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环渤海经济区旅游资源整合及开发对策探讨

来源:意榕旅游网
环渤海经济区旅游资源整合及开发对策探讨

发布时间:2011-10-12 信息来源:河北省国土资源厅科技处与河北省地勘局科技

环渤海经济区是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之后我国又一大经济区,是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有我国第三极之称。环渤海经济区不仅经济实力强劲,发展速度迅猛,旅游业发展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如何抓住机遇,加速环渤海经济区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推动环渤海经济区旅游业上一个新台阶,使旅游业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摆在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笔者从环渤海经济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入手,对如何进一步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及开发进行初步探讨。

1 环渤海经济区旅游资源概况

一般来说,环渤海经济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辽宁、河北、山东,共三省二市。全区陆域面积达67万km2,占我国国土面积的7%;总人口l.8亿人,占我国人的14%。2006年环渤海五省市(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的地区生产总值达5.5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6%。环渤海经济区是我国第三增长极,旅游业较为发达,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异彩纷呈,集海、岛、山、泉、城、文物古迹等各类旅游资源于一体。如果把沿渤海岸边算作内圈层的话,在这一圈层分布有16个港l5个城市(包括天津、大连、青岛、烟台、秦皇岛、丹东、滨州、沧州、东营、葫芦岛、锦州、盘锦、唐山、威海、潍坊、营口),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分布着七大旅游细分区域:(1)以大连为中心的黄海北部海岸风光为特色的旅游带;(2)以营口熊岳为中心的辽南海滨与人文景观相辉映的旅游带;(3)以兴城为中心的辽西人文与海滨旅游带;(4)以秦皇岛和北戴河为中心的避暑疗养游览区;(5)以烟台、蓬莱为中心的海天风貌观赏区;(6)以青岛为中心的旅游疗养区;(7)天津的商务、近代观光旅游区。如果把除内圈层以外的区域作为外圈层,则外圈层的特色旅游资源主要有北京的故宫、天坛、天安门广场、长城;山东的五岳之首泰山、曲阜孔府孔庙、天下名泉济南趵突泉;河北的承德避暑山庄;辽宁的沈阳故宫、本溪水洞、鞍山千山等。总体来说,环渤海区域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资源种类繁多,这为环渤海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环渤海经济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

2.1开发现状

从总体上来说,环渤海经济区旅游资源丰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及拓展,旅游业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在全区旅游资源整合,推进旅游业协同发展方面,区内的三省二市做了许多尝试,沿海的16个港口城市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现有情况看,这些尝试和探索取得了相应的成果。2007年全区接待国际游客l 070.2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82.47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66533.5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6323.7亿元(表1)。

环渤海经济区是中国北方资源最为丰富、客源市场最为庞大、合作前景最为广阔的地区。近几年,环渤海区域的省市先后在山东烟台、河北廊坊、辽宁大连分别达成了“北方十省市旅游区域合作宣言”、“京津冀旅游合作共识”、“环渤海区域合作协议”。2004年在大连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论坛上,五省市代表共同签署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辽宁省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联合宣言”,在旅游规划、资源开发、宣传促销、信息交流等方面建立环渤海旅游区域合作机制,共同打造环渤海无障碍旅游区。2005年8月,北京、承德、秦皇岛等环渤海11个城市签署了“旅游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旅游区合作机制的正式启动。为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打造环渤海旅游“金项链”,2005年环渤海l6个港口城市的旅游部门和相关单位在天津召开会议,成立了环渤海港口城市旅游合作组织,并通过了“环渤海港口城市旅游合作组织章程”。2007年3月,天津市出台了“促进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规定”,这是环渤海经济区首个以政府令形式在旅游资源整合方面出台的规定,这一规定的出台有效地促进了天津市内旅游资源整合。总之,加强合作,加速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促进区域旅游业共同发展已成为环渤海经济区内旅游界的共识。而相关合作协议、规定的出台,也为环渤海经济区旅游业协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表1环渤海经济区旅游业发展情况(2007年)

国际游客/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 国内游客/万人次 旅游业总收入/亿元

北京 435.5 45.8 14 000 2103 天

津 l03.23 7.79 6000 680 辽

宁 200.1 12.28 16504 1307 河

北 81.8 3.1 l0029.5 580.1 山

东 249.6 13.5 20000 1653.6

环渤海经济区合计 l

070.23 82.47 66533.5 6323.7

2.2环渤海经济区旅游资源开发特点

环渤海经济区旅游资源开发呈现出五个特点:(1)整体性。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单元,环渤海地区内部旅游经济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关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旅游地域系统组合,呈现出整体性。(2)区域性。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相比,环渤海经济区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是其他区域所不具备的,因此呈现出区域性。(3)层次性。环渤海经济区旅游资源开发呈现出由沿海向内陆,由核心区向关联区及边缘区过渡的分层次发展特点,因而呈现出层次性。(4)开放性。环渤海经济区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在客流和信息流等方面与外界保持着广泛的沟通及联系,是一个开放系统。(5)渐进性。环渤海经济区作为一个较大的经济区,其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是渐进的,旅游资源的整合也需要一个过程,并且不断深化,因此呈现出渐进性的特点。

2.3存在问题的分析

尽管环渤海经济区在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推进旅游业协同发展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长三角、泛珠三角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雷同,互补性不强

环渤海经济区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但从沿海的几个城市来看,自然旅游资源雷同,缺少互补。如,天津、大连、青岛、烟台、营口、丹东、秦皇岛等沿海港口城市,其旅游资源多是滨海旅游资源,海水、沙滩、海岛等都非常相近,缺少个性,互补性不强,相互间分流客源。由于部分资源结构雷同,尽管各城市都有意愿加强合作,但这种雷同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资源整合和协作开发。

(2)缺少总体规划及统筹发展

环渤海经济区三省二市及16个沿海港口城市在推进旅游资源合作开发方面达成了许多协议,并成立了相应的合作组织,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协议大多停留在纸面上或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到目前为止,全区的旅游总体规划依然没有出台,区内各省市依然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筹发展的态势。再有,区内政府间的合作平台虽然已经搭建,但作为旅游业实体的旅行社、各旅游景区在合作开发方面缺少积极性,还很少有专门的环渤海旅游线路,而京津或东三省的旅游线路都很多,呈现出政府热、市场冷的局面。

(3)资源整合及开发深度不够,没有形成品牌优势

从整个环渤海经济区来看,尽管区域合作已进行了多年,但到目前为止,旅游资源整合及开发的深度依然不够,尚未形成叫得响的能代表环渤海区域特点的旅游品牌。在旅游资源整合方面,

尚停留在小区域和小范围的旅游产品开发上,且多体现在“线”上,而大尺度、大范围的旅游产品仍较为缺乏,“面”上产品几乎没有,这与长三角和泛珠三角相比差距明显。在树立品牌方面,长三角旅游区和泛珠三角旅游区已走在了前列,而环渤海经济区应该打什么牌,尚处在探讨阶段。

(4)区内旅游业发展不平衡

从统计资料来看,北京、山东、辽宁、天津等省市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方面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而河北省则相对落后,在国内外游客数量、旅游创汇、旅游业总收入方面排在后面。从环渤海经济区主要沿海城市旅游业发展来看,也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天津的旅游竞争力最强,大连和青岛次之,秦皇岛、烟台、威海较弱。此外,环渤海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缺乏类似长三角的上海、珠三角的深圳及广州那样的旅游龙头城市。

(5)缺乏利益协调和共享机制

受行政区划、交通条件、时间等因素影响,环渤海经济区尚未能建立起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利益协调和共享机制,区内各省市及城市在客源市场开拓、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营销、人员培训等方面依然各自为政,这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环渤海经济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速度。

3环渤海经济区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的思路及原则

3.1基本思路

在借鉴长三角及泛珠三角旅游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环渤海地区实际,环渤海经济区旅游资源进一步整合和开发的思路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地区旅游业协同发展为目标,以构建区域协调共享机制为重点,以打造区域旅游名牌产品为核心,通过打破行政壁垒,培育区域利益共同体的方式,加速推进区域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和有效整合,把环渤海经济区建设成中国旅游强区,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金项链”。

3.2指导原则

在对环渤海经济区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优势互补原则。要发挥环渤海经济区内各地区特色旅游资源优势,促进优势互补,形成互补型的旅游产品结构,增强旅游整体竞争力。尤其是要加强区内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的整合。(2)协同发展原则。环渤海经济区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必须坚持协同发展原则,彻底打破行政壁垒,树立全区一盘棋的思想,以市场为导向,形成区域共同发展的格局。

(3)整体提升原则。整体提升是指要把环渤海经济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查找现有不足的

基础上,对整个区域的旅游资源组合、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人才培育、旅游客源、旅游竞争力等方面不断进行改进和提升,使环渤海经济区旅游业整体水平上一个新台阶。这种提升,不是个别区域的,也不是单纯某个方面,而是全区域、多层次、全方位的提升。

(4)利益共享原则。区域内旅游资源整合,不是对某一方旅游市场的抢夺,而是开发出更大更有序的共同市场,实现区内各方共赢。为此,必须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培育环渤海区内利益共同体,促进旅游资源的共享及整合,以达到共赢目标。

4推进环渤海经济区旅游资源整合及开发的对策

4.1制定总体规划,促进统筹协调发展

要进一步加大环渤海经济区旅游资源的整合及开发力度,就必须制定环渤海经济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促进区内旅游业统筹协调发展。区内三省二市的旅游主管部门,要在国家旅游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充分吸纳意见和建议,借鉴长三角及泛珠三角旅游区的经验,结合环渤海实际,突出总体优势、区域优势、特色优势,高起点、大手笔联合编制《环渤海经济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该规划是指导环渤海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下一步区内旅游业发展、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交通设施的整合和优化做出明确规定,区内各省、市要坚决落实这一规划,推动整个区域旅游业协同发展。

4.2建立利益协调共享机制,实现共赢

要打破行政区划界线,树立共赢观念,建立健全利益协调共享机制,推动旅游业发展。通过实施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利益协调共享机制,培育区域旅游业利益共同体,加速对区内旅游资源的整合,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利益协调共享机制主要包括组织与协调机制,对话与磋商机制,沟通与联络机制,研究与信息机制,市场与推广机制等。通过建立利益协调共享机制,调动区内各旅游实体如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交通运输企业等积极性,确保区域旅游总体规划、区域旅游合作落实到位。

4.3加强旅游资源深度整合,形成整体竞争力

(1)深入挖掘区内旅游资源潜力,突出资源特色,促进旅游资源互补,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努力形成互补式的旅游资源结构。要改变过去仅在本省、本市范围内那种小范围的资源整合,应在环渤海经济区内进行跨行政区、多层次、全方位的旅游资源重整及深度开发,把滨海旅游、山地旅游、文物古迹旅游等各类有特色的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2)整合资源,开辟旅游新线路。要站在环渤海经济区全区的角度,以交通线路、旅游景区景点为核心,对现有旅游线路进行整合和再设计,形成环绕渤海由沿岸向内陆纵横交错的旅游线

网。针对不同的游客群体,开发设计出不同的旅游线路组合。如,针对境外游客,要把环渤海经济区历史遗迹、民族传统文化等旅游资源串在一起,开辟出中国文化的旅游线路。针对南方游客,就要挖掘北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开辟山、海、文物古迹游特色旅游线路。

(3)以邮轮旅游为契机,加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环渤海经济区沿海有l6个港口城市,这为发展邮轮旅游创造了条件。随着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邮轮经济正向我们走来。为此,一方面要积极吸引国外邮轮在环渤海地区停靠,并延长其停留时间,另一方面要探索发展我国的邮轮旅游。总之,通过邮轮经济,把环渤海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

(4)发挥龙头旅游城市带动作用,推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促进旅游业均衡发展。要充分发挥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城市的牵动作用,通过建立共同旅游市场、共享旅游资源、共同打造旅游信息平台等方式,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带动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协同发展。

4.4打造特色品牌,加大营销力度

突出区域优势,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树立“环渤海旅游”品牌,并使之闻名全国,享誉世界。凡是在长三角旅游区旅游,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要贴上“长三角旅游”标识,应借鉴长三角的经验,在环渤海经济区内旅游也都要使用“环渤海旅游”标识,增强区内旅游合作意识和相互认知意识。同时,要加大营销力度,展开联合宣传促销。在区域合作机制的指导下,制定区域旅游的总体市场拓展计划,包括共同设计旅游产品,共同组合包装旅游线路,共同印制旅游宣传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等媒介,加大对环渤海经济区旅游业的宣传,吸引国内外游客到环渤海地区旅游。加强与长三角和泛珠三角旅游区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三大区域游客互动。与此同时,通过召开说明会、招商会、旅交会、大型节庆活动等形式,加强对境内外目标市场宣传促销力度,吸引境外游客到环渤海地区观光游览。

4.5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区内三省二市应联合制定“推进环渤海经济区旅游业合作发展若干政策”,为环渤海经济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资源整合、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人才合作交流、建立共同市场等方面协同发展并重点给予支持,促进区域旅游业一体化进程。环渤海经济区内各省市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在《若干政策》指导下,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及政策。经过全区各方共同努力,为环渤海经济区旅游资源深度整合开发,推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6加强环境保护,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在加大环渤海经济区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力度的同时,更要加强环境保护,做到开发与保护并举。要在旅游资源开发全过程中积极倡导“和谐旅游”、“绿色旅游”理念,保护蓝天碧海、

青山绿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使环渤海经济区成为环境优美,竞争力强的绿色“金项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