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俄罗斯经济转型的历史沿革及启示

浅析俄罗斯经济转型的历史沿革及启示

来源:意榕旅游网


浅析俄罗斯经济转型的历史沿革及启示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经历了“激进市场化”和“有控制的市场化”两大阶段,在此期间俄罗斯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市场化政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俄罗斯两次经济转型所采取的主要政策,认为一个国家要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恰当的转型模式和路径,必须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中逐步推进,在比较宽松的外部环境中全盘规划和制订转型战略。

标签:俄罗斯;激进式经济转型;渐进式经济转型

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自此,俄罗斯出现了国家与社会重建及改造问题。一般来说,国际学术界大多将此问题界定为一种以实现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社会市民化为目标的综合性历史进程。其中,经济领域的转型在这一进程中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地位。俄罗斯经济转型就是一次从国家计划为中心的经济制度向自由市场为中心的经济制度的变迁。通过体制改革实现激励结构、社会资源和财富分配结构的重新构建,从而提供比原有制度结构更大的潜在利润。俄罗斯的经济转型总体来说,可分为由叶利钦主导的“激进市场化阶段”和由普京推动的“有控制的市场化”两大阶段,在此期间俄罗斯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市场化手段,结果迥异,反差极大,但两个阶段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结的,如果没有叶利钦的完全听命于市场的激进式变革便不会有普京渐进式国家主导的有控制的市场经济,没有叶利钦政府开辟的私有化大潮,俄罗斯经济也不会实现普京执政时期的平稳发展。

一、叶利钦时代的激进式经济转型

(一)历史背景

虽然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赫鲁晓夫的“工业与建筑业大改组”、勃列日涅夫“完善计划指标体系改革”、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等,但这些改革都没有触及到体制内部的深层次问题,改革都以失败告终。俄罗斯从苏联历史中得到教训:采取渐进的转轨方案很可能会重蹈苏联改革的覆辙。只有通过与过去决裂、破釜沉舟,用激进改革来指引俄罗斯,敢于豁出去、孤注一掷,才能绝处逢生[1]。

俄罗斯采用的激进改革方案,一方面是源于激进民主派为了阻止社会主义在俄罗斯的复活,巩固手中的政治权力,另一方面,是刚刚独立的俄罗斯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通货膨胀居高不下,财政赤字极度增加,工业生产大幅下降。在这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激进改革方案在争论中诞生。

(二)主要政策

俄罗斯激进式经济改革又称“休克疗法”改革,所谓“激进”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指经济转轨的目标模式是建立自由市场经济,另一方面指要采取一步到位的

方式实现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激进式改革的主要政策有:1)财政和货币“双紧”政策。压缩基建投资,减少国家对价格和亏损企业的补贴,削减政府开支;抽紧银根,严格监管货币发行和信贷投资,控制通货膨胀。2)价格和贸易自由化。全面放开物价和外汇管制,由市场自行调节;取消国家外贸垄断制度,各企业均可自由从事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全面实行外汇自由化。3)大规模推行私有化。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和搞股份制改造,拍卖中小型国有企业,对部分大中型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向银行发放可出售和转让的私有化证券。

(三)激进式改革的后果

激进的经济转型使俄罗斯的经济遭受了一次巨大的打击,整体经济实力不断下滑。从1991—1996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逐年下降19%、12%、15%、4%、6%,其下降幅度之大使整个国民经济倒退了将近20年[2]。私有化使国有企业落入特权阶层和暴发户手中,例如,少数人利用经济自由化过程中私有化证券的急剧贬值,操纵金融以低价收购私有化证券而达到控制企业的目的而迅速暴富,导致了严重的贫富分化。物价疯涨和对国有财产近乎公开的掠夺,带来贪污贿赂风行,犯罪率急剧上升。当然,激进式改革在实际操作中比较复杂,休克疗法中受到最大打击的不是在经济中处于长线地位的重工业,而是轻工业和消费品工业,而这恰恰是俄罗斯最需发展的产业。这首先导致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日益恶化,1992年,俄罗斯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了56%,国民收入下降到了1976年的水平[3]。其次消费品需求转向国外,受制于国外市场,俄罗斯人不得不承受发达国家的高水平物价。

二、普京政府的渐进式经济转型

面对走向深渊的俄罗斯经济,普京上台之后,在根本上改变了叶利钦时代的激进经济转型政策,采取了比较稳妥的渐进经济转型政策。

(一)主要政策

2000年普京执掌俄罗斯政权伊始,既排除了叶利钦时期全盘自由化的西方模式,也摒弃了高度集中全民动员的苏联模式,从俄罗斯具体的经济和社会历史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一条符合俄罗斯现实的新的改革之路。普京将俄罗斯发展战略定义为“市场经济和民主原则与俄罗斯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的“可控制的市场经济”,这一战略习惯上被称为“普京公式”即市场经济+民主原则+俄罗斯现实。这一时期采取的主要政策有:

第一,彻底抛弃了新自由主义政策,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为了医治叶利钦政府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顽疾”,普京主要采取了两大措施:一是加强中央集权,重塑联邦权威;二是整顿经济秩序,构筑良好的经济环境。普京主张保护公民财产权,巩固私有化成果,加强对企业产权的管理;制定新税法,改革税制,取消税负,降低企业税率;整顿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基础设施。

第二,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加强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掌控。2001年俄罗斯颁布新的《私有化法》,加强了国家对私有化的管理和监

督,以巩固和增强国家对国民经济战略部门的控制。自2004年以来,俄罗斯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陆续出现了重新国有化的迹象。通过将“私有”变“国有”、将“弱国有”变“强国有”的发展模式,俄罗斯政府几乎在每个重要战略领域都建立起一个大型国有控股企业,大大增强了国家对经济的主导作用。国有和地方政府所有的企业数量从2001年开始逐年增加,从36.7万个增加到2006年的41.3万个[3]。此外,通过司法程序采取了严厉打击金融寡头的措施,遏制了寡头们对国家经济的掠夺,使国民经济命脉重新掌握到国家手中。

(二)主要的经济成果

普京政府现实主义的经济政策,推动了俄罗斯自2000年起的新一轮经济增长,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99-2003年,GDP增长了35%,这个数字高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同期的指标。工业生产增长44%,国民经济基本建设投资试图更大的增长,即增长60%。农业经济也不例外,其中,逐年和其他的有利条件的汇合保证了产品增加25%。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在60%以上,这就弥补了由于1998年8月金融货币危机引起的收入的下降[4]。

最重要的是俄罗斯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从俄罗斯GDP的产业构成来看,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降幅最大,从1991年的18.6%降到2006年的4.1%;第二产业比重基本保持稳定,一直保持在45%至48%之间,比1991年略有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不断提高,从1991年的40.2%升至2003年的49.6%之后略有下降。可以看出,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的第三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正在接近发达国家(这一指标美国为75%,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在60%~70%之间)[5]。

三、俄罗斯经济转型的反思

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实质就是要克服制度缺陷,从根本上解决阻碍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不考虑本国的具体特点而人为地移植西方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是俄罗斯激进制度变迁失败的根源。普京执政后的渐进式改革造就了俄罗斯近十年的经济增长,表明俄罗斯经济步入了正轨,但这并不表明俄转型彻底完成。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Sachs)认为经济转型要解决自由化、私有化和稳定化三个问题,而且,如何协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每个国家来说又是不同的。俄罗斯现在的任务仍很艰巨。

俄罗斯的经济转型之路是曲折的,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由此看来,一个国家要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恰当的转型模式和路径,必须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中逐步推进,在比较宽松的外部环境中全盘规划和制定转型战略。

参考文献:

[1]鲍里斯·叶利钦.总统笔记[M].李垂发,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215.

[2]李子洁.俄罗斯“休克疗法”与中国渐进式改革比较[J].经济论坛,2009,(11):43

[3]赵秋艳.“浅析当前俄罗斯经济中的‘新国有化’趋势”[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7):13.

[4][俄]O·T·博戈莫洛夫.俄罗斯改革的教训与前景[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115(5):32

[5]关雪凌,宫艳华.俄罗斯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与影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