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成绩 一、阅读理解(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论文雅
在古典美学中,雅俗与“文野”分别组合,成为两组相对的范畴,即文雅和野俗。二者是对立的两极,相反而又相成。
从人类文明脱离动物本性起步之际,雅与俗的分野就产生了。人类文明进步愈大,文化层次愈高,知识修养积累得愈丰厚,雅俗的差异就愈显著。上古时期,典型的雅俗差异表现在《诗经》之中。《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诗的作者多为农夫走卒、妇人女子,多道田间闾巷的山情水音,显得浅近野俗一些;雅诗则多出自公卿士大夫之手,较为讲求辞彩,显示出作者较高的文化修养。因而雅诗与文采相联系,成为“文雅”。文雅观念的形成也与孔子有关,《论语•雍也》记孔子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文质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雅适合的是士大夫知识阶层的口味,反映的是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习惯。文雅的重要内容是指语言中显示出的文化知识的积累。在语言中引用或化用古人语句、古典古事,可使语言有苍古博厚之风。古代的批评家认为,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清人毛奇龄说:“天下惟雅须学,而俗不必学;惟典则须学,而鄙与熟则不必学。”读书是求雅去俗的最好途径。
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多样的。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在于文化积累的多少。然而这种高低和多少却又是相对的,是在比较中呈现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
雅和俗虽然异势,但也并非水火不容,雅俗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互相易位。“以俗为雅”这个中国美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影响的理念即是典型的例证。文雅本指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是艺术修养高的标志,但如果一味追求文采华丽、语言精致,则又会成为千口一腔的陈辞滥调,又成了凡俗、陈俗的东西而令人生厌。这时如果别出心裁,有意从以前已遭摒弃的民间语言中汲取材料,用入作品中,则会产生清新出奇的效果,这正是高雅的一种表现。“以俗为雅”的作品,其外在的形式特征是“俗”,而其体现出来的品格、趣味却是“雅”。这里“俗”和“雅”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
- 1 -
“以俗为雅”的理念还可以运用到文学创作的体裁、题材、意境等领域。如表现在体裁方面,古代文学家、批评家通常推崇雅体,贬斥俗体,如民间歌谣就被视为俗体而受到贬斥。但也有一些作家看到了这种体裁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如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文雅和通俗。梁启超的看法对我们很有启发。他将诗分为“文人诗”和“民间歌谣”两类,并指出:“简单说,好歌谣纯属自然美,好诗便要加上人工的美。”“对于自然美加上些人工,又是别一种风味的美,譬如美的璞玉,经琢磨雕饰而更美;美的花卉,经栽植布置而更美。”
1、下列关于“文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文雅是和野俗相对的范畴,二者是对立的两极,相反相成。 B.“以俗为雅”理念出现后,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就不再是文雅的标准了。 C.文雅观念的形成与人类文明进步直接相关,也与孔子影响后世的文质观有关。 D.引用化用古语,使语言苍古博厚,显示出丰厚的文化积累,是文雅的重要内容。 2、下面对雅俗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和文化积累的多少,唯有读书才能求雅去俗。 B.任何事物都有度,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以俗为雅即是典型例证。 C.一味讲求文采和语言,就会成“俗”;使用民间语言别出心裁,则会现“雅”。 D.雅和俗虽然异势,但并非水火不容,它们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中“风诗”显得浅近野俗,“雅诗”讲求辞彩成为“文雅”,是我国古典美学史上最典型的雅俗差异。
B.梁启超将诗分为“文人诗”和“民间歌谣”两类,他认为好民间歌谣纯属自然美,而好文人诗则属人工美。
C.古代文学家通常不能发现民间歌谣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将其视为俗体加以贬斥,因而创造不出优秀的作品。
D.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虽然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但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始终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
- 2 -
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岁数,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强复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①五万人,彀者②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牲畜,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媛杀剧辛③。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①百金之士:《管子》有“能破敌擒将者赏五百金”之说,这里指骁勇善战的将士。 ②彀(gîu)者:射手。彀:拉满弓。③庞媛(xuān)杀剧辛:庞媛,赵将;本赵人,后为燕将。 4、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悉勒习战 勒:统率,整饬 B.不得田畜 田畜:土地和牲畜。 C.辄入收保 保:通“堡”,营垒边。 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微:暗中伺探。 5、以下各组中,全都反映李牧用兵得法、戍边有道的一组是( )(3分) ①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②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③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 ④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⑤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 3 -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李牧驻守赵国边陲,采取以固定防御为主的战略,阻止了匈奴的入侵,维护了赵国的利益。 B.李牧为国家利益忍辱负重抗拒干扰,常受命于危难之际击溃强敌,展现出一代名将的风采。 C.李牧纵有回天之力也无法挽救昏君治国的局面,最后因谗言被杀;赵王自毁长城令人叹惋。 D.李牧用兵有道,不违心媚上,惹赵王不悦,功高盖世招来佞臣妒忌,于是终为秦反间之计所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5分,共10分) (1)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2)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三)诗歌鉴赏(11分)
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 汪藻
草草官军渡,悠悠敌骑旋。方尝勾践胆,已补女娲天。 诸将争相拱,苍生忍倒悬。乾坤满群盗,何日是归年!
【注释】①汪藻,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己酉:即公元1140年。这一年金兵南渡,占领建康(今南京),刚刚建立起来的南宋政权岌岌可危。②旋:退兵。③拱:敛手。 8、此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现实?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9、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四)名句默写(6分,每空0.5分)
1.莫听穿林打叶声, 。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 3.凭谁问: , ?
②
③
①
- 4 -
4.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 5.乱石穿空, , 。 6.倩何人唤取, , 。 7.莫道不消魂, , 。 二、语言表达与应用(15分,每小题3分) 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绣闼旱kàng 斧钺汤镬yuâ .tà 盗跖.zhí 罪愆.qiān 亢..B.还酹中yí 睨柱nì 啮雪niâ 残羹冷炙.lâi 栘....zhì C.倨傲jù 佯为yáng 厩监jiù 渑池miǎn 连辟公府pì .....D.璇机xuán 盆缶疵xiá 不怿冕堂皇guàn ..fǔ 瑕..yì 冠.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乍暖还寒 雄姿英发 帐饮无绪 意兴阑珊 B.玉枕纱橱 故国神游 天堑无涯 故垒西边 C.封狼居胥 玉簪螺髻 羽扇纶巾 料峭春风 D.良晨好景 吟赏烟霞 沧皇北顾 杳无音信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申奥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距离....我们已经不到一百天了。
B.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C.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被人们誉为学界泰斗,真可谓实至名归。 ....
D.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建设美丽中国是十八大报告的亮点之一,有了这样的目标,将成为我们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一个路标。
B.近日,有关延迟退休的多种备选方案已提交有关部门讨论,可是有一个非常现实却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延退之后,有幼儿的家庭怎么办?
C.受31日5.9级地震影响,虎跳峡景区和石卡雪山景区的部分景点已暂时关闭,为了游客
- 5 -
及广大市民的安全,云南迪庆州旅游局发出公告,建议游客暂勿前往。
D.湖南卫视于第四季重磅推出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再掀收视狂潮,节目形式、内容十分活泼,节目中的小朋友也成为了网友们追捧的偶像。 5、下列各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默契”的形成与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②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
③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④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
⑤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
⑥又由于创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 A.⑤②①④⑥③ B.③④①⑤②⑥ C.③⑤①④②⑥ D.③⑤②①④⑥ 三、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40分)
一个好心人看到一只蝴蝶在茧里挣扎着要出来,很想帮忙,就轻轻地把茧拉开了一个口,蝴蝶出来了,扑打着翅膀,却不能飞。这位好心人不懂得只有通过生的挣扎,翅膀才能坚硬,才能飞。这只蝴蝶只能短命地呆在地上,而不知自由飞翔的滋味。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在800字左右。
- 6 -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A卷答题卡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阅读理解(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 ) 2、( ) 3、( )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4、( ) 5、( ) 6、( )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5分,共10分) (1)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2)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三)诗歌鉴赏(11分)
8、(6分)
9、(5分) (四)名句默写(6分,每空0.5分)
1.莫听穿林打叶声, 。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 3.凭谁问: , ? 4.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
- 7 -
5.乱石穿空, , 。 6.倩何人唤取, , 。 7.莫道不消魂, , 。 二、语言表达与应用(15分,每小题3分)
1、( ) 2、( ) 3、( ) 4、( ) 5、( ) 三、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40分)
- 8 -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A卷答案
一、阅读理解(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B 2、C 3、D
小题1:B试题分析:此题要从文章找到与“文雅”概念相关的语段,然后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与原文内容关系“文雅”的表述进行辨识,再做判断取舍。B“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就不再是文雅的标准了”表述不正确,原文是“如果一味追求文采华丽、语言精致,则又会成为千口一腔的陈辞滥调,又成了凡俗、陈俗的东西而令人生厌”,所以选B。
小题2:C 试题分析:此题要从文章中关于雅俗关系中进行辨析,可参考文章第四第五段进行仔细分辨,做出判断取舍。 A“唯有读书才能求雅去俗”说法太绝对,原文是“读书是求雅去俗的最好途径”;B“以俗为雅即是典型例证”的说发错,“以俗为雅”是“雅俗在一定条件下也会相互易位”的典型例证;D应为“以俗为雅”的作品中“俗雅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所以选C。
小题3:D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反复品读选项与原文内容的细微差别之处,再做出判断。A“是我国古典美学史上最典型的雅俗差异”错,原文为“上古时期,典型的雅俗差异表现在《诗经》之中”;B “好文人诗则属人工美”说发错,原文为“好诗便要加上人工的美”;C不构成因果,古代文学家“创造不出优秀的作品”无中生有。所以选D。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4.B(田畜:耕田、放牧,名词活用作动词)
5.C(①句并没有言明李牧如何用兵;④句所述的事实与材料无关)
6.D(李牧被害的原因是:遭人诬陷说他要造反后,赵王派人来接替他而不从,赵王便派人暗中逮捕并将其杀害。)
7.(1)戍边的将士每天都得到赏赐,可是无用武之地,都盼着与匈奴交战。(5分)(得分点“边士”、“日”、“不用”各1分;补全省略句1分;大意1分。)
(2)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部众假装败逃,丢下几千人给匈奴。(3分)(得分点“佯北”、“委”、“之”各1分,补出主语“李牧部众”1分,大意1分。) 译文: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防地内城市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他下令)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他)制定
- 9 -
规章说:“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不敢出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胆小,就连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发怒,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 此后一年多里,匈奴每次来侵犯,就出兵交战。屡次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边境上无法耕田、放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有病。赵王就一再强使李牧出来,让他领兵。李牧说:“大王一定要用我,我还是像以前那样做,才敢奉命。”赵王答应他的要求。 李牧来到边境,还按照原来的章程。匈奴好几年都一无所获,但又始终认为李牧胆怯。边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赏赐可是无用武之地,都愿意打一仗。于是李牧就准备了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民满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单(chán)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布下许多奇兵,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反击敌军,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灭了襜(dān)褴(lán),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赵悼襄王元年(前244),廉颇已经逃到魏国之后,赵国派李牧进攻燕国,•攻克了武遂、方城。过了两年,庞煖打败燕军,杀死剧辛。又过了七年,秦军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zhã),斩杀赵军十万。赵国便派李牧为大将军,在宜安进攻秦军,大败秦军,赶走秦将桓齮。李牧被封为武安君。又过三年,秦军进攻番吾,李牧击败秦军,又向南抵御韩国和魏国 赵王迁七年(前229),秦国派王翦进攻赵国,赵国派李牧、司马尚抵御秦军。秦国向赵王的宠臣郭开贿赂很多金钱,让他施行反间计,造谣说李牧、司马尚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国将军颜聚接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暗中乘其不备逮捕了李牧,把他杀了,并撤了司马尚的官职。三个月之后,王翦趁机猛攻赵国,大败赵军,杀死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和他的将军颜聚,终于灭了赵国。 (三)诗歌鉴赏
8、(6分)这首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官军腐败无能自私、敌人猖狂侵扰、人民生活痛苦、天下混乱一片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对金兵的无比痛恨、对宋朝统治者的强烈谴责、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9、(5分)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1分)首联:宋军和金兵的对比。(2分)颈联:宋朝官兵和百姓的对比。(2分)
- 10 -
(四)名句默写(6分,每空0.5分)
1.何妨吟啸且徐行2.凄凄惨惨戚戚3.廉颇老矣,尚能饭否?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5.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6.红巾翠袖,揾英雄泪。7.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二、语言表达与应用(15分,每小题3分) 1、D 2、D 3、C 4、B 5、C
3、答案为C。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也说实至名随。A项是比喻自然不拘执(多指文章、歌唱等)。B项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此处应为“耸人听闻”。D项是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4、答案为B 解析:A项,结构混乱,应删去“有了”。C项,“虎跳峡景区和石卡雪山景区的部分景点”有歧义。D项,搭配不当,“节目形式、内容十分活泼”应为“节目形式多样,内容活泼”。
5、C(先提出观点,从而引出阐述的对象“默契”;然后按先总后分的顺序介绍“默契”的特点。注意分析各句间的逻辑关系,并学会抓取关键词。) 三、作文(略)
- 1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