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生体育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心理预防与矫正

大学生体育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心理预防与矫正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2卷 第5期 2008年9月 河 北体育 学 院 学报 V01.22 No.5 Journal of 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ep.2008 , 的心理预防与矫正 杨 斌,汪如锋,张训防 (中南民族大学体育部,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通过分析大学生体育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和过程,认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可从 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预防和调整: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归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认 知和多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感;体育学习;心理预防;心理矫正 中图分类号:G80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08)05—0086—02 至根本就不尝试和参与该项活动。②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 1 习得性无助感概述 1.1 习得性无助感的定义 而不是缺乏努力。③将自己看作是不断的失败者。④不觉 得进行更多的努力可导致成功。⑤认为运气或任务较容易 是成功的原因。⑥不愿意冒失败的风险,这就使他们在学 习新技能的环境中感觉不快。⑦对成绩无法控制,将失败 习得性无助感的概念是塞利格曼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 后于1975年提出的。指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 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 助的心理状态ll】。它是一种由于学习而形成的无能为力的 看作是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外的事。体育习得性无助感是 后天获得的,理解这一特征是非常重要的。那种自己有某 心理体验。 1.2习得性无助感产生的过程 缺陷的感受、对不愉快的环境无能为力的感受、失败的感 受,都是建立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的。研究中发现有四种 因素会影响人的习得性无助感l2】:①个人的成功与失败 史。成功的经验越多,习得性无助感越少;失败的经验越 塞利格曼在习得性无助感理论中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 了说明。根据他的理论,习得性无助感产生过程可分为四 个阶段:①在努力进行反应却没有结果的“不可控状态” 多,习得性无助感越多。②提供信息反馈的方式。“你这 次球发的还可以,在挥臂时注意向上、向前就更好了 ……中体验各种失败与挫折。②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这 时人会感到自己的反应和结果没有关系,产生“自己无法 控制行为结果和外部事件”的认知。③形成“将来结果也 不可控”的期待,“结果不可控”的认知使人觉得自己对 ”和“发的什么球,要方向没有方向,要力量没有力 量……”的效果具有本质的区别。③提供信息反馈的频 率。信息反馈提供越多,对学生自我感觉的影响就越大。 ④信息反馈的来源。教师、父母、朋友等重要人物所给予 外部事件无能为力或感到无所适从,自己的反应无效,前 景无望,即使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果,也就是说,“结果 不可控”的认知和期待使人产生习得性无助感。④表现出 个体的反馈,其影响力远大于其他人。 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严重影响后来的学习。 习得性无助感主要表现在三方面:①动机降低。即使 3 大学生体育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 心理预防与矫正 既然习得性无助感是后天习得的,那么它可以通过某 些方法加以预防和矫正,从个体来说,能力归因是相对稳 定的归因,如果人们感到失败是由于能力不及所造成的, 有需要,但积极反应的要求降低,消极被动地表现出对什 么都不感兴趣。②认知出现障碍,形成一种外部事件无法 控制的心理定式,在进行学习时表现出困难,本应学会的 东西也难以学会。③情绪失调,最初表现为烦燥,之后变 那么他们就可能退出体育活动。而努力方面的归因是相对 不稳定的归因,努力程度是较容易进行调节的,因此,可 以利用这种归因来鼓励失败的大学生。具体而言,男性多 归因为努力,而女性多归因为运气l3】。 得冷淡、悲观颓丧,陷入抑郁状态。 2 大学生体育习得性无助感的特征 大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多次遇到较大困 难甚至失败,也往往会体会到自信缺失、自暴自弃而又无 可奈何的心理体验,即出现体育学习的习得性无助感,主 要表现为:①对一项活动坚持的时间短,退出时问早,甚 大学生体育“习得性无助感”的形成,既有客观原 因,又有主观原因。广大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 “习得性无助感”形成的心理规律,注重营造健康和谐的 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切实从 收稿日期:2008—03—17 作者简介:杨斌(1981一),男,山东泰安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运动心理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5期 杨斌,等:大学生体育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心理预防与矫正 87 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综合预防和矫正。 3.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培养自我效能感和成功感 克服“习得性无助感”的最好武器是要有成功的信 念。自信是前进的动力,是通往成功的桥梁。人有了自 现”,实现受教育者在身体、精神、情感、理智等方面的 有机统一。表现在体育价值观方面,就是力图通过体育实 现自我价值。表现在具体方式上,就是要通过“快乐的体 育活动”消除精神紧张,实现体育价值。教师对学生学习 上的成功应给予最大限度的承认,使学生得到愉快的体 验。由于学生能力及兴趣上的差异,学生往往会对适合自 己的运动项目期望更高,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对 此,教师要选择适合不同学生能力和兴趣的项目及难度, 信,就能够调动全部的身心潜能并发挥到极致,直到取得 成功。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想方设法 地帮助学生找回自信,教育学生永不言败,贵在坚持。 3.2引导学生理智地对待失败,进行积极的自我归因 积极的自我归因可以帮助学生找到真正的原因,以提 高自身战胜失败和挫折的信心和勇气。遭遇失败,经历挫 折,是人之常事,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韦 纳的归因理论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将失败和挫折完全归因 于自身内部、稳定、不可控制的因素的时候,一种无助和 使学生更多地获得成功感,从而发展他们对体育学习和参 与运动的兴趣,引导他们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学会通过体育活动来调节自己的身心状态,这是我们体育 教师要实现的最高目标。端正大学生的体育认知也是消除 大学生体育学习之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3.4多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经历的失败太多,体验到的成功太少,这是“习得性 无助感”产生的直接原因。因此,要预防“习得性无助 感”,就得多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一是切忌过高期望。 这里包含两层意思:①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不要过高。② 抑郁的心理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动机也会 减弱到最低水平,习得性无助感也由此产生。比如,学生 体育成绩差,其原因是相当复杂的,可能是主观内部因素 (如智力差、能力低等),也可能是客观外部因素(如老师 讲得不好、技术难等);可能是稳定因素(如先天协调不 好),也可能是不稳定因素(如同学关系不好、个人情绪 低落等);可能是可控性的干扰(如运动环境差等),也可 学生自身的抱负水平也要切合实际,否则,往往是期望越 高,失望越大,失败也越多。二是不要盲目攀比。各人有 各人的具体情况,教育要求要因人而异,盲目攀比往往会 对自信心造成伤害。三是多欣赏鼓励。教师要多欣赏学生 的长处,多鼓励学生的进步,多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获 得成功的机会。要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使他们不断 增强自我认同感、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成功感。 当然,大学生体育“习得性无助感”的预防和矫正。 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努力,只有师生携手共进,互相配合,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国韬.习得性无力感理论再析[J].心理科学,1994, (5). 能是不可控性干扰(如已发生的天灾人祸或先天性的生理 残疾)等等。如果一个人把体育成绩差归因于自身智力 差、能力低、先天愚笨等这些属于自身内部且非常稳定而 又不能控制和无法改变的因素的时候,他就会感到绝望和 无助。反之,则不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智对待失 败,防止不正确的消极归因,进行积极的自我归因。做到 深刻剖析,找准原因,对症下药,战胜失败和无助。 3.3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认知 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首先是通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 动获得的。社会和学校对体育的导向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 的态度。在体育问题上,我们的价值观一直带有很强的 “手段论”色彩,或者是为了“争光”,或者是为了升学。 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在体育价值 观上有一个正本清源的转变。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西方 [2] 游佳清.论习得性无助感及其防治[J].黄石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2004,20(1). 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这一教育思想主张培 养“完整的学生”,追求“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 [3] 刘永芳.归因理论及其应用[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 社。1998. Psychological Prevention and Rectification of“Acquisitive Helplessness”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YANG Bin,WANG Ru—feng,ZHANG Xun—fang (Dept.of P.E.,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of‘‘acquisitive helplessness”and the generation process of this mental state among college stu— dents in their sport learning.It thinks that sport educators may carry out psychological prevention and adjustment in practice to help students to build up self-confidence and guide them to carry out self-attribution;thus to have a sport recognition;and to create more chances of SUC— cess. Key words:acquisitive helplessness;physical education;psychological prevention;psychological rectiifc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