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培养路径探析
张丽丽
上海盛法电器仪表有限公司
摘要: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和农村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从浅析新型农民的内涵出发,重点讨论了我国新型农民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培训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新型农民;农民培训;必要性;措施
一、新型农民的界定
农民是农村的主体,为了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新时代的新型农民,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简称《纲要》)中提出的新型农民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政府对新时期农民的要求。
(一) 新型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知识技能型农民
作为新型农民,必须有文化,这就是指新型农民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懂技术是指作为新型农民应该能够掌握先进的务农技能、劳动力就业技能和实用专门技能等专项技能,对现代农业科技应该具有较强的领会能力和掌握能力。只有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被农民所掌
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使更多的农民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要求。会经营是指作为新型农民应该掌握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善于从事经营种植业、畜牧业等农业产业及非农产业。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和完善,新型农民必须了解与掌握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信息管理知识等, 才能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进行集约化生产,才能实现致富的目标。
(二)思想道德素质高的文明型农民
思想道德素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人的进步程度和一个社会的文明状态。新型农民不但要有较高的政治参与热情、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政策方针、积极捍卫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还要知悉自己的合法权利,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更要能够克服墨守成规、安于现状以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保守观念,树立起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等现代的思想观念。
二、我国新型农民培育中的问题
(一)农村的整体基础薄弱
首先,是农民自身问题。中国农民政治素质普遍偏低,民主法制意识淡薄。长期形成的封建保守的小农意识、重血亲的宗族意识以及其他的封建思想观念和传统习惯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另外,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水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极不适应。据资料显示,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与城市相差3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1]可见,过去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如果这部分农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很难操作先进的机械设备,更不可能通过采用新技术来创造更多的价值。
其次,新型农民培训的基础设施也比较薄弱。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与各部门都推出了种类繁多的新型农民培训项目,但大多数项目经费对维持培训教育日常经费都感到比较紧张,因此,对新型农民培训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极少,农村基层教育培训条件非常薄弱,很多偏远农村基本没有培训设施,部分地区虽开展了一些培训项目但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再次,高素质和高技能农民工严重短缺。由于农民整体文化程度,个人学习能力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制约着其对农业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和应用能力。同时,近年来各地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农民增收的富民工程在不断推进,但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大多以青壮年并且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男性为主,使得留守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呈老龄化、妇女化、没文化的现象。农业劳动力后继乏人现象日益突出。
(二)农村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方式过于单一
1、资金短缺:困扰农村基础教育的一大难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资金短缺做出了一些努力,比如,2005年底,国务院出台了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决策;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农村实行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但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不足、教育资源城乡分配不公的现象仍然很严峻。我国每年的教育经费投入占当年GDP 的比例较低,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为 4%,而我国一直徘徊在2.5%左右。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国家每年几百亿的教育经费几乎全部用于城市,而广大农村则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办教育,如中央教育拨款的92%直接用于占人口30%的城市,而占人口70%的农村教育只得到8%的中央财政支持,其中用于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投入就更少。[2]另外,农村文化设施也投入不足,大部分农村由于没有文化活动设施,多数人只能以看电视、打扑克来消磨自己的业余时间。
这就造成农村的文化设施投入不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难以提升。
2、培养方式过于整齐划一。没有对农村中老年人、青年、妇女群体等不同的人群进行分类,没有考虑其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群体的需求特点,对农村种养殖能手、农村经纪人及其他各类农技能手和经营管理人才都采用同一个培训模式,使得培养模式发生供求错位, 难以受到农民欢迎,难以形成培养学习联动互动、跟踪反馈机制。一些地方考虑到培训经费,培训项目多是采用老师课堂讲授的形式,没有理论联系实践,这样的技能培训由于重培训、轻教育,重形式、轻内容,所以培训流于形式。
(三)培训机制不健全,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全国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有效的培养新型农民的专用机构和网络,各地各级各部门负责培训任务,而政府在农民培训工作方面也没有制定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或其他的规范性文件,这就造成农民培训方面法律的缺位,由此也加大了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管理难度。由于各地各部门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挥,因而新型农民培训方面出现了重复培训或空白培训的现象,没有较好地整合培训资源。因而,新型农民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专业力量的介入才能顺利完成。资源的分割和缺乏协作,影响了农民培训的实力和效率。
三、 新型农民培育的思路与途径
(一)培育的理论路径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就必须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样才能从过去只重视农村人口的数量所造成的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重视人口质量
的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持续力量源泉。中央几代领导集体对农民问题都很重视。毛泽东同志率先提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著名论断,邓小平也认为普及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途径,江泽民同志更是多次强调要努力提高农民的政治、思想、文化、科技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并指出要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和农村成人教育,并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为农村培养出大量急需的初中级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更是十分重视农民教育问题,提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
(二)培育的实践途径
第一,加快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规划,完善农业教育体系,努力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的根本举措和基础工程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为此,应该加大对农村各类教育事业的全面投入,提高农村整体教育水平。首先,我们应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充分调动民间与社会力量投资和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这样才能逐步形成以国家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其次,是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另外,还要整合各类农民教育培训资源,确定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任务和工作重点,明确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从而完善农业教育体系。
第二,提高新型农民的科技素质必须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培训农民要因人制宜,有针对性的培训。农民科技水平和科技需求不同,必须进行分类科技指导。另外,农民工技能培训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培训形式也要灵活多样。
第三,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随着农村信息体系建设的全面发展,农村地区很快地实现了“三通”即“公路村村通、电通、电话通”,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利用互联网打造
一条更为主动的信息渠道,让广大农民能够更直接更方便地获得信息。
第四,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
首先,政府必须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在思想建设上,要深入开展文明村、文明户评选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调动农民群众,形成科学文明的健康生活方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道德建设上,政府要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建设活动。其次,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必须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 改变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相对闭塞的局面, 在加强教育和引导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再次,加强农村基层政治民主建设,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除此之外,农村医疗条件长期以来都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不利于农业生产力的有效发挥。因而真正实现农民有病可医,有病敢医,有病能医,将会为国家工业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总之,新型农民的培育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视点,不仅要从理论上继续完善新型农民培育的内涵和外延,还要在实践中把新型农民的培训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不断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
参考文献:
[1]柯炳生,陈华宁,对培养新型农民的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4期。
[2] 寿继国,我国农民受教育权现状及其保障问题探析[J]. 理论学刊,2006年第1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