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咬文嚼字 教案

咬文嚼字 教案

来源:意榕旅游网


《咬文嚼字》教学预案

一、教学目标(为什么教)

1.让学生初步了解语言艺术的精微之处,初步唤起学生追求语言艺术的自觉。

2.通过对朱光潜先生举例、观点的概括及批判性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质疑批判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培养学生注重思考,不迷信权威的求知态度。

二、教学内容(教什么)

分析作者所 举的“咬文嚼字”的实例,批判地评析作者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质疑、评析朱光潜先生观点

四、教学方法(怎么教)

师生合作探究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

前天晚读课上,我被同学们神秘诡异的笑,逼得很无奈,只好自我调侃了一句,说“我长得很搞笑”。后来,我觉得这句话更好的说法是“我长得很幽默”。这种在文字上的推敲斟酌,称为“咬文嚼字”。好,今天让我们和朱光潜先生一起,咬咬文,嚼嚼字。

(二)作者简介

现当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我很佩服朱光潜先生,因为朱光潜先生写文章是要让别人看懂,而现在很多人写文章故意写的让人看不懂,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水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朱光潜先生不但写出了《西方美学史》《文艺心理学》等学术名著,而且写了很多给中学生读的美学、文艺学通 俗读物,代表作《谈美书简》《谈文学》。《谈美书简》是新课标中学生必读书,这本书我用了一天时间就读完了,我的感受:能够把复杂的美学、文艺学道理讲的如此深入浅出的人,太少了。所以,我建议大家有时间找到这本书读一读。

(三)分析作者所举的“咬文嚼字”的实例,批判地评析作者的观点

1.比较下面这组句子的意味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我们再来看下面两个句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无耻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这三个句子,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1)先来比较前两个句子。第二个句子,加了“无耻的”。哪一个更有味道?

我的思考:加“无耻的”更没味道了。原因:“无耻”这个词,过于直白,而且很俗;老舍说,要表达慷慨激昂的情感 ,就要把句子造的短一些。这个句子加上“无耻的”显得过长。

(2)再来比较第一个和第三个句子。“是”和“这”一字之差。

我的思考:与朱光潜的观点一致。

(3)读文章第一、二自然段: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所举的例子及主要观点?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例子:郭沫若对两句话的改写

观点:“你这什么”的意味:坚决的判断;表现强烈的深恶痛绝的情感。“你是什么”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但并不一定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有时候含有假定与讥刺的语气。

注意点:提示学生区分“郭沫若”和“朱光潜”的观点。

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师生讨论,教师将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与多样。当讨论比较深入时,让学生阅读《咬文嚼字》相关部分,请同学概括并评述朱光潜的观点。

(设计依据:如果学生事先读了文章,就会不同程度被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左右,从而部分地丧失自我的独特思考;的思考 和深入的讨论是评述朱光潜先生观点的前提条件)

2.阅读“李广射虎的改写”的例子

(1)将《史记》原文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其意思。

意思:强调意念、意志的作用。

(2)你赞同王若虚的修改吗?阅读朱光潜先生的分析,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我的观点: 我赞同王若虚的第二个修改。我觉得司马迁在运用全知视角叙事时,有悖于李广射虎时的情境。

3.是用“推”还是用“敲”?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1)并:挨在一起。

(2)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

(3)幽期:再访幽居的约定

(1)解诗:抓住“幽”字讲。

(2)师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多样。当讨论较为深入时,让学生阅读《咬文嚼字》相关部分,请同学概括并评述朱光潜的观点。

我的思考路向:不管用推还是敲,诗人一定是要突出一个“幽”字——“推”“敲”哪一个字更能突出“幽”?——先把“幽”字放在一边,分析“推”“敲”在概念义上的区别(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大致有两个角度,“推”可以无声,“敲”有声;“推” 身份是“主”,“敲”身份是“客”——与“幽”联系起来分析—— 比较哪一个角度更合适——第一个角度合适——完全的静与以动衬静哪一个更能突出“幽”(理性分析至此结束,此问题要尊重个人的感性感受)我赞同“敲”。

对朱光潜的批判:朱光潜的着眼点是:“月下门”里还有没有别的和尚?显然,他的角度是不妥的。因为意境的“幽”,与有几个和尚没有必然的联系。他说,由“推”能够得出寺里只有孤零零的一个和尚,不合逻辑。

4.前三个例子的小结

作者举这三个例子,得出了什么结论。快速浏览前五段回答(文字上的推敲,本质上是思想、情感上的“推敲”)

5.学生阅读第六段,提出不懂的问题。

(1)“字”的概念义和联想义,联想义的不确定性,联想义对于文学的重要性。

字的直指意义就是写在字典上的意义,比如“烟”字典义为“物质燃烧时产生的混有未完全燃烧的微小颗粒的气体。而联想的意义则是丰富的(见课本)。文学之所以比视觉艺术(如绘画、摄影、电影、雕塑等)更有魅力,就是因为联想义的不确定性,他给了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我们常说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也说过,对于《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文学尤其是经典的文学是灵魂的一面镜子,他不能给你高贵的衣食,但它可以赐给你一颗高贵的心。

(2)联想意义的控制

文学的特点是“含蓄蕴藉”我们比较苏轼的例子,哪一个更含蓄?可是,如果太过含蓄了,我们没有办法联想到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就会“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距离产生美”,但是“距离”得把握好,要在“不即不离”中——太近了,就不新鲜了,太远了,又会很陌生。

6.阅读朱光潜《咬文嚼字》第七段,概括作者观点

批评“套板反应”,主张务去陈言。

举例

“长得很幽默”。(我在晚读上说的一句话)

鼓励同学们分享陌生化的 表达,师生同评。

(设计依据:用实例锻炼学生“务去陈言,创造新言”的能力)

7.阅读文章最后一段

提示学生养成咬文嚼字,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四)简单提示,语言艺术“音”的层面

1.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美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声律之美”。古诗词在平仄,节奏,用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讲究。

2.各地方言独特的感染力。

六、总结

语言是一门精细的、丰富的艺术。短短的一节课,很难讲明白什么。但是,希望这节课能成为一个引子,把同学们带入语言艺术的世界,追求美,发现美,创造美。

七、教学反思

(一)目标达成

1.目标1、3达成较好

2.目标2“批判性评析”目标达成较好,“概括能力训练”目标达成不好,因为作者的观点很明显,太容易概括。

(二)存在问题

1.不会“提问题”

问题提得过大,学生不知道具体从哪个角度回答。

反思:提问题应该由“大”到“小”,由“概括”到“具体”。提指向范围较大的问题,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能促进课堂生成新的思考角度、新的理解;但是,如果学生对“大”的问题,摸不着头脑,老师就要把问题指向范围逐渐缩小,让学生有个“抓手”。

2.同学之间,缺少互动。反思:提出问题,并给学生一定思考时间后,应该先让学生同桌或前后桌之间简短交流后,再进行“师生对话”。这样既加强了课堂的互动,也能使学生的思考更深入成熟,提高“师生对话”的效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