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地方高校科技服务与地区产学研互动发展模式的探索

来源:意榕旅游网
第21卷 第5期

2009年10月

研究与发展管理

R&DMANAGEMENTVol.21No.5Oct.2009

文章编号:100428308(2009)0520101205

地方高校科技服务与地区产学研

3

互动发展模式的探索

胡守忠,宋勤建,薛焕美  

摘 要:以实证研究为基础,从地方高校科技服务与地区经济互动发展的现实意义、产学研理论研究和模式的探索等方面出发,对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在不断深化过程中呈现出的鲜明特点,在构筑产学研战略联盟过程中形成的产学研合作的常态模式和长效机制进行了探讨;为深化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内涵与凸显其特色提供参考.关键词:地方高校;产学研;科技服务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1

2

3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研处,上海 201620)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简称工程大)近三十年来,始终坚持依托上海现代产业,主动服务地区经济的办学宗旨.早在建校之初,学校就破除了高校与社会的“围墙”,开创了由高校、工业局和地区联合办学的模式,学校凭借与上海产业界天然的紧密联系,提出了按需培养、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依托工业办学、为企业服务的办学格局.确立了依托上海工业、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的办学方向,也形成了学校科技服务与地区经济互动发展的产学研合作的雏形.已由单纯的人才培养,向科技开发、科技咨询、科技培训、科技服务及成果转化等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方向拓展;由短期合作,向共同开发、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形成利益共享、互利双赢的长期合作机制拓展.

1 地方高校科技服务与地区经济互动发展的现实意义

111 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

地方高校是为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立的,由地方政府资助并进行管理.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调整、发展、变化、进步都会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支持.地方高校一般为教学型大学,相对于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并重型大学而言,学科建设起步晚,基础相对薄弱,学科队伍建设、科研和实验装备、经费投入、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如果以国际上学术研究的热点学科、学科的发展前沿和重要领域为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的目标,显然不太现实;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很难有所建树,一般也不易形成科研优势.因此,无论从学校的办学特点,还是从学校科研发展的趋势来看,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的定位应是低重心的,应更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

由于地方高校区域性、地方性的特点,其生源基本上来自于当地,而学生毕业时一般都会把在当地就业作为首选;同时,产、学、研合作对象也是绝大多数选择当地的企事业单位.因此,地方高校与本地区行业和企业的联系更紧密和频繁.基于此,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的指导思想应是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学校应充分发挥其所在区域的地缘和资源优势,打“地方性”这张王牌,紧密跟踪地方产业发展的趋势,以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为导向,通过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主导行业和大中型企业解决重大技术难题,为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等渠道,在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的基础上,整合科研资源、优化学科结构、刻意打造特色学科,并以此为龙头,构建与地方产业链相匹配的学科群、学科链.实践证明,地方高校的特点,决定了其科研发展的重心应放在本地区,只有植根于本地区的产

  收稿日期:2009204215;修改日期:2009207214.

  作者简介:胡守忠(1955—),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科研处处长,研究方向为管理经济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

3中国高教学会科技管理研究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

102研究与发展管理第21卷 

业发展,科研发展才会有不竭的“源头活水”,才会不断地出成果、上水平,并逐步形成社会效益显著的学科特色和科研优势,不断提升社会知名度,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和办学经费,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112 地方经济反哺功能支撑了地方高校科研发展和学科建设

高等教育区域化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高等教育区域化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形成高等教育发展的地方特色,同时,地方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也会促进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所在区域高等学校的发展水平.高等学校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资金的投入量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的发展.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高等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主管部门的资金投入.近几年虽然开始实行高等教育的收费制,但这只能是对高校办学成本的一种补偿,地方经济的投入对加速本地区高校科研发展和学科建设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科研源于实践,地方高校科研发展及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共荣共生,二者之间可形成良性的互动:①高校科研发展与学科建设的过程,也是不断培养人才、孵化成果的过程,科研和学科建设的成果服务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地方产业升级,为地方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②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往往催生新的学科,形成新知识创新的源头,高科技是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器,高校与企业通过加强技术、人才、信息等交流,一方面帮助企业大大缩短产业升级在一些技术难题上的研发周期;另一方面,高校也获得了企业提供的大量科研经费,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高层次、实用型科研人才,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近年来,上海市各区县政府通过不同渠道设立的各类科研专项基金,为地方高校提供了有力的经费支持,就是一个地方经济反哺功能支持地方高校科研发展和学科建设的证明.

2 地方高校与地区经济互动的产学研理论和模式

高等学校具有的三大功能中,人才培养是基础,是出发点,是其最根本的功能;科学研究是提高,是先导;社会服务是根本,是落脚点

[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地位和作用的历史性变化,核心取

决于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高新科技成果向产业部门的转移.要做到这一点,高校必须以各种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结合,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所谓产学研合作,是指生产单位、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过程或活动.其内容既包括科研成果转化,也包括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更包括人才培养,三者不可偏废.根据学校的规模、层次、定位等不同,可选择以某一方面合作为主.211 产学研合作是地方高校科技服务与地区经济互动的必由之路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产、学、研三方虽然分属不同部门,是三种不同的社会性活动,各有自己的目标、任务,遵循各自的运行规律和活动过程,但产、学、研三方在本质上存在必然联系.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产、学、研三方处于知识运行的不同的阶段,只不过三者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而已

[2]

.

学,主要任务是传承知识.知识的传承是其最根本的功能,虽然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越来越多地承担了“研”的任务,但也是基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是为了进一步夯实“学”的基础.研,主要任务是创新知识.无论从事何种研究,包括基础理论、应用理论或开发性的研究,都是在进行知识的创新.产,主要任务是应用知识.生产活动是把已有的知识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产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产品.因此,无论是产还是学和研,本质上都是知识运行过程中的不同活动主体.围绕知识运行,现代的产、学、研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荣共生的.

同时,产学研合作日益成为各创新主体的内在需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随着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科技对提高生产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将成为科技开发和投入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要求高校和科研机构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研究和提供能够开发具有市场潜力产品的科技成果,为加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服务.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改革中进一步认识到教学、科研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从产业发展中选择研究方向,验证研发成就的需求日益强烈.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大量具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但在资

 第5期胡守忠等:地方高校科技服务与地区产学研互动发展模式的探索103

金、设施等方面往往不具备成果转化的条件,迫切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只有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和科技成果,又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科学研究水平和教育质量,并且通过科技成果转让和技术服务取得收益,开辟科研经费来源,改善办学和科研条件,从而形成产学研各方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

所以,地方高校的办学性质和科技特征决定其应扬长避短,立足地方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注重科技应用创新研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中,地方高校既获取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需资源,又能不断增强直接为地区经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因此,产学研合作是地方高校科技服务与地区经济互动的必由之路.212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3]

从科技创新功能的角度来看,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可以实现技术研发功能的完美结合模式.若从技术研发功能在产业链中的位置角度分类(见图1);“前置”形成产学研合作的“高校”主导型,“后置”则形成“企业”主导型及校企“产学研联盟”型的集合形式.若按技术环境、目标动机以及市场环境对合作目的的影响,“产学研联盟”模式分为:以研究开发、中试、产品化、商品化、产业化为特征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若按“产学研联盟”的结合实现模式,又具体地表现为:实体模式;非实体(虚拟)模式.其中“产学研联盟”虚拟模式,是指在保持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各自拥有原来体制的条件下,利用各自的要素优势,分

工协作共同实现一项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过程的行为.“产学研联盟”模式相对于“企业”、“高校”主导型模式,更具有强烈的功能互补优势,是地方高校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领域服务的主流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产学研合作代表了生产力要素的有机结合,这一活动涉及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等三类不同单位,同时,与政府和整个社会大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以,可以从生产力要素结合的角度,而不是单纯从产学研三类单位加入的角度来考察和研究产学研合作问题213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因素及模式选择

[4]

图1 产学研科技创新模式的形成

Fig.1 Theformationofindustry2university2institute

S&Tinnovationpattern

.

产学研合作是不同系统的组合,它们各自的运行机制、目标、价值取向等不尽相同,从创新体系的角度来看,高校、科研机构处在创新链的上游,关心的是发明创造产生的过程,追求创新水平的先进性和原始性,其理念往往强调科技引领;而企业则关心创新链下游的技术、组织、管理等创新在产业和企业层次的有效整合和体现价值的过程,并以市场竞争表现作为判别标准,重视技术的适用性,视具体情况确定技术在竞争中的地位,其理念是技术要满足市场需求.这三者任务不同,所遵循的规律不同,达到的目的也各异,因此矛盾的存在是必然的.特别是在研学与产的关系上,不同的主体,由于在认识与观念、权益与利益、信息与目的、经济与政策上的出发点不同,造成高校与产业部门结合中的产学研脱节与困难的现状就在所难免.影响产学研合作成功与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选择怎样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并不是企业、高校哪一方一厢情愿的事情.它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势差———企业和高校在资金、设备、技术、人才资源、市场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势差是产学研合作存在的基础,是对合作各方优势资源的整合过程.一般而言,高校拥有人才资源、科研设备、知识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企业拥有市场通道和资金方面的优势.而且它们各自的优势往往不为对方所拥有,这就为合作提供了可能,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根据双方的势差选择合作模式.就地方高校而言,对于一些强势企业,可以选择企业主导型的合作模式,也可以通过与企业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方式,提升学校在产学

104研究与发展管理第21卷 

研合作中的地位;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仍需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同时,应充分发挥自身科研和学科优势,引领企业技术创新,帮助企业成长壮大.

2)需求———产学研合作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和实现技术成果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但是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高校的具体需求并不完全相同,这也直接导致了合作模式的选择不同.如果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双方可以选择人才培养型合作教育模式,可供大学选择的合作教育形式有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工程实践基地等形式;如果是实现技术成果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需要,双方可以选择研究开发型和生产经营型合作模式.此时,由于双方的利益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除高校可以采取技术转让、技术咨询,企业可以采取项目委托等形式外,更多地是采用合作双方共建研发实体,共同承担研发任务,以及共同参股经营、合资共建企业等灵活多样的有效实施形式.3)定位———立足地方,是地方高校生存之根本.地方高校一般是由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建立的,应地方需要而产生,随地方需要而发展.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资源的获取绝大多数来自于地方.因此,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地方高校生命力之源泉.地方高校只有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部署战略来制定高校科技工作的发展方向,把高校自身的发展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中,才能从服务地方中获取生存和发展的必需资源.同时,地方高校必须着眼于全国科技需求的大市场,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去争取科技资源,到科技相对落后地区去寻求需求市场,拓展各自发展的空间.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地方高校产学研对接双方功能互补、技术水平差异度(或转移梯度)的匹配,是产学研合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若匹配性合适,则双方可接受程度就高,通过产学研合作达成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的机率就大.所以,校企产学研合作中,高校科技服务(通常为“四技”服务)的能力必须与企业的生产力水平(接受能力)相适应,这是产学研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高的关键.

3 工程大服务地区经济,创建科研和学科特色的探索与实践

几十年来,工程大在服务地区经济、创建科研和学科特色上,举全校之力、集全校优势,形成整体合力,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努力贯彻科教兴市的主战略,瞄准上海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跟踪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理清思路,在“融入”上找方向,在“瞄准”上寻需求,在“对接”上下功夫,在“服务”上创特色,围绕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题,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推动校企互动、三区联动,转化动力、突现活力、提升能力,构建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和推进了企业重点科研攻关项目.311 学科链对接产业链,地方支柱产业促进学校学科群的优化整合

2001年底,学校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公共艺术三门学科被上海市教委批准为重点

培育学科,实现了该校学科建设上的重大突破.2005年6月,学校能源科学与工程、社会保障、天然源农药化学工程、现代汽车运用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被上海市教委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培育学科.由此构建了学校“市级、教委级和校级”三级重点学科建设网络,以及体现学校学科链对接产业链、依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凝炼学科建设重点、发展方向和学科建设与上海经济互动特色.

1)对接上海交通运输产业,打造轨道交通、汽车为主的重点学科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工程学科:城市轨道交通是国家“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基础建设投资重点方向,是上海计划到2010年将建成以重要换乘枢纽为核心,联系中心城重点地区的城市轨道交通骨架网络.该学科通过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产学研合作,充分依托产业,贴近生产实际,为提升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水平做出贡献,并填补了上海高校学科空白.

现代汽车运用工程学科:学科依据上海市优先发展现代制造业产业导向,着眼于重点研究“大城市汽车节能及排气污染治理研究”、“智能化汽车检测和诊断技术”、“城市交通控制智能化研究”三个方向上,保持我校在上海市交通运输领域的学科优势地位.2)对接上海先进制造业,重点建设与能源、化学化工等产业相关的特色学科群.能源科学与工程学科:依据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上海产业发展导向,适应长三角地区和上海经济发展需求,确立天然气应用工

 第5期胡守忠等:地方高校科技服务与地区产学研互动发展模式的探索105

程技术研究、多相流动及传热特性研究和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利用及节能技术等三个主攻研究方向.

天然源农药化学工程学科:面向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依托上海化工产业的战略目标,在天然源农药新化合物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发挥交叉学科的创新优势,填补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

3)对接上海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社会保障、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的优势学科群.社会保障学科:学科适应了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四个中心”战略目标的需求,为提高上海社会保障事业管理水平,为上海市政府制定社会保障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决策咨询服务,成为上海市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重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产品包装创意设计学科:适应上海发展先进现代服务业战略规划,符合上海都市产业发展的需求,推动了我国服装产业、多媒体设计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会展产业国际化标准的发展,在世愽会建设期间将成为城市支柱产业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产业标志.312 牵手地方龙头企业,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学校科技平台学校密切追踪上海产业发展趋势,通过与一些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建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平台.学校先后与上海汽车集团、上海航空公司、上海交通运输集团公司、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等大型(集团)企业建立校企合作产学研战略联盟,积极推进校企互动,实现优势互补.

2005年,我校与上海交运(集团)公司建立产学研技术研究中心,下设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研究室、汽车修理技术研究室、化学危险品运输技术研究室、冷链物流技术研究室和环保节能技术研究室,中心和研究室的成立全面推进双方的产学研合作进入到崭新的阶段,并向市产学研工作办公室联合申报市级产学研示范基地.2006年,我校与纺织控股集团通过已成立多年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建立了纺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利用学校自主开发的专利技术及市科委、教委科研项目成果,针对上海纺织工业战略转型和企业技术升级的需要,找准学校技术转移的结合点.2007年,我校和永大电梯设备有限公司建立产学研联合研究中心,下设电梯零部件激光表面强化研究室和高速电梯噪音与振动研究室,成为服务(上海松江)地方经济的科技创新、转移的基地.313 寻求地方政府支持,探索在政府主导下产学研持续互动机制

学校在实践中积极开拓渠道,寻求政府部门的支持,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推动下,积极探索在政府主导下产学研持续互动机制,开拓“政府搭台,校企携手唱戏”的官产学研合作的新途径.在市经委、市教委和市科委联合推进下,学校积极与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如上海汽车集团、上海航空公司等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又和上海交运(集团)公司、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建立产学研合作联合研究中心,并以此为交流平台,积极推进校企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学校在“三区联动”战略和政府部门的推动下,积极与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互动.学校与上海市长宁区、松江区、金山区、普陀区等人民政府签定了合作协议,在城区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学校瞄准“数字长宁”定位,建立了多媒体产学合作基地;瞄准金山区“国际化工”定位,与金山、漕泾化工区共建上海市精细化工研究中心;瞄准普陀区包装产业特色,组建上海包装设计产学研基地.学校凭借教育、科研资源优势;城区政府发挥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科技产业资源的优势,双方优势互补,实现了共赢.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的产学研合作工作思路不断演进、逐步深化提炼,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具有既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的特点.从依托工业办学,以产学合作教育为主,到依托现代产业,学科链、专业链与产业链全面对接,构筑产学研战略联盟,重点提升学科和科研水平的产学合作思路,既传承了学校与产业紧密合作的传统,又深化了其内涵与特色,体现了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具有学校发展与上海产业发展休戚与共的紧密的维系关系,显示出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组织资源和文化条件,全校广大干部教师普遍认同,并形成了产学研合作的常态模式和长效机制.随着校企产学研战略联盟平台的不断完善,校企结合将更为紧密,合作领域将更为广泛,合作形式将更为多样,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下转第113页)

 第5期王新德等:产学研合作中高校信息平台的构建113

ConstructionofUniversityInformationPlatform

inIndustry2university2instituteCooperation

WANGXin2de,CHENYun,WUJu2qing,YANGQi

(InstitueofScienceandTechnologyDevelopment,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China)

Abstract:Informationasymmetryoftensetsanobstacletothecooperationbetweenuniversitiesandenterprises,andscienceandtechnologyintermediaryhasitsownlimitationsinthesupplyanddemandsystemofindustry2university2in2stitutecooperation.Itdiscussesthenecessitytoeliminatetheinformationasymmetryandthepossibilitiestointernalizetheinformationplatforminthecooperationcourse.Finally,itprospectsdevelopmenttrendofuniversityinformationplatform.Keywords:industry2university2institutecooperatio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formationplatform

(上接第105页)

参 考 文 献

[1] 谢仁业.从产学研合作到科教经互动[J].中国高教研究,2003(12):14—17.

[2] 辛爱芳.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政策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 蒋华林,陈德敏,李 华.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高校科技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84—86.[4] 李端妹,叶 清,文晓燕,等.加强“产、学、研”相结合,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

2007,27(8):54—58.

ResearchonCo2developmentPatternofLocal

CollegesπS&TServicesandLocal

Industry2university2institute

HUShou2zhong,SONGQin2jian,XUEHuan2mei

(DepartmentofScienceandResearch,ShanghaiUniversityofEngineeringScience,Shanghai 201620,China)

Abstract:Basedontheempiricalstudy,itstartswiththeresearchonrealisticmeaningofco2developmentoflocaleconomyandlocaluniversitiesπS&Tservices,theoreticalresearchandtheandpatternsofindustry2university2institutecooperation.Withthetraitsofindustry2university2institutecooperationinthecontinuingdevelopment,itstudiestheregularpatternandlong2termmechanismofindustry2university2institutecooperation.Itprovidesreferencesonimprovingindustry2university2institutecooperation.

Keywords:localcolleges;industry2university2institute;S&Tservice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