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诗歌鉴赏 (共10题;共73分)
1. (7分) (2017高二下·蚌埠月考)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八) 杜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采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注】①彩笔:五彩之笔,喻指华美艳丽的文笔。干气象:喻指诗人曾于天宝十载上“三大礼赋”,得唐玄宗赞赏。②白头:指年老。
(1) 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写通往渼陂的道路曲折,高耸的紫阁峰倒映在渼陂河里。 B .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的倒装。表现了渼陂当时物产的丰美。
C . “佳人拾翠春相问”以抒情的笔调,回忆昔日长安美好的春景,游春女子采拾起美丽的羽毛相互赠送,其乐融融。
D . “仙侣同舟晚更移”是描写眼前之光景,表现游赏之快乐,即便天色已晚,尚要移船他处,以尽游赏之兴。 (2) 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 (8分) (2017·赤峰模拟)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 崔峒
第 1 页 共 10 页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性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释】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因事被贬为潞府功曹任,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庾亮为晋朝太尉,《晋书》卷七十三载:亮都督江荆六州军事,镇武昌。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共登南楼,亮至,将起避,亮徐曰:诸君少住,尔等于此观月兴致不浅。便据胡床啸咏,其坦率多类此。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 . “竹杖纱巾”是隐者的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士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 . 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 . 颈联运用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渊明,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E . 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2) 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文解说。 3. (7分) (2020高一上·大庆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14~15题 书愤 宋·陆游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剧盗曾从宗父①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 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注释】①宗父:宗泽,南宋抗金名将,多次上书力主收复中原,未被采纳。 (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是说国家的分裂自古有之,但是外族入侵京城充满血腥的景象前所未闻,写出了战祸的惨烈。 B . 颔联中“遗民”指金人统治下的汉族百姓,陆游有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第 2 页 共 10 页
C . 颈联大意为:上天后悔兴起这场祸乱,有一天终会驱除敌虏,谁又忍心让百姓离散呢?
D . 尾联“祝炉熏”,诗人凭“炉熏”而“祝”,焚香祷告,表现出诗人因报囯无门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2) 诗歌题为“书愤”,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为何而“愤”。 4. (8分) (2017·淮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秋登越王台① 康有为
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龙蛇最可哀。 十七史②从何说起,三千劫③几历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 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
【注】①越王台,一名粤王台,为西汉南越王赵陀所建,位于广州越秀山上。此诗作于光绪五年(1829)秋,此时康有为22岁。②十七史句,用宋末文天祥语。文天祥被俘后,元人劝降。文天祥答道:“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意谓事情太多,一切无从说起。③印度佛经记载,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叫做一“劫”。“三千劫”意谓天灾人祸之多。
(1) 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并感怀,“秋风”渲染气氛,“混混龙蛇”喻君子与小人混杂,“最可哀”表达作者的政治情怀。
B . 颔联运用典故,写得很含蓄,像是说史谈经,实则针对现实,通过反思民族灾难沉重的历史,展现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
C . 颈联实写祖国壮阔山河,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腐儒”是作者的自谦之词,“呼天问”意指向天发问,诉说内心无限感慨。
D . 尾联“临睨”是居高临下的意思,“八表”即八方之外,借自然景象表现作者的气概,反问的语气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E . 全诗是游览名胜古迹之作,而诗的内容却没有写景记游,作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感慨,这种写法别具风
第 3 页 共 10 页
味。
(2) 结合全诗,对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简要分析。 5. (7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注】①齐己(864——939),唐诗僧。潭州益阳(今湖南宁乡)人。早年热心于功名仕进,颇有雄心抱负。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②望春台,京城的代称,代表出仕。
(1)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刻画了梅花________的个性,寄寓了作者________思想感情。 (2) 此诗题为“早梅”,“早”字一线串珠,贯穿全诗。联系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6. (10分) (2017高一下·应县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初晴游沧浪亭①
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 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通宵。
(1)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7. (7分) (2020高三下·大连月考)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各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第 4 页 共 10 页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由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 . 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 . 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 . 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字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2) 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8. (10分) (2018高三上·嘉兴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 从描写角度看,“丝丝杨柳丝丝雨”属于 描写,“春在溟濛处”属于 描写。
(2) 简要赏析这首词的情感表达技巧。
9. (5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和上官伟长芜城①晚眺
第 5 页 共 10 页
[宋]严羽
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 京口②寒烟鸦外灭,历阳③秋色雁边遥。 清江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 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迢迢。
(注)①芜城:扬州的别称。②京口:今江苏镇江。③历阳:今安徽和县。 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对诗中二、三两联进行赏析。
10. (4分) (2020高二下·西安期末)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乌江项王庙 严遂成
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 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竟亡秦。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 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不独为灵均。
(注)巨鹿:项羽曾率各路义军在巨鹿大破秦军。 韩信:刘邦开国大将。投奔项羽,未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 招魂:《楚辞》中有《招魂》诗,据传是宋玉为屈原而作。 灵均:屈原字灵均。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自己看见项王庙得到后人拜祭,以此引出对项羽功过是非的叩问。 B . 颔联借用“赦汉”和“亡秦”,突出了项羽的一些作为对时势的巨大影响。 C . 颈联以范增和韩信为例证,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评价。 D . 尾联说江面的楚歌切合了招魂的情绪,从中也可见出作者对项羽的态度。
(2) 清人袁枚认为,咏史诗应当关注见解出新。下列诗句有“见解出新”的一项是( )
第 6 页 共 10 页
A .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温庭筠《苏武庙》) B .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王安石《明妃曲》) C .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 D . 燕丹计尽问田生,易水悲歌壮士行。----(张耒《荆轲》)
第 7 页 共 10 页
参考答案
一、 诗歌鉴赏 (共10题;共73分)
1-1、 1-2
、
2-1、2-2
、
3-1、
3-2、
4-1、4-2
、
5-1、5-2
、
第 8 页 共 10 页
6-1
、
6-2
、
7-1、 7-2
、
8-1、8-2
、
9-1
、
10-1、
10-2、
第 9 页 共 10 页
第 10 页 共 10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