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希腊与罗马文明的比较
1.文明的拓展方式
(1)希腊:通过殖民建立新的城邦,吸收外部文明并拓展希腊文明。
(2)罗马:通过兼并战争扩大疆域,在继承希腊文明、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
2.国家的形式
(1)希腊:分散的城邦制。各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 (2)罗马:统一的集权制,采取行省制,实行总督统治。 3.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
(1)希腊:经历了从君主个人统治到贵族集体统治,再到全体公民集体统治的制度演变,在古代首次实现了公民普遍参与、轮番而治的民主制度。
(2)罗马:在摆脱了君主制后建立了共和国,但是一开始权力就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共和国并没有进一步演化为民主制,而是一种贵族共和国,随着疆域的扩大,共和国转化为帝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针对训练]
1.(2020·广东六校联考)雅典曾经有一项法律,规定可以控告某人有“私心”,并以此定罪;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公民如果在国内出现派系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这反映了( )
A.城邦意识对社会全方位的渗透 B.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高度重视 C.规范公民的行为利于希腊稳定 D.所有人都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
解析:选A。材料“可以控告某人有‘私心’,并以此定罪”“一个公民如果在国内出现派系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反映的是城邦意识对社会全方位的渗透,故A项正确。
2.罗马法的“取得时效”制度是指持续占有使用他人之物,经过法定期间而取得对该物的所有权。根据《十二铜表法》的规定,“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外邦人不得适用。这一规定表明( )
A.贵族掌握了财产特权 B.罗马帝国排斥外来民族 C.法律保护公民财产权 D.万民法具有较高实用性
解析:选C。通过题干中“持续占有使用他人之物,经过法定期间而取得对该物的所有权”可知,《十二铜表法》保护公民的财产权,故C项正确。
二、全面认识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
1.确立和发展
(1)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重要成果,它的理论基础是启蒙思想家倡导的人民主权说。
(2)在17~19世纪,代议制通过英国、美国、法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德意志统一战争在欧美国家确立,主要包括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法国的议会制共和制及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等。
2.代议制的统一性、多样性
3.主要特点:议会民主、分权制衡、政党政治。
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对权力的监控(防止绝对权力出现)与制约(最终目的:主权在民)。 4.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否定了专制制度,避免了少数人独裁,保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利益,具有先进性的民主精神,对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2)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缓和资产阶级不同集团间的矛盾,有效防止封建势力复辟,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
(3)在这一制度下,无产阶级也可以利用它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合法斗争,有助于维护无产阶级的合法权益,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针对训练]
3.英国《权利法案》重申了议会的传统权力,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政体,法国《民法典》保障小农土地所有制。这说明三国都注重( )
A.巩固革命成果 C.维护社会稳定
B.民主思想法制化 D.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选A。议会主权原则、联邦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分别是三国革命的成果,从材料可以看出三国都注重用法律保障革命成果,A项正确。
三、古代罗马与古代中国法制的区别
1.法律观念:中国古代法律深受宗法群体观念影响;罗马法从法律上确认公民个人权利。
2.法律地位:中国古代法律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体现了明显的人治色彩;古罗马法律是国家统治的根本,体现了明显的法治色彩。
3.法律结构:中国古代法律民刑不分,以刑为主;而古罗马法律则私法发达,公法不发达。
4.法律内容:古罗马法律有最早的法人制度和人格权制度;中国则没有。
5.法学家地位:古罗马法学家地位高,部分法学家的法律学说有官方效力;中国古代法律则完全以官方为主导。
6.历史影响:中国古代法律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从而形成
了中华法系;而古罗马法律影响了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也对近代以来的法律和法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拓展训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和李斯是秦帝国缔造者,他们的治国思想秉承了法家传统,是以“法”治国主张的信奉者、实践者。秦帝国的立法指导思想以“争强”“治民”和“帝王之具”为指南。秦始皇之“法”:“诽谤者,族诛”“以古非今者,族诛”“偶语诗书者,弃市”。秦始皇二十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后诛轲九族,其后恚恨不已,复夷轲之一里,一里皆灭”。
——摘编自《也谈先秦政治思想中的“法”》
材料二 罗马帝国经由罗马共和国蜕变而来,凭借的不仅是“使罗马四邻畏服的精兵”,更有“使罗马内部安定的良法”。罗马统治者也时常表现出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的倾向,但统治者的名分与统治的理论却依旧在很大程度上以自然法思想为归依,而人性平等、个人权利保障、权力的合法性及对权力的制约等则构成了这种思想的核心。在法治实践方面,如,在涉及基督徒基于信仰而反对皇帝崇拜事件时,图拉真指示其部下:只要抓获罪证确凿的基督徒即可惩办,但有悔改表现则可宽恕,同时要防止诬告株连,否则便有违于时代精神。罗马帝国法治实践的一件大事是罗马公民权在帝国范国内的实现。
——摘编自《论法律价值取向与政治稳定》
材料三 根据1954年、1975年和1978年三部宪法的规定,只有全国人大才享有制定法律的职权。1982年宪法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扩大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权,对二者的立法权限作了具体划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颁布的各种重要的法规近两千件,但总的说来还是不健全不完备。
——摘编自《论我国新时期的经济立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秦帝国和罗马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历史背景。
【思路点拨】 审题是关键,紧扣材料寻找秦帝国和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背景。结合秦国商鞅变法、秦统一前治国的原则及统一后社会矛盾等相关史实,说明秦朝重视法律治国的历史背景。罗马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背景,根据材料二“更有‘使罗马内部安定的良法’……
统治者的名分与统治的理论却依旧在很大程度上以自然法思想为归依”,从罗马的法律传统、罗马帝国统治者重视、法治实践等角度分析。
【尝试作答】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法治实践对秦帝国和罗马帝国统治的延续所起作用不同的原因。
【思路点拨】 本问实际上是问法治实践使秦朝速亡和罗马帝国延续的原因。秦朝速亡的原因,结合秦朝的法治实践具有严刑酷法的特点回答。古罗马帝国延续的原因,结合罗马法的特点是相对宽松,并与时代相符回答。
【尝试作答】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的意义。 【思路点拨】 结合立法权对法律建设的作用和法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说明新时期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的意义。
【尝试作答】 答案:(1)背景:商鞅变法,形成了秦国重法传统;秦国历代统治者厉行法治,效果明显;秦帝国初建,各种反对势力依然存在。罗马自共和国时期就形成了良好的法律传统;罗马帝国统治者信奉自然法思想;法治实践在罗马历史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等等。(答出四点即可)
(2)原因:秦帝国,统治者严刑酷法,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秦帝国的覆亡。罗马帝国,罗马法律相对宽松,并作适时调整,这对缓和社会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3)意义:有利于建立多层次的立法体制;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利于推动新时期的经济建设。
[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从本质上看待和评判史事叙述的能力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所谓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
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考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也是高考命题的主要载体形式之一。
(1)要注意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和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的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要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3)要充分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
(4)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四、17、18世纪中西政治体制不同趋向及原因
趋向 中国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经济 义萌芽发展缓慢,地主阶级维护其利益需要 政治 原 因 思想 中国地域辽阔,专制统治有利于国家统一 传统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忠君思想、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头脑 西方 代议制确立、发展 资本主义发展较快,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资产阶级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 西欧各国地小人少;为了缓和矛盾,巩固统治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思潮使人们追求自由、平等、民主 海洋文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 历史传承 大陆文明,专制日久 [拓展训练]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明朝的封建专制政权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封建地主阶级基础之上的,它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它一方面,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以保证对农民的赋役剥削;另一方面,对私营工商业严加控制,对有损于封建专制政权统治的任何新的因素都无情扼杀……明王朝的对外贸易政策改变了自宋代以来海上贸易的发展方向,打击
了中国人民向海外发展的活力和进取精神……尽管明朝有的商贾已家财万贯,但整个明代商人仍是官府敲诈、勒索、鱼肉的对象。因此,工商业者在政治上的无权状态和在经济上对财富的占有显得极不相称。
材料二 西欧专制王权是在市民(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相互斗争中充当“表面上的调停人”角色。为取得市民阶层的支持,一般都采取削弱和打击贵族,扶植市民阶层的措施。如英国的都铎政府制定了许多保护和鼓励制呢业、采矿冶炼业的政策法令;法国政府用分赐补助金和特权的办法扶植私营手工工场。在对外贸易方面,英国政府通过航海法案,限制外国航海事业在英国的发展,大力促进英国造船业和海军的发展;还组织各种海外贸易公司,直接拓展航海贸易活动。这一时期,西欧国家的工商业者获得了一定政治地位。据统计,1509年至1558年间的英国16届议会中,伦敦共派出议员36人,其中26人为商人;法国资产阶级还通过出钱买得官职参加政府机构,掌握部分行政权。这些在客观上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成长。而当西欧专制君主们幡然醒悟时,资产阶级已有足够力量把封建专制制度送进历史的坟墓。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姚文仪《14世纪中期至17世纪
中期中西方社会发展之比较》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时期中西方封建政权推行的经济政策有何不同,并简析其历史原因(忌抄袭原材料)。
【思路点拨】 第一小问不同,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归纳明朝时期与近代西方国家对内、对外经济政策;第二小问历史原因,从材料一中国政治、经济特点归纳;据材料二从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归纳。
【尝试作答】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时期中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不同发展趋势,并说明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思路点拨】 第一小问不同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即可;第二小问历史影响,从中国与世界潮流的关系及中国地位的变化等方面思考。
【尝试作答】
答案:(1)不同:中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内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对外厉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私人对外贸易;西欧则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对内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对外积极推行“拓海”政策,大力扶持海外贸易。
历史原因: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明朝政府试图通过抑商以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中世纪的西欧工商业比较发达,专制王权通过鼓励、支持工商业的发展,既可以获取市民阶层的支持以削弱封建贵族,又可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从而巩固自身统治。
(2)不同发展趋势:①政治方面,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统治日益衰落;西欧资产阶级日益形成,并逐渐参与政权,获得部分权利,封建统治日趋瓦解。②经济方面,中国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西欧工商业蓬勃发展,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不断发展壮大。
历史影响:中国日益落后于西欧,落后于世界潮流,最终成为近代欧美列强殖民侵略的对象。
德意志实现统一的历史作用
【史界观点】
观点一 德意志统一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
德国统一的完成使德意志结束了几个世纪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德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到19世纪末,德国的工业生产已越过英、法,居世界第二位。
观点二 德意志统一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德国统一的完成使德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有了广阔的活动场所,统一后的德国工人运动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面。
观点三 德意志统一的完成改变了欧洲的国际关系
德意志帝国在中欧的崛起,彻底破坏了欧洲旧有的国际关系格局,欧洲五强依靠势力均衡原则维持秩序的维也纳体系完全瓦解。德意志不仅解决了生存问题,而且使德国进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成为中欧的强国,在国际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欧洲各国面对这一剧烈的变动,不得不对各自的外交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欧洲力量的重新组合与配置,是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
观点四 德意志统一的局限性及不利影响
德国统一的完成是通过王朝战争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的,这使统一后的德国保留了许多封建残余,专制主义的君主政体得以保留,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使军国主义在普鲁士得以泛滥。
观点五 德意志统一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统一过程中吞并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伤害了法国的民族感情,结下了民族仇恨,促使法国投入俄国的怀抱,形成后来的两大集团争霸的局面,不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
【争鸣感悟】
看待近代德意志统一的历史作用,应运用史学素养中的唯物史观的相关理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理论辩证客观地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全面分析理解,不可以偏概全,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应从历史发展趋势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和作用。
单元质量检测(四)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福建莆田二模)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当遇有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时,公民必须按照预先编制的财富名次榜捐款。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
A.法律体系已经达到完备的程度 B.自然灾害促进民主政治的完善 C.法律重视城邦利益至上的精神 D.道德品质与公民权益高度一致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当遇有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时,公民必须按照预先编制的财富名次榜捐款”可知,古代雅典法律重视城邦利益至上的精神,故选C项。
2.
右图为古希腊城邦制度下公民大会的会场遗址。公民大会召开时,各区公民位于四周的圆形看台上,城邦官员位于会场居下的场地中央。该会场的设计反映出古希腊( )
A.民众向往中央集权体制
B.崇尚圆满和谐的政治生活
C.平民紧密拥护政治领袖 D.集体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
解析:选D。根据材料“公民大会召开时,各区公民位于四周的圆形看台上,城邦官员位于会场居下的场地中央”可知,这种设计反映出古希腊集体参政的民主意识,故选D项。
3.在雅典城邦,任何公民都要在一年内为自己的提案负责,即使提案经过了公民大会的批准。如果实施成功,荣誉归于公民大会;反之,公民大会将追究提案人或执行人的责任。这反映出古代雅典城邦政治( )
A.纵容政治领袖操纵民意 B.公民大会徒具形式 C.缺乏对公民大会的约束 D.各个环节权责分明
解析:选C。按照材料的意思,公民大会对公民的提案有审批权、享受荣誉权、追究责任权,显然其中有着明显的不合理,大会的审批和对个人的追究都是维护了公民大会的利益,而忽略了公民大会应该承担的责任,故C项正确。
4.罗马法从最初一种狭小和简陋的农村共同体的法律,发展成为一种强大的城邦国家的法律,后来又成为一种帝国的法律。而这个帝国统治着几乎为当时的人们所知道的整个文明世界。材料说明罗马法( )
A.扩大了罗马的统治疆域 C.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D.促进了欧洲文明的转型
解析:选B。根据材料“罗马法……成为一种帝国的法律。而这个帝国统治着几乎为当时的人们所知道的整个文明世界”可知,在罗马帝国建立过程中,罗马法逐步发展,有助于罗马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B项。
5.罗马人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概念,贯穿了罗马历史的始终。所有的执政者都要以罗马人民的名义行使权力。他们的盟国被称为“罗马人民之友”,政治对手被宣布为“罗马人民公敌”。这说明( )
A.罗马执政者没有掌握实权 B.国家主权名义上属于人民 C.罗马人民拥有最高决策权 D.人民对权力行使实施监督
解析:选B。题干材料“所有的执政者都要以罗马人民的名义行使权力”,说明从名义上看罗马国家主权属于人民,故选B项。A、C、D三项材料未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6.罗马法规定,在财产继承方面,若遗嘱被认为不符合人伦道德,遗嘱人的近亲可以提起“遗嘱逆伦之诉”,以请求撤销遗嘱。这一规定说明罗马法( )
A.对市民的财产自由进行限制 B.在实施过程中兼顾了社会民情 C.要求在继承关系中近亲优先 D.放松了对公民财产的继承保护
解析:选B。根据材料“罗马法规定,在财产继承方面……以请求撤销遗嘱”可知,该法律条文是对公民的财产自由进行调解引导而非限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罗马法规定,在财产继承方面……以请求撤销遗嘱”可知,罗马法在实施过程中兼顾了社会民情,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继承关系与序列的相关提及与介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我们不难得知,该条罗马法是加强而非放松对公民财产的继承保护,故D项错误。
7.(2020·江苏南通一模)1743年英国的《议会法》规定,享受王室俸禄和任命的相当一部分官员不得担任议员。这一议会改革举动表明( )
A.工业资产阶级获得参政权 B.英国责任制内阁尚未形成 C.国王对议会的影响受到挑战 D.议员不再由国王任命产生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享受王室俸禄和任命的相当一部分官员不得担任议员”可知,这是减少国王对议会的影响,故选C项。
8.英国的议会在13世纪末形成,经过大约400年的演变,“光荣革命”以后,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由“少数人的统治”代替了一个人统治国家。从1832年到1928年,通过5次议会改革,现代民主制度在英国最终确立。据此可知,英国议会( )
A.是英国历史的逻辑结果 C.促进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B.与专制王权水火不容 D.奠定了现代民主基础
解析:选A。材料“13世纪末形成……‘光荣革命’以后……由‘少数人的统治’代替了一个人统治国家。从1832年到1928年,通过5次议会改革,现代民主制度在英国最终确立”说明英国议会伴随历史进程而发展,故选 A项。
9. 1878年 主张赋予妇女投票权的修正案首次在国会提出 1912年 1919年 1920年 九个西部州通过了妇女选举权立法 众议院和参议院先后通过了该修正案 田纳西州成为批准该修正案的第36州,这标志着该修正案获得了四分之三以上州的支持,最终得以通过 上表可以反映出美国政治生活中的( ) A.共和主义原则 C.联邦主义原则
B.平等主义原则 D.孤立主义原则
解析:选C。表格信息表明国会提出的关于妇女投票权的修正案先经地方通过,然后参众两院进行表决,再交由各州批准,体现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特点,即联邦主义原则,故选C项。
10.(2020·北京朝阳区期末)据学者研究,19世纪70年代法国国会选举情况如下: 时间 1871年2月 1871年7月 1874年5月 1875年1月 选举情况 在645名议员中,主张君主制的正统派、奥尔良派和波拿巴派共占420名,自由派占80名,共和派仅占145名(包括激进共和派不足40名) 议会补缺选举,共和派在39个省区胜利,获得114席的99个席位 共和派与其他各派联合,促使布罗伊内阁倒台 共和派与各派妥协,以一票多数勉强通过了第三共和国宪法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法国( ) A.政治局势动荡,政体变化频繁 B.共和帝制角逐,议会斗争激烈 C.巴黎公社失败,帝制全面复辟 D.社会经济发展,农民支持共和
解析:选B。由材料“在645名议员中,主张君主制的正统派、奥尔良派和波拿巴派共占420名,自由派占80名,共和派仅占145名”“共和派与各派妥协,以一票多数勉强通过了第三共和国宪法”可知,共和派和君主派对议会席位进行激烈竞争,故选B项。
11.近代欧美国家的税收理念大多经历了从“税收法定主义”到“税收宪政主义”的演变,即从征税的权力基本控制在议会里,议会通过立法的形式规范征税的各项内容,转变为必须对代议机关的征税权进行宪法上的限制。这表明欧美国家( )
A.宪政制度的完善 C.否定了议会至上
B.征税程序严格化 D.税收立法民主化
解析:选A。从材料“议会通过立法的形式规范征税的各项内容,转变为必须对代议机
关的征税权进行宪法上的限制”可知,欧美国家认识到了对代议机关的征税权进行宪法上的限制,体现了宪政制度的不断完善,故选A项。
12.(2020·江苏扬州期中)《剑桥世界近代史》记载:“(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把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看成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他们拒绝立即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把争取统一的民主共和国作为当前的革命任务。”由此可知当时( )
A.科学理论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 B.两个阶段的革命任务完全相同 C.马、恩主张革命任务分两步完成 D.马克思拒绝实行社会主义革命
解析:选C。“他们拒绝立即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把争取统一的民主共和国作为当前的革命任务”表明马、恩主张革命分两步走,故C项正确;材料中马、恩主张革命任务分两步完成,科学理论没有立即推动社会主义革命,故A项错误;两个阶段的革命任务不同,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反封建,社会主义革命任务是反资产阶级,故B项错误;马克思拒绝立即实行社会主义革命,不是拒绝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故D项错误。
13.普列汉诺夫在1918年写的《在祖国的一年》一文中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容纳不下现代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时,资本主义一定要把自己的位置让位给社会主义,但是对俄国来说则是遥远的事。作者意在强调当时俄国 ( )
A.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 B.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 C.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D.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
解析:选B。材料“资本主义一定要把自己的位置让位给社会主义,但是对俄国来说则是遥远的事”,说明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还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故B项正确。
14.(2020·山东临沂二模)关于“1917年十月革命”这个历史事件,苏联和俄罗斯两种历史教科书的叙述内容差异较大,苏联历史教科书用了10段文字之多,而当今俄罗斯的历史教科书仅仅用了2段文字来叙述。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苏联历史教科书不具有研究价值 B.俄罗斯历史教科书更客观真实 C.历史叙述不能反映客观历史事实 D.时代因素影响历史教科书编写
解析:选D。题干中教材关于十月革命的叙述,苏联叙述较多,而俄罗斯较少,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1922年,苏联建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立,由此可知,时代因素影响历史教科书编写,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5.(2020·上海金山质监)政治制度的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而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的人们都在不断地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等。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没有什么新意,但事实上,这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材料二 美国的创新在于: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道:“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哪部法律文件?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它似乎没什么新意……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2)据材料二,简要概括自实现独立后美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创新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度创新对美国的积极影响。
(3)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借鉴美国联邦宪法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结合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和材料三的观点,说明这一借鉴为什么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答案:(1)《权利法案》。理解:传承,重申了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继承和保留了君主制和议会制。创新,从法律上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或议会主权),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2)政治制度创新: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或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或者民主共和制)。积极影响:确立和保障了民主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表现: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失败原因: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专制传统和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使得这种政体缺乏必要的条件;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言之有理即可)
16.(2020·广东汕尾高三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革命的经验表明,一旦法律人被排挤于政治生活之外,他们“必将成为革命的急先锋”;如果为实现民主自由的权利,而造成长期的社会动乱,就违背了社会变革的初衷。法国不仅革命过程中充满暴力与血腥,革命之后,革命过程中造成的社会分裂导致政局长期动荡,经历近百年才确立共和政体。与法国不同,美国人并没有因为狂热追求平等而失去了自由,因而也避免了一场法国式的革命。英国也是通过“光荣革命”,以较小的代价,达到了目标,并形成了通过改革解决社会矛盾的传统,使英国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避免了激烈的社会冲突。托克维尔认为,法律人在美国社会里拥有的崇高权威是“防止民主偏离正轨的最坚强堡垒”,能够用最小的流血代价换来最大的社会进步,才是最成功的革命。
——摘编自陈婧茹《自由与平等
——托克维尔命题》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解析:首先要从材料中提取论题,如由材料“法国不仅革命过程中充满暴力与血腥”“美国人并没有因为狂热追求平等而失去了自由,因而也避免了一场法国式的革命。英国也是通过‘光荣革命’,以较小的代价,达到了目标,并形成了通过改革解决社会矛盾的传统”提取论题:实现民主自由的斗争道路具有多样性。其次,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美国、法国民主政治的建立过程得出:英国在各种势力相互妥协的基础上有了“光荣革命”和君主立宪;美国由于采取了三权分立的制衡体制,既保证了民主,又维护了公民的自由,从而避免了暴政;法国革命充满暴力与血腥,艰难与曲折。最后,结合史实予以阐述,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论题:实现民主自由的斗争道路具有多样性。
阐述:英国走向民主的过程中,也采取了革命的手段,但各种势力都认识到妥协解决问题的必要性,所以,才有了“光荣革命”和君主立宪。美国在走向民主制的历程中,由于采取了三权分立的制衡体制,既保证了民主,又维护了公民的自由,从而避免了暴政。法国大革命充满暴力与血腥,是由于法国的反动势力更顽固,面临的国际环境更恶劣,暴力是对付反动势力的必要手段,法国的革命者可能是没有选择的余地,法国经过近百年才确立共和政体,也足以证明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总之,对社会政治变革运动,不能仅凭结果进行评判,而应具体分析变革面临的诸多要素。
(示例仅作为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若有其他答案且言之有理亦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