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2年7月 第4期(总第98期)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dong Youth Administrative Cadres College Jul,2002 No.4 Set.No.98 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历史问题 李 燕 曹峰旗2 (1.浙江工业大学,杭州310012;2.浙江大学,杭州310014) 摘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我们党先进性的根本之所在,亦是党的事业不断成 功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产物,其80年的历史是在为中国解 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奋斗的历史,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 上始终要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联系在一起。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 义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一个历史的结论。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历史;生产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13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05(2002)04—0009—02 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 展要求的论断,其提出既是着眼于中国的现实和未来发展, 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80年历史的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不 但是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产物,而且在它的理论和实践上 始终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联系在一起。重温历史,有助 于我们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深刻认识中 国共产党的历史先进性。 党的第一代领导关于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与理论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 实践活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最活跃 的、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 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 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上层建筑和整个社会 的变革和发展。正是生产力在人类社会中的这一决定性作 用,规定了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共产党人的一切活动,首先 必须基于和顺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通过革命或改革的手段 解脱旧的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发展的羁绊,推动和促进生产 一、力的发展。 近代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与17世纪便开始“现代化”进程 的欧美各国相距甚远,落后的旧制度和腐败的旧政治,极大 地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鸦片战争后,国家主 权的丧失,经济命脉被人控制,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与帝国 主义的殖民统治扼杀了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机遇。因此,民族 的独立和摆脱旧的生产关系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主要问题。 从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运动到戊戌维新,再到义和团运动, 中国人民为改变国家的命运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终因自 身的局限性而失败。辛亥革命虽然使晚清王朝寿终正寝,但 中国资产阶级依然找不到发展自己以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 民地状况的路子,中国人民继续做着强国之梦。 只有工人阶级才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共产党 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诞生并受命于中国的危难之中,她一 开始就旗帜鲜明地坚持用革命的手段清除内外一切对中国 崛起的束缚,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中国社会向生产力 的高级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目标迈进。中国共产党成立 后的28年问,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下,经过 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三座大山, 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 国共产党代表了这一时代的生产力发展要求,也代表了整个 中华民族的最大利益,这是我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取得胜利, 取得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毛泽东 在1945年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总结指出:“中国一切政党 的政策及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 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 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状况,中国共产 党遵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原理,即无产 阶级在上升为统治阶级后,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 量”的论断,在建国伊始,就精心领导了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 改造运动,比如党和政府采取的稳定物价和统一财政的经济 措施,为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 条件。其实,早在建国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已 经提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 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 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并为这个中心服务的”。 在农村,随着 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废除,农村的生产 力得到解放。在城市,做到了对工商业的维持和保护,使国 家的生产力在1952年就恢复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从1952 年到1957年,在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指导下,社会主义 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工农业生产取得巨大成 就,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历史上,生产 关系的急剧变化往往在一个时期内引起生产力的破坏,但新 中国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改造,尽管难 免有急促和粗糙现象,但却没有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而是促 进了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党的第一代领导者在完成以社会主义改造来解放生产 力的历史任务之后,又不失时机地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 索之路。1956年的中共八大在对国内外的形势作出正确分 收稿日期:2002—O6—O1 作者简介:李燕(1965一),女,河南省驻马店人,讲师,硕士,专业方向:高校思政。 曹峰旗(1967一),男,河南省安阳人,浙江大学法学院思政研究生。 。9’国圈 …L¨]{ ̄I'ISLIO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析的基础上,依据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理论认识,较准 确地找到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发展生产的正确路线,八 大所作的政治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 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 也就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 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这 说明,我们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 家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同时进行了转变,由以前的革命解放生 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历史证明 了这个转变的正确。 当然,八大的路线没有在实践中贯彻到底,从1956年到 196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曲折中发展。 不过,虽然1956年至1966年十年中,我国生产力的发展遭 受过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农业生产 得到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的布局和门类结构已经形成。这 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也为我们党对我国 生产力状况和对发展生产规律的认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党的第二代领导对生产力理论的创新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实现了工作重点向 经济建设的转移,保证了党和国家继续走着以发展生产力为 根本任务的道路,更进一步的是随之而来的对发展生产力的 理论创新。长期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如 果体制不好,仍然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况且体制本身也需 要不断完善,因此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有一个解 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得 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④要发展社 会主义就要不断进行体制改革,这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理论 突破。革命与改革都是解放生产力,但二者在“解放生产力” 上并非同一层次,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属于第一层次,即通过 摧毁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属于 第二层次,即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具体 的改革,解放生产力。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的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重申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把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上升到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的高度来认 识,结合中国的国情,探索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并因此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形成了 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样,中国 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 上得以明确和保证。 经济体制的重点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政社合一体制 的废除与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实行,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 力,农业连年增产,基本上解决了粮食问题。乡镇企业异军 突起,为促进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 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984年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改革, 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市场繁荣,商品丰 富,基本上满足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90年代后,经 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广大群众从改革中得到实惠,生产力 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年来,我国生产力水平极大提 高,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尽管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一处于低潮,而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一枝独秀。 总结以Xg4,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马 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与贡献,表现为如下方面的重要 论断:(1)社会主义的本质与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 力;(2)“三个有利于”的实践标准;(3)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4)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5)发展是硬道理;(6)将计划与市 场看作是发展经济的手段灵活运用等。 三、“三个代表”是历史的结晶和时代的呼唤 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到改革开放,80年来,中国共产党 直站在时代的前列,为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奋 一斗,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科学社会主义代表了先 进生产力的要求,这并不意味着它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恰 恰相反,它也有低潮和曲折。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设想世 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 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辨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 的。在我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之路上,也同样经历过 曲折。比如,1957年随着全党整风和反右派斗争的开始,党 的主要领导人一度改变过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 断,阶级斗争的一再扩大化和绝对化,使国家和人民的主要 精力从生产关系领域转向意识形态领域。“左”的思想路线 支配下的一哄而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也无视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造成大规模的群众性蛮干, 导致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调,使人力物力巨大浪费,生产力 受到极大破坏。“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 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严重失误,有其主观和客观的原因, 其中背离与误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不能说不是重要原 因。l0年的经验教训在阶级斗争的扩大化和绝对化的错误 下,没有阻止“文化大革命”l0年内乱的发生。阶级斗争无处 不在的敌我混淆的状况,在“停产闹革命”和“抓革命,促生 产”的口号下,生产秩序陷入长期的混乱,使生产力遭到建国 以来最严重的破坏。当然也必须指出,我们党在60年代也 不断试图对上述失误作出大力调整并取得了很大成效。从 1957年到1976年的20年中,总的来说,我们党对党本身与 生产力的关系上认识是探索性的,因而也不是很清晰的。比 如说在认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性作用问题上,往往夸 大生产关系的作用,把不断变革和改善生产关系放在首位。 认为社会主义的发展,主要是生产关系的完善,但这种对生 产关系的调整不是以生产力为标准去完善,而是在生产力水 平没有多大改变的情况下,一味追求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 度,把追求分配的平等绝对化了。一度陷入了一种带有浓厚 空想色彩的平均主义之中。无疑,这种忽视生产力先进的路 线与共产党的先进性相左,最后也必然遭到了中国共产党的 彻底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然 要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 策,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知识经济迅速兴起,以 知识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生产力以前 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这一重大变化必然给我国的生 产力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向我们党如何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 求,如何促进生产力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以江泽民 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正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 展要求的英明论断,这不但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也是其 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江泽民通过“三个代表”更加明确 了:(1)将共产党的为人民服务和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 益的宗旨,与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联系起来,作 为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将中国共产党与 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密切关系联系起来,同时着眼于新时期的 党建工作和经济建设两大方面;(3)将时代特色注入党的性 质中,回答了在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后,应如何面对新的考验: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 发展要求。 总之,江泽民关于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的论述,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深层次的思考,是对邓小平 理论的发展,也是对中国共产党面临新时代考验的科学回 应。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1079. [2][3]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中共党史出版社, l991.279.334. [4]xg4,平文选第三卷[M].370 。10。瞳豳 …L Jll fallSO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