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七 食用菌母种的扩大培养
一、实验目的
深入理解食用菌母种的含义、重要性和生产上的作用。学会常用母种培养基的配制方法,掌握母种转管继代培养技术,了解食用菌母种制作的工艺流程和制作母种的基本技能。
二、实验原理
食用菌母种是指从大自然首次分离得到的纯菌丝体,多通过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和菇木分离法获得纯菌丝体。因其在试管里培养而成,并且是菌种生产的第一步骤,因此又被称为试管种或一级种。纯菌丝体在试管斜面上再次扩大繁殖后,则形成再生母种。它既可以繁殖原种,又适于菌种保藏。母种的扩大培养是从一支母种转接、培养、扩繁成若干支母种的过程,整个过程期间,须在无菌环境条件下,进行母种菌的转接、培养与扩繁。
三、实验所需
1. 菌种:平菇、杏鲍菇、金针菇、灰树花等。
2. 材料试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酵母膏、75%酒精等。
3. 仪器用具:天平、电炉、熬制锅、刀砧、小刀、玻棒、纱布、漏斗架、漏斗(套接橡胶管和)、止水夹、试管(18×180mm左右)、棉花、橡皮筋、牛皮纸(报纸)、棉线、铁筐、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酒精棉瓶、长柄镊子、接种具(钩、锄等)、酒精灯、火柴、垫架、标签、笔等。
四、实验内容
(一)母种培养基配制
(1)培养基配方
常用培养基PDA:马铃薯(去皮去芽眼)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酵母膏2.5g。
(2)培养基配制
将马铃薯去皮洗净、挖去芽眼,称取200g,用刀砧切碎,放入熬制锅(内壁有容积刻度)中,加入清水,电炉加热煮沸后调小火力,维持约20min,煮至软而不烂为止。用双层湿沙布过滤,得过滤薯液,再向过滤液中加入琼脂20g继续加热,待琼脂溶化后,添加葡萄糖20g及酵母膏2.5g,补足水分至1000ml,搅拌均匀煮沸溶化后准备装管。
(3)分装试管
培养基配制后应趁热分装。装入培养基占试管的1/4~2/5处,装管时控制好止水夹头,对培养基流向、流速、流量进行控制,勿使管内外壁沾上培养液,以免浸湿棉塞,易受杂菌污染。装管后塞上预先做好的棉塞。棉塞大小、松紧度应适宜,以用手提棉塞而试管不脱落为准。然后用橡皮筋将每7~10支试管扎成一捆,捆头棉塞上方用报纸包好,纸外系紧棉线,避免灭菌时被灭菌锅腔内水蒸汽浸湿。
(4)灭菌(卧式高压蒸汽灭菌锅)
灭菌前将水加至规定水位标记区段。将盛放试管的铁筐放入锅内,关上灭菌室门,选择灭菌条件(0.14Mpa,123℃),启动仪器开始工作,灭菌锅内蒸汽不断升温升压,当灭菌室气温、气压均达到所需灭菌条件时,开始计时,维持30min。灭菌结束后,打开排气阀排气,待压力表指针自然回至“0”位时,排出锅内剩余蒸汽后,打开灭菌室门。注意切忌在压力表未回到“0”位时就放汽,以免试管内的培养基向上冲,浸湿棉塞,造成以后菌种的污染。
(5)摆斜面
将从灭菌锅中取出的试管,趁热倾斜桌面躺放于特制的木条上,使管内液态培养基随着试管的斜躺而向管口端流淌,形成培养基的斜面,其长度占试管长度的1/2~3/5为宜,自然冷却后即成斜面培养基,制得接种所需的待接管。
(二)接种
(1)紫外线杀菌
接种前,把待接管、接种工具、酒精棉瓶、镊子、酒精灯、火柴、标签纸等所要用到的所有用具、物件均放入超净工作台工作仓内,打开紫外灯照射30分钟以上。
(2)接种操作
准备接种时,关闭紫外灯,放入母种管。用75%酒精对双手、镊子、接种工具、母种管、待接管、工作台面等进行仔细擦拭、全面消毒。点燃酒精灯,用其火焰灼烧接种工具,进一步灭菌后,左手持管,母种管居上,待接管居下,呈水平状,培养基斜面自然向下,
待接种工具灼烧冷却后,悬空伸入母种管,先去除管口先端培养基菌块(可能老化)约1cm,随即依次向管尾端切取一小块母种菌块(带培养基),迅速将切取小菌块转入待接管斜面培养基的中间位置,立即过火塞好棉塞,整个转接过程必须在酒精灯火焰8~10cm空间范围内进行操作,严防感染杂菌,接种完成后贴好标签(菌种、接种人、接种时间)。
(三)菌丝培养
接种后将转接管置于25℃恒温箱中培养,2~3天后可见接种的小菌块周围发生白色绒毛状菌丝,此时每天要检查杂菌污染情况,及时去除受杂菌感染的试管,培养约10~15天后,菌丝可长满斜面。
五、实验数据
(可计算接种成功率=未受杂菌感染的试管数/总的转接试管数×100%)
六、实验总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