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毛泽东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现在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计划经济模式尚未确立 C.土地革命任务业已完成
B.公私合营已经全面展开 D.工业化已具备初步基础
解析:选A 中国计划经济模式建立是在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故A项正确。
2.(2018·苏北四市一模)1953年2月,中共中央指出:“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材料表明把农民“组织起来”主要是为了( )
A.满足工业化的需要 C.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B.克服分散经营困难 D.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解析:选A “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表明“组织起来”是为了满足工业化的需要,故A项正确。
3.下图为建国初期某地发行的一张股票。作为史料,该股票可以直接用于研究( )
A.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B.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D.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股票上的“农村合作社”“发展农业机械化”等字眼,可得知此股票可直接用于研究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故A项正确。
1
4.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这是对我国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 B.这表明人民对于经济落后的现状极为不满 C.这一论断得到了认可并长期执行 D.这一论断不利于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为了解决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故A项正确;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并提出解决办法,没有涉及人民的表现态度,无法推断出人民对于经济落后的现状极为不满,排除B项;中共八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得到了广泛认同,但未能长期贯彻执行,排除C项;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的主要矛盾,并提出了解决方法,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D项。
5.(2018·无锡期中检测)经济学家顾准认为新中国在某次大饥荒之后,由于“贯彻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措施……1963年各地蔬菜供应大增,1964年肉蛋鱼供应大增,油菜籽和蔗糖成倍增产。”这里“正确的政策措施”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 B.“农业合作化”的政策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选C 材料体现的是“大跃进”后中国进入三年经济困难后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后的结果,“八字”方针的提出,推动了60年代初国家经济的恢复,故C项正确。
6.(2018·盐城调研)1978年,我国在农副产品收购、生产资料销售收入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政府定价的比重分别占到92%、100%和97%。到1990年,国家定价占30%,国家指导价占25%,市场调节价占45%。这种变化表明( )
A.价格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确立 C.计划指导不再成为经济生活主导 D.传统经济体制发生一定改变
解析:选D 从1978年到1990年,政府定价比重明显下降,表明传统经济体制发生一定改变,故D项正确。
7.1984年10月,中国国家计委(计划经济委员会)指出:“企业可以……根据原材料、
2
能源的可能和市场需要自行安排生产和销售,努力完成国家计划。”这项规定的出台表明
( )
A.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国家给企业以一定的自主权利 D.计划经济体制仍然充满活力
解析:选C “企业可以……自行安排生产和销售,努力完成国家计划”,这说明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企业生产自主权,故C项正确;1984年,计划仍然在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标志是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1984年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趋于僵化。
8.(2018·苏州一模)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消费水平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解析:选B 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符合题干表格时间,故A项错误;表格反映农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高于城市,结合时间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故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是1984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通过对比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不能得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故D项错误。
9.下面是1970~2012年中国价格指数总体运行趋势示意图。图中圈出的两个高峰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
农村 城镇 17.6% 8.0% 8.9% 4.5% 3
A.借鉴国外成熟经验 C.对外开放逐步深入
B.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 D.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图表可以看出两个高峰期分别是1980年和90年代中期,1980年我国刚刚实行对外开放,因此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市场经济并未发挥主体作用,故B项错误;1980年我国的对外开放刚刚起步,因此逐步深入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1980年我国改变原来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到90年代中期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故D项正确。
10.下图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共中央某份文件的内容片段。据此判断,该文件针对的是( )
A.农村经营方式变革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首批经济特区创建 D.对外开放体系完善
解析:选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国有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可以适当利用外资,
4
扩大外资权限,扩大地方自主权,故C项正确。
11.1993年我国加大了价格改革力度,放开了大部分钢材及部分统配煤炭的出厂价格;放开了统配水泥的出厂价格;继续放开了粮食购销价格。这些价格调整措施( )
A.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B.促进了市场机制的形成发展 C.推动了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建立 D.实现了商品资源的市场配置
解析:选B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材料中“放开了……的价格”的价格改革就是由市场进行调节,故B项正确。
12.(2018·南通三模)如图为1980年10月16日,我国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当时我国( )
A.单一所有制结构已发生变化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 D.公有制经济逐步失去主体地位
解析:选A 题干中“1980年10月16日”,此时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单一的公有制结构被打破,故A项正确。
13.“走向世界丛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版,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反响极大。该丛书的出版( )
①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 ②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局面 ③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
5
④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 A.①② C.①③
B.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故①正确;近代中国闭关锁国是被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的,故②错误;近代学者文人了解世界的历程对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是有借鉴意义的,故③正确;新中国从成立开始就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推动了外交新局面的到来,故④错误。故C项符合题意。
14.(2018·苏锡常镇四市二模)199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33 4万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4%。这主要得益于( )
A.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 B.当时中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落实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
解析:选D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15.(2018·南通一模)下列某城市人口变化示意材料紧扣研究性学习主题。据此推断,该研究主题应是( )
A.经济特区发展迅速 B.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C.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解析:选A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从图中可知,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并超过本地人口,表明经济特区发展迅速,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5分)
16.(2018·如东检测)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政策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国家的财政经济工作不再统一起来,势必加剧市场无政府状态,国家就不可能灵活地调动国家所掌握的现金和物资,不能保证对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人民政府于1950年3月颁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社会主义商业在商品零售额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长,而私营商业则逐年下降。1955年冬,由于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割断了资本主义同农村的经济联系,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
6
造的高潮,到1956年底私营工商业全部变为公私合营企业。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90年代初)》
材料二 中国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还是发展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制度。而这套制度又由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作用,又在不付出相应成本的同时,兼具了西方制度的优点。当然任何制度都需要时时演变,相对而言,以实用理性为传统的中国相对于更擅长抽象思辨的西方来讲,更有光明的未来。
——摘自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体制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5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制度”的表现。分析“实用理性为传统的中国更有光明的未来”的含义。(5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5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从由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到转变为计划经济体制方面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新中国成立,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1955年冬,由于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割断了资本主义同农村的经济联系,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到1956年底私营工商业全部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可概括为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还可从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方面考虑。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国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还是发展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方面进行思考作答。第(3)问,关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党的正确领导、基于国情、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等方面进行思考作答。
答案:(1)变化:由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转变为计划经济体制。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和建设国民经济(稳定市场)的需要;苏联模式的影响;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2)表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民主法制的健全完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科技教育体制的调整。
含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辉煌成就。 (3)认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立足国情,顺应潮流,及时改革与调整;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7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