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供应链质量管理特点及策略

来源:意榕旅游网
第7卷第9期2001年9月ol.7,No.9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V

Sep.,2001

文章编号:1006-5911(2001)09-0032-04

供应链质量管理特点及策略

麻书城,唐晓青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北京 100083)

Ξ

  摘 要:面向供应链的质量管理将质量保证的范围从单个企业拓展到多个企业,并强调企业间的协同质量保证和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相容。将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在多个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上,并通过质量功能、质量过程和质量信息的集成,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并确保在供应链生命周期内具有持续而稳定的质量保证能力。本文分析了供应链质量管理活动的特点,提出了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概念,讨论了产品全生命周期内质量保证与供应链孕育、构建和运行三个阶段的相关关系,提出了基于质量环的供应链生命周期模型,并重点研究了实现供应链质量保证的策略。关键词:供应链;质量管理;质量保证体系;供应链质量管理策略中图分类号:TP14   文献标识码:A

1 供应链环境产品质量形成过程

供应链是由企业间相互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产品、服务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等组成的经营网络。供应链的概念涵盖了从原材料到零部件,再到成品的制造过程和产品的运输分销过程,以物料流动为主要特征,以信息流动为支撑。典型的供应链可由制造网络和分销网络组成。图1显示了一个包括主机生产制造与分销零售的典型供应链模型图。其中的制造网络包括原材料元器件供应商、外购外协件供应商,以及主机装配企业。原材料和零部件在制造网络中流动,最终转化为产品。分销网络包括分销商、零售商、运输服务提供者、售后服务提供者及最终用户。产品在分销网络中流动的过程附加了服务,转化为面向最终用户的商品[1-5]。

在供应链环境下,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需要由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完成,产品质量客观上是由供应链全体成员共同保证和实现的,但产品质量的形成和实现过程实际上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

内。具体地说,产品制造质量是由主机装配企业、零部件供应商和原材料供应商保证的;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质量分别是由运输服务提供者、分销商、零售商保证的;而售后服务质量是由售后服务提供者保证的。因此,供应链环境下的产品质量保证功能,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图2所示是典型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

Ξ收稿日期:2000-09-24;修订日期:2000-12-11

作者简介:麻书城(1971-),男(汉族),山西神池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智能、质量工程和

敏捷供应链方面的研究。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9期麻书城等:供应链质量管理特点及策略33

法应能适应其动态性。

3 供应链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

供应链是基于特定市场机遇,以特定产品为核心组建的一个动态联盟体。新产品的出现,伴随着供应链的构建,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消亡则意味着供应链的解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供应链的生命周期与产品的生命周期是等价的。供应链的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孕育期、构建期、运行期[6],如图3所示。供应链各阶段的质量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2 供应链质量管理

供应链质量管理就是对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因此,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供应链具有持续而稳定的质量保证能力,能对用户和市场的需求快速响应,并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但是,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与单个企业内的质量管理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供应链质量管理立足于供应链的高度,从建立供应链质量体系的高度来考虑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重点研究“供应链上质量活动质量信息的集成”;

(2)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组织者和发起者,同时也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主体,核心企业组织和构建供应链的过程,也是构建“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的过程;

(3)成员企业本身都具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但是在基于特定产品的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质量职能;

(4)成员企业是主权独立的实体,相互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是共赢合作的关系。通常,签订技术和经济的协议或合同出现质量问题,可通过协调、仲裁或者法律手段来解决;

(5)成员企业地理位置分散,信息交流将主要依赖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加入供应链实际上对成员企业本身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要求;

(6)专门的运输企业(如铁路部门、各种运输公司)作为运输服务提供者加入了供应链,他们的服务水平是保证整个供应链中物流通畅的重要环节;

(7)随着用户需求、市场环境,以及成员企业自身的不断变化,供应链竞争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也在不断地变化。为了保持持续的竞争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供应链需要淘汰不合格成员,吸纳新成员,并不断优化整个供应链范围的业务流程。因此,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与单个企业相比,存在明显的动态性。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的手段与方

311 孕育期质量管理

供应链的孕育期包括市场分析、顾客需求确定、产品设计三个阶段。以上三个阶段通常由核心企业完成。某些行业如建筑业和服装业,产品的设计往往由专门的设计企业承担。设计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包括设计质量策划、设计评审、设计验证与确认、设计更改控制等。产品设计结束后就要准备组织生产投放市场。

核心企业应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搜寻潜在的合作企业,并将其纳入候选企业资源库,根据供应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将候选企业分类,选择部分进行深入调查,考察其质量保证能力、拥有的资源和信誉等。这是一个外部资源储备的过程。具有长期合作意向的企业应签署协议书,明确信息接口、过程接口和协调措施、奖惩机制。

核心企业应督促和帮助合作企业健全规范质量系统,以使合作企业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从而实现“即插即用”。这样的企业称为“插件兼容式企业(PlugCompatibleEnterprise,PCE)”。312 构建期质量管理

首先需要根据材料清单(BOM)表对产品质量特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4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第7卷

性进行分解,将产品的质量要求,转化为零部件的质

量要求。基于质量保证能力,初步选择若干企业,并在其中进行招标,当全部零部件招标结束后,就确定了供应链的生产制造环节。核心企业可根据市场分布情况选择分销商,确定分销与服务网络,并根据运输路线、运输时间、运输成本选择运输服务提供者,从而最终确定供应链的结构。

供应链结构确定后,核心企业应针对零部件重要程度,以及供应链环节的不同,对成员企业提出不同的质量保证模式要求,制定不同的质量监督与控制策略,确定评审点和监督点。在供应链正式运行前,核心企业还需要对成员企业,尤其是重要合作伙伴进行质量审核,确认其质量系统是否满足要求并有效运行。例如,美国波音公司将其货舱门生产项目转包给我国的沈阳飞机工业有限公司,波音公司要按照其质量管理规范与标准,对沈飞公司进行质量审核,确认质量系统能够有效运行,提供符合技术要求的合格产品后,才授予生产批准书[7]。核心企业制定供应链质量目标并分解,进行供应链范围的质量策划,明确成员企业的责任和义务。成员企业应向核心企业提供质量保证计划。

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供应链质量信息的共享与集成,建立开放集成的供应链质量信息系统,实现供应链范围的质量分析预测与诊断。利用分布对象技术与工作流技术进行质量活动质量过程的协同,实现供应链环境下质量流程的优化与重构。313 运行期质量管理

在供应链运行过程中,成员企业在评审点和监督点反馈相应的质量信息,核心企业对这些质量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发现存在质量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通过对最终用户反馈的质量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确定存在质量问题的环节,并对相应的责任者提出质量改进意见。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和质量计划工具分析供应链质量问题环节,并进行质量预测。

供应链质量保证能力主要是在供应链生命周期的前两个阶段确定下来的。但是,这个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用户需求在变化,市场环境在变化,成员企业本身也会变化,某一环节不适应这种变化或者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供应链的质量保证能力。此时,就需要对供应链进行局部调整。

关于供应链调整策略问题,如发现较轻微的质量问题,可对责任合作伙伴提出质量改进要求或建议,帮助其完善质量体系,提高质量保证能力。如某

一环节的质量问题长期不能得以改进,或该合作伙伴不具有相应的质量保证能力,则中止合作关系,重新选择合作伙伴。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局部结构调整,就是供应链动态性的具体体现。供应链的稳态运行与动态调整在其生命周期中是交替进行的。

4 供应链质量管理策略

411 基于供应链环节

供应链是由众多的成员企业组成的,这些企业分别处于制造网络和分销网络的不同环节。不同环节的合作企业在供应链中的职能也各不相同,核心企业决定接纳其加入供应链时,应重点考察与职能相对应的质量体系要素,并提出相应的质量保证模式要求。对于产品设计企业,主要考察与设计质量保证能力有关的要素(如设计的策划、接口、输入、输出、评审、验证、确认和更改控制等);对于零部件制造企业,则主要考察其与制造质量保证能力有关的要素(如过程控制、检验和试验、不合格品控制等);对于运输服务提供者与分销商,则分别考察与运输或分销过程质量保证能力有关的要素。售后服务提供者面对的是供应链的最终顾客,其质量保证能力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售后服务质量,核心企业应针对其售后环节的质量保证模式提出要求。售后服务提供者可直接收集整理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和顾客对产品质量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于分析供应链质量问题存在的环节,进而实现质量改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售后服务提供者往往就是核心企业的一个部门或隶属于核心企业的子公司。412 基于成员企业间合作关系

核心企业与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按照紧密程度可分为战略伙伴、紧密合作、一般合作、合同关系和买卖关系等。对于不同的合作关系,核心企业应提出不同的质量保证要求。例如,国际标准化组织规定,凡是获得ISO9001资格认证的电脑整机厂商,其零部件供应商也必须通过ISO认证。一般说来,合作关系越紧密,对质量保证体系的相容性、互补性要求也越高,以保证合作企业质量系统与核心企业质量系统深层次的融合。所谓相容性主要是指合作伙伴间程序和过程的相容。表层的相容表现为程序文件、技术规范的一致性,以及过程接口的匹配程度;深层次的相容体现为质量目标、质量方针、质量文化等的一致性。所谓互补性主要是指合作伙伴间资源、能力的互补。有研究表明,核心企业与少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9期麻书城等:供应链质量管理特点及策略35

数的合作企业保持稳定的紧密的伙伴关系最为有利。413 基于成员企业质量保证能力通常,每种零部件都有多个供应商供货,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各不相同,并且也在不断的变化中。最初合格的供应商可能变为不合格,不合格供应商经过质量改进后,可能变为合格。核心企业可根据质量保证能力,对供应商进行分级控制。对质量保证能力不同的供应商,采取不同的质量控制策略。如果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较强,则可减少控制环节,放宽到货检验,甚至免检。如果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一般,则需要加强监督控制,增加评审点和监督点,严格到货检验。414 基于产品零部件重要程度

针对特定产品组织供应链时,核心企业需要根据产品零部件重要程度(如关键、重要、一般),提出不同的质量保证要求。对于关键件,可要求供应商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对于重要件,可要求提供质量保证计划;对于一般件,只进行到货检验。

计质量管理。从质量管理的角度看,供应链的构建期主要是确保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供应链运行期内的动态调整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使供应链具有持续的质量保证能力。

作为供应链质量管理主体的核心企业,应针对供应链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以及供应链的不同环节制定不同的质量管理策略。在实际产品构建供应链的过程中,还应根据成员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零部件的重要程度,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参考文献:

[1] AMITMONGA.Supplychainmanagementresourcewebpage[EB/

OL].http://www.createcom.com./supply-chain.html,1998-1-4.

[2] SADEHN,SMITHSF,SWAMINATHANJ.Supplychainmodeling

andanalysis[EB/OL].http://www.cs.cmu.edu/afs/cs.cmu.edu/project/ozone/www/supply-chain/supply-chain.html,1995-5-11.

[3] FOXMS,CHIONGLOJF,BARBUCEANUM.Theintegratedsupply

chainmanagementsystem[EB/OL].http://www.eil.utoronto.ca/public/iscm-intro.ps,1993.

[4] HARLANDC.Supplychainoperationalperformancerole[J].Inte2

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s,1997,18(2):70-78.

[5]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所信息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参考资料(九)

5 结论

供应链质量管理就是通过把供应链的单个环节

组织起来,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供应链具有持续而稳定的质量保证能力。

供应链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孕育期、构建期、运行期三个阶段。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质量管理的内容与侧重点各不相同。供应链的孕育期也是产品的孕育期,孕育期质量管理主要是产品开发与设

供应链管理专辑[Z].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所信息中心,1998.

[6] 韩 坚,吴 澄,范玉顺.供应链建模与管理的技术现状和发展

趋势[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1998,4(4):7-14.

[7] 姚 强.国外航空公司对供应商的质量审核[J].航空标准化与

质量,1999,(6):28-31.

[8] 刘丽文.企业供需链管理的实施策略探讨[J].计算机集成制造

系统—CIMS,2000,6(2):15-18.

Characteristics&StrategiesofQualityManagementinSupplyChain

MAShu-cheng,TANGXiao-qing

(SchoolofMechanicalEngineering&Automation,BeijingUniversity

ofAeronautics&Astronautics,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Qualitymanagementinsupplychainisexpandedfromindividualenterprisetoallofenterprises,soitempha2sizesthecollaborationandcompatibilityofqualitysystemsbetweenmemberenterprises.Theconceptofsupplychain

qualitymanagement(SCQM)ispresentedbasedontheanalysisofcharacteristicsofqualitymanagementactivitiesinsup2plychain.AsupplychainlifecyclemodelbasedontheQualityCircleisdevelopedaccordingtothreestages(gestation,constructionandoperation)inthelifecycleofsupplychain.Andtheimplementationstrategiesofsupplychainqualityas2surancearestudied.Anintegralandefficientmodelofqualitysystemisconstructedbyintegratingqualityfunction,pro2cessandinformationthroughoutthesupplychain,toensurepersistentandsteadyqualityassuranceabilityinsupplychainlifecycle.

Keywords:supplychain;qualitymanagement;qualityassurancesystem;strategytoqualitymanagementinsupplychain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