答案:D
167. 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占地球总水量的比例约为( )
A.3% B. 0.5% C. 20% D. 万分之一 答案:B
168. 下面资源属于可再生性资源( )
A.煤炭资源 B.核能资源 C.森林资源 D.天然气资源 答案:C
169. 防治害虫时,应该做到()
A.彻底消灭害虫种群 B.保护天敌 C.保护食物链的完整性 D.保护害虫种群 答案:C
二、填空题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填错、不填均无分。
1. 生态学是研究 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答案:有机体
2. 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 组成的复合体。
答案:同种个体
3. 生态学中一般认为有三类尺度,即除了空间和时间尺度外,还有 。
答案:组织尺度
4.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 和理论的三大类。
答案:实验的
5. 根据生物因子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可将其分为 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答案:密度制约因子
6. 光是电磁波,其主要波长范围在 。 答案:150-4000 nm
7. 根据动物繁殖与日照长短的关系,可将动物分成长日照动物和 。
答案:短日照动物
8. 发育阈温度又称为 。 答案:生物学零度
9. 地球上光照强度在赤道地区最大,随纬度增加而逐渐 。
答案:减弱
10. 哺乳动物排出含氮废物的主要形式是 。
答案:尿素
11. Hanski将生态学上的“空间”划分了3个空间尺度,即 、集合种群尺度和
地理尺度。 答案:局域尺度
12. 生物个体的表型是 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案:其基因型
13. 生物种群的存活曲线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对角线型和凹型存活曲线。
答案:凸型
14. 种群的分布格局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均匀分布和成群分布。
答案:随机分布
15. 地理物种形成说认为,物种的形成过程包括地理隔离、独立进化、 。
答案: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
16. 在生物在进化过程中, -对策者向着小型化、高出生率、高扩散能力方向发展。
答案:r
17. 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是资源的 和分布。
答案:质量
18. 植物的密度效应有两个特殊规律: 和-3/2自疏法则。
答案: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19. 植物群落的三级基本分类单位是 、群系、群丛 。
答案:植被型
20. 请把下图空缺部分填完整 太阳能 绿色植物 肉食性动物 顶级肉食性动物 答案:植食性动物
21.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 。 答案:太阳能
22. 食物链一般可分为 、碎屑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三种类型。 答案:捕食食物链
23. 环境问题大致可分为 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两大类。
答案:环境污染
24. 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以 为主,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
答案:环境污染
25.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烟雾事
件、 、有毒物质的污染。 答案:酸雨
26. 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 浓度的增加。
答案:二氧化碳
27.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途径主要是改进能源结构、 。
答案:提高能源效率
28. 地球上空的臭氧层能阻止 到达地球表面。
答案:紫外线
29. 酸雨是大气中的 和一氧化氮在强光照射下,进行光化学氧化作用,并和水汽结
合而形成的。 答案:二氧化硫
30. 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 。
答案:森林植被的破坏
31. 治理沙漠化最有效的措施是发展植被、 。
答案:改善生态环境
32. 引起地面沉降的人为因素主要是 。
答案:超采地下水
三、名词解释
1. 生态因子
答案: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2. 生境
答案: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 3. 限制因子
答案: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4.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答案: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个理论也适用于其他生物种类和生态因子。 5. 耐受性定律 答案: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竭或不能生存。 6. 小环境
答案: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小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小气候。 7. 生态幅 答案: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8. 黄化现象
答案:光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9. 异温动物
答案:产生冬眠的内温动物又称异温动物,在冬眠中降低体温。 10. 发育阈温度
答案:温度直接影响了外温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发育的速率,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或者称为生物学零度。 11. 生物学零度 答案:温度直接影响了外温动物和植物的发育和生长速率,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或者称为生物学零度。 12. 种群
答案: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3. 性比
答案: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的比例。 14. 年龄锥体年龄结构
答案: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置而成的图,横柱从下至上的位置表示从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各年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的百分比。 15. 生命表
答案:描述种群死亡过程的表格。 16. 集合种群
答案:指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 17. 局域种群
答案:指的是同一个种的,并且以很高的概率相互作用的个体的集合,而不是生境斑块的集合。
18. 特定年龄出生率
答案:特定年龄组内每个雌体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后代数量。 19. 生态死亡率
答案: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 20. 世代时间
答案:指种群中子代从母体出生到子代再产子的平均时间。 21. 生态入侵
答案: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 22. 哈代-温伯格定律(Hardy-Weinberg law)
是指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它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这种状态称为种群的遗传平衡状态。 23. 生物种
答案:是由一些具有一定的形态和遗传相似性的种群构成的,属于一个种的种群之间,以及同种所有的个体成员之间的形态与遗传的相似性大于它们与其他物种成员的相似性。 24. 遗传漂变
答案: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更明显。 25. 适应辐射
答案: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起源,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成许多类型,适应于各种生活方式的现象。 26. 适合度
答案:以基因型个体的平均生殖力乘以存活率算出,W=ml。 27. 生活史:
答案:指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生活史的关键组分包括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
28. 生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
答案: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 ,如生殖对策、取食对策、迁移对策等。 29. 种内关系
答案: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的相互关系。 30. 种间关系
答案:同一生境中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 31. 领域行为
答案:动物保卫领域的方式很多,如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其领域范围;或威胁、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 32. 社会等级
答案: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33. 阿利氏规律(Allee’s law):
答案:种群密度过密或过疏都会对种群产生抑制性影响,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 34. 婚配制度
答案:是指种群内婚配的种种类型,包括配偶的数目、配偶持续时间,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
35. 他感作用
答案:也称作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可间接的影响。 36. 竞争排斥原理
答案: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37. 捕食
答案:一种生物摄取其他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前者称为捕食者,后者称为猎物或被食者。 38. 协同进化
答案: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39. 寄生
答案:是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 40. 偏利共生
答案:两个不同物种的个体间发生一种对一方有利的关系。 41. 互利共生
答案:不同种两个体间一种互惠关系,可增加双方的适合度。 42. 生物群落
答案: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43. 优势种
答案: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种叫优势种。 44. 建群种
答案:优势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45. 物种多样性
答案: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46. 多度
答案:是对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多用于植物群落的野外调查中。 47. 盖度
答案:是指植物的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 48. 层片
答案: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 49. 群落交错区
答案: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50. 边缘效应
答案: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51. 生活型
答案:是指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 52. 生物群落演替 答案:是指在某一地段上的生物群落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自然演变现象。
53. 演替顶极
答案:指每一个演替系列都是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不同的演替阶段,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 54. 优势顶极
答案:在一个顶极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中,分布最广泛且通常位于格局中心的顶级群落,叫做优势顶极。 55. 生态系统
答案: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56. 生产者 57. 消费者
答案:是针对生产者而言,即它们不能从无机物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因此属于异养生物。它们以活的生物为食。
58. 分解者
答案:是异养生物,其作用是把动植物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的简单的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它们以死的生物为食。
59. 食物链
答案: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60. 营养级
答案: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61. 林德曼效率
答案:指n+1营养级所获取的能量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
62. 生态平衡
答案: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四、简答题
1.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答案:(每点1分)
1) 综合作用 2) 主导因子作用 3) 阶段性作用
4) 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5)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2.简述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答案: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个理论也适用于其他生物种类和生态因子。 3.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答案:(1)有效积温法则 (3分)
外温动物和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称生理时间,physiological time),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称总积温(sum of heat)或有效积温(sum of
effective temperature),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这个规律的描述就是有效积温法则:
K=N(T-C)
K:生长完成某阶段的发育所需要的总热量,用“日度”表示 N:发育历期,完成某阶段的发育所需要的天数 T:发育期间的环境平均温度 C:该生物的发育阈温度
(2)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2分)
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上有较广泛的应用,可作为农业规划、引种、作物布局、预测农时及防治病虫害的重要依据。
4. 说明海洋低渗动物面临的主要矛盾及渗透压调节机制
答案:首先说明海洋低渗动物与水环境的关系
(1)主要矛盾:排出过量的溶质,获得充足的水分(2分) (2)调节机制 (3分) 获得水的方式: 食物
饮海水:主要方式 代谢水
排出溶质的方式
发达的排泄器官:鳃、直肠腺 5.简述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
答案:
(1) 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视觉器官 (3分) 夜行性动物眼大,有的啮齿类的
眼球突出于眼眶外;猫头鹰,懒猴,飞鼠。
终生营地下生活的兽类,眼睛一般退化;鼹鼠,鼢鼠
深海鱼或者具有发达的视觉器官,或者是本身具有发光器官。 (2) 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行为 (2分) 昼行性动物,多数鸟类,多数灵长类,松鼠等 夜行性动物,家鼠,刺猬,壁虎,夜猴等 动物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是由光照强度决定的
6.简述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 答案:
(1) 植物叶子的日运动反映了光强度和光方向的日变化。(1分) (2) 温带树叶脱落是对光强度的年周期变化的反映。(2分)
(3) 光强度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不同种植物光合能力不同。(2分) C4植物(如玉米、高粱)光合作用速率随光强度而增加,能够利用低浓度的CO2,水的利用效率也较高;C3植物(如小麦)光合作用速率也随光强度而增加,但曲线变平。
7.说明淡水动物面临的主要矛盾及渗透压调节机制
答案:
首先说明淡水动物与水环境的关系
(1)主要矛盾:排出过多的水,获得溶质(2分) (2)调节机制 (3分) 获得溶质 食物
鳃或上皮组织主动从环境中摄取 排出过多的水 排泄器官排稀尿
8.简述陆生动物的失水途径与保水机制
(1)失水途径 (2分) 皮肤蒸发 呼吸 排泄失水
(2)得水途径和保水机制 (3分) 得水途径:食物、饮水、代谢水 保水机制:
昆虫几丁质的外骨骼和蜡质层,气门瓣控制开闭 爬行动物的角质磷和皮下脂肪
鸟类长的呼吸道、肾的重吸收、皮肤腺退化等 兽类鼻腔冷凝水、重吸收
9.简述动物的光周期现象
答案:
繁殖的光周期现象:长日照动物,短日照动物 (2分) 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 (1分) 换毛与换羽的光周期现象 (1分) 动物迁徙的光周期现象 (1分)
10.简述内温动物对高海拔低氧的适应
答案:
对低氧环境的适应策略,体现在一方面要解决氧的摄入和运输能力,另一方面要提高组织和细胞对氧的充分利用能力。
1) 加大呼吸深度 (1分) 2) 增加肺泡气体弥散能力 (1分) 3) 增加组织的肌红蛋白的数量 (1分) 4) 增加红细胞的数量及血红蛋白的浓度 (2分) 11.简述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
答案:①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1分)
②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是变动的。(2分) 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它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2分)
12.简述种群的群体特征 答案:1)种群密度(1分)
2)初级种群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2分)
3) 次级种群特征:性比,年龄结构,种群增长率. (2分) 13.简述标记重捕法及其缺陷
答案:用于不断移动位置直接记数很困难的动物。在调查样地上,随机捕获一部分个体M进行标记后释放,经一定期限后重捕n个个体,其中标记的个体数为m 。(2分)
原理: N : M = n : m 样地上个体总数N=M(n/m)
缺陷:①捕获过的动物较难或更易捕获;②标记动物不均匀分布;③标记方法不当,标记动物死亡率高。(3分)
14.试说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种群生态学基础
答案:种群的实际增长率称为自然增长率,用r来表示。自然增长率可由出生率b和死亡率d相减来计算出。r可按下式计算: r = ln R0/T。 式中R0为种群世代净增殖率,即同生群末每一存活个体所生产的后代总数;T表示世代时间(generation time),它是指种群中子代从母体出生到子代再产子的平均时间。(2分)
从r = ln R0/T式来看,r随R0增大而变大,随T增大而变小。据此式,控制人口、计划生育有两条途径:1)降低R0值,即使世代净增殖率降低,这就要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2)增大T值,可以通过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晚婚来达到。(3分) 15.简述种群年龄锥体的类型及其代表的意义 答案:种群年龄锥体一般有三种类型:
1)典型金字塔型锥体,代表增长型种群(2分) 2)钟型锥体,代表稳定型种群(2分) 3)壶型锥体,代表下降型种群(1分) 16.种群存活曲线的类型有哪几种?
答案:1)曲线凸型,表幼体存活率高,而老年个体死亡率高。(2分) 2)曲线呈对角线型,表示在整个生活期中,有一个较稳定的死亡率。(2分) 3)曲线凹型,表示幼体死亡率很高(1分) 17.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的区别是什么?
动态生命表:记录同一时间出生的种群存活(死亡)过程的生命表。个体经历了相同的环境条件。适于寿命较短的种群。又称同生群(cohort)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水平生命表。(2分)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某一种群进行年龄结构的调查所编制的生命表。各年龄的个体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适于稳定的种群和寿命较长的动物。特定时间生命表,垂直生命表。(3分)
18. 简述种群调节的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答案:
强调外因,认为种群数量变动主要是外部因素的作用 (1分)
(1) 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 代表:以色列的博登海默Bodenheimer。认为天气条件通过影响昆虫的发育和存活来决定种群密度。(2分)
(2) 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 代表:澳大利亚生物学家Nicholson是生物学派的代表。 主张捕食、寄生和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2分) 19.试述种群调节的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
答案:
强调种内成员的异质性。认为种群自身的密度变化影响本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生长、成熟、迁移等种群参数,种群调节是各物种所具有的适应性特征。(1分)
(1) 行为调节 温-爱德华(Wyune-Edwards)学说,动物能通过等级制、领域性等社群行为,调节种群自身密度。(1分)
(2) 内分泌调节 克里斯琴(Christian)学说,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内个体间的紧张(社群压力)显著增加,影响了动物的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导致个体抗病力下降,死亡率上升,繁殖能力下降。(啮齿类 ) (1分)
(3)遗传调节 奇蒂(Chitty)学说,种群具有遗传多型,在高密度时适于高密度的种群,进攻性强、繁殖力低,外迁倾向高,种群数量下降;在低密度时适于低密度的种群,进攻性弱、繁殖力高,外迁倾向弱,种群数量上升。(蝗虫)(2分) 20.简述哈代-温伯格定律(Hardy-Weinberg law)
是指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它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这种状态称为种群的遗传平衡状态。
21.简述地理物种形成学说 (物种的形成过程一般分为哪几步)
物种形成过程大致分为3个步骤:
1. 地理隔离: 通常由于地理屏障将两种群隔离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使种群间基因流受阻。(2分)
2. 独立进化:两个彼此隔离的种群适应于各自的特定环境而分别独立进化。(1分) 3. 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两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机制,即使两种群内个体有机会再次相遇,彼此间也不再发生基因流,因而形成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2分) 22.简述物种形成的方式。
答案:物种形成的方式可分为3类
1) 异域性物种形成,与原来种由于地理隔离而进化成新种。(2分) 2) 邻域性物种形成,发生在分布区相邻,仅有部分地理隔离的种群。(2分) 3) 同域性物种形成,发生在分化种群没有地理隔离的情况下。(1分)
23.简述植物以及岛屿的物种分化特点。
答案:植物:1)易于通过自发形成多倍体产生新种。(1分) 2)比动物易于产生杂种后代,杂交能育性高。(1分)
3) 有些杂种如三倍体杂种虽然不能进行有性繁殖,但可通过营养体繁殖
而广泛分布。(1分)
岛屿:由于和大陆隔离,往往易于形成适应于当地的特有种。(2分) 24.简述“两面下注”理论
答案:如果成体死亡率与幼体死亡率相比相对稳定,可预期成体会“保卫其赌注”,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生产后代(也就是多次生殖),而如果幼体死亡率低于成体,则其分配给繁殖的能量就应该很高,后代一次全部产出(单次生殖)。 25.简述机遇、平衡和周期性生活史对策。
答案:Winemiller & Rose(1992)对鱼类生活史对策的研究表明,生物在繁殖力、幼体成活率和性成熟年龄之间存在权衡,在这三维空间中,鱼类的生态对策被划分为三种:
①机遇对策:繁殖力低(繁殖的能量分配高)、幼体成活率低和性成熟早。(2分) ②平衡对策:繁殖力低、幼体成活率高和性成熟晚,如胎生或卵胎生鲨鱼。(2分) ③周期性对策:繁殖力高、幼体成活率低和性成熟晚,如鲟等。(1分) 26. 动物的婚配制度有哪几种类型?
多雌多雄制(混交制):如鱼类。性比多不稳定,对后代照顾少。(1分)
一雌一雄制(单配制):如晚成鸟。性比稳定,亲体照顾较多。(2分) 一雄多雌制(多配制):如鸡、马、盘羊等。性比不稳定,较强壮的雄性拥有交配权,其基因易被保留,繁殖力强。(1分) 一雌多雄制(多配制):如螳螂、大鸨、鱼安鱼康等,少见。性比不稳定。(1分) 27. 简述种群内分布型的类型及形成原因。
答案:
随机分布: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相等。如面粉中的黄粉虫。这种分布模式很少,多出现在资源分布均匀、丰富的情况下。(1分)
均匀分布:个体之间保持相近的距离。形成原因主要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如森林植物竞争阳光(树冠)和土壤中营养物(根际)。繁殖期鸟类的鸟巢也常常均匀分布。(2分)
成群分布:个体的分布呈密集的斑块。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呈此分布。其形成原因有:1)资源分布不均匀,2)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3)动物的集群行为。(2分) 28. 简述种内关系的类型。
答案:
竞争、密度效应、自相残杀(2分) 性别关系、领域性和社会等级、(2分)
集群生活、动物的婚配制度、他感作用、利他行为等。(1分) 29. 简述表型的自然选择模型
答案:
稳定选择:环境条件对靠近种群数量特征分布中间的个体有利,“淘汰”两侧的极端个体,选择属于稳定型的。如出生体重。(2分)
定向选择:当选择对一侧的“极端”个体有利时,种群的平均值向这一侧移动。这可能是基因型变化最快的一类。大部分人工选择。(2分) 分裂选择:当选择对两侧的“极端”个体有利时,“中间”个体被淘汰,使种群分成两部分。(1分)
30. 简述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
答案:竞争、偏害作用(他感作用)(1分) 寄生(1分 捕食(1分) 食草作用(1分)
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1分)。 31.简述集群的生态意义:
答案:(每点1分)
①改善小气候条件。如越冬等。 ②有利于共同取食。如狼等。 ③共同防御天敌。如斑马等。 ④有利于动物繁殖和抚育幼体。 ⑤有利于迁移或迁徙。
32.什么是他感作用,有何生态学意义?
答案:他感作用也称作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可间接的影响。(2分)
生态学意义:1)对农林业生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如农业的歇地现象。(1分)
2)他感作用对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有重要影响,是造成种类成分
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1分)
3)是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1分)
33. 简述群落的基本特征
答案:1 具备一定的种类组成;(1分) 2 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1分) 3 形成群落环境; 4 具有一定的结构;(1分) 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6有一定的分布范围;(1分) 7 群落的边界特征;
8 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1分)
34. 简述植物群落研究中,常用的群落成员型 答案:1)优势种和建群种(2分) 2)亚优势种(1分) 3)伴生种(1分)
4)偶见种或罕见种(1分) 35.简述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答案:1)生物因素(竞争和捕食)(2分) 2)干扰(2分)
3)空间异质性(1分)
36.试述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答案:
1)随纬度增高而逐渐降低(2分)
2)随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2分)
3)在海洋或淡水水体,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1分)
37.试述控制群落演替的几种因素。 答案:各点1分
1 环境不断变化
2植物繁殖体散布
3 植物之间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
4 在群落的种类组成中,新的植物分类单位不断发生 5 人类活动的影响 38.群落演替的顶极—格局假说
答案:
顶极—格局假说: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群落,如气候顶极、土壤顶极,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因而形成连续的顶极类型,构成一个顶极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在这个格局中,分布最广泛且通常位于格局中心的顶极群落,被称为优势顶极。 39.简述群落演替的单元顶极学说
答案:
单元顶极论认为:在同一气候区内,无论演替初期的条件如何,植被总是趋向于减轻极端情况而朝向顶极方向发展,从而使得生境适合于更多的生物生长。演替可以从各种地境上开始,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间的差异会逐渐缩小,逐渐趋向一致。因而,水生型和旱生型的生境,最终都趋向于中生型的生境,并均会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气候顶极。
40.简述群落演替的多元顶极学说
答案:
多元顶极论: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看作顶极群落。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除了气候顶极之外,还可有土壤顶极、地形顶极、火烧顶极、动物顶极;同时还可存在一些复合型的顶极。 41.说明水生和旱生演替系列的过程 答案:水生演替系列(淡水湖):
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3分)
旱生演替系列:
地衣植物群落阶段——苔藓植物群落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木群落阶段(2分)
42.在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三级主要分类单位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1.群丛(基本单位):1)层片结构相同;2)各层片优势种相同(2分) 2.群系:(中级单位):建群种相同(1分) 3. 植被型(高级单位):1)建群种的生活型相同;2)水热条件一致(2分) 43.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答案:生态系统包括4种主要组成成分:
1.非生物环境(无机物质、有机化合物和气候等)(2分) 2.生产者:绿色植物等(1分) 3. 消费者:多数动物(1分)
4. 分解者:微生物和少数动物(1分) 44.简述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答案:(各点1分)
1)收获量测定法 2)氧气测定法 3)二氧化碳测定法 4)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 5)叶绿素测定法
45.为什么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6个?
答:由于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是有限的,而这些能量在能流过程中有巨大的损失(约90%)。较高的营养级(5-6级之后)的生物就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以维持自身存在。所以营养级的数目一般不超过6个。
46.为什么细菌和真菌具有较强的分解能力? 答:分解效率高是由于其具有两种适应:
(1)生长型:群体生长:表面扩散快收,有利于侵入微小孔隙。
丝状生长:能穿透和入侵有机物质深部,破坏弱键,营养传递快。(2分) (2)营养方式:细菌和真菌分泌细胞外酶,使底物分解为简单的分子状态,然后吸收,是一种节能方式,与动物不同,动物是先摄食,再吸收,消耗能量大。(2分)
另外,真菌具分解纤维素、木质素的酶,可分解植物性死有机质,细菌在极端的环境中(如缺氧时)可活动,两者结合,分解效果尤佳。(1分) 47.影响分解过程特点和速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动物、细菌和真菌)(2分) 2)分解资源的质量(2分) 3) 分解时的理化环境(1分) 48.简述水的全球循环
答案:海洋是水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使水蒸发并进入大气(2分),风推动大气中水蒸气的移动和分布,并以降水形式落到海洋和大陆(2分)。大陆上的水可能暂时地贮存于土壤、湖泊、河流和冰川中,或者通过蒸发、蒸腾进入大气,或以液态经过河流和地下水最后返回海洋(1分)。
49.简述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三大类型及其关系
答案:1)水循环:水是生态系统中生命必需元素得以不断动的介质,没有水循环就没有生物地化循环。(1分)
2)气体型循环:大气和海洋是主要的贮存库,有气体形式的分子参与 循环过程,如氧、二氧化碳、氮等循环。(2分)
3) 沉积型循环:主要通过岩石风化和沉积物分解成为生态系统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如磷、钙、钠、镁等。(1分)
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都受太阳能所驱动,并都依托于水循环。(1分) 50.全球碳循环包括的主要过程 答案:
碳循环包括的主要过程是:
1)生物的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2分) 2)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2分) 3)碳酸盐的沉淀作用。(1分) 51.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各点1分)
(1)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3)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4)生态系统个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超过6个。
(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其早期阶段和晚期阶段具有不同的特性。
52.在农田系统中,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合理密植、中耕除草、施肥、喷农药等农事活动生态学原理和上述各项措施的具体意义。
答: 生态学原理:保证适当的叶面积指数,使总光合与总呼吸的比值达最大,促进根部呼吸,最大量供给营养,减少或排除竞争,截断食物链,使光合产物最大量的按人们的意志聚集。(3分)
具体意义:充分利用太阳能,减少呼吸消耗,最大量合成有机物质,通过排除杂草对营养物质的竞争和营养供给,及消灭植食性动物,使光合产物最大量聚集在农作物上。(2分)
53.简述陆地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 答案:(各点1分) 1)热带雨林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3)夏绿阔叶林 4)北方针叶林
5)草原、荒漠、冰原
54.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 答案:
1)整体性和可调控性(2分) 2)稳定、高效与持久性(2分) 3)地域性(1分)
五、论述题
1.试述生物对光照周期的适应
答案:
光照有日周期和年周期的变化,日照长短对生物起了信号作用,导致生物出现日节律性的与年周期性的适应性变化。
(1)生物的昼夜节律 (4分)
具有昼夜节律的生命现象很多。如动物的活动行为、体温变化、能量代谢以及内分泌激素的变化;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积累与消耗等均表现出昼夜节律性的变化。
(2)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1)植物的光周期现象: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 (4分) 2)动物的光周期现象:繁殖的光周期现象,长日照动物,短日照动物;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换毛与换羽的光周期现象;动物迁徙的光周期现象。 (4分)
2.试述生物对极端低温的适应
答案:
(1)植物形态适应:芽和叶片受到油脂类物质保护、表面有蜡粉和密毛、植株矮小,常呈垫状或莲花状。 (2分)
(2)植物生理适应:减少细胞中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降低冰点、增加抗寒能力。 (2分)
(3)内温动物的形态适应: (3分)
贝格曼规律: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个体比低纬度同类个体大。例如东北虎的颅骨长331-345 mm, 而华南虎的仅283-318 mm 长。
阿伦规律: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个体身体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在冬季增加了羽、毛的密度、提高了羽、毛的质量,增加了皮下脂肪的厚度。
(4)内温动物的生理适应: (3分) A 增加产热:颤抖性产热与非颤抖性产热
B 逆流热交换机制:肢体中动静脉血管的几何排列,增加了逆流热交换。 C 局部异温性:肢体末端温度比核心温度低,减少了体表热 散失。
D 热中性区:热中性区宽,下临界点温度低、下临界点温度以下曲线斜率小(增加产热)。
E 适应性低体温,冬眠
(5) 动物的行为适应: 迁徙、集群、穴居 (2分)
3.试述生物对极端高温的适应
(1)植物的形态适应:生有密绒毛和鳞片;体色呈白色、银白色,叶片发光;有些植物叶片垂直主轴排列,使叶缘向光,;在高温条件下叶片对折;有的植物树干和根茎生有厚的木栓层,具绝热和保护作用。(2分)
(2)植物的生理适应: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这有利于减慢代谢率,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能力;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过热。(3分)
(3)动物的形态适应: (3分)
皮毛在高温下起隔热作用;夏季毛色变浅,具光泽,有利于反射阳光;多数哺乳动物的精巢持久的或季节性的下降到腹腔外,比体核温低几度。
有蹄动物的颈动脉在脑下部形成复杂的小动脉网,包围在从较冷的鼻区过来的静脉血管外,通过逆流热交换而降温,使脑血液温度比总动脉血低3℃
(4)动物的生理适应: 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较大幅度的波动。(2分) (5)行为适应: 穴居;昼伏夜出;夏眠或夏季滞育。(2分) 4.试述水生动物如何适应于高盐度和低盐度的环境
1、海洋低渗动物面临的主要矛盾及渗透压调节机制 (6分) 首先说明海洋低渗动物与水环境的关系
(1)主要矛盾:排出过量的溶质,获得充足的水分 (2)调节机制
获得水的方式: 食物
饮海水:主要方式 代谢水
排出溶质的方式
发达的排泄器官:鳃、直肠腺
2、淡水动物面临的主要矛盾及渗透压调节机制 (6分) 首先说明淡水动物与水环境的关系
(1)主要矛盾:排出过多的水,获得溶质 (2)调节机制 获得溶质 食物
鳃或上皮组织主动从环境中摄取 排出过多的水 排泄器官排稀尿 5.试述种群调节理论。
答案:
1) 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6分)
强调外因,认为种群数量变动主要是外部因素的作用
(1) 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 代表:以色列的博登海默Bodenheimer。认为天气条件通过影响昆虫的发育和存活来决定种群密度。
(2) 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 代表:澳大利亚生物学家Nicholson是生物学派的代表。 主张捕食、寄生和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
2) 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6分)
强调种内成员的异质性。认为种群自身的密度变化影响本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生长、成熟、迁移等种群参数,种群调节是各物种所具有的适应性特征。
(1) 行为调节 温-爱德华(Wyune-Edwards)学说,动物能通过等级制、领域性等社群行为,调节种群自身密度。
(2) 内分泌调节 克里斯琴(Christian)学说,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内个体间的紧张(社群压力)显著增加,影响了动物的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导致个体抗病力下降,死亡率上升,繁殖能力下降。(啮齿类 )
(3)遗传调节 奇蒂(Chitty)学说,种群具有遗传多型,在高密度时适于高密度的种群,进攻性强、繁殖力低,外迁倾向高,种群数量下降;在低密度时适于低密度的种群,进攻性弱、繁殖力高,外迁倾向弱,种群数量上升。(蝗虫) 6. 试述r-选择者和K-选择者的特征。 答案:(存活、种群大小、选择倾向和寿命各2分,其它各为1分) 项目(特征) r-选择(对策)者 气候 死亡 存活 种群大小 种内、种间竞争 选择倾向 寿命 最终结果 多变,难以预测、不确定 常是灾难性的、无规律、非密度制约 存活曲线C型,幼体存活率低 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通常低于环境容纳量K值。 多变,通常不紧张 发育快;增长力高;提早生育;体型小;单次生殖 短,通常小于1年 高繁殖力 K-选择(对策)者 稳定、可预测、较确定 比较有规律、受密度制约 存活曲线A、B型,幼体存活率高 时间上稳定,密度临近环境容纳量K值。 经常保持紧张 发育缓慢;竞争力高;延迟生育;体型大;多次生殖 长,通常大于1年 高存活力 7.试述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答案:
捕食对开成生物群落结构的作用,视捕食者是泛化种还是特化种而异。(2分)
泛化捕食者兔把有竞争力的植物种吃掉,可以使竞争力弱的种生存,所以多样性提高。但食草压力过高时,植物种数又随之降低,因为兔不得不吃适口性低的植物。因此,植物多样性与泛化捕食者捕食强度的关系呈单峰曲线。 另一方面,即使是完全泛化的捕食者,像割草机一样,对不同种植物也有不同影响,这决定于被食植物本身恢复的能力。(5分)
具选择性的捕食者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与泛化捕食者不同。如果被选择的喜食种属于优势种,则捕食能提高多样性。如果捕食者喜食的是竞争上占劣势的种类,则结果相反,捕食降低了多样性。特化的捕食者与群落的其他部分在食物联系上是存在一定程度的隔离的。与选择性的捕食者的作用相似,如果捕食的种属于劣势种类,则捕食降低了多样性;如果捕食优势种,则捕食能提高多样性,但捕食能力很强时,多样性下降。
特化种很易控制被食物种,因此它们是进行生物防治、可供选择的理想对象。当其被食者成为群落中的优势种时,引进这种特化捕食者能获得非常有效的生物防治效果。(5分) 8.试述群落演替的顶级学说
答案:
演替的顶极学说(climax theory)是英美学派提出的。目前,有关演替顶极理论主要有
3种:单元顶极论、多元顶极论和顶极—格局假说。
单元顶极论认为:在同一气候区内,无论演替初期的条件如何,植被总是趋向于减轻极端情况而朝向顶极方向发展,从而使得生境适合于更多的生物生长。演替可以从各种地境上开始,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间的差异会逐渐缩小,逐渐趋向一致。因而,水生型和旱生型的生境,最终都趋向于中生型的生境,并均会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气候顶极。(4分)
多元顶极论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看作顶极群落。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除了气候顶极之外,还可有土壤顶极、地形顶极、火烧顶极、动物顶极;同时还可存在一些复合型的顶极。(4分)
顶极—格局假说: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群落,如气候顶极、土壤顶极,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因而形成连续的顶极类型,构成一个顶极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在这个格局中,分布最广泛且通常位于格局中心的顶极群落,被称为优势顶极。(4分)
9.试述全球碳循环包括的主要过程及其研究意义 答案:
碳循环包括的主要过程是:
1)生物的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3分) 2)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3分) 3)碳酸盐的沉淀作用。(2分) 研究意义: 1)碳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最重要元素,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成了系统能量流动的核心问题。(2分)
2)人类活动通过化石燃料的大规模使用,从而造成对于碳循环的重大影响,可能是当代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